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狭窄血管压降及壁面剪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1
作者 刘巍 孙傲然 +5 位作者 刘小龙 龙丽丽 王明亮 迟青卓 张宇恒 母立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8-235,共8页
血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变类型,狭窄血管的几何及流动参数影响着血管内压降及壁面剪应力分布.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了稳态条件下血管狭窄度、狭窄长度、偏心度及雷诺数Re对狭窄血管前后压降及壁面剪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狭窄域压降... 血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变类型,狭窄血管的几何及流动参数影响着血管内压降及壁面剪应力分布.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了稳态条件下血管狭窄度、狭窄长度、偏心度及雷诺数Re对狭窄血管前后压降及壁面剪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狭窄域压降随狭窄长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狭窄长度接近血管内径2倍时最小.狭窄域压降与轴反向偏心度近似成反比,与轴正向偏心度近似成正比.狭窄血管的径向偏心度越大,狭窄域压降变化幅度越大.此外,在相同狭窄度下,轴正向偏心狭窄的压降比轴反向偏心狭窄的压降更大,当Re<100时狭窄域压降与速度近似成正比,当Re>100时狭窄域压降与速度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壁面剪应力整体上随狭窄度增大而增大,在径向偏心狭窄对侧和同侧壁面剪应力大小不同,且随径向偏心度的变化也不同;轴向偏心狭窄的壁面剪应力普遍高于对心狭窄模型,且随Re的增大而增大,当Re<100时增长速度较慢,当Re>100时增长速度较快.研究将有助于评估动脉狭窄引发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狭窄 压降 壁面剪应力 偏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窄血管内聚乳酸支架降解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仕成 陈强 李志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62-262,共1页
目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作为新一代血管支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究聚乳酸支架在狭窄血管内的降解特性,探讨不同血管狭窄率对聚乳酸支架降解行为的影响,对于可降解支架的结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两个相邻的聚乳酸支架支撑环作为... 目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作为新一代血管支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究聚乳酸支架在狭窄血管内的降解特性,探讨不同血管狭窄率对聚乳酸支架降解行为的影响,对于可降解支架的结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两个相邻的聚乳酸支架支撑环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聚乳酸材料降解的本构模型,该模型包含随机水解、自催化效应以及应力介导腐蚀3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支架 血管狭窄 可降解支架 血管支架 狭窄血管 支撑环 降解特性 自催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血浆层的局部狭窄血管内血液脉动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长斌 柳兆荣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1065-1072,共8页
本文研究了血浆层的存在对局部狭窄血管内脉动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狭窄区域内,血浆层的存在明显地改变了血液流动的速度分布、纵向阻抗和压力梯度等特性,但几乎不改变纵向阻抗和压力梯度的幅角;而且这种影响与Womersley数、狭... 本文研究了血浆层的存在对局部狭窄血管内脉动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狭窄区域内,血浆层的存在明显地改变了血液流动的速度分布、纵向阻抗和压力梯度等特性,但几乎不改变纵向阻抗和压力梯度的幅角;而且这种影响与Womersley数、狭窄程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分析血浆层影响下动脉狭窄流的特性,对于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层 血管 脉动流 血液流动 局部狭窄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窄血管内流场的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光宇 袁奇 陈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0-124,共5页
为了对狭窄血管内的剪切应力等流动力学参数及流场形态进行可视化测量,利用三维粒子速度场仪在不同雷诺数下对50%狭窄的颈动脉血管内的流场及剪切应力等流动参数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血管狭窄下游出现了较大范围低剪切应力区域,该... 为了对狭窄血管内的剪切应力等流动力学参数及流场形态进行可视化测量,利用三维粒子速度场仪在不同雷诺数下对50%狭窄的颈动脉血管内的流场及剪切应力等流动参数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血管狭窄下游出现了较大范围低剪切应力区域,该区域内剪切应力值低于多数研究认为的能够避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最低值0.4 Pa(4 dyn/cm2).此结果支持了低剪切应力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同时血管狭窄处出现了较小范围的高剪切应力梯度区域,狭窄下游的涡流则会不断卷吸部分血液反复通过此区域造成血液成分受损,加速斑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粒子速度场仪 血管狭窄 血流动力学 剪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作用
5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274-1274,共1页
背景:因为高剂量阿司匹林可加剧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痉挛,所以我们研究了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连续纳入2003年1月~2014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明显冠状动脉狭... 背景:因为高剂量阿司匹林可加剧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痉挛,所以我们研究了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连续纳入2003年1月~2014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而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呈阳性的患者777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阿司匹林 冠状动脉痉挛 心绞痛患者 狭窄血管 临床作用 痉挛性 经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慢狭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光宏 柳兆荣 《生物力学》 CSCD 1989年第6期30-39,共10页
关键词 血管狭窄 血液流变学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蝉花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兔血脂及血管狭窄的影响
7
作者 李灿欣 徐在品 +9 位作者 曹雅菡 衣兰晓 张丽 隋鑫 刘富琴 闵婷玉 洪晗 李欣妤 陈莉 梁家琪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4,共7页
通过球囊损伤术结合饲喂高脂饲料制作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后,口服给予蝉花观察其对血脂及血管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选取26只成年雌性新西兰兔分为高脂组与空白组,高脂组连续饲喂高脂饲料12周并行球囊损伤术制作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 通过球囊损伤术结合饲喂高脂饲料制作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后,口服给予蝉花观察其对血脂及血管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选取26只成年雌性新西兰兔分为高脂组与空白组,高脂组连续饲喂高脂饲料12周并行球囊损伤术制作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不同剂量蝉花组与西药组,连续给予不同剂量蝉花3周并观察对血脂的影响,3周后处死试验兔取血管组织观察对比不同剂量蝉花与西药对血管内膜增生及血管内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蝉花高剂量组与西药组相比降血脂效果、减轻血管内膜增生及对血管内径的影响大致相近,而中、低剂量组效果不佳。说明蝉花达到一定剂量对于降低血脂及减轻血管狭窄程度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副作用,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干预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蝉花 球囊损伤术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分析
8
作者 谢蓓莉 刘明旺 +5 位作者 温伟 闫宇新 郜梦洁 蒋璐莲 金之蝶 赵福海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4,共12页
目的对近十年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进行分析统计,为完善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2023年中英文主流数据库中的血管再狭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的实验动物品系、造模方式、造模周期以及检测... 目的对近十年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进行分析统计,为完善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2023年中英文主流数据库中的血管再狭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的实验动物品系、造模方式、造模周期以及检测方式等数据,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122篇文献中,实验动物品系以大鼠、兔和猪为主,性别以雄性为主,最常用的造模方式为球囊拉伤术,造模周期主要在4~8周之内,检测指标以组织病理学为主,占37.18%,包括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EVG染色等。结论目前猪的血管再狭窄模型翻译转化性较符合预期,但成本较高,难以推广,使用大鼠和兔仍占主流,造模方式以球囊拉伤术为主,不同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和造模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实验目的进行选择。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仍有一定局限性,未来寻求更理想的动物模型势在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狭窄 动物模型 数据挖掘 球囊拉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5′-核苷酸酶基因敲除加重小鼠静脉移植血管的血管重塑和炎症反应
9
作者 刘婷婷 石洪涛 +2 位作者 徐慧 杜杰 朴春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9,共9页
目的通过观察胞外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Nt5e/CD73)基因敲除小鼠在静脉移植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型,为临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将8~10周的CD73基因敲除小鼠作为实验组,同窝... 目的通过观察胞外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Nt5e/CD73)基因敲除小鼠在静脉移植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型,为临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将8~10周的CD73基因敲除小鼠作为实验组,同窝野生小鼠作为对照组。取小鼠下腔静脉作为供体,采用套管法移植至同种异体小鼠的右颈动脉,建立小鼠下腔静脉-颈动脉血管移植模型。模型第4周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血管内膜形成、弹力蛋白层的形态及炎症因子的表达。体外分离小鼠下腔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利用CD73抑制剂腺苷-5′-(α,β-亚甲基)二磷酸[adenosine 5′-(alpha,beta-methylene)diphosphate,APCP],观察VSMC的迁移和增殖的情况。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移植静脉相比,CD73基因敲除小鼠移植静脉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受损,弹力纤维层断裂消失,中膜细胞增殖增加,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流阻力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移植静脉相比,CD73基因敲除小鼠移植静脉组织中大量Mac-2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血管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明显增加,加重静脉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和血管重塑。VSMCs的划痕实验和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抑制CD73促进VSMCs的增殖,损伤VSMCs的迁移功能。结论CD73基因敲除加重静脉移植血管的血管重塑和炎症反应,对临床上拟作冠状动脉血管搭桥术的CD73基因缺陷的患者可提供精准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5e基因 静脉移植 血管狭窄 血管重塑 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彦江 刘彤晖 +2 位作者 田惠 孙岩 张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3-80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DCB组和普通球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疗效和安全性终点,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结局和影像随访结果。结果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DCB组30例,普通球囊组19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再发卒中率、再狭窄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DCB组狭窄程度为14.50%(9.55%~23.42%),低于普通球囊组的30.00%(15.42%~3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与普通球囊相比,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安全的,可以有效降低目标血管再狭窄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变狭窄幅度径向振荡血管内血流动力学 被引量:9
11
作者 许世雄 计琳 +3 位作者 Y.T.Chew H.T.Low 吕岚 毛晓春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2-207,共6页
本文研究缓变狭窄幅度径向振荡血管内血液脉动流。求解线化的Navier-St.okes血流方程和管壁方程,得出速度剖面和管壁切应力。结果表明狭窄参数的变化对流动有很大影响。在狭窄区内,速度变化和狭窄程度及狭窄幅度振荡频... 本文研究缓变狭窄幅度径向振荡血管内血液脉动流。求解线化的Navier-St.okes血流方程和管壁方程,得出速度剖面和管壁切应力。结果表明狭窄参数的变化对流动有很大影响。在狭窄区内,速度变化和狭窄程度及狭窄幅度振荡频率的耦合作用有关。当狭窄幅度振荡频率接近血流基频时,血液速度变化较大,并且狭窄区最大壁切应力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交狭窄血管 狭窄幅度径向振荡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检测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谭群 陈康宁 +4 位作者 史树贵 周振华 李光建 刘渠 谢首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观察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中度50%-... 目的观察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中度50%--69%、重度〉69%~99%和闭塞100%。收集传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颅内血管狭窄占30.90%,颅外血管狭窄占69.10%;不同年龄组的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明显不同(P〈0.05);前循环病变占81.19%,后循环病变占18.8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3);高龄、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高龄、吸烟患者颅外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颅内血管(P〈0.05)。结论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血管;高龄、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高龄、吸烟是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血管狭窄 DSA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勇 帅杰 +7 位作者 郑健 李黔宁 黄华 龚自力 谷月玲 邓志宽 赵士福 戴光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46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46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①TCD诊断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为84.8%;②对46例患者的50支狭窄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26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9支,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支,大脑前动脉狭窄2支,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支;③46例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44例(95.7%),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0%~5%,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6.8%);4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TCD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治中有重要价值;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血管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支架成形术处理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李宝民 李生 +1 位作者 周定标 吴卫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68-670,共3页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14例 ,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 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 3例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3例 ,颈总动脉起始部 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 ,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 ,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14例 ,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 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 3例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3例 ,颈总动脉起始部 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 ,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 ,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和Biodivysio管状支架进行血管内成形 ,1例行球囊扩张成形。 14例均获成功 ,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术后卒中量表 (NIHSS)测定无卒中发生 ;随访 3~ 14个月 ,无TIA等缺血性神经损害发生。本组初步结果表明 ,应用支架成形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操作较安全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术 手术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 被引量:16
15
作者 左凤同 刘辉 +3 位作者 吴慧君 刘洁琼 苏娜 董爱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559-2561,共3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因缺血性卒中且伴颅内外血管狭窄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因缺血性卒中且伴颅内外血管狭窄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治疗,共治疗3个月,观察卒中复发率和副作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9.8%、28.3%,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短期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没有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管狭窄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CT血管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对照性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彭颖 唐光健 王仪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69-672,共4页
目的 对CT血管成像(CTA)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进行对照性研究,评价CTA 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4 例患者均行CTA 及MRA 检查,其中5 例同时行DSA 检查。分析每个病人血管影像相应部位... 目的 对CT血管成像(CTA)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进行对照性研究,评价CTA 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4 例患者均行CTA 及MRA 检查,其中5 例同时行DSA 检查。分析每个病人血管影像相应部位不同影像方法显示的程度与部位分布,并用双盲法验证。结果 34 例病人MRA 显示血管狭窄共100 处,其中1°~2°16 处,10 处CTA 相应部位显示无狭窄;3°~4°84 处,49 处相应部位CTA 显示无狭窄,11 处CTA 相应部位显示为1°~2°狭窄;3 处MRA 无狭窄而CTA显示狭窄。5 例行DSA 检查患者的MRA 显示脑动脉狭窄23 处,其中仅7 处DSA 显示相应部位血管狭窄,MRA假阳性率696 % ,过度诊断率957 % ;CTA 显示动脉狭窄7 处,与DSA相应血管部位表现相同,未出现假阳性。作者及双盲法的统计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257 列联表确切概率法) 。结论 CTA 显示脑动脉狭窄较MRA 更接近实际情况,影像更为可靠。进一步改进影像编辑方法后CTA可为临床怀疑动脉狭窄或其他病变更为可靠的影像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狭窄 诊断 CT 成像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建峰 袁兴运 +3 位作者 霍康 宋文峰 屈秋民 马爱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9-503,共5页
目的观察Wimgspan支架、Apollo支架与常规药物治疗在中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差异。方法通过对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90例,分为3组,标准化药物治疗组、Wimgspan支架治疗组和A... 目的观察Wimgspan支架、Apollo支架与常规药物治疗在中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差异。方法通过对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90例,分为3组,标准化药物治疗组、Wimgspan支架治疗组和Apollo支架治疗组,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各组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种支架到位成功率均为96.7%,两种支架系统之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无差别;解剖路径为Mori分型B型的手术成功率(83.3%)远低于Mori分型A型(100%);Wimgspan支架治疗后即刻残余狭窄率很高,与Apollo支架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1年后随访病变血管狭窄率两组之间差异减小,再狭窄比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支架治疗的两组患者1年内终点事件,尤其是与狭窄血管相关的卒中和死亡明显低于标准内科治疗组;1年随访结束时两组支架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MMSE评分与标准化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用颅内支架治疗严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支架治疗后可能对神经功能恢复有益并同时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 支架成形术 Wimgspan支架 Apollo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MMP-2基因表达与胶原转换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7
18
作者 周秀霞 温进坤 韩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997-1001,共5页
建立主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再狭窄大鼠模型,用Northern 印迹分析、含明胶SDS-PAGE、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及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MMP-2基因表达与胶原转换及血管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建立主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再狭窄大鼠模型,用Northern 印迹分析、含明胶SDS-PAGE、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及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MMP-2基因表达与胶原转换及血管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血管内皮剥脱后,MMP-2基因表达被显著诱导,MMP-2活性及胶原转换明显增高,在第7 d,MMP-2表达活性及胶原合成与降解均达到峰值;第21 d,MMP-2表达恢复正常,胶原合成和降解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皮剥脱后进入增殖状态及发生凋亡的细胞显著增加,增殖细胞所占比例高于凋亡细胞,且两者均随内皮损伤后的时间延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狭窄 基因表达 胶原转换 MMP-2 E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38
19
作者 臧丽娥 隋汝波 +1 位作者 张磊 傅德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4-737,共4页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血管成像(CTA)对比,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筛查工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均在发病后7 d内入院,临...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血管成像(CTA)对比,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筛查工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均在发病后7 d内入院,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患者入院后行床边TCD筛查及高分辨率CTA检查。结果 TCD对不同类型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存在差异。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最高,敏感性96.19%,特异性98.60%,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1.11%,特异性94.31%,且TCD能够显示某些CTA不能提供的补充信息,如实时脱落的微栓子信号、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及盗血现象。结论与CTA比较,TCD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方面,尤其是对于颈内动脉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TCD能提供CTA所不具备的实时血流动力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颅内外血管狭窄 计算机血管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SMα肌动蛋白和SMemb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琦 温进坤 韩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832-836,共5页
为研究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 VSMC表型转化的规律及机制 ,采用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的 VSMC,通过 Northern印迹分析及 3H- Td R参入实验 ,动态观察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 VSMC表型标志基因α肌动蛋白和 SMem... 为研究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 VSMC表型转化的规律及机制 ,采用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的 VSMC,通过 Northern印迹分析及 3H- Td R参入实验 ,动态观察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 VSMC表型标志基因α肌动蛋白和 SMemb的表达变化及 b FGF、TNF-α和 IL - 1β对两种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与 VSMC增殖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血管内皮剥脱后 3d,分化型标志基因α肌动蛋白表达活性开始降低 ,去分化型标志基因 SMemb表达明显上调 ,至第 7d,前者的下调与后者的上调均达到最大 ,此后 ,两者的表达活性趋于向正常恢复 .b FGF可明显下调 α肌动蛋白的表达和诱导 SMemb表达 ,对分化型和去分化型 VSMC均有促增殖作用 ,但对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 ,TNF- α和 IL- 1 β对 VSMC的促转化及促增殖作用较弱 .提示 b FGF等生长因子介导血管内皮损伤所诱发的 VSMC表型转化并促进其增殖 ,内皮损伤 7d后 ,在发生表型转化并进行增殖的 VSMC中 ,一部分细胞再分化 ,一部分细胞仍处于去分化状态并继续进行增殖并持续较长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损伤 血管狭窄 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