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犯罪的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
1
作者 李保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58-59,共2页
犯罪构成中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即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方面的要件是指什么?我同刑法学界对此的主张不一,有的认为指行为、行为的结果、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等。有的认为只是指危害行为。笔者认为,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要要... 犯罪构成中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即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方面的要件是指什么?我同刑法学界对此的主张不一,有的认为指行为、行为的结果、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等。有的认为只是指危害行为。笔者认为,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只是指犯罪行为。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从“犯罪结果”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条件 表现形式 社会关系 犯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结果 危害结果 犯罪行为 非物质性 直接故意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贿赂罪客观方面比较研究及其立法完善 被引量:4
2
作者 孟庆华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63-67,共5页
本文在比较中外刑法贿赂罪客观方面“职务行为”与是否谋取利益两要件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刑法贿赂罪的完善形式 :即在受贿与行贿两罪中分别删除“为他人谋取利益”与“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限制性要件 。
关键词 贿赂罪 受贿罪 行贿罪 "职务行为" "谋取利益" 犯罪客观方面 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洗钱犯罪的立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立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129-131,134,共4页
我国洗钱犯罪立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将自然人和单位规定为洗钱犯罪的主体,符合反洗钱犯罪客观方面的要求,保持了与国际刑法的接轨,有重大的立法意义。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扩大洗钱犯罪的对象范围;改进洗钱罪主观... 我国洗钱犯罪立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将自然人和单位规定为洗钱犯罪的主体,符合反洗钱犯罪客观方面的要求,保持了与国际刑法的接轨,有重大的立法意义。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扩大洗钱犯罪的对象范围;改进洗钱罪主观方面的规定;完善洗钱罪的法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研究 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客观方面 国际刑法 立法意义 不足之处 对象范围 主观方面 洗钱罪 反洗钱 主体 法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单位共同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宏杰 许成磊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54-155,共2页
关键词 刑法 单位共同犯罪 概念 特征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犯罪概念辨析
5
作者 董玉庭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45-48,共4页
关键词 计算机犯罪概念 计算机系统安全 非法操纵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对象 犯罪类型 犯罪工具 电子货币 犯罪手段 计算机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主体不是犯罪构成要件 被引量:2
6
作者 陶积根 《政治与法律》 1986年第2期47-48,共2页
传统观点认为,任何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但笔者认为,犯罪构成是三个要件,犯罪主体不是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马克思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 传统观点认为,任何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但笔者认为,犯罪构成是三个要件,犯罪主体不是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马克思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主体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行为 特殊要件 马克思恩格斯 我国刑法 犯罪主观方面 行为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性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欧阳涛 柯良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62-66,共5页
性犯罪,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犯罪现象。近年来,我国的性犯罪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妨害社会治安、败坏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提到性犯罪,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只是强奸妇女罪和奸淫幼女罪。这与刑法只规定了这两... 性犯罪,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犯罪现象。近年来,我国的性犯罪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妨害社会治安、败坏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提到性犯罪,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只是强奸妇女罪和奸淫幼女罪。这与刑法只规定了这两种犯罪是分不开的。就法学界来说,对性犯罪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性犯罪(其实主要还是强奸罪,偶尔涉及淫乱型的流氓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行为 性行为 犯罪客观方面 行为人 奸淫幼女罪 妇女 性权利 性交行为 犯罪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主体怎能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与陶积根同志商榷 被引量:1
8
作者 钟斌 袁荣广 李春林 《政治与法律》 1986年第5期46-46,共1页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陶积根同志的《犯罪主体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一文以后,我们收到了不少读者来稿,对该文提出不同看法。现选三篇来稿,摘登如下:
关键词 犯罪主体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问题 我国刑法 犯罪客观方面 行为人 社会危害性 承担刑事责任 社会行为 犯罪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9
作者 程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07-110,共4页
研究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此发表个人的一管之见,以就教于我国法学界的同志们。一、对危害结果持不同认识的几种提法。我们知道,犯罪之是否成立。
关键词 危害结果 犯罪构成 犯罪既遂 危害行为 社会关系 我国刑法 犯罪客观方面 必要要件 因果关系 犯罪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究犯罪构成,提高办案质量
10
作者 曹奇辰 《政治与法律》 1983年第6期70-75,共6页
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的。按照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要求,在办案中必须查明罪犯是什么人(犯罪主体),抱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的。按照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要求,在办案中必须查明罪犯是什么人(犯罪主体),抱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实施了什么样的行为(犯罪客观方面),危害了什么社会关系(犯罪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理论 办案质量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诈骗罪基本犯的未遂形态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志祥 韩雪 《法治研究》 2012年第7期61-72,共12页
诈骗罪客观方面的基本构造由欺诈行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被害人失去对财产的控制、失去控制的财产数额较大这四个方面构成。相应地,诈骗罪基本犯的未遂形态就应当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被害人并未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失去... 诈骗罪客观方面的基本构造由欺诈行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被害人失去对财产的控制、失去控制的财产数额较大这四个方面构成。相应地,诈骗罪基本犯的未遂形态就应当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被害人并未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失去对财产的控制;第二种形式为,虽然被害人基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失去对财产的控制,但该失控财产的数额并未达到诈骗罪中数额较大的标准。由此,诈骗罪基本犯既遂与未遂形态的区分标准应当为失控加数额较大说。1996年关于诈骗罪的司法解释对于诈骗罪基本犯既遂与未遂形态的区分标准采取的是"占有说",这并不恰当。2011年关于诈骗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中没有涉及诈骗罪基本犯的未遂形态,对这一缺憾有待于在未来的司法解释中加以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诈骗罪 未遂形态 犯罪客观方面 失控说数额较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推定规则 被引量:23
12
作者 贺平凡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系统地研究和制定刑事推定规则,是健全刑事证据立法的迫切需要。本文就办案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刑事推定问题进行探讨,总结推定的方法和规则,以供司法实务参考。
关键词 刑事推定规则 证据规则 刑事诉讼 适用对象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司法认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沈维嘉 金泽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刑事审判实践,就私分国有资产罪司法认定中的国有资产的界定,犯罪主体,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等突出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私分国有资产罪 司法认定 犯罪主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 犯罪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社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问题
14
作者 胡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82年第4期144-148,共5页
《刑法学》犯罪构成客观方面中的因果关系是研究如何认定社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由于有些犯罪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才能构成犯罪,有些犯罪发生了危害结果可以表明犯罪分子已经得逞,是犯罪既遂,也有的犯罪发生了某种严重... 《刑法学》犯罪构成客观方面中的因果关系是研究如何认定社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由于有些犯罪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才能构成犯罪,有些犯罪发生了危害结果可以表明犯罪分子已经得逞,是犯罪既遂,也有的犯罪发生了某种严重结果要依法适用较重的刑罚,所以认定社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是关系到定罪量刑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刑法学中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然而认识不一,特别是对于有没有偶然因果关系的问题分歧较大。这里仅谈点个人的肤浅认识,以供商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害结果 无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 偶然因果关系 犯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 刑法学 必然因果关系 因果观念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法所得罪探讨
15
作者 杜建人 《政治与法律》 1988年第6期31-33,共3页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的第11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的第11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投收其财产的差额部分。”这一规定对于打击目前较为猖獗的经济犯罪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差额巨大 贪污罪 合法收入 补充规定 犯罪客观方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 犯罪行为 数额巨大 惩治贪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