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高职特色社会实践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少兰 李薇 陈煜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24-27,共4页
社会实践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尝试初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实践体系。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特色社会实践体系 产学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特色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振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8-41,共4页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效性平台,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桥头堡。脱离社会实践去探究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特色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有效形式,既有助...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效性平台,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桥头堡。脱离社会实践去探究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特色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有效形式,既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自我构建,又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化修正,使特色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特色社会实践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塑造 自我构建 社会化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于春梅 石璐璐 王喆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131,共4页
为了增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该不断地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起有利于研究生学习的教学模式,避免与本科生课程简单重复,能够更好地实现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纵向衔接和层次递进,增... 为了增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该不断地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起有利于研究生学习的教学模式,避免与本科生课程简单重复,能够更好地实现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纵向衔接和层次递进,增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实践视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兴林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8,共6页
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深入实践,洞察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要求相一致,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轨迹相一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轨迹相一致... 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深入实践,洞察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要求相一致,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轨迹相一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轨迹相一致。加强实践视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当下尤其需要聚焦四个方面问题:坚定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社会生产力发展问题,收入分配的公平、效率问题,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加强实践视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应当特别注意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视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楠 焦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6,共3页
武汉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中,坚持课程的导向性原则,构建新课程教学体制机制;坚持课程的层次性原则,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课程的实效性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武汉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中,坚持课程的导向性原则,构建新课程教学体制机制;坚持课程的层次性原则,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课程的实效性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显著成绩,其经验值得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建设 经验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当代挑战与现实应对
6
作者 韩强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亲切关怀、市委正确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市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正朝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迈进。但是,当前也面临一些严峻考验,主要是北京与世界一流城市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北京各...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亲切关怀、市委正确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市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正朝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迈进。但是,当前也面临一些严峻考验,主要是北京与世界一流城市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北京各方面建设仍任重道远,北京当前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比较艰巨。今后,要围绕"首都意识""北京精神"构建首都发展的牢固精神纽带,根据首都功能定位科学描绘首都宏伟蓝图,立足首都实际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首都城市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挑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宋海儆 张荣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第5期53-55,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是教育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后,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年秋学期首轮教学经验,笔者以处理好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是教育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后,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年秋学期首轮教学经验,笔者以处理好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角度为切入点,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种错误认识倾向;指出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的问题上提出了结合硕士研究生自身特点选择实践教学模式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四大主体建构 被引量:3
8
作者 沈江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6,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指导、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形态及其实践并最终必须依赖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践行和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指导、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形态及其实践并最终必须依赖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践行和推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赖于四大主体的建构:指导思想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支撑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践依靠主体——人民群众。唯有如此,文化自信建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形成合力,共同塑造有中国气质、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人民群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佘双好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新形式、新任务下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新形式、新任务下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有必要深入挖掘"三个自信"的基础,寻找树立自信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共产党 路径 共产党理论 党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理论的新发展 实践的新需要
10
作者 程天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6,共3页
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六届六中全会 思想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论“四个特色”与“三个自信”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广寿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44,共5页
客体是主体意识的来源和基础,"四个特色"是"三个自信"的客体,"四个特色"是"三个自信"的逻辑前提。主体意识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三个自信"是对"四个特色"的主观确信,"... 客体是主体意识的来源和基础,"四个特色"是"三个自信"的客体,"四个特色"是"三个自信"的逻辑前提。主体意识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三个自信"是对"四个特色"的主观确信,"三个自信"是"四个特色"的发展动力。"四个特色"与"三个自信"不仅互为对象,还互为统一,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四个特色"到"三个自信",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而从"三个自信"到"四个特色",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特色 “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专题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彦君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4,共7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引领和整合作用。我们党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升,积极促进社会大众的认同。但由于价值观、信仰是涉及人们内心深层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引领和整合作用。我们党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升,积极促进社会大众的认同。但由于价值观、信仰是涉及人们内心深层的概念,当前人们在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思想上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很多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先进分子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更对意识形态的“灌输”产生严重的“心理拒斥”现象。认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没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内化为价值观主体的观念并形成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驱动力的研究意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动力系统中动机的“诱因”、“动因”及“场”等进行梳理和把握,使客观存在的内外部驱动力量转化为认同动机,使认同成为主体自觉。笔者在本文抛砖引玉,就教于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动力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现象 多元文化 社会大众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维度张力与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5期39-44,共6页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确立正确的研究维度,应当通过经典文本、特定社会思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张力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方法套路的理解。做到既注重主导逻辑的深化与拓展,又积极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确立正确的研究维度,应当通过经典文本、特定社会思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张力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方法套路的理解。做到既注重主导逻辑的深化与拓展,又积极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门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与传承语境的深层转换。进而,在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维度张力和方法套路的基础上,以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角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及其大众化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典文本 社会思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本质的与时俱进
14
作者 邓磊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 构建和谐社会 与时俱进 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的逻辑结构
15
作者 张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0,共3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活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过,与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又远远落后于实践,尚不足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活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过,与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又远远落后于实践,尚不足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在促进体制转换、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并引起人们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要求发展与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经济学,写出无愧于变革时代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讨论,我们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开展这个笔谈,以期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大讨论。这些专家不仅长期从事该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担任校院(系)负责人,负责该学科的建设工作。当然,每个专家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既不代表主持人的观点,也不代表学报编辑部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济学理论 逻辑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特色经济学 科学的理论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本质观的认识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晶 蒋英州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36,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届领导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形成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从根本上抓住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届领导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形成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从根本上抓住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社会主义达到共同富裕的方式与路径,奠定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基础。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将侧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推向了精神文明层面,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以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主义本质观进一步推向了社会主义文明层面,增加了社会文明内涵。习近平更进一步提出党的领导与共享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本质要求的新论断。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发展,既有观念上的继承,又有方法论与认识论上的创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不断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内在逻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本质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总结——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研究》(第一辑)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晓奎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在新时代,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创新方向与成果,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意义与价值。由四川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 在新时代,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创新方向与成果,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意义与价值。由四川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共同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研究》(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主题,梳理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价值。在内容上,该书汇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践探索 创新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四川大学 意义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卫国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7-191,共5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智慧,以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之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创新理论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实践为框架,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和生态哲学为一体,既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又能充分反映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又面向世界的开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开题会综述 被引量:7
19
作者 董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123,共3页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为此,本刊特开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栏目,追踪和报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基金项目的进展情况,发表和推介相关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本期聚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1年第一批)4个课题的开题会,期待借此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开题会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传播战略 跨文化 综述 示范引导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价值”思想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倬 王燕群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12,共4页
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思想。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人的存在方式""主体人的应然追求""以人为本的认识实践"等方面构建... 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思想。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人的存在方式""主体人的应然追求""以人为本的认识实践"等方面构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思想。它对丰富价值哲学理论内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价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价值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