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狂犬病病毒的起源、传播及遗传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艳虹 吴梓琦 +3 位作者 刘谕儒 罗均 郭霄峰 罗永文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13-2625,共13页
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也称丽沙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第10次报告的最新分类,狂犬病病毒属目前被分为17个种。其中,血清I型狂犬病病毒(r... 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也称丽沙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第10次报告的最新分类,狂犬病病毒属目前被分为17个种。其中,血清I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是狂犬病病毒属的成员之一,是最常见的狂犬病病原体。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狂犬病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被测定,这有助于人们在分子水平更深入地理解该病毒的流行情况和自然演化过程。本文对狂犬病病毒的分布、传播规律、起源及系统进化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追溯狂犬病病毒的起源,掌握其传播及遗传演化规律,制定科学的狂犬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属 狂犬病病毒 进化 起源 遗传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狂犬病的防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贵丰 《中兽医学杂志》 2018年第4期83-83,共1页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导致急性、渐进性、不可逆致死性脑脊髓炎,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称恐水症、疯狗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导致急性、渐进性、不可逆致死性脑脊髓炎,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称恐水症、疯狗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传》上已有记载。我国狂犬病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 动物咬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高鑫 朱武洋 卢学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0-667,共8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通过荧光信号监测目的基因扩增数量的定量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实时荧光定量PCR已被应用于乙肝病毒、登革热病毒、流感病毒、水疱口炎病毒等病毒的快速检测,在病毒快速分型、相似病毒的鉴别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通过荧光信号监测目的基因扩增数量的定量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实时荧光定量PCR已被应用于乙肝病毒、登革热病毒、流感病毒、水疱口炎病毒等病毒的快速检测,在病毒快速分型、相似病毒的鉴别检测、耐药病毒突变体检测等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狂犬病是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死率几乎为100%。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已被应用于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相关病毒的核酸检测,具有与金标准DFA相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克服了金标准DFA的某些局限性,如检测速度更快,无需提取脑组织,对唾液、脑脊液等低病毒载量样本具有较好的检出效果,具有成为人间狂犬病诊断技术的潜力。灵敏度是传统RT-PCR的200倍以上,交叉污染的风险更低。实时荧光定量PCR也应用于欧洲蝙蝠病毒等狂犬病相关病毒的检测,可建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单一检测体系对多种病毒进行快速鉴别,对于预防病毒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以及在病毒检测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核酸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状病毒
4
作者 王晶晶 Sabrina L. Swenson +1 位作者 Daniel G.Mead Thomas O.Bunn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4年第S1期43-48,共6页
1概述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es,VSVs)和狂犬病毒是弹状病毒家族的成员。VSVs属于水疱性病毒属,狂犬病毒属于狂犬病毒属。这些病毒具有一个较大(65~185)的子弹形状的病毒颗粒,颗粒由来自宿主的质膜、磷脂包被和一个... 1概述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es,VSVs)和狂犬病毒是弹状病毒家族的成员。VSVs属于水疱性病毒属,狂犬病毒属于狂犬病毒属。这些病毒具有一个较大(65~185)的子弹形状的病毒颗粒,颗粒由来自宿主的质膜、磷脂包被和一个固有的核糖核蛋白核心组成。在附着动物机体细胞、进行渗透并脱去外壳后,病毒在受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行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弹状病毒 水疱性口炎病毒 附着动物 病毒基因组 水疱病 狂犬病病毒 感染细胞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流行热病的防治
5
作者 袁魁章 宋军英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4年第11期35-35,共1页
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是由病毒引起奶牛、黄牛和水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牛患此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扩散迅速,牛群大批发病,同时,奶牛的产奶量和奶的品质明显下降,耕牛使役能... 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是由病毒引起奶牛、黄牛和水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牛患此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扩散迅速,牛群大批发病,同时,奶牛的产奶量和奶的品质明显下降,耕牛使役能力受损或丧失,部分怀孕母牛流产,病牛因体弱瘫痪而被淘汰,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临床症状本病一般经3~7日的潜伏期,在临床上出现高热和呼吸器官障碍,且伴有消化道以及运动机能的异常。在出现高热前,患畜震颤,恶寒战栗。病畜突然高热40%以上,可持续50~70小时。在高热的同时,眼睑、结膜充血,浮肿流泪,鼻镜干燥,排出水样鼻涕,口腔炎症流涎显著,口角附有气泡,呼吸迫促,呼吸次数显著增加,症状严重的牛常因肺气肿和肺水肿或继发性肺炎而导致死亡。由于四肢关节浮肿和疼痛,跋行,伏卧及站立困难,有的病牛轻瘫或瘫痪。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瘤胃停止蠕动,肠膨气或缺水,致使肠内溶物干固,肠蠕动机能亢进或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流行热病毒 狂犬病病毒属 弹状病毒 奶牛 四肢关节 产奶量 高热 传染病 死亡率 肺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