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课程理解”广狭义辨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栋
杨丽
-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154,共8页
-
基金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构比较研究”(17EDE314)
-
文摘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
关键词
课程理解
广义理解
狭义理解
概念辨析
-
分类号
G40-01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