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有与非独有少数民族农户收入不平等及成因——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时兴 邹炜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7年第2期76-80,共5页
立足于2005年云南省独有与非独有少数民族农户的微观数据,考察了区域内独有少数民族与非独有少数民族农户收入不平等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独有少数民族与非独有少数民族间收入不平等的微观状况和收入不平等问题。
关键词 独有与非独有少数民族 收入不平等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无机到有机: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俊玲 张艺菲 张敏 《现代园艺》 2025年第5期180-183,共4页
从政策、理论和实践3个维度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路径问题。在已有韧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机韧性更新”的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机韧性”“无机韧性”和“韧性断裂”的概念,并基于此分析了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遇到的问题... 从政策、理论和实践3个维度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路径问题。在已有韧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机韧性更新”的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机韧性”“无机韧性”和“韧性断裂”的概念,并基于此分析了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从无机到有机”“从固化到活化”和“从孤本到范本”3条保护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我国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工作,并在实践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乡村聚落景观 保护路径 韧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西少数民族IP及衍生品创新设计
3
作者 梁晓宇 解晓帆 窦浩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4-376,共13页
目的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本文旨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广西少数民族IP形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策略,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IP设计的高效转化生成,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 目的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本文旨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广西少数民族IP形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策略,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IP设计的高效转化生成,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从而为广西旅游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与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方法首先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念、逻辑和模式。然后整理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等典型民俗文化符号特征,从传承、传播、设计、创新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运用基于扩散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生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IP形象及创意衍生品。结论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设计流程,活化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与广西少数民族IP形象及衍生品的创新路径,有助于获得区域民族文化数字艺术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广西少数民族 文化基因 IP形象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发展:就业与收入的健康效应研究
4
作者 郭未 马静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9,共16页
健康是发展的根本,亦是发展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的现代化,亦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耦合的现代化。本文在借鉴并超越既有研究对城乡人口流动健康效应关注的基础上,聚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流动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健康效应,通过对... 健康是发展的根本,亦是发展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的现代化,亦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耦合的现代化。本文在借鉴并超越既有研究对城乡人口流动健康效应关注的基础上,聚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流动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健康效应,通过对全国代表性微观数据CMDS2018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相较于健康的流动人口,不健康的流动人口更多流入民族县域;第二,通过内生转换模型尽可能削弱内生性,将民族县域中正规就业群体与非正规就业群体“角色互换”后发现,非正规就业是民族县域的“主流与优势”,相对健康的民族县域流动人口主要选择非正规就业,且收入更高。本文为评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发展、增进流动人口福祉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知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县域 健康效应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陌生中寻找熟悉: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城市旅游的家国体认
5
作者 马翀炜 李丹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组团城市游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是城市与乡村互为客源地和互为旅游目的地,乃至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的表征。这些出游者往往共同采用营造作用于视觉、听觉等多种外部感觉的“环境泡泡”的策略以应对出游的陌生感。... 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组团城市游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是城市与乡村互为客源地和互为旅游目的地,乃至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的表征。这些出游者往往共同采用营造作用于视觉、听觉等多种外部感觉的“环境泡泡”的策略以应对出游的陌生感。少数民族老年出游者在旅游中惊讶与忽视的并置与他们的人生经验、记忆以及关于未来的想象密切相关。在陌生环境中寻找熟悉乃至制造熟悉是他们体认自己与国家同在的方式。边疆少数民族的城市旅游,可以增强各地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具身性确证各民族与国家命运与共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与熟悉 “环境泡泡” 边疆少数民族 城市旅游 家国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文体融合IP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6
作者 李敏 贺祥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4期78-81,共4页
以台江县“村BA”文体融合I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台江县“村BA”文体融合IP赋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利用和传承不足、与产业融合不紧密、赛事发展主体力量不足等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BA... 以台江县“村BA”文体融合I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台江县“村BA”文体融合IP赋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利用和传承不足、与产业融合不紧密、赛事发展主体力量不足等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BA”赛事对当地民俗文化融合利用与传承、推动“村BA”与农旅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就业环境、吸引人才返乡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人才培育、人居环境改善、基层治理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地区 文体融合IP 台江县“村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MN血型分布
7
作者 王文文 陈萍 +6 位作者 宋奥微 王文华 牛佳萌 邢莉莉 杨江存 孙杨 张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中国少数民族MN血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系统检索MN血型分布相关文献981篇,筛选出数据完整且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文献120篇,涵盖49个少数民族。采用SPSS2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49个少数民族的MN血型表型分布为MN&... 目的调查分析中国少数民族MN血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系统检索MN血型分布相关文献981篇,筛选出数据完整且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文献120篇,涵盖49个少数民族。采用SPSS2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49个少数民族的MN血型表型分布为MN>MM>NN,其占比分别42.54%、41.86%、15.06%。MN血型基因频率表现为m>n,m=0.6313,n=0.3687。通过聚类分析,中国49个少数民族的m基因频率分为3簇,呈现Ⅰ簇>Ⅱ簇>Ⅲ簇的特征。结论中国少数民族MN血型特征表现为m基因频率高于n基因频率;南方少数民族m基因频率高于北方民族;西南少数民族m基因频率与汉族存在显著差异,与汉族长期杂/聚居的少数民族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血型 少数民族 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ne Health视角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因素调查研究
8
作者 卢丽丹 陈木新 +6 位作者 蔡姗 佘丹娅 林广初 李松平 莫开能 周程 李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0-486,共7页
目的基于全健康理念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从“人-动物-环境”全健康的整体视角,为制定适宜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黔西南布... 目的基于全健康理念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从“人-动物-环境”全健康的整体视角,为制定适宜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开展人群、保虫宿主、中间宿主、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状况及相关社会环境因素调查。每个县抽取不少于1000人;保虫宿主样本每县采集不少于50份,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对人群开展问卷调查。中间宿主鱼采用压片及消化法、螃蟹采用捣碎沉淀法开展食源性寄生虫囊蚴检测。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结果共收集3023份调查问卷及粪样标本。其中男性占47.50%、女性占52.50%;少数民族占96.06%。检出食源性寄生虫感染186人,感染率6.15%;检出虫种5种,感染率分别为华支睾吸虫5.39%、带绦虫0.33%、异形吸虫0.40%、曲领棘缘吸虫0.17%、移睾棘口吸虫0.03%,其中曲领棘缘吸虫及移睾棘口吸虫为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喝生水、是否生食鱼虾、是否生食猪血、是否生食牛胃液、是否生食猪牛肉、是否生食猪牛内脏对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生食猪血(OR=2.841,95%CI:1.809~4.463)、生食牛胃液(OR=2.122,95%CI:1.297~3.469)、生食鱼虾(OR=1.779,95%CI:1.049~3.018)。检测保虫宿主粪样173份,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5.2%。中间宿主检测鱼510尾,华支睾囊蚴阳性率4.51%;溪蟹及猪、牛肉样本未检出阳性。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存在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生食习惯是导致感染的影响因素。应在加强动物宿主监测的同时,针对生食猪血、牛胃液、鱼虾的饮食习惯人群,以全健康的理念开展重点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寄生虫病 全健康 感染现状 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基于西南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地世居自然人群队列研究
9
作者 王媛 肖斐 +4 位作者 张宇馨 周恩慧 钟建琴 胡宇欣 洪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8-696,共9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引起死亡及致残的主要慢病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鲜见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对CVD影响的研究。目的分析贵州省少数民族CVD的流行现状,探讨民族特色饮食与CV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西南...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引起死亡及致残的主要慢病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鲜见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对CVD影响的研究。目的分析贵州省少数民族CVD的流行现状,探讨民族特色饮食与CV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西南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地世居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2018年7月—2019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18790名30~79岁世居三代的侗族、苗族、布依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最终共有17085人纳入分析,根据调查对象是否患有CVD将其分为两组:CVD组(530名)和非CVD组(16555名)。由专业调查员使用该项目组开发的专用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包括基本情况、生活习惯、疾病史、饮食情况等调查。根据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研究可知,要求调查对象回忆过去1年中吃腌制蔬菜、糯米及其制品、腌制鱼/肉类、腊/熏肉、白酸汤、红酸汤、牛/羊瘪菜、紫血肉、鱼腥草、蕨菜、油茶这11种食物的频次(次/月)。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民族特色饮食与CVD的关系。结果贵州省少数民族CVD总患病率为3.20%(530/17085),各民族CVD患病率为侗族3.14%(207/6599)、苗族3.13%(158/5043)、布依族3.03%(165/5443),男性患病率(3.68%)高于女性(2.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3次/月(OR=0.720,95%CI=0.553~0.937,P=0.015)是CVD的保护因素。在侗族人群中,蕨菜≤1次/月(OR=2.172,95%CI=1.162~4.059,P=0.015)是CVD的危险因素;在苗族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次/月(OR=0.563,95%CI=0.340~0.933,P=0.026)、油茶>1次/月(OR=0.442,95%CI=0.202~0.967,P=0.041)是CVD的保护因素;在布依族人群中,牛/羊瘪菜≤1次/月(OR=1.935,95%CI=1.046~3.579,P=0.035)是CVD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3次/月(OR=0.639,95%CI=0.427~0.957,P=0.030)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60岁的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3次/月(OR=0.656,95%CI=0.443~0.971,P=0.035)、鱼腥草<1次/月(OR=0.642,95%CI=0.418~0.986,P=0.043)均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而蕨菜>1次/月(OR=1.655,95%CI=1.011~2.709,P=0.045)可增加CVD的患病风险;在体质量正常的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次/月(OR=0.584,95%CI=0.393~0.868,P=0.008)、1~3次/月(OR=0.666,95%CI=0.452~0.981,P=0.039)均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超重人群中,紫血肉≤1次/月(OR=0.658,95%CI=0.453~0.955,P=0.027)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肥胖人群中,红酸汤1~3次/月(OR=0.592,95%CI=0.360~0.973,P=0.039)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不吸烟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次/月(OR=0.716,95%CI=0.532~0.965,P=0.028)、1~3次/月(OR=0.711,95%CI=0.530~0.955,P=0.023)均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已戒烟人群中,蕨菜>1次/月(OR=7.507,95%CI=1.324~42.556,P=0.023)可增加CVD的患病风险,而油茶>1次/月(OR=0.319,95%CI=0.103~0.990,P=0.048)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不饮酒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3次/月(OR=0.710,95%CI=0.531~0.948,P=0.020)、红酸汤1~3次/月(OR=0.775,95%CI=0.613~0.980,P=0.033)均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而腊/熏肉1~3次/月(OR=1.400,95%CI=1.040~1.884,P=0.027)可增加CVD的患病风险。糯米及其制品、腌制鱼/肉类和紫血肉与CVD的患病风险均存在非线性量效关系(P<0.05,P_(非线性)<0.05)。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CVD的患病率较低。糯米及其制品、油茶、鱼腥草、紫血肉、红酸汤、牛/羊瘪菜、腊/熏肉的食用频次可能会影响CVD的患病风险。应对少数民族特色饮食的摄入频率知识进行宣传,从饮食方面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CVD进行防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少数民族 特色饮食 贵州 LOGISTIC模型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10
作者 张颖 余凌洁 +4 位作者 唐松源 黄晓燕 沙艳梅 田家福 吴军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85-2190,共6页
目的:构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提供最小数据集。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构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客... 目的:构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提供最小数据集。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构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分别为0.913,0.930;第2轮专家协调系数为0.086~0.182(均P<0.05)。最终形成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及33项三级指标的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机构照护质量提供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法 少数民族 养老机构 照护质量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聚居村庄法律顾问制度运行研析——以福建省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为例
11
作者 张羽芊 陈文兴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是畅通我国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少数民族聚居村庄践行法律顾问制度有助于保障乡村振兴和发展。对福建省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法律顾问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其他民族地区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是畅通我国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少数民族聚居村庄践行法律顾问制度有助于保障乡村振兴和发展。对福建省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法律顾问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其他民族地区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情况,总结少数民族聚居村庄法律顾问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制度设计偏离实际需求,法治规范与民族习惯存在隔阂,村委会与法律顾问配合度较差,律师服务市场性与法律顾问公益性存在冲突。建议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培养“乡土法杰”;融合普法工作与民族文化;结合特色产业构建多元供给机制,提升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的运行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聚居村庄 村居法律顾问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公共法律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体育助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样态、作用机制与提升路径
12
作者 李雪伟 王晓晨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2,共7页
推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对地方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体育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价值。基于典型实践的梳理和社会资本理论的挖掘,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体育可以通过展演活动、... 推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对地方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体育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价值。基于典型实践的梳理和社会资本理论的挖掘,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体育可以通过展演活动、赛事活动、健身活动、教育传承活动等形式培育不同类别的社会资本,并通过社会资本的网络、信任、规范等核心要素实现对民族地区基层社会公共精神的塑造、社会矛盾的化解、治理资源的整合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促进。针对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从社会资本培育的维度提出挖掘少数民族体育治理要素、创新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加大少数民族体育资源投入、完善少数民族体育扶持政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体育 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资本 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探析
13
作者 王宇 聂真新 +2 位作者 曹榆 董奎 张紫钰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探析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的分类、文化内核,并提出活化路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分为投射竞逐型、力量竞争型、格斗竞技型、骑御竞速型、水上竞渡型五大类。文化内核:寓教于乐的审美特质,...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探析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的分类、文化内核,并提出活化路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分为投射竞逐型、力量竞争型、格斗竞技型、骑御竞速型、水上竞渡型五大类。文化内核:寓教于乐的审美特质,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武以载道的军事表达,和合共生的教化传承,技合天人的文明交融。活化路径:构建法治化保护体系,打造沉浸式传播矩阵,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完善专业化培养机制,拓展国际化共享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物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域少数民族电影诗性美学及其气氛呈现——以谢飞电影为例
14
作者 赵晴 梁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3,共6页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常表现出浓厚的诗性美学风格,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点、宗教等文化历史因素有紧密关系,谢飞导演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其边域电影作品对新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的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渗透其中的气氛美学...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常表现出浓厚的诗性美学风格,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点、宗教等文化历史因素有紧密关系,谢飞导演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其边域电影作品对新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的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渗透其中的气氛美学。通过分析建筑与地域特色、色彩与光影以及音乐元素这三大维度,从而深入剖析并展现谢飞如何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制造与传达诗意气氛,进而使观众获得更为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气氛美学 诗性 谢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15
作者 史珊 刘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190,共14页
借助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识别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分布特征,探究少数民族村寨分布的影响因素及机制,为少数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在空间上属于集聚分布态势,并呈现“单核中心,次... 借助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识别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分布特征,探究少数民族村寨分布的影响因素及机制,为少数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在空间上属于集聚分布态势,并呈现“单核中心,次中心多点环绕”空间分布格局,黔东南州西南部是单核和集聚中心。(2)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与政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策环境与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是少数民族村寨分布的核心影响因素,民族文化、政策环境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是影响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空间格局的主导因素组合。(3)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影响机制可概括为“自然环境为基础、社会经济做保障、民族文化与政策促发展”。不同影响因素在少数民族村寨早期选址、后期演化与传承发展进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发挥异质性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从经济保障、交通设施、文化传承与政策支撑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村寨 空间分布 影响机制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实践——以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例
16
作者 王子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8,共12页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文化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文艺宣传队和文艺作品激发各民族创作热情;改革开放后,文艺会演成为国家法定文化活动,经政治引领、主题创新与社会动员,构建起中国...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文化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文艺宣传队和文艺作品激发各民族创作热情;改革开放后,文艺会演成为国家法定文化活动,经政治引领、主题创新与社会动员,构建起中国特色制度化运作体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仪典。文艺会演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为:一是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创作及构建立体传播网络,实现文化治理中的资源重组;二是通过周期性展演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集体记忆;三是通过文化符号共享与展演记忆构建,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身份的事实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文化认同 符号 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推进脱贫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策略
17
作者 邓文勇 孙婵婵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0-77,共8页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力量与内驱动力。目前,我国脱贫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已踏上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新征程。然而,职业教育在推进脱贫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仍面临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培养质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力量与内驱动力。目前,我国脱贫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已踏上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新征程。然而,职业教育在推进脱贫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仍面临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培养体系不健全以及培养资源短缺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应通过外引和内育双管齐下,增加人才总量;实施分类精准培养,提高人才质量;调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训项目内容范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师资源及课程资源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接续推进 脱贫少数民族地区 乡村人才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薪火,谱新篇: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研究
18
作者 陈章 谭达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9,共9页
活态传承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路径。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 活态传承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路径。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活态传承的价值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和谱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主要困境:(1)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数字化保护进程滞后;(2)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文化缺场频出;(3)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教育普及度不足;(4)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产业融合不深。为推动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构建“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科技、文化、教育、产业”四位一体的活态传承发展模式,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保护的数字化、文化的在场化、教育的普及化、生产的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落实“三个转变”、完善“三个机制”和搭建“三个平台”的发展路径以推动发展模式的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传承 体育器械制作 少数民族体育 体育非遗 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研究
19
作者 杨菊华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质量是更好的民生,高就业质量意味着高品质生活。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借助多重比较视角,多维度检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要素。结果发现:一是就业质量的差别既见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质量是更好的民生,高就业质量意味着高品质生活。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借助多重比较视角,多维度检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要素。结果发现:一是就业质量的差别既见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流动人口、更见于不同民族流动人口之间,既因流动身份而趋同,也因民族属性而独特;二是就业质量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模式,东北和北方民族的就业质量更高,西部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更低;三是民族属性及与此相关的流动特征、较低的人力资本禀赋等,构成制约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要因。为此,流入地应将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置于城市民族工作的总体框架中予以审视,有针对性地破除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地域与市场参与的双重制约,通过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双重手段,改善其资本禀赋与就业能力,夯实就业质量提升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就业质量 经济整合 社会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餐饮赋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探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20
作者 黄贤桥 《广东蚕业》 202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特色餐饮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至关重要。深入挖掘民族村寨的特色餐饮资源,提高村寨居民的参与度,是推动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聚焦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特色餐饮,分析... 特色餐饮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至关重要。深入挖掘民族村寨的特色餐饮资源,提高村寨居民的参与度,是推动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聚焦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特色餐饮,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菜品供给、打造特色菜品、增强游客参与与互动体验、加强餐饮品牌建设、提高餐饮服务水平等策略建议,以期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特色餐饮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村寨 特色餐饮 乡村旅游 西江千户苗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