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雅拉香波穹隆构造热事件LA-ICP-MS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珍汉 叶培盛 +1 位作者 吴中海 赵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5-605,共11页
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出露显生宙不同时期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和多期岩浆热事件,良好地记录了印度大陆俯冲导致的构造变形和岩浆热历史。对雅拉香波穹隆不同构造部位的花岗质岩石进行LA-ICP-MS锆石... 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出露显生宙不同时期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和多期岩浆热事件,良好地记录了印度大陆俯冲导致的构造变形和岩浆热历史。对雅拉香波穹隆不同构造部位的花岗质岩石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期构造岩浆事件的高精度测年数据。早期锆石年龄520.4±6.3Ma与536±12Ma指示喜马拉雅地块结晶基底泛非期岩浆侵位时代,晚期锆石年龄揭示新生代碰撞造山不同阶段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时代。其中,45.6±1.2--44.16±0.88Ma反映印度大陆向北俯冲的起始时代,35.00±0.48Ma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增厚地壳深部构造热事件年龄,15.67±0.50Ma指示雅拉香波核部花岗岩侵位及穹隆的形成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拉香波穹隆 岩浆侵位 构造变形 LA-ICP-MS锆石U-Pb年龄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拉琼锑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行 邹灏 +4 位作者 李阳 蒋修未 陈海锋 李敏 李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0-306,共17页
拉琼锑金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藏南拆离系断裂带之间。为了探讨拉琼锑金矿床的沉淀机制以及成矿作用过程,对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成矿温度以及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 拉琼锑金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藏南拆离系断裂带之间。为了探讨拉琼锑金矿床的沉淀机制以及成矿作用过程,对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成矿温度以及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分为富液H2O两相包裹体(Ⅰa)、富气H2O两相包裹体(Ⅰb)、含CO2-H2O三相包裹体(Ⅱ类)、纯液相H2O包裹(Ⅲ类),同一视域内可见CO2-H2O三相包裹体和H2O两相包裹体共存。从早期到晚期各阶段流体特征发生一系列变化,平均均一温度分别为259.4℃、206.8℃、170.0℃、120.1℃,盐度(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3.87%~8.41%、2.07%~8.23%、2.07%~7.45%、1.91%~4.35%,估算的密度整体为0.79~1.05g/cm^3,平均成矿压力为27.8MPa,平均成矿深度为2.78km。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成分以H2O、CO2以及CO3^2-为主,有少量CH4、HS-。综合推断拉琼锑金矿床是流体混合作用和冷却降温作用共同形成的中低温、低盐度、中-浅成的矿床,其成矿作用过程可能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穹隆与断裂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锑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激光拉曼 穹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95Ma基性岩浆活动——印度板块北缘晚白垩世伸展作用
3
作者 王亚莹 曾令森 +5 位作者 邸英龙 赵令浩 董汉文 唐灼 费镕泽 宋昱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99-3716,共18页
自从晚侏罗世由东冈瓦纳超大陆裂解以来,印度板块经历了长距离的北向漂移直至与亚洲大陆南缘碰撞。作为印度板块的最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在随着印度板块漂移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事件和动力学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本文报道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 自从晚侏罗世由东冈瓦纳超大陆裂解以来,印度板块经历了长距离的北向漂移直至与亚洲大陆南缘碰撞。作为印度板块的最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在随着印度板块漂移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事件和动力学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本文报道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部拉轨岗日和东部打隆地区出露的两处辉绿岩体,它们均具有~95Ma的锆石U-Pb年龄,共同揭示出喜马拉雅中、东部地区晚白垩世统一的一期伸展事件。系统的岩石成因分析表明,它们均属于板内拉斑系列,然而东部和中部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如下差异:(1)东部打隆岩体具有高Ti含量(TiO_(2)>3.5%),微量元素呈OIB型特征,与卡达地区同时期玄武岩类似,为未受地壳混染的软流圈物质熔融形成;(2)中部拉轨岗日地区基性岩具有低Ti含量(TiO_(2)<2.0%),稀土元素类似MORB型,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组分。根据PRIMACALC2软件恢复的原始岩浆组成显示东部样品熔融源区较浅,而中部样品熔融源区较深。我们认为在~95Ma印度大陆北缘伸展减薄过程中,东部薄弱岩石圈伸展引起了软流圈物质的直接熔融,而中部由于岩石圈较厚,在大陆伸展过程中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岩石圈底部,引起上覆富集岩石圈物质熔融。结合冈底斯岛弧带晚白垩世岩浆峰期指示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异常事件,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约95~90Ma基性岩浆和大陆伸展可能由俯冲的特提斯板块回撤产生的对印度北缘增强的板片拉力引起。这期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事件与印度板块~90Ma加速北移耦合,与前人提出的地幔柱推动等机制不同,本文数据表明俯冲板块拉力可能在印度板块北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被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 晚白垩世 印度板块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拉轨岗日辉绿岩碳酸盐化作用
4
作者 邱添 曾令森 王亚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17-3733,共17页
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拉轨岗日地区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辉绿岩体/墙,研究表明这些辉绿质侵入岩至少经历了两阶段变质作用:(1)早期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变质,形成钠长石-绿泥石-黑硬绿泥石-钛铁矿或钠长石-绿泥石-钠云母-金红石组合... 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拉轨岗日地区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辉绿岩体/墙,研究表明这些辉绿质侵入岩至少经历了两阶段变质作用:(1)早期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变质,形成钠长石-绿泥石-黑硬绿泥石-钛铁矿或钠长石-绿泥石-钠云母-金红石组合;(2)晚期叠加含CO_(2)流体的交代变质,形成不同碳酸盐化程度的黑硬绿泥石钠长片岩和碳酸盐化辉绿岩。黑硬绿泥石钠长片岩中的含碳矿物为方解石(含量约4.6vol%),当交代流体中CO_(2)浓度较低,榍石交代钛铁矿优先结晶,形成榍石-黄铁矿-方解石组合。碳酸盐化辉绿岩中的含碳矿物相包括铁白云石和方解石(约29.7vol%),是辉绿岩在富CO_(2)流体作用下发生充分碳酸盐化交代的产物。黑硬绿泥石钠长片岩和碳酸盐化辉绿岩保留辉绿岩原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分别显示OIB和N-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其经历的碳酸盐化交代变质反应主要为等化学变质过程,交代流体携入CO_(2)、H_2O和流体活动元素,而主量元素(例如Ca)、REE以及HFSE元素(例如Ti)则源自辉绿岩原岩,并在交代变质过程中重新分配富集,结晶方解石、榍石和金红石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拉轨岗日地区辉绿岩经历的碳酸盐化交代变质作用,认为辉长-辉绿质侵入岩也可成为矿化碳汇的潜在地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碳酸盐化交代 元素迁移 矿化碳汇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新世煌斑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敏佳 魏震 +3 位作者 刘晓强 刘桂萍 宫相宽 郭瑞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3-869,共17页
后碰撞幔源岩浆是示踪深部地球动力学和地幔动力学过程的最直接指针。印度-亚洲碰撞缝合带南侧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新生代地层中发现了规模可观的煌斑岩岩墙群,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整体侵位时代介于15~10 Ma。煌斑岩具有中等的SiO_(2)... 后碰撞幔源岩浆是示踪深部地球动力学和地幔动力学过程的最直接指针。印度-亚洲碰撞缝合带南侧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新生代地层中发现了规模可观的煌斑岩岩墙群,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整体侵位时代介于15~10 Ma。煌斑岩具有中等的SiO_(2)含量(50.0%~52.9%),较高的K_(2)O(2.30%~4.77%)和Na_(2)O含量(3.04%~4.23%),属于钙碱性煌斑岩。其高MgO含量(5.64%~7.63%)和Mg^(#)值(70~74)以及高Cr(363×10^(-6)~465×10^(-6))、Co(24.7×10^(-6)~31.2×10^(-6))、Ni(128×10^(-6)~269×10^(-6))等过渡族元素丰度,显示显著的幔源岩石特征,未受明显地壳混染。煌斑岩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Th、U、Ba、Pb、Nd),贫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Nb、Ta、Ti),来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是在石榴石稳定域含金云母二辉橄榄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岩墙群呈东西向平行展布,指示该区域中新世处于南北向伸展背景,可能是撕裂的印度大陆岩石圈板片局部地区发生断离,软流圈上涌,导致富集印度岩石圈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中新世 煌斑岩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锑金多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量:68
6
作者 戚学祥 李天福 +1 位作者 孟祥金 于春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38-1648,共11页
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哲古两条断裂带及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组成,是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 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哲古两条断裂带及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组成,是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藏南拆离系为底界自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褶皱,以及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北向南挤出导致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哲古两条次级构造带上盘地层自南向北伸展的产物。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内的锑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北向南依次构成沙拉岗—查拉普锑金成矿带、错美—隆子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和拉康—错那银铅锌成矿带,其间分别以绒布—哲古和洛扎两个次级断裂带为界。矿体主要受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控制,成矿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新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与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新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向南挤出过程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沿着始喜马拉雅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发生自南向北伸展,诱发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构造带侵位,并促使沿构造带下渗地下水循环对流。当这些循环的地下水与沿构造带上升的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混合时,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成矿物质沉淀形成沿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分布的似层状、脉状和透镜状锑金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锑金多金属矿床 藏南拆离系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特提斯构造域及其时空分布
7
作者 辛仁臣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1-357,共17页
特提斯构造域及其时空分布是地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特提斯构造域已远远超过休斯限定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特提斯构造域是罗迪尼亚超级联合古陆解体后,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直到新近纪,南方(冈瓦纳)古陆与北方... 特提斯构造域及其时空分布是地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特提斯构造域已远远超过休斯限定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特提斯构造域是罗迪尼亚超级联合古陆解体后,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直到新近纪,南方(冈瓦纳)古陆与北方(劳亚)古陆群之间的古大洋及相关的大陆架。根据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由早到晚,划分为原特提斯洋(540~400 Ma为主要扩张期,400~280 Ma为主要萎缩期)、古特提斯洋(400~280 Ma为主要扩张期,280~200 Ma为主要萎缩期)、中特提斯洋(280~200 Ma为主要扩张期,200~100 Ma为主要萎缩期)和新特提斯洋(200~100 Ma为主要扩张期,100~23 Ma为主要萎缩期)。空间上,特提斯构造域为北方古陆(劳伦、波罗地、西伯利亚古陆)的南缘与南方古陆(冈瓦纳: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的北缘及其间广阔的东西向廊带。根据地质特征,自西向东可以分为加勒比特提斯构造区、西地中海特提斯构造区、东地中海特提斯构造区、扎格罗斯(西亚)特提斯构造区、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区、东南亚特提斯构造区。特提斯构造域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分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构造 演化阶段 空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加查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三叠世地层重新厘定及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唐宇 王根厚 +6 位作者 韩芳林 李典 梁晓 冯翼鹏 张莉 王卓胜 韩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56,共22页
前人将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加查地区出露的上三叠统中低级变质岩组合“朗杰学群”统认为是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建造。近来调查研究发现,该晚三叠世地层中实则存在一陡立剪切带(SSB),其南北物质组成、构造变形以及变质作用等存在... 前人将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加查地区出露的上三叠统中低级变质岩组合“朗杰学群”统认为是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建造。近来调查研究发现,该晚三叠世地层中实则存在一陡立剪切带(SSB),其南北物质组成、构造变形以及变质作用等存在明显差异。SSB以北具有明显“岩块”+“基质”的增生杂岩特征,“岩块”主要包括变砂岩、灰岩、大理岩、绿片岩、玄武质片岩、变质基性岩、片理化阳起石岩和石榴石云母片岩等;“基质”主要由变质砂板岩、绢云千枚岩和绢云石英千枚岩(千糜岩)等组成,原生沉积构造基本不可见,未见化石保留。然而,SSB以南的地层主要为粗粒—细粒长英质砂岩、泥岩和浅变质板岩组成,重荷模、沟槽模、鲍玛序列、韵律层等原生沉积构造以及遗迹化石十分发育。构造解析表明增生杂岩主要发育两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变形(D)表现为顺层剪切形成向北缓倾、具有强烈透入分异面理、长英质脉体新生面理S,运动方向指示顶部朝南;第二期构造变形(D)表现为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的向南中-高角度倾斜构造置换面理S,运动学指示为顶部朝北逆冲剪切,顺劈理发育同构造中基性岩墙。SSB南侧地层主要发育一期近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褶皱-冲断构造,运动学指示为顶部朝南的逆冲剪切。加查增生杂岩中朝北逆冲叠瓦的构造样式与朗杰学群褶冲带中朝南逆冲叠瓦的构造样式共同构成正花状构造,锆石U-Pb年代学揭示增生杂岩“基质”时代与南部地层时代均为拉丁期—诺利期(242~220 Ma),增生杂岩中“岩块”时代有晚三叠世、晚侏罗世(146 Ma)和早白垩世(144 Ma),表现为“岩块”具有多时代特征。同构造中基性岩墙的形成时代为约56 Ma,代表北侧第二期构造变形事件发生在始新世早期,间接限定第一期构造变形可能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之间。变形构造层次和构造演化研究认为,加查增生杂岩中发育的两期变形分别对应印度被动大陆北缘与亚洲大陆南缘之间的俯冲—增生和碰撞过程,即加查增生杂岩可能为印度被动陆缘俯冲形成。加查增生杂岩与朗杰学群褶冲带构成的正花状构造样式可能代表印度地壳增厚和喜马拉雅造山带隆升,SSB内发育朝南东东缓倾的线理构造,暗示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始新世晚期印度地壳向亚洲大陆之下斜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喜马拉雅 晚三叠世地层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二叠纪——白垩纪的火山活动(Ⅰ):分布特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3 位作者 莫宣学 廖忠礼 江新胜 王立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45-654,共10页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白垩纪 火山岩 分布 喜马拉雅中段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江孜-康马地区白垩纪多期基性岩浆作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亚莹 高利娥 +5 位作者 曾令森 陈福坤 侯可军 王倩 赵令浩 高家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72-3596,共25页
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江孜-康马一带发育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辉绿岩体/墙,研究表明这些基性岩至少可分为三期:(1)形成于-140Ma的辉绿岩具有OIB型地球化学特征,部分样品Sr—Nd同位素组成与其东部一132Ma错美.班布里大火成岩省中... 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江孜-康马一带发育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辉绿岩体/墙,研究表明这些基性岩至少可分为三期:(1)形成于-140Ma的辉绿岩具有OIB型地球化学特征,部分样品Sr—Nd同位素组成与其东部一132Ma错美.班布里大火成岩省中基性岩相当,部分高镁样品具有Nb-Ta负异常和Ph正异常,εNd(t)值小于0;(2)形成于~120Ma的辉绿岩显示N—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3)形成于~90Ma的辉绿岩显示E—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后两期基性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均显示与印度洋MORB相关。结合同时期的Kerguelen地幔柱活动轨迹及东冈瓦纳大陆裂解事件,本文认为江孜-康马地区~140Ma基性岩代表Kerguelen地幔柱及其与上覆东冈瓦纳大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产物,是Kerguelen地幔柱长期潜伏于东冈瓦纳大陆下的证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该地幔柱影响的范围从错美向西拓展了约200km;之后随着东冈瓦纳大陆裂解和印度洋的开启及扩张,印度板块逐渐北移并远离Kerguelen地幔柱,江孜-康马地区~120Ma和~90Ma两期基性岩代表新生印度洋软流圈部分熔融的产物,与Kerguelen地幔柱无关。该区识别出的三期基性岩浆活动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东部在白垩纪经历了与东冈瓦纳大陆裂解、印度洋的开启和扩张相关的多期基性岩浆活动。这些基性岩为深入了解和限定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自140Ma以来的古地理位置和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岩石记录和时间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基性岩浆作用 Kerguelen地幔柱 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始新世隆子-恰嘎次火山岩区:雅拉香波二云母花岗岩的高位岩浆体系 被引量:17
11
作者 胡古月 曾令森 +2 位作者 戚学祥 候可军 高利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08-3318,共11页
已有的数据表明,大约在中始新世(44~40Ma),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带(雅拉香波穹窿地区)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地壳深熔作用,产生了大量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在雅拉香波穹窿南部的隆子-恰嘎地区,发育一套流纹质次火山岩,以小岩体或岩脉形... 已有的数据表明,大约在中始新世(44~40Ma),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带(雅拉香波穹窿地区)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地壳深熔作用,产生了大量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在雅拉香波穹窿南部的隆子-恰嘎地区,发育一套流纹质次火山岩,以小岩体或岩脉形式侵位于侏罗纪日当组的砂岩和页岩之中。岩相学观察、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Nd)地球化学数据表明:(1)该次火山岩形成于约43~41Ma,与北部二云母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相似;(2)该次火山岩经历了强烈的岩浆演化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和钙长石分离结晶作用,导致该套岩浆岩强烈的Eu负异常、明显降低的Sr含量和锆石岩浆增生边的普通Pb和U浓度明显升高;和(3)该套次火山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属于同一岩浆过程的不同的构造层次,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上具有一致性,同属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主碰撞时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次火山岩 锆石U-Pb定年 流体作用 高U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桑秀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被引量:38
12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4 位作者 莫宣学 廖忠礼 江新胜 王立全 赵志丹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9,共13页
桑秀组玄武岩仅仅分布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古地理属大印度北缘。分别采用XRF、ICP-MS和全岩同位素稀释法对这些玄武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用来推论其成因。结果显示,桑秀组玄武岩除了MgO含量和相... 桑秀组玄武岩仅仅分布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古地理属大印度北缘。分别采用XRF、ICP-MS和全岩同位素稀释法对这些玄武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用来推论其成因。结果显示,桑秀组玄武岩除了MgO含量和相容元素含量较低表明其为演化岩浆以外,其高TiO2、TFeO和P2O5含量(分别平均为3.46%、10.90%和0.51%)、轻重稀土明显分馏(La/Yb)N=8.4~10.2、Ti/V、Ti/Y和Zr/Y比值高以及富集Ba和Th等不相容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等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桑秀组玄武岩高Sr(87Sr/86Sr)t=0.707370~0.709904和较低εNd(t)(=-1.71~2.00)同位素组成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又显示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印记;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桑秀组玄武岩为大陆边缘裂谷背景下的碱性玄武岩,在源区物质低度部分熔融过程中不断有橄榄石等铁镁矿物的分离结晶,没有遭受地壳混染;桑秀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与印度东缘的Rajmahal玄武岩、印度洋90°E海岭玄武岩和KerguelenOIB对比,提出桑秀组玄武岩可能是岩石圈地幔与地幔热柱或热点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地幔热柱或热点可能与Kerguelen热点的早期活动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论 桑秀组玄武岩 喜马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中侏罗统遮拉组OIB型玄武岩浆的识别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3
作者 朱弟成 王立全 +4 位作者 潘桂棠 莫宣学 廖忠礼 江新胜 赵志丹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24,共10页
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中侏罗统遮拉组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遮拉组玄武岩以高钛[平均w(TiO2)=2.57%]、高铁[平均w(TFe2O3)=11.58%]、低镁[平均w(MgO)=4.06%]、富集LREE和高场强元素{[w(... 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中侏罗统遮拉组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遮拉组玄武岩以高钛[平均w(TiO2)=2.57%]、高铁[平均w(TFe2O3)=11.58%]、低镁[平均w(MgO)=4.06%]、富集LREE和高场强元素{[w(La)/w(Yb)]N、w(Nb)、w(Zr)平均分别为8.61,32.67×10-6,331.33×10-6}为特征,w(Ti)/w(V)(62.74~80.26)、w(Ti)/w(Y)(218.71~665.20)和w(Zr)/w(Y)(10.89~11.09)比值高,具有与OIB相似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同位素组成以高Sr{[n(87Sr)/n(86Sr)]i为0.712763~0.714765}、低Nd{[n(143Nd)/n(144Nd)]i为0.512417~0.512458}为特点;2遮拉组玄武岩为一套产于大陆边缘裂谷背景下的碱性玄武岩,没有经历地壳混染;3遮拉组玄武岩是地幔热柱或热点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了解与雅鲁藏布江洋盆构造演化有关的一些关键地质问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地球化学 OIB型玄武岩浆 中侏罗统遮拉组 喜马拉雅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三叠纪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被引量:16
14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4 位作者 莫宣学 赵志丹 廖忠礼 王立全 江新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04-816,共13页
三叠纪火山岩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古地理上位于大印度北东部。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度法、ICP-MS和全岩同位素稀释法对三叠纪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并用来研究其成分特征和成因。岩相学和地... 三叠纪火山岩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古地理上位于大印度北东部。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度法、ICP-MS和全岩同位素稀释法对三叠纪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并用来研究其成分特征和成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三叠纪火山岩为玄武岩,MgO含量均很低(范围在4.27%~7.72%),属于演化岩浆。早三叠世热马组和中三叠世桑康组具有较高的TiO_2、TFeO和P_2O_5含量,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均较高,Ti/V、Ti/Y、Zr/Y比值较高,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Zr等),地球化学特征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相似,以更富集La、Ce、Zr、Hf等元素而有别于夏威夷碱性玄武岩,它们属大陆边缘裂谷背景的具有OIB型地球化学特征的碱性玄武岩;晚三叠世涅如组玄武岩以较低TiO_2、TFeO和P_2O_5含量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均较低,高场强元素(如Nb、Zr等)丰度很低,为大陆边缘裂谷背景的具有E-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拉斑玄武岩。三叠纪玄武岩Nd同位素组成随时间从轻度富集到亏损(ε_(Nd)(t)=-1.2→0.5→4.4),指示岩浆源区具有从轻度富集到亏损的演化趋势。不相容元素(如La/Sm、La/Ta以及(Th/Ta)_(PM)、(La/Nb)_(PM)等)指示热马组和桑康组玄武岩遭受了一定程度下地壳混染,而涅如组没有遭受地壳混染。热马组和桑康组玄武岩还显示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印记,并与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的低度部分熔融有关,而涅如组玄武岩除了具有E-MORB特征外,还与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的较高程度部分熔融有关。它们被解释为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物质混合后在不同程度的拉张背景下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三叠纪裂谷作用很可能具有主动裂谷作用的性质,较小规模的火山岩浆作用可用裂谷带之下上涌的地幔物质由于传导作用而变冷或正在孕育的地幔柱成因模式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 孕育的地幔柱 三叠纪火山岩 喜马拉雅 西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江孜地区古近纪地层源区分析——对造山带早期地壳加厚的制约 被引量:6
15
作者 蔡福龙 丁林 +2 位作者 王厚起 岳雅慧 来庆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5-448,共14页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江孜地区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记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早期地壳加厚和沉积历史。本文我们报道了甲查拉组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同位素数据。甲查拉组由青灰色厚层的岩屑砂岩夹泥岩组成,不整...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江孜地区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记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早期地壳加厚和沉积历史。本文我们报道了甲查拉组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同位素数据。甲查拉组由青灰色厚层的岩屑砂岩夹泥岩组成,不整合覆盖在宗卓组之上,碎屑锆石主要的峰值介于350~80 Ma,900~470 Ma以及1 300~950 Ma;次要的峰值介于2 800~1 500 Ma,全岩^(87)Sr/^(86)Sr介于0.707 505~0.713 174,^(143)Nd/^(144)Nd介于0.512 206~0.512 355,ε_(Nd)(0)介于-5.52^-8.43。甲查拉组物源区以再循环的日喀则弧前盆地和上三叠统郎杰学群为主,少量物质来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述研究表明,甲查拉组沉积在周缘前陆盆地的背景下,且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在始新世期间经历了明显的地壳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喜马拉雅 碎屑锆石 ND同位素 地壳加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辉绿岩始新世——渐新世变质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2 位作者 尚振 高家昊 王亚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309-312,共4页
印度—欧亚陆陆碰撞作用是新生代最壮观的地质事件之一,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崛起,深远地影响着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厘定印度—欧亚陆陆碰撞作用的起始时间是深入理解该碰撞事件构造岩浆作用和环境资源效应等重要地质过程... 印度—欧亚陆陆碰撞作用是新生代最壮观的地质事件之一,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崛起,深远地影响着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厘定印度—欧亚陆陆碰撞作用的起始时间是深入理解该碰撞事件构造岩浆作用和环境资源效应等重要地质过程的关键时间坐标。随着印度大陆岩石圈的北向俯冲,碰撞带上下两盘都发生缩短增厚和相应的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喜马拉雅 渐新世 始新世 辉绿岩 喜马拉雅造山 藏南 构造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列麦白云母花岗岩年代学及成因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立明 郑有业 郑海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92-1006,共15页
列麦白云母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侵位于雅拉香波穹窿边部早古生代浅变质岩中。为揭示其形成时代及成因,本文对其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列麦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_2(71.08%~71.4... 列麦白云母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侵位于雅拉香波穹窿边部早古生代浅变质岩中。为揭示其形成时代及成因,本文对其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列麦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_2(71.08%~71.49%)、Al_2O_3(15.55%~15.72%)和K_2O(4.32%~4.57%),高的A/CNK比值(1.17~1.21),低的CaO/Na_2O比值(0.22~0.28),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富集Rb、Th和Hf,亏损Ba、Nb、Sr和Ti,稀土元素呈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的向右倾斜的配分模式(LREE/HREE=16.57~17.91),具有弱负Eu异常(δEu=0.78~0.79)。与二云母花岗岩比较,列麦白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Rb含量(204.1×10^(-6)~293.8×10^(-6))、较低的Sr(<134.6×10^(-6))及显著的重稀土分馏效应。锆石新生边年龄为48.5±1.1 Ma(MSWD=2.1),代表其结晶年龄,该年龄为目前报道的最早年龄,其初始Hf同位素组成ε_(Hf)(t)=-6.4~-2.3,显示物源为壳源性质,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731~839 Ma之间,表明成岩物质形成于新元古代;核部继承锆石年龄变化在135.7~3339.2 Ma之间,表明其源岩为早白垩世沉积岩,是在印度与欧亚大陆主碰撞阶段,陆-陆碰撞导致地壳缩短加压升温,引起早白垩世沉积岩部分熔融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白云母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哲古错含金(砷)细粒石英闪长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边千韬 丁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77-988,共12页
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哲古错中低温热液型锑-金矿床内首次发现了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它们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黑色页岩中。矿区内及外围有许多辉长岩脉及少量橄榄二辉岩小岩体产出。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 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哲古错中低温热液型锑-金矿床内首次发现了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它们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黑色页岩中。矿区内及外围有许多辉长岩脉及少量橄榄二辉岩小岩体产出。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主要为细粒结构,其次为斑状结构,具有与高镁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_2≥56%,高Al_2O_3(>15%)、高MgO(Mg~#值为48~59),高Cr(75×10^(-6)~130×10^(-6))、高Ni(54×10^(-6)~74×10^(-6)),富集LILE,亏损HREE及HFSE,(La/Yb)_N>12,Eu弱负异常(δEu=0.81~0.91),Sr含量较高且变化大(209.28×10^(-6)~685.14×10^(-6),平均381×10^(-6))、低Y和Yb,Y<16×10^(-6),Yb<1.7×10^(-6),具有平坦的HREE配分型式,(Ho/Yb)_N≈1,Sr/Y值较高且变化大(14.58~47.28,平均24)。Nd-Sr-Pb同位素组成特征为:高I_(Sr)(0.709726~0.711203),ε_(Nd)(t)弱负(-3.08~-1.15),Pb同位素组成变化幅度不大,^(206)Pb/^(204)Pb=18.638~18.672,^(207)Pb/^(204)Pb=15.694~15.702,^(208)Pb/^(204)Pb=38.983~39.016。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的K-Ar年龄为42.54±0.94Ma和43.21±1.14Ma,其岩浆可能是由地球化学性质类似于哲古错辉长岩的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此底侵玄武质岩浆源自轻度富集EMⅡ物质的大陆下岩石圈地幔,于晚侏罗世底侵到下地壳。距今65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地壳逐渐加厚。约43Ma前,地壳加厚到40km以上,同时发生了构造事件,诱发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岩浆,此岩浆与构造活动耦合上升到地壳浅部成岩成矿。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是对金成矿有利的岩石,并且赋存有斑岩型金(砷)矿(化)体,指示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可能存在斑岩型金矿带;同时,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的发现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构造-岩浆作用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也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 斑岩金(砷)矿 高镁埃达克岩 地球化学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阿布纳布锑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19
作者 李阳 王登红 +5 位作者 王成辉 李玉彬 米玛普尺 格桑拉姆 张旭东 央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5-168,共4页
锑是种高度稀缺的不可再生金属。从静态储采比来看,全球锑金属仅能够满足14年的供应,而中国锑储量仅能够满足6年的供应,目前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多国已将锑金属列入了关键矿产资源(U.S.G.S,2022)。王登红等(2019a,b)将锑列入关键... 锑是种高度稀缺的不可再生金属。从静态储采比来看,全球锑金属仅能够满足14年的供应,而中国锑储量仅能够满足6年的供应,目前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多国已将锑金属列入了关键矿产资源(U.S.G.S,2022)。王登红等(2019a,b)将锑列入关键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认为锑、汞、锡等我国具有资源优势的矿种,但近年来已经开始大量进口,需要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成矿 阿布纳布锑矿区 地质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西北部特提斯带下泥盆统Muth组共轭、碎裂变形带:前喜马拉雅变形构造证据
20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变形构造 喜马拉雅 下泥盆统 西北部 变形 共轭 印度 证据 碎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