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俯冲极性:岛弧岩浆岩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
1
作者 雷传扬 唐菊兴 +3 位作者 尹显科 宋扬 李威 袁华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8-941,共24页
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位于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认识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 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位于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认识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总结了复式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复式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为一套岛弧岩浆岩组合,成岩年龄集中在120-104 Ma,属于早白垩世末期,空间分布上具从南到北,由早到晚的趋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从石英闪长岩到二长花岗岩具有由钙碱性系列岩石向钾玄岩系列演化的趋势,主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而重稀土近于平坦,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基于本次研究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形成于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的背景,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至新生下地壳,致其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的母源岩浆,早白垩世末期(104.8±1.4 Ma)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壳仍持续向北俯冲,下白垩统竟柱山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才意味着洋盆彻底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翁-盐湖复式 狮泉河-特提斯洋 俯冲极性 构造背景 藏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部中仓地区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狮泉河-纳木错弧后洋盆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浩 林兆旭 +3 位作者 姜子崎 王崇浩 郑鑫 仰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28-1739,共12页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的构造属性和演化时限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其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西藏中仓蛇绿混杂岩中发育的玄武岩端元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其形成时代、岩石成...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的构造属性和演化时限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其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西藏中仓蛇绿混杂岩中发育的玄武岩端元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中仓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15.7±2.0 Ma,与区域上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一致。玄武岩整体具有相对平坦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洋中脊玄武岩相似,且显示Th的富集和Nb、Ta的亏损。研究认为,中仓玄武岩起源于受俯冲沉积物改造的尖晶石橄榄岩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于弧后扩张脊环境。结合区域上同时期辉长岩的研究结果,认为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是中生代弧后洋盆消亡的残迹,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引发弧后拉张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中部 狮泉河-混杂 玄武 早白垩世 弧后扩张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部狮泉河-纳木错蛇绿岩带的构造属性——来自阿索混杂岩带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制约
3
作者 曾孝文 王明 +2 位作者 李航 曾先进 申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91-1301,共11页
明确狮泉河-纳木错蛇绿岩带的构造属性是重建西藏中部中特提斯演化的关键之一。报道了西藏中部阿索地区蛇绿混杂岩带中岛弧玄武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讨论了该岩石的构造意义。野外和镜下观察结果显示,该样品具有枕状构造并具有... 明确狮泉河-纳木错蛇绿岩带的构造属性是重建西藏中部中特提斯演化的关键之一。报道了西藏中部阿索地区蛇绿混杂岩带中岛弧玄武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讨论了该岩石的构造意义。野外和镜下观察结果显示,该样品具有枕状构造并具有细碧岩的岩石特征,表示其形成于海底喷发环境。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样品属于亚碱性系列中的钙碱性玄武岩。该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平坦的重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强。岩石富集Ba、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起源于被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洋内岛弧环境之下。结合前人研究,发现狮泉河-纳木错蛇绿岩带并非仅存在洋壳成因的蛇绿岩,还保存了一些岛弧成因的岩浆岩。这些岛弧成因岩浆岩的存在表明,狮泉河-纳木错蛇绿岩带中的岩浆岩并非单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的蛇绿岩,而是包含了多种构造背景之下的岩浆产物。研究表明,狮泉河-纳木错蛇绿岩带并非仅保留了弧后盆地的遗迹,其包含了洋内俯冲环境中多种成因的岩浆作用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狮泉河-蛇绿 岛弧玄武 地球化学 中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西北部阿翁错复式岩体岩浆混合作用:岩相学和矿物学约束
4
作者 雷传扬 杨宗耀 +4 位作者 唐菊兴 文辉 王静 杨显华 罗海金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6-1625,共20页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复式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广泛发育, 岩浆混合作用特征明显, 是开展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次研究选择复式岩体中花岗闪长岩及其中发育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岩相学和矿物...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复式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广泛发育, 岩浆混合作用特征明显, 是开展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次研究选择复式岩体中花岗闪长岩及其中发育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包体和寄主岩中见大量不平衡结构, 如嵌晶结构、环斑结构、石英眼斑结构, 包体中见针状角闪石、磷灰石等。寄主岩斜长石普遍发育复杂的韵律环带, An值为32~65, 以中长石和拉长石为主, 少量奥长石, An值多呈振荡变化, 边部具致密韵律环带结构特征, 是结晶晚期阶段岩浆房静态环境下快速结晶的产物, 幔部区域具有稀疏韵律环带结构特征, An值为44~65, 属于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从核部→幔部→边部整体呈现出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或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的变化趋势;包体中斜长石捕虏晶形态多样, 但仍具有与寄主岩斜长石相似的形态特征, 与寄主岩斜长石的差异表现在斜长石捕虏晶An值为10~68, 整体偏低, 具清晰的核-边结构, 从核部→幔部→边部整体呈现出反环带→正环带或反环带→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的变化趋势;包体基质斜长石粒径明显偏小, 核部存在弱的熔蚀作用, 见少量具正环带结构的斜长石, An值为26~62, 代表镁铁质岩浆注入长英质岩浆房前结晶的斜长石, 但大多数包体基质斜长石具明显的核-边结构, 发育正-反环带, An值为32~77。与寄主岩相比, 包体基质斜长石核部An值明显偏低, 两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岩浆体系。矿物温压计研究表明, 寄主岩形成于216~304MPa压力和632~718℃温度环境, 而包体形成于279~463MPa压力和722~768℃温度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认为阿翁错复式岩体与早白垩世晚期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持续向北俯冲诱发镁铁质岩浆底侵, 与上覆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学 矿物化学 浆混合作用 阿翁复式 狮泉河- 特提斯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Climb测线下速度结构辨识拉萨地体内的构造单元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演化的指示
5
作者 牛潇 贺日政 +2 位作者 李娱兰 李宗旭 唐晗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70-1984,共15页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俯冲及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在此过程中,高原内部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尤为复杂,其中高原内部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并不明确。收集了Hi-Climb计划北部台站的数据,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获取剖面...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俯冲及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在此过程中,高原内部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尤为复杂,其中高原内部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并不明确。收集了Hi-Climb计划北部台站的数据,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获取剖面的速度结构特征,与已有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结合,显示测线下地壳内部低速层被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所分隔,且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不仅是中拉萨地体与北拉萨地体间的深大断裂带,还是地幔顶部的重要转换边界带。上地壳低速层分布主要与地表区域构造及沉积层分布有关,中下地壳低速层分布不仅受地体边界的约束,且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分析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 低速层 拉萨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