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漏失裂缝内封堵层演化规律及颗粒特征行为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1
作者 蒲磊 谢凌志 +3 位作者 徐鹏 陈欢 许明标 汪帮哲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裂缝性漏失成为不稳定地层条件下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桥接堵漏方法是裂缝性漏失控制的最有效方式。传统裂缝实验装置对裂缝内以颗粒流所形成封堵层的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堵漏浆体系配方的科学构建。为了探究颗粒的特征行... 裂缝性漏失成为不稳定地层条件下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桥接堵漏方法是裂缝性漏失控制的最有效方式。传统裂缝实验装置对裂缝内以颗粒流所形成封堵层的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堵漏浆体系配方的科学构建。为了探究颗粒的特征行为和裂缝内封堵层的动态演化过程,建立了井筒-裂缝可视化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颗粒粒径、浓度、泵入速度、流体黏度等关键因素下颗粒的行为特征、封堵层形成规律以及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内封堵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同时存在颗粒混合行为和特征行为的转换。裂缝的封堵层构建位置对颗粒粒径具有很高的敏感性,颗粒的浓度影响着裂缝的封堵时间,流体的黏度容易改变裂缝内的封堵结构以及过高的泵速会破坏原有形成的封堵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封堵 颗粒特征行为 可视化实验装置 演化过程 堵漏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影响海域悬浮颗粒物特征变化研究
2
作者 王宏威 乔玥 +7 位作者 冯学志 朱超祁 陈天 胡聪 孙中强 孙均凯 单红仙 贾永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9,共16页
悬浮颗粒物在“源-汇”沉积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南海常见的动力现象—内孤立波,则被证实是影响悬浮颗粒物分布和沉积过程的重要因素。该项研究于2022年9月在吕宋海峡至东沙群岛海域开展,采用LISST-deep与CTD设备进行同步观测,以研... 悬浮颗粒物在“源-汇”沉积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南海常见的动力现象—内孤立波,则被证实是影响悬浮颗粒物分布和沉积过程的重要因素。该项研究于2022年9月在吕宋海峡至东沙群岛海域开展,采用LISST-deep与CTD设备进行同步观测,以研究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及体积浓度分布。通过调查期内的卫星遥感数据,划定了内孤立波的影响范围,并结合海床基观测内孤立波影响悬浮颗粒物分布过程,从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内孤立波对悬浮颗粒物在输运过程中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内孤立波的振幅深度区间(6~79 m)内,以较小粒径的悬浮颗粒物(15~25μm)分布为主,且越接近内孤立波的波谷深度,出现较小粒径悬浮颗粒物的频率越高。(2)悬浮颗粒物分布由内孤立波波峰线中心区域扩散到两侧,在中心为体积浓度低值区(≤91μL/L),而波峰线两侧区域与内孤立波传播路径远端区域为体积浓度高值区(≥500μL/L)。此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内孤立波通过改造作用使聚集状态的悬浮颗粒物被分解为粒径较小、组成单一的颗粒,通过控制作用改变悬浮颗粒物在波峰线不同位置、传播路径和振幅深度上的体积浓度分布,为理解南海源-汇沉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悬浮颗粒 粒径分布 颗粒特征 改造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扬尘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微观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呼佳宁 涂永成 +2 位作者 史雅娟 徐红超 裴宗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7期1982-1984,共3页
[目的]结合形状与能谱成分,分析辨认土壤扬尘大气颗粒物。[方法]采集徐州市和枣庄市土壤颗粒物样品,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对颗粒物样品进行了形态特征和表面元素相对含量分析。[结果]结合形态特征和能谱分析,土壤扬尘中主要含... [目的]结合形状与能谱成分,分析辨认土壤扬尘大气颗粒物。[方法]采集徐州市和枣庄市土壤颗粒物样品,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对颗粒物样品进行了形态特征和表面元素相对含量分析。[结果]结合形态特征和能谱分析,土壤扬尘中主要含有石英、长石和土壤颗粒集合体,还含有少量的其他矿物颗粒。土壤扬尘的特征颗粒是石英、长石和土壤颗粒集合体。[结论]石英颗粒表面光滑致密、棱角分明,特征元素是Si;长石颗粒表面光滑致密、棱角分明,特征元素是Si、Al;土壤颗粒集合体的特征元素也是S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扬尘 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 特征颗粒 特征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下覆沙坡面侵蚀颗粒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汤珊珊 李鹏 +2 位作者 任宗萍 唐辉 王添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7,共9页
风水交错侵蚀是风蚀水蚀交错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研究风水交错侵蚀对土壤颗粒的影响对于进一步研究风水交错侵蚀耦合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和覆沙厚度及长度)条件下覆沙坡面侵蚀泥沙颗... 风水交错侵蚀是风蚀水蚀交错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研究风水交错侵蚀对土壤颗粒的影响对于进一步研究风水交错侵蚀耦合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和覆沙厚度及长度)条件下覆沙坡面侵蚀泥沙颗粒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降雨条件下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和砂粒的含量较高,分别达到了48.86%、42.77%;坡面覆沙后,侵蚀泥沙中以粗颗粒居多,以黄土作为供试土壤,表层覆盖沙物质以后,仅有黏粒的富集率大于1;侵蚀泥沙的分形维数随着覆沙厚度和长度的增大而减小,d50则随着覆沙厚度和长度的增大而增大;覆沙厚度和长度对分形维数和d50的影响大于雨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沙坡面 土壤侵蚀 颗粒特征 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法赤泥的物质组成与颗粒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顾汉念 王宁 +1 位作者 刘世荣 田元江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2-317,共6页
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手段,对贵州烧结法赤泥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组成、物质组成、微观形态和粒度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烧结法赤泥... 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手段,对贵州烧结法赤泥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组成、物质组成、微观形态和粒度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烧结法赤泥的组成与拜耳法赤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烧结法赤泥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O、Al2O3、SiO2、Fe2O3、TiO2、Na2O、K2O和MgO,与拜耳法赤泥相比具有高钙低铝的特征。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烧结法赤泥中部分矿物的颗粒形态与特征,XRD分析其主要物相有硅酸二钙、铝酸三钙、方解石、钙钛矿等,还有少量分散的含铁矿物、黏土类铝硅酸矿物。根据微观形态的不同,将烧结法赤泥的组成矿物划分为三类:薄片状或者大块状聚集体;片状、柱状、颗粒状等规则形态;毛发状、细丝状聚集体。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烧结法赤泥的粒径分布情况,表明粒径细小是赤泥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影响赤泥在选矿等领域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赤泥物相组成与粒度特征的综合分析,为烧结法赤泥综合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烧结法 物质组成 颗粒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群特征的定量体视学分析方法 被引量:16
6
作者 蒋丽滢 韩继红 +1 位作者 张雄 吴科如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25-329,共5页
根据定量体视学原理,应用Quantimet600图象分析仪,对颗粒群特征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定量体视学方法实验参数:最小样本数、图像优化方法及二值化灰度阀值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关键词 定量体视学 混凝土 颗粒特征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颗粒群特征与活性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蕾 张永娟 +1 位作者 张雄 廖晓敏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2-275,共4页
以相同比例将6种试剂分别与矿渣共磨或直接掺入磨好的纯矿粉中(二者粉磨时间相同)得到2组颗粒群特征不同的矿渣试样;测定了2组矿渣试样各龄期的活性指数,取2组数据的差值;通过图像分析仪测定了矿渣颗粒群的特征参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 以相同比例将6种试剂分别与矿渣共磨或直接掺入磨好的纯矿粉中(二者粉磨时间相同)得到2组颗粒群特征不同的矿渣试样;测定了2组矿渣试样各龄期的活性指数,取2组数据的差值;通过图像分析仪测定了矿渣颗粒群的特征参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了它们与矿渣活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矿渣粒径为0~10μm时,其圆当量径、特征粒径、均匀性系数、圆度和面积充满度与活性指数呈负关联,伸长度、表面粗糙度和分数维呈正关联.其中表面粗糙度对活性指数的影响最大,可以很好地体现矿渣活性,同时也可表征试剂在粉磨过程中对矿渣颗粒机械力作用的效果.随着龄期增长,矿渣颗粒群特征参数对其活性指数的影响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颗粒特征 活性指数 灰色关联分析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熟料的颗粒特征及孔隙度 被引量:5
8
作者 闻岩 荆彤 刘彬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74-1278,共5页
将多孔质渗流换热理论引入到熟料换热研究中后,其堆积熟料的颗粒特征和孔隙度是换热模型研究的重要参数。本文选取某水泥生产厂家篦冷机内的水泥熟料块作为实验样品,测量样品的颗粒质量、体积、密度等基本物理量。经过对大样本下实验数... 将多孔质渗流换热理论引入到熟料换热研究中后,其堆积熟料的颗粒特征和孔隙度是换热模型研究的重要参数。本文选取某水泥生产厂家篦冷机内的水泥熟料块作为实验样品,测量样品的颗粒质量、体积、密度等基本物理量。经过对大样本下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熟料的堆积密度、颗粒直径分布及孔隙度,提出了一种描述熟料块颗粒特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熟料块 颗粒特征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盆地浅层土层颗粒特征与剪切波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铁飞 陈学良 高孟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4-941,共8页
以玉溪盆地16个钻孔的柱状图和波速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具有不同颗粒特征的土层埋深与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玉溪盆地内角砾、砾石、圆砾、砾砂、细砂和淤泥质黏土等土层在80m深度范围内深度与剪切波速的经验关系.通过分析不同颗... 以玉溪盆地16个钻孔的柱状图和波速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具有不同颗粒特征的土层埋深与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玉溪盆地内角砾、砾石、圆砾、砾砂、细砂和淤泥质黏土等土层在80m深度范围内深度与剪切波速的经验关系.通过分析不同颗粒大小、不同磨圆程度土层剪切波速特征,认为土层的波速特征与其形成时所处的沉积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并以玉溪盆地浅层土层为例,给出了一种根据具有明显颗粒特征土层估算未测波速钻孔的等效剪切波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特征 剪切波速 沉积环境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粉磨对煤矸石-水泥体系颗粒群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顾炳伟 王培铭 熊少波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167-171,共5页
采用了煤矸石单独粉磨后取代水泥、煤矸石与水泥混合后共同粉磨(先混后磨)、煤矸石与水泥分别单独粉磨后混合(先磨后混)(三者均按w(煤矸石):w(水泥)=30:70的比例)3种不同的机械粉磨方式研究粉磨对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特征以及力学... 采用了煤矸石单独粉磨后取代水泥、煤矸石与水泥混合后共同粉磨(先混后磨)、煤矸石与水泥分别单独粉磨后混合(先磨后混)(三者均按w(煤矸石):w(水泥)=30:70的比例)3种不同的机械粉磨方式研究粉磨对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特征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单独粉磨掺入体系与煤矸石和水泥“先混后磨”,不同粉磨时间的混合体系的颗粒群具有相似的级配组合特征;煤矸石与水泥“先磨后混”形成的颗粒群特征不同于“先混后磨”;对于相同的粉磨时间,煤矸石与水泥“先混后磨”的粉磨制度优于“先磨后混”;不同的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特征对于体系的力学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机械粉磨 颗粒特征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植物篱系统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黎建强 张洪江 +1 位作者 陈奇伯 周红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9-133,139,共6页
在对长江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系统调查样地土壤样品颗粒分析的基础上,对植物篱系统内土壤颗粒分布及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类、草本类和灌木类植物篱带间坡耕地土壤砂粒含量比其... 在对长江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系统调查样地土壤样品颗粒分析的基础上,对植物篱系统内土壤颗粒分布及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类、草本类和灌木类植物篱带间坡耕地土壤砂粒含量比其对应的植物篱带内土壤沙砾平均含量分别高10.4%,13.7%和9.2%;而黏粒含量在植物篱带内富集,其平均含量比植物篱带间坡耕地土壤黏粒含量分别高14.3%,19.5%和10.7%;(2)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和土壤粉粒含量具有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3)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土壤饱和导水率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容重与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钾、土壤有效钾、土壤全磷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相关,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分形维数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悬移质泥沙颗粒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昊明 邓宝玉 +3 位作者 武敏 周丽丽 陈扬 苏子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60,140,共3页
根据1988—2005年有关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泥沙颗粒特征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粒径组泥沙对辽河下游悬移质沉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上游至下游悬移质泥沙粒径呈细化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汛... 根据1988—2005年有关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泥沙颗粒特征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粒径组泥沙对辽河下游悬移质沉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上游至下游悬移质泥沙粒径呈细化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汛期悬移质泥沙粒径一般小于非汛期泥沙粒径;上游来沙越粗,来沙量与河道沉积的关系越密切;下游河道泥沙从存贮到释放的来沙临界值随泥沙粒径的变大而减小;进入辽河下游的泥沙对于河道的危害程度随着粒径的变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特征 悬移质泥沙 泥沙沉积 辽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思茅盆地景谷地区曼岗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龚政 吴驰华 +2 位作者 伊海生 张华 沈立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53-2061,共9页
石英具有硬度大和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其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的反映沉积环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石英表面微细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茅盆地白垩系曾一度被认为是陆相水成沉积,笔者通过野外识别及室内基础研究发现,景谷地区... 石英具有硬度大和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其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的反映沉积环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石英表面微细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茅盆地白垩系曾一度被认为是陆相水成沉积,笔者通过野外识别及室内基础研究发现,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具有风成沉积特征,需对该套地层开展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的系统研究来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曼岗组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磨圆度高,普遍发育典型的蝶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毛玻璃化表面,存在沙漠漆,极易与水成特征相区别;而其较强的溶蚀作用与沉淀作用则显示了当时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在风成沉积确定的基础上,笔者再结合典型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岩性特征等沉积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曼岗组应属沙漠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盆地 扫描电镜 曼岗组 沙漠沉积 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北部丽江—剑川地区古近纪宝相寺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1 位作者 伍皓 熊国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38-1244,共7页
石英砂具有丰富的颗粒表面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丽江—剑川地区宝相寺组(E2b)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下部样品具水成特征,中部样品具风成特征,上部样品则具经水流改造后的风成特征。结合野... 石英砂具有丰富的颗粒表面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丽江—剑川地区宝相寺组(E2b)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下部样品具水成特征,中部样品具风成特征,上部样品则具经水流改造后的风成特征。结合野外观察结果,从宝相寺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下部为近源洪积环境、中部为风成沙丘环境、上部为湖泊环境。其中中部样品的石英砂磨圆、分选极好,普遍具有标准的碟形、新月形撞击坑和毛玻璃化表面,是典型的沙漠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剑川地区 古近纪 宝相寺组 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古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对混凝土界面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雄 常晟 +1 位作者 张永娟 周云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7-611,共5页
用分形维数来表征轻集料混凝土界面的粗糙度,运用分形理论分析研究了界面分形维数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关系;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参数与界面分形维数的关系,以此来确定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参数对轻集料混凝土界面性质的影... 用分形维数来表征轻集料混凝土界面的粗糙度,运用分形理论分析研究了界面分形维数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关系;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参数与界面分形维数的关系,以此来确定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参数对轻集料混凝土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分形维数越大,界面越粗糙,界面黏结力越大,轻集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越好;对界面分形维数影响程度较大的轻集料颗粒群参数为颗粒群比表面积和颗粒长宽比;当颗粒群比表面积取540~630m2/m3且颗粒长宽比取1.32~1.33时,轻集料混凝土的界面分形维数比较大,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集料 颗粒特征 界面性质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基用相变微胶囊的颗粒特征与热力学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信刚 姚昊 +3 位作者 谢昱昊 徐伟 夏龙 李永超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7-571,577,共6页
以石蜡、癸酸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间苯二酚为固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采用ESEM、DSC、TGA来研究相变微胶囊颗粒形貌、粒径分布、热力学性能,以及相变微胶囊掺入水泥基体中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光滑,结构紧致... 以石蜡、癸酸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间苯二酚为固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采用ESEM、DSC、TGA来研究相变微胶囊颗粒形貌、粒径分布、热力学性能,以及相变微胶囊掺入水泥基体中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光滑,结构紧致;石蜡微胶囊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分别是54.6℃和61.43 J/g,而癸酸微胶囊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分别是29.7℃和90.73 J/g;加入固化剂使得微胶囊产率从50%提升到78%以上;30次温度循环石蜡微胶囊相变晗无损失,癸酸微胶囊相变焓损失了31%;微胶囊在水泥基中分布均匀,形貌保存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 相变微胶囊 颗粒特征 热力学性能 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颗粒群特征及其与水泥胶砂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郝文霞 张雄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44-249,共6页
提供了一个能够有效测量不同颗粒形貌特征的系统,即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将运用该系统得到的粉煤灰颗粒群特征数据,如粒径分布、圆度和填充度等作了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粉煤灰颗粒群特征与水泥基材料宏观性能的关系,为粉煤灰的有效利用提... 提供了一个能够有效测量不同颗粒形貌特征的系统,即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将运用该系统得到的粉煤灰颗粒群特征数据,如粒径分布、圆度和填充度等作了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粉煤灰颗粒群特征与水泥基材料宏观性能的关系,为粉煤灰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颗粒特征 图像分析 灰色关联 圆度 填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燃烧器颗粒分散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彦文 艾元方 陈红荣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2,共5页
建立闪速炉旋流燃烧器试验模型,通过冷模试验方法研究旋流燃烧器颗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反应塔内颗粒分布受控于风幕风和内旋风射流综合作用,风幕风射流使颗粒集中分布于燃烧器正下方区域,内旋风射流使颗粒远离燃烧器正下方区域分布;... 建立闪速炉旋流燃烧器试验模型,通过冷模试验方法研究旋流燃烧器颗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反应塔内颗粒分布受控于风幕风和内旋风射流综合作用,风幕风射流使颗粒集中分布于燃烧器正下方区域,内旋风射流使颗粒远离燃烧器正下方区域分布;同轴多通道射流切向动量矩与按半径加权的轴向动量矩之比M与颗粒质量偏析度p_x和中心区域颗粒质量分数x_1拟合后的无量纲关联式分别为px=5.71e^(-0.262M)-0.34 M、x_1=68.66e!(-0.264M)-4.05 M;p_x与x_1近似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燃烧器 颗粒分布特征 动量矩比 无量纲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凝材料体系颗粒群特征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永娟 张雄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49-54,64,共7页
在归纳分析颗粒群特征研究方法和理蜜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关颗粒群特征参数 ,检测新方法、建模理论与方法以及颗粒群特征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成果 ,并展望了颗粒群分析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颗粒特征 分析方法 建模理论 胶凝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沙规律及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斌 张瑜 +1 位作者 许晓鸿 王洋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4期43-45,69,共3页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坡面产沙规律及其与径流的相关关系,并对比分析了侵蚀泥沙与原土壤的颗粒特征。结果表明:1产流时间受降雨强度与坡度共同影响,降雨强度和坡度越大,产流时间越短,随降雨强度增加坡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越加明显...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坡面产沙规律及其与径流的相关关系,并对比分析了侵蚀泥沙与原土壤的颗粒特征。结果表明:1产流时间受降雨强度与坡度共同影响,降雨强度和坡度越大,产流时间越短,随降雨强度增加坡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越加明显。2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产沙量(4 min产沙量)均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峰值不同,降雨强度越大峰值越大。3累计产沙量与累计径流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可用方程y=AxB来表达,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6,达极显著水平,系数A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系数B受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变化。4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的侵蚀泥沙颗粒级配不同,与原坡面土壤颗粒级配的差异程度表现为1.2 mm/min<0.8 mm/min<0.5 mm/min,随着降雨强度的减小,侵蚀泥沙中<0.01 mm颗粒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0.01 mm颗粒的相对含量减少,并且降雨强度越小,这种变化程度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产沙量 侵蚀泥沙 颗粒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