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后期革命思想的独异性
1
作者 李金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96,共11页
在对鲁迅后期思想的探究中,其革命态度及其转变一向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而以往有些研究往往强调鲁迅进一步转向革命的过程,甚至认为鲁迅到上海后,就进入一个新的政治空间,直接参与到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建设和革命实践中①;还有学者指... 在对鲁迅后期思想的探究中,其革命态度及其转变一向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而以往有些研究往往强调鲁迅进一步转向革命的过程,甚至认为鲁迅到上海后,就进入一个新的政治空间,直接参与到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建设和革命实践中①;还有学者指出,鲁迅学习了苏俄革命文艺理论之后,意识到革命与文艺之间存在某种"同一",形成某种"文的自觉",从而"生成了‘革命同路人’和‘文学政治’的知识阶级新存在模式。"②这当然有一定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文的自觉 存在模式 知识阶级 同路人 苏俄革命 后期思想 独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示众》:独异的杰作 被引量:7
2
作者 曹禧修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37,共4页
《示众》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小说迥异,它是二三十年代中国读者所完全陌生的,与今天主流的小说理论依然有相当的距离;《示众》的题材是生活中极常见、也极容易忽视的,它所开掘的思想内涵却是极深刻、极富有开创性的。《示众》是独异的也是... 《示众》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小说迥异,它是二三十年代中国读者所完全陌生的,与今天主流的小说理论依然有相当的距离;《示众》的题材是生活中极常见、也极容易忽视的,它所开掘的思想内涵却是极深刻、极富有开创性的。《示众》是独异的也是杰出的,独异性与杰出性是《示众》相连贯的两个方面,这为读者阅读接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长久回味、思考和反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示众》 独异性 杰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3
作者 胡行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卡夫卡 文学 独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哈特、奈格里的“爱的政治概念”
4
作者 李雨轩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60,共9页
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共同提出的“爱的政治概念”,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确立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爱的政治概念”的核心是一种新的主体性,一种独异性的主体性,这是两人继承启蒙遗产,吸取后现代主义理论资源而创... 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共同提出的“爱的政治概念”,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确立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爱的政治概念”的核心是一种新的主体性,一种独异性的主体性,这是两人继承启蒙遗产,吸取后现代主义理论资源而创造的新主体性。正是它为“爱”提供动力,也为“爱的政治概念”提供保证。但作为一种理论建构,“爱的政治概念”至少存在三个明显的局限:其一,虽然试图将爱与力相结合,但爱与力的结合并不是有机的;其二,这一理论未能有效处理“诸众”内部的矛盾冲突;其三,这一理论有将“爱”本体化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哈特 安东尼奥·奈格里 爱的政治概念 独异性的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蒂格勒,博伊斯和社会雕塑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开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5-215,共11页
斯蒂格勒认为参与是心智灵魂现实化的条件,但这种参与已经依赖于技术,这同时导致了“参与的丧失”和“象征的贫困”。尤其是在超工业社会中,营销技术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时间,导致消费者普遍的“废人化”。斯蒂格勒在博伊斯的“社会雕塑”... 斯蒂格勒认为参与是心智灵魂现实化的条件,但这种参与已经依赖于技术,这同时导致了“参与的丧失”和“象征的贫困”。尤其是在超工业社会中,营销技术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时间,导致消费者普遍的“废人化”。斯蒂格勒在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中看到了为抵抗“参与的丧失”所作的贡献,并试图通过复活“业余爱好者”的概念延续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的思路。“业余爱好者”以自由发明的方式不断地从潜能走向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异性。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重新发明了政治,即独异性的政治,业余爱好者通过自己赋予自己时间而塑造共同体的时间,完成“社会雕塑”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博伊斯 社会雕塑 参与的丧失 象征的贫困 独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