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
被引量:
156
1
作者
陈恩凤
关连珠
+6 位作者
汪景宽
颜丽
王铁宇
张继宏
周礼恺
陈利军
李荣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3,共5页
以棕壤为例研究了15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典型棕壤、棕壤型水稻土的特征微团聚体(<10m和>10m)的组成比例,结果表明该比例即微团聚体(<10m)/微团聚体(>10m)可成为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以该指标为标准的典型棕壤和棕壤型...
以棕壤为例研究了15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典型棕壤、棕壤型水稻土的特征微团聚体(<10m和>10m)的组成比例,结果表明该比例即微团聚体(<10m)/微团聚体(>10m)可成为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以该指标为标准的典型棕壤和棕壤型水稻土肥、瘦地区分界数分别为0.25和0.35,小于此二值分别为各自肥地,反之亦反。土壤培肥措施可使肥、瘦地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降低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或根本改变瘦地肥力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特征微团聚体
土壤肥力指标
棕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39
2
作者
龚伟
颜晓元
+1 位作者
蔡祖聪
王景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1-1148,共8页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 a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探讨了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20μm/(250~20)μm)、微团聚体测定中<20μm与2000...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 a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探讨了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20μm/(250~20)μm)、微团聚体测定中<20μm与2000~20μm粒级含量的比值(RMD,<20μm/(2000~20)μm)和D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施肥处理包括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1/2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各施肥处理均能降低土壤PCM、RMD和D,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各处理土壤PCM、RMD和D均为OM处理最低,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低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的降低效果最好。土壤PCM、RMD和D与作物产量、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且PCM、RMD和D三者两两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改善微团聚体组成、降低PCM、RMD和D及提高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的关键;PCM、RMD和D均可作为评价长期施肥作物系统土壤肥力的综合性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微
团聚
体
组成
特征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被引量:
126
3
作者
邱莉萍
张兴昌
张晋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4-372,共9页
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
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肥增加了大级别土壤团聚体、特征微团聚体的数量,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特征微团聚体CF0.01较无肥对照土壤有显著增加。长期培肥增强了土壤化学、生物性质的“微域”变异性。相同培肥措施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除厩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外,其它各培肥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在<0.01mm级别特征微团聚体中含量高、活性大。相同级别团聚体和特征微团聚体中,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不同培肥土壤间基本表现出施厩肥处理>施秸秆处理>施化肥处理>对照的规律性。将团聚体的含量和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在团聚体中的丰度结合考虑,发现>5mm级别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结果充分地显示着土壤性质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管理措施下变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培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团聚
体
特征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68
4
作者
李民义
张建军
+1 位作者
王春香
王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30,137,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黄土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黄土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土壤孔隙度均显著下降,人工混交林土壤物理结构最好,荒草地最差;土壤0-50cm贮水能力依次为人工混交林(74.56±14.96)mm>人工纯林(72.13±8.63)mm>经济林地(65.51±6.43)mm>农地(61.38±9.55)mm>荒草地(55.19±13.18)mm,其中人工混交林与人工纯林,农地和经济林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荒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差异显著;土壤微团聚体平均分形维数(D)表现为荒草地(2.37±0.07)>农地(2.32±0.08)>经济林地(2.25±0.06)>人工纯林(2.09±0.05)>人工混交林(2.07±0.08);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土壤容重,0~0.005mm,0.005~0.01mm和0.01~0.05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体积分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各孔隙度及其所对应的贮水量和0.05~0.25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体积分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
微
团聚
体
分形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
被引量:
156
1
作者
陈恩凤
关连珠
汪景宽
颜丽
王铁宇
张继宏
周礼恺
陈利军
李荣华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571044)
文摘
以棕壤为例研究了15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典型棕壤、棕壤型水稻土的特征微团聚体(<10m和>10m)的组成比例,结果表明该比例即微团聚体(<10m)/微团聚体(>10m)可成为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以该指标为标准的典型棕壤和棕壤型水稻土肥、瘦地区分界数分别为0.25和0.35,小于此二值分别为各自肥地,反之亦反。土壤培肥措施可使肥、瘦地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降低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或根本改变瘦地肥力实质。
关键词
土壤
特征微团聚体
土壤肥力指标
棕壤
Keywords
Characteristic microaggerates, Soil fertility index, Brown earth
分类号
S155.23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39
2
作者
龚伟
颜晓元
蔡祖聪
王景燕
机构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1-1148,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06-2
kzcx2-yw-312)
文摘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 a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探讨了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20μm/(250~20)μm)、微团聚体测定中<20μm与2000~20μm粒级含量的比值(RMD,<20μm/(2000~20)μm)和D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施肥处理包括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1/2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各施肥处理均能降低土壤PCM、RMD和D,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各处理土壤PCM、RMD和D均为OM处理最低,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低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的降低效果最好。土壤PCM、RMD和D与作物产量、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且PCM、RMD和D三者两两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改善微团聚体组成、降低PCM、RMD和D及提高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的关键;PCM、RMD和D均可作为评价长期施肥作物系统土壤肥力的综合性定量指标。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微
团聚
体
组成
特征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土壤肥力
Keywords
Long-term fertilization
Micro-aggregat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 micro-aggregates
Fractal dimension
Soil fertility
分类号
S152.32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8.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被引量:
126
3
作者
邱莉萍
张兴昌
张晋爱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4-372,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107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
+1 种基金
研究骨干支持
研究生教育创新科研资助项目~~
文摘
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肥增加了大级别土壤团聚体、特征微团聚体的数量,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特征微团聚体CF0.01较无肥对照土壤有显著增加。长期培肥增强了土壤化学、生物性质的“微域”变异性。相同培肥措施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除厩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外,其它各培肥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在<0.01mm级别特征微团聚体中含量高、活性大。相同级别团聚体和特征微团聚体中,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不同培肥土壤间基本表现出施厩肥处理>施秸秆处理>施化肥处理>对照的规律性。将团聚体的含量和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在团聚体中的丰度结合考虑,发现>5mm级别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结果充分地显示着土壤性质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管理措施下变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长期培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团聚
体
特征微团聚体
Keywords
long-term fertilization
soil nutrients
soil enzymes
macro-aggregate
micro-aggregate
分类号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68
4
作者
李民义
张建军
王春香
王丹丹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30,137,共7页
基金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8B0603)
文摘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黄土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土壤孔隙度均显著下降,人工混交林土壤物理结构最好,荒草地最差;土壤0-50cm贮水能力依次为人工混交林(74.56±14.96)mm>人工纯林(72.13±8.63)mm>经济林地(65.51±6.43)mm>农地(61.38±9.55)mm>荒草地(55.19±13.18)mm,其中人工混交林与人工纯林,农地和经济林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荒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差异显著;土壤微团聚体平均分形维数(D)表现为荒草地(2.37±0.07)>农地(2.32±0.08)>经济林地(2.25±0.06)>人工纯林(2.09±0.05)>人工混交林(2.07±0.08);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土壤容重,0~0.005mm,0.005~0.01mm和0.01~0.05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体积分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各孔隙度及其所对应的贮水量和0.05~0.25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体积分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
微
团聚
体
分形
特征
Keywords
land use types
bulk density
soil porosity
soil water-holding capacity
fractal features of soil micro-aggregates
分类号
S152.3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2.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
陈恩凤
关连珠
汪景宽
颜丽
王铁宇
张继宏
周礼恺
陈利军
李荣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15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特征的影响
龚伟
颜晓元
蔡祖聪
王景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邱莉萍
张兴昌
张晋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李民义
张建军
王春香
王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
6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