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铭暄教授“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评述 |
赵国强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2
|
三大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比较 |
甘华银
|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
2010 |
1
|
|
3
|
现行犯罪构成理论共性比较 |
陈忠林
|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3
|
|
4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区分之问——以“二元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为视角 |
李勤
|
《东方法学》
CSSCI
|
2017 |
25
|
|
5
|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价值维新与体系重构 |
高巍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0 |
|
6
|
德日犯罪构成理论多元化及其定罪结论的差异 |
欧锦雄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7
|
犯罪构成理论发展简介 |
何玉
|
《现代法学》
|
1982 |
0 |
|
8
|
中国内地与澳门犯罪构成要素理论比较研究 |
赵国强
|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9
|
犯罪构成中的危害结果新探 |
李健
|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0
|
讲究犯罪构成,提高办案质量 |
曹奇辰
|
《政治与法律》
|
1983 |
0 |
|
11
|
试论犯罪构成与政策的关系 |
樊凤林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12
|
非犯罪化与安乐死——以违法性阻却事由和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视角 |
张爱艳
|
《政法论丛》
|
2005 |
4
|
|
13
|
解决老问题的一个新思路——评王志远博士的《犯罪成立理论原理——前序性研究》 |
陈庆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4
|
反思与重构:犯罪客体新论 |
王仲兴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1
|
|
15
|
我国刑法理论中期待可能性理论适用范围的限定 |
于佳佳
|
《政法论丛》
|
2004 |
3
|
|
16
|
行为论与犯罪论关系论纲 |
王充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7
|
期待可能性理论初探 |
李璐
|
《政法论丛》
|
2007 |
1
|
|
18
|
试论犯罪的本质特征在刑法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
曾宪信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1981 |
3
|
|
19
|
法人可以作为犯罪主体 |
李德荣
张教平
|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20
|
论法人犯罪问题 |
徐晓宗
苗长胜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