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比较思想史的理论视角
1
作者 郭定平 《学习论坛》 2010年第10期11-16,共6页
任何伟大的理论均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具有适应中国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化的马克... 任何伟大的理论均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具有适应中国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科学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该而且必然具有普遍性,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与彻底解放具有普遍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坚持这种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有助于我们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的发展经验,有助于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有助于开展中外交流与和平对话,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和谐发展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发展模式 特殊性与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政权与乡村建设——关于中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历史辩证 被引量:6
2
作者 吕新雨 《学术前沿》 2013年第Z1期84-97,共14页
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与毛泽东有过一场关于中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论。今天需要重新回顾这场辩论背后的历史逻辑,即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政权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在近代历史中展开的。其中梁漱溟对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在阶级、... 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与毛泽东有过一场关于中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论。今天需要重新回顾这场辩论背后的历史逻辑,即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政权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在近代历史中展开的。其中梁漱溟对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在阶级、国家、执政党、人民与人心问题上的看法与转变,折射出中国之路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今天的中国需要呼唤新的政治觉醒、文化觉醒以及新的理论创造,并以之为中国未来的道路开辟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政权 乡村建设 中国道路 人民主权 特殊性与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大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158,共2页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文章分析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并提出确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把握的三个原则。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特殊性与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建构的两种策略及启示
4
作者 郭台辉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并将其由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给未知事物“命名”,以所用之名来理解和解释所指之实,从行之不觉走向行之自觉,把“知道”(know)转变为“知识”(knowledge)。命名即为概念建构,这是把直观直觉...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并将其由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给未知事物“命名”,以所用之名来理解和解释所指之实,从行之不觉走向行之自觉,把“知道”(know)转变为“知识”(knowledge)。命名即为概念建构,这是把直观直觉与经验观察创造性地转化为命题、理论和知识的最基础环节。然而,概念建构不易,时刻面临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转化、关联、矛盾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建构 特殊性与普遍性 未知事物 经验观察 未知世界 两种策略 矛盾与冲突 基础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海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3-48,共6页
通过回顾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发展史、提问方式和本土化标准,本文试图将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话语中的学术问题从政治问题中剥离开,在学术层面上勾勒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背后的两对张力(应用与理论的张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张力),并进一步... 通过回顾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发展史、提问方式和本土化标准,本文试图将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话语中的学术问题从政治问题中剥离开,在学术层面上勾勒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背后的两对张力(应用与理论的张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张力),并进一步提出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四个行动路径。本文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不应是单数而是复数,不应简单追求一个统一标准,而应提倡多个标准的竞争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本土化 本土化的行动路径 应用与理论 特殊性与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20
6
作者 高兆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58,共6页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普世价值的"普遍性"品质,认为它既是我们这个时代区别于既往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是当今每个民族-国家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普世价值不是西方民族-国家的专利,它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能拱手让西方发...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普世价值的"普遍性"品质,认为它既是我们这个时代区别于既往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是当今每个民族-国家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普世价值不是西方民族-国家的专利,它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能拱手让西方发达国家占据道义制高点。普世价值具有家族多样性特质。普世价值的具体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活动,它不能离开具体的时空场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价值 特殊性与普遍性 家族多样性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而不同:人类共同价值重构的路径 被引量:13
7
作者 姚新中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其内涵不仅仅是指一种伦理德性、一种存在状态或一种包容能力,而且是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方法论。和而不同既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万事万物的儒学视角,为我们处理各种复杂境况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也为我们在各种各样...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其内涵不仅仅是指一种伦理德性、一种存在状态或一种包容能力,而且是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方法论。和而不同既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万事万物的儒学视角,为我们处理各种复杂境况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也为我们在各种各样境遇中进行道德选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而不同中蕴含着人类共同价值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文化基因密码,是共同价值之所以可能实现的重要原因。和而不同承认万千世界具有内在的差异,文化形态具有多样的诉求,个体群体在观念与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样式。然而,承认差异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和而不同绝不仅限于承认“差异”“不同”,还要进而通过协调、协商、协作来实现求同存异、共生共长、美美与共,从而为新时代人类共同价值重构提供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共同价值 特殊性与普遍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儒家伦理论战述评——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 被引量:5
8
作者 胡治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40,共8页
近五年来,人文学界围绕儒家伦理是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的问题发生了一场论战,持前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儒家伦理,特别是爱有等差观念,是儒家伦理学中最荒诞、最黑暗的思想;儒家伦理根本不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儒家伦理应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屡... 近五年来,人文学界围绕儒家伦理是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的问题发生了一场论战,持前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儒家伦理,特别是爱有等差观念,是儒家伦理学中最荒诞、最黑暗的思想;儒家伦理根本不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儒家伦理应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屡见不鲜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承担责任。持后种观点的学者则从文献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哲学、方法学乃至比较文化学等角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这场论战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历次中西文化论战的继续,以其主流话语由以往的“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转变为对于传统的“了解之同情”和“温情与敬意”,表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因而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亲亲互隐 腐败 特殊性与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价值的辩证内涵 被引量:1
9
作者 田志文 杨玉林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59,100,共5页
政治价值的辩证内涵包括:实然性与应然性的辩证统一,即政治价值的实然性生发着应然性,应然形态的政治价值引导着政治价值现实的发展;主体尺度与客体内容的辩证统一,即政治价值以政治主体的内在尺度为核心,同时,它不能离开合乎政治主体... 政治价值的辩证内涵包括:实然性与应然性的辩证统一,即政治价值的实然性生发着应然性,应然形态的政治价值引导着政治价值现实的发展;主体尺度与客体内容的辩证统一,即政治价值以政治主体的内在尺度为核心,同时,它不能离开合乎政治主体内在尺度的政治客体而存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即具体的历史的政治主体之存在有个体形态,也有团体形态,更有社会形态,同样,政治主体的内在尺度也有个体尺度、团体尺度与社会尺度;冲突性与通约性的辩证统一,即多重主体的多重内在尺度集于一个主体一身,其必然追求多重形态的政治价值,从而导致政治价值某种程度上的冲突性,也使多重政治价值之间存在着最低限度的一致性与通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价值 基本特性 实然性与应然性 主体尺度与客体内容 特殊性与普遍性 冲突性与通约性 辩证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社会性”概念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6,共7页
“社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一直以来很少被明确阐述和严肃面对,尤其是在面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各种社会性的断裂和矛盾的背景下,社会性概念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或规范,长期以来却受到了大众的一些“误解”和“偏见... “社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一直以来很少被明确阐述和严肃面对,尤其是在面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各种社会性的断裂和矛盾的背景下,社会性概念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或规范,长期以来却受到了大众的一些“误解”和“偏见”。重新梳理和审视马克思的社会性概念,不仅是出于一种理论上纠误的需要,更是出于一种批判分析当下社会问题和现实发展的需要。对于马克思来讲,社会性不是简单化的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也不是社会学意义上外在的社会结构,而是表征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个人需要和社会利益实现“有机联系”的概念,即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社会性 市民社会 特殊性与普遍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