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知与治欲:中国哲学的欲望治疗
1
作者 张昭炜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朱子将《中庸》的“独”诠释为独知,为独知的发展开辟空间,至阳明学得以展开。独知具有为他人所不知、为己所独知、表现为“几”等特点,其中“几”贯通显微,与良知互释。以独知治欲,如哑子吃苦瓜,表现为个体切实感知到欲望,却难以向他... 朱子将《中庸》的“独”诠释为独知,为独知的发展开辟空间,至阳明学得以展开。独知具有为他人所不知、为己所独知、表现为“几”等特点,其中“几”贯通显微,与良知互释。以独知治欲,如哑子吃苦瓜,表现为个体切实感知到欲望,却难以向他人传达;又如他人不知而己独知的患痒者,唯有自己能够凭借独知找到痒患部位并搔痒自治,独知能够敏锐觉察到尚未表达的欲望,相当于亲知;以几治欲,如同控制弩箭发动,独知扼据念虑之微与显转化的通道,循此可以治疗深层欲望。独知横向拓展,推己及人,可实现万物一体;纵向深入,打开先天一窍,探寻生生之源。横纵合观,独知的万物一体与先天一窍共同成就仁体。独知与共知治欲各有所长,两者联动,协同增效,可加强治欲的广谱性与深层性。对比两希文明的治欲,独知治欲显示出中国哲学的性善论基调、个体能动的力量以及较强的伦理实践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知 共知 良知 治欲 第二种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思想中的“独知”概念——兼论王阳明与朱子工夫论之异同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立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92,共14页
"独知"成为一个修身学的概念,始于朱子慎独说。朱子讲"独知",其旨趣一直扣紧在"意"之实与不实、诚与伪这一"善恶关"之省察上面。阳明进一步视"独知"为"吾心良知处","... "独知"成为一个修身学的概念,始于朱子慎独说。朱子讲"独知",其旨趣一直扣紧在"意"之实与不实、诚与伪这一"善恶关"之省察上面。阳明进一步视"独知"为"吾心良知处","独知"成了"良知"之别名,成为一重要的哲学术语,而"独知"之范围(外延)与性质(内涵)均于朱子之原意有所滑转。"独知"之范围不再仅限于对初动之念或行迹未彰状态的觉察,而是涵括了整个心灵生活。"独知"工夫也不再通常仅仅限定在一念初动时的提防性、防御性之警觉上面,而且还具有体认、默识、涵养"心之本"("良知")这一积极功能。"独知"工夫乃是一即省察即涵养、即明即诚、即知即行的端本澄源的一元工夫,而有别于朱子省察与涵养、明与诚、知与行两轮一体的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朱熹 独知 良知 慎独 工夫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戒惧”与“独知”--邹守益工夫论的核心观念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瑞新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7,共6页
邹守益经由对"戒惧于事为"、"戒惧于念虑"的工夫体认和不断反思,在良知之发的意义上突出"独知"概念,从而完成了"戒惧于本体"的工夫论建构。良知之发表现为主体之"独知",而工夫之为戒... 邹守益经由对"戒惧于事为"、"戒惧于念虑"的工夫体认和不断反思,在良知之发的意义上突出"独知"概念,从而完成了"戒惧于本体"的工夫论建构。良知之发表现为主体之"独知",而工夫之为戒惧,正是要对生命流动中随时可能呈现出来的私意处于全面的戒临状态;但工夫之"行",在任何时候都仍然只能依据于良知显发之"独知"。正因如此,"独知"就成为"致良知"的当下切实下手之处。邹守益对"独知"概念的强调,紧紧抓住了良知之发用的实际状况,在某种意义上足以化解当时关于良知发用问题的诸多争议。而理解"独知"概念,便也成为理解邹守益思想、衡量其思想史意义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守益 戒惧 独知 未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论——一个字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精髓 被引量:2
4
作者 倪南 冯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84-88,共5页
“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 ,它有着复杂的起源 ,虽在儒、佛、道三学中由于各自不同的理想旨趣有着不同的表述 ,但都以个体之“心”所体悟的至上境界为根本的指向 ,是“心”所生发出的、与世间万物相和谐的“独知”。
关键词 中庸 中道 独知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欧阳德的良知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阮春晖 邓名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50,共5页
欧阳德的思想,以独知说在王门中独树一帜。其说脱化阳明学而出,倡言"良知即独知"。同时,通过与聂豹、罗钦顺的往复辩驳,突显了欧阳德的良知观既是伦理本体意义上的道德理性之知,又是动静体用无二的知性之知。欧阳德的良知观... 欧阳德的思想,以独知说在王门中独树一帜。其说脱化阳明学而出,倡言"良知即独知"。同时,通过与聂豹、罗钦顺的往复辩驳,突显了欧阳德的良知观既是伦理本体意义上的道德理性之知,又是动静体用无二的知性之知。欧阳德的良知观对阳明学是忠实的继承,也是独有的创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独知 动静 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后学胡直的困学历程及其良知学宗旨
6
作者 张昭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6,共7页
阳明后学胡直从学王阳明弟子欧阳德,立志致良知;受学于王阳明私淑弟子罗洪先,以无欲主静为功夫;其后入禅出禅,重新回归阳明学。胡直曲折的困学历程使得其良知学极具特色。胡直近承江右王门的收摄保聚,远绍周敦颐的无欲主静与程颢的觉一... 阳明后学胡直从学王阳明弟子欧阳德,立志致良知;受学于王阳明私淑弟子罗洪先,以无欲主静为功夫;其后入禅出禅,重新回归阳明学。胡直曲折的困学历程使得其良知学极具特色。胡直近承江右王门的收摄保聚,远绍周敦颐的无欲主静与程颢的觉一体,三重展开良知学,其道体论依次为独知、仁、性命,并有相应的功夫论及境界论。胡直致良知的功夫论双向撑开:负向的包括开显的无欲与深隐的绝虑;正向的包括开显的觉一体与深隐的慎独。如同剥与复,双向撑开时又兼带回环。双向功夫最终实现透道心之微,主静与持敬在道心惟微处合一。胡直的功夫论开阔圆融,将江右王门的收摄保聚转向生生一窍之仁,将内敛的无欲主静转化为大觉者的资任担当,成为阳明学展开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直 良知学 独知 主静 持敬 透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之天空 失之大地
7
作者 宋栩青 《社会》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2-33,共2页
光兄: 你好!去年底的大札已收阅,放心! 老兄,时间这个概念,我真有点琢磨不透它真快,快得我无法追及它,提笔之时,正是我抵达澳大利亚周年之际一年了!这一年来,我总的感觉是凄凉、悲切何故出此一言,从得与失两方面,我唯有这样的结论:我获... 光兄: 你好!去年底的大札已收阅,放心! 老兄,时间这个概念,我真有点琢磨不透它真快,快得我无法追及它,提笔之时,正是我抵达澳大利亚周年之际一年了!这一年来,我总的感觉是凄凉、悲切何故出此一言,从得与失两方面,我唯有这样的结论:我获得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天空与大地应为一体,此刻,我仅得其半,可谓悲凉至极个中之味,唯我独知,唯海外游子自知自由,这个意志所追求者,历来为人所衷,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大佳句我也是冲着它眷眷而来,茫茫而至天造万物必有根,我的根在哪里?失去了!此时此刻,我心如斯澳大利亚这块绿洲,言之乐土并不过份,地大物博决不亚于欧美初抵澳大利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得与失 天空 海外游子 意志 生存能力 独知 海外华人 绿洲 自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子的社会矛盾观
8
作者 卢枫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33-35,共3页
墨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诸侯兼併战争频繁的时代。他以解救时弊为己任,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做了他那个时代所能做出的分析。可以说,他学说中的十大主张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而提出的,是为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 墨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诸侯兼併战争频繁的时代。他以解救时弊为己任,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做了他那个时代所能做出的分析。可以说,他学说中的十大主张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而提出的,是为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提供的调解社会矛盾以求“刑政之治”的方案。墨子关于社会矛盾的观点,是他对历史观的一个突出贡献,为他同时代思想家所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社会矛盾 统治者 诸侯 君臣 大夫 阶级矛盾 上下关系 “兼爱” 独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