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1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特征融合下连续帧图像运动目标识别方法
1
作者 刘朝霞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2,共4页
针对不同类型运动目标形状不同、运动模式不一致导致识别难度大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多特征融合下连续帧图像运动目标识别方法。通过摄像机对目标进行连续帧图像采集,从中提取图像颜色及纹理特征,经归一化操作和特征间的欧氏距离融合提... 针对不同类型运动目标形状不同、运动模式不一致导致识别难度大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多特征融合下连续帧图像运动目标识别方法。通过摄像机对目标进行连续帧图像采集,从中提取图像颜色及纹理特征,经归一化操作和特征间的欧氏距离融合提取多特征后,进行近似距离计算并排序,将前一部分作为长短期记忆网络输入特征向量,构建运动目标识别模型,输出连续帧图像运动目标识别结果。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能够通过一种可视化的页面将识别结果显示出来,便于用户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识别结果,识别速度快、稳定可靠,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融合 连续帧图像 运动目标识别 特征提取 颜色特征 纹理特征 欧氏距离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宗学 卢兴超 施奇妙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6,共10页
围绕城市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特点,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构成和形成机制,总结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单一性特征,解析了城市洪涝致灾过程中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易损性特点,比较了城... 围绕城市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特点,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构成和形成机制,总结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单一性特征,解析了城市洪涝致灾过程中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易损性特点,比较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H-V、H-E-V和H-E-V-R三种框架的适用性,提出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流程,辨析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历史灾情评估法、指标体系评估法、GIS和RS耦合法、情景模拟评估法以及多智能体模型评估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指出未来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手段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估转变,评估对象将从洪涝灾害本身向承灾体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灾害 风险特征 承灾体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信号特征分析的水轮机故障检测
3
作者 程俊棋 毕东杰 +4 位作者 彭礼彪 李西峰 谢永乐 王明义 李卓航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0,共5页
针对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的瞬态故障检测和故障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声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分析的方法,即从水车室、风洞、蜗壳人孔门和尾水人孔门处采集的声信号中提取5种时域和7种频域特征序列,通过判断特征序列是否超过瞬态故障预警... 针对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的瞬态故障检测和故障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声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分析的方法,即从水车室、风洞、蜗壳人孔门和尾水人孔门处采集的声信号中提取5种时域和7种频域特征序列,通过判断特征序列是否超过瞬态故障预警指数的方法进行瞬态故障监测,存在故障时对故障数据使用核支持向量机进行故障分类。利用该方法在铜街子水电站对6种典型故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各类典型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 故障检测 特征分析 时域特征 频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并行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型开展的基于弛豫电压的锂电池SOH估计研究
4
作者 王海瑞 徐长宇 +1 位作者 朱贵富 侯晓建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811,共13页
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估计对确保能量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现有SOH估计方法在单一特征提取和固定充放电条件依赖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适应多变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 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估计对确保能量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现有SOH估计方法在单一特征提取和固定充放电条件依赖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适应多变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弛豫电压的并行多尺度特征融合卷积模型(multi-scale feature fusion convolution model,MSFFCM)结合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的SOH估计方法。MSFFCM通过多层堆叠卷积模块提取弛豫电压数据的深层特征,同时利用并行多尺度注意力机制增强了多尺度特征的捕捉能力,并将这些特征与统计特征进行融合,以提升模型的特征提取和融合能力。针对XGBoost模型,本工作应用贝叶斯优化算法进行参数调优,从而在多源融合特征基础上实现高精度SOH估计。实验验证基于两种商用18650型号电池的多温度和多充放电策略数据集,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小于0.5%,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本工作为锂电池健康管理提供了一种不依赖特定充放电条件的有效估计工具,有望在复杂的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健康状态估计 弛豫电压 并行多尺度特征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特征交互的伪标签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
5
作者 刘仲民 杨富君 胡文瑾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6,共14页
针对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中存在的感受野不足、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交互的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利用特征压缩注意力机制对图像特征进行压缩并输入到网络以增强丰富的局部信息... 针对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中存在的感受野不足、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交互的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利用特征压缩注意力机制对图像特征进行压缩并输入到网络以增强丰富的局部信息。其次,设计了残差特征交互模块,通过特征交互的方式将全局信息编码到特征中,同时增大模型感受野,强化网络对行人特征信息的提取能力。最后,采用基于部分卷积的瓶颈层模块在部分输入通道上进行卷积运算以减少冗余计算,提高空间特征提取效率。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三个适应性数据集上mAP分别达到了82.9%、68.7%、26.6%,Rank-1分别达到了93.7%、82.7%、54.7%,Rank-5分别达到了97.4%、89.9%、67.5%。表明所提方法能够使行人特征得到更好的表达,识别精度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重识别 无监督域自适应 特征压缩 多尺度特征交互 部分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轴加卸载下煤岩强度及变形破坏特征
6
作者 蒋力帅 李丕茂 +3 位作者 王庆伟 王宗可 李春盎 黄屹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深部煤岩体处于高应力的三向应力状态在掘进与回采等工程扰动影响下,煤岩体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被打破。为研究煤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与其所处应力状态之间的关系,开展了煤岩体在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实验和不同加卸载路径下的三轴加卸载... 深部煤岩体处于高应力的三向应力状态在掘进与回采等工程扰动影响下,煤岩体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被打破。为研究煤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与其所处应力状态之间的关系,开展了煤岩体在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实验和不同加卸载路径下的三轴加卸载实验,借助应力应变曲线、煤样破坏形态素描图及裂隙面分形维数,探究了围压与不同卸载路径对其强度与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岩三轴压缩强度与围压呈现非线性关系,弹性模量与围压呈现二次函数关系;在卸载条件下,其力学特性和破坏形式与加载条件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三轴加卸载下煤岩最大主应力大幅度减小,有明显的扩容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经历卸载过程的煤样,与同等围压下三轴压缩相比,破坏后裂隙面分形维数普遍增大,破碎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加卸载 煤岩体 应力应变 强度特征 破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邻域和特征选择的潜在低秩稀疏投影
7
作者 殷海双 李睿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95-202,共8页
针对潜在低秩表示学习的投影矩阵不能解释提取特征重要程度和保持数据的局部几何结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邻域和特征选择的潜在低秩稀疏投影算法(LLRSP:Latent Low-Rank And Sparse Projection)。该算法首先融合低秩约束和正交重构... 针对潜在低秩表示学习的投影矩阵不能解释提取特征重要程度和保持数据的局部几何结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邻域和特征选择的潜在低秩稀疏投影算法(LLRSP:Latent Low-Rank And Sparse Projection)。该算法首先融合低秩约束和正交重构保持数据的主要能量,然后对投影矩阵施加行稀疏约束进行特征选择,使特征更加紧凑和具有可解释性。此外引入l_(2,1)范数对误差分量进行正则化使模型对噪声更具健壮性。最后在低维数据和低秩表示系数矩阵上施加邻域保持正则化以保留数据的局部几何结构。公开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其他先进算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提取 特征选择 降维 潜在低秩表示 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视频的人脸特征计算方法
8
作者 王莹笑 杨彦红 谭云峰 《应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53,共17页
本文梳理了近五年视频人脸识别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采用的面向视频的人脸特征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传统人脸特征计算方法、深度学习人脸特征计算方法、特征聚合和特征融合方法。传统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线性的和非线性的,深度学习特征... 本文梳理了近五年视频人脸识别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采用的面向视频的人脸特征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传统人脸特征计算方法、深度学习人脸特征计算方法、特征聚合和特征融合方法。传统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线性的和非线性的,深度学习特征提取方法包括非时空特征提取方法和时空特征提取方法。特征聚合和特征融合方法能够整合多个特征源以及融合不同时间段的特征,提高识别性能。此外,本文还统一分析了相关文献用到的算法、算法的优势、评价指标以及应用,能为实际应用中的视频人脸识别系统提供更可靠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人脸识别 特征提取 特征聚合 特征融合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尖山油田C2层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9
作者 郭远智 康玉柱 +2 位作者 程飞飞 杨博 王珍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中部浅层C2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及油水关系复杂,有利区预测难度大。文中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测井解释等技术,深化研究储层特征,以及小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明确油藏富集规律和油藏主控因素,建立...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中部浅层C2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及油水关系复杂,有利区预测难度大。文中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测井解释等技术,深化研究储层特征,以及小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明确油藏富集规律和油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有利区评价原则与标准,优选出目标区块建产有利区。结果表明:1)C2层岩性以细—中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为主,排驱压力低,储集性好;2)C2层发育河控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程度较高,各小层构造平缓,局部发育鼻状隆起带,且具有较好的继承性;3)基于流体测井识别图版和储层电性解释标准,明确了C2层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即渗透率、孔隙度下限标准分别为0.5×10^(-3)μm^(2)和12%,针对C2_(1)小层筛选出一个Ⅱ类有利区,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142.8×10^(4) t。研究成果对胡尖山油田持续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沉积微相 测井响应特征 有利区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10
作者 刘希良 陈浩 +5 位作者 李阳 祝仰文 廖海婴 赵清民 周显民 曾宏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替 混相程度 原油动用特征 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效特征线追踪和实时生成的直接三维特征线计算方法
11
作者 俞荣君 杨睿 +1 位作者 胡赟 赵守智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直接三维特征线方法(3D MOC)具有强大的几何处理能力,但是其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苛刻,尤其是极大的存储规模会限制机器适用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建模树和改进R函数方法的特征线追踪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特征线信息实时生成(o... 直接三维特征线方法(3D MOC)具有强大的几何处理能力,但是其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苛刻,尤其是极大的存储规模会限制机器适用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建模树和改进R函数方法的特征线追踪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特征线信息实时生成(on-the-fly generation)技术,可有效降低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对Takeda和C5G7算例的数值结果表明,在特征值等问题计算上与参考解相比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提出的高效特征线追踪和实时生成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存储空间,在分别付出增加约45%、23%的时间成本后,两个算例的存储空间分别最大可降低原来的99.51%、99.92%,证明了该方法可大大提高直接3D MOC的机器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三维特征线方法 特征线追踪 实时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芽糙米特征营养、食味品质提升及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
12
作者 任传英 洪滨 +8 位作者 张珊 袁迪 冯俊然 山珊 张竞一 管立军 李波 黄文功 卢淑雯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292,共9页
发芽糙米作为一种全谷物,保留了完整的皮层和胚,集中了大部分营养素和功能性活性物质,但由于皮层纤维结构致密,蒸饭过程中阻碍了吸水速率、吸水量和淀粉糊化,与大米相比,其蒸煮性和食用品质较差,且难以同煮同熟,因此一直以来未被广大消... 发芽糙米作为一种全谷物,保留了完整的皮层和胚,集中了大部分营养素和功能性活性物质,但由于皮层纤维结构致密,蒸饭过程中阻碍了吸水速率、吸水量和淀粉糊化,与大米相比,其蒸煮性和食用品质较差,且难以同煮同熟,因此一直以来未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本文综述糙米发芽的生理代谢反应及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和食味品质的变化,总结发芽糙米胁迫富集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技术和发芽糙米的功能特性研究现状。糙米发芽过程中,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酶促反应下富集,尤其是特征成分GABA含量显著提升。多种逆境胁迫均可通过改变Ca^(2+)、H^(+)或底物水平促进GABA富集,一些预处理技术可进一步提升发芽糙米的食味品质。GABA与其他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发挥协同作用,赋予发芽糙米抗高血脂、抗高血糖、保护心脏、改善睡眠、抗炎和抗氧化等一系列功效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糙米 特征营养 食味品质 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入射In靶激发L系特征X射线的角分布研究
13
作者 柳钰 王兴 +4 位作者 徐忠锋 周贤明 程锐 张小安 梁昌慧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4,共7页
本论文实验测量并分析了发射角以10°为间隔,125°-155°范围内,入射能量为250 keV的质子束激发In靶产生的特征L系X射线谱,根据实验测得能谱结果,综合考虑探测器的探测效率后,计算了不同探测角度下特征X射线的相对强度比L_(... 本论文实验测量并分析了发射角以10°为间隔,125°-155°范围内,入射能量为250 keV的质子束激发In靶产生的特征L系X射线谱,根据实验测得能谱结果,综合考虑探测器的探测效率后,计算了不同探测角度下特征X射线的相对强度比L_(ι)/L_(γ1);由相对强度比L_(ι)/L_(γ1)与二阶勒让德函数P_(2)(cosθ)之间的函数关系,发现特征X射线Lι在被测能量下呈各向异性发射,推得Lι特征X射线的各向异性参数β为-0.179±0.011,进而得到In靶L_(3)亚壳层的定向度A_(20)为-0.422±0.025,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根据PWBA(Plane wave born approximation)模型和ECPSSR(Energy-loss coulomb-repulsion perturbed-stationary-state relativistic)模型,计算了250 keV质子入射下,In靶L亚壳层电离截面σ及Coster-Kronig跃迁矫正因子κ,在根据各向异性参数计算L_(3)亚壳层定向度的过程中考虑了Coster-Kronig跃迁的作用.分析认为本实验碰撞速度下,通过电子转移方式产生空穴的截面比直接电离小的多,所以没有对L_(3)亚壳层定向度进行电子转移因素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电离 特征X射线 角分布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稻粒特征识别检测系统
14
作者 刘春山 李金琼 +4 位作者 陈思羽 刘洪义 潘佳琦 焦仁宝 初旭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44,共7页
通过视觉识别图像处理技术对稻谷谷粒进行处理,利用OTSU自适应阈值对稻谷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采用中值滤波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图像分割和连通区域标记,基于几何形状特征阈值检测算法识别不同种类稻谷的长度、宽度、周长和面积像素值,... 通过视觉识别图像处理技术对稻谷谷粒进行处理,利用OTSU自适应阈值对稻谷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采用中值滤波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图像分割和连通区域标记,基于几何形状特征阈值检测算法识别不同种类稻谷的长度、宽度、周长和面积像素值,提出一种综合的阈值通用旋转法,可实现不同谷粒的分类。根据获取谷粒图像样品和采集谷粒数目特征,基于形态学处理和分水岭变换分割算法对谷粒进行数目识别提取,最后根据检测的数目和整碎谷粒特征统计汇总稻谷谷粒的相关参数信息,将谷粒识别结果和相关数据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atLab软件中GUI界面开发的稻谷检测系统对谷粒数目有较好的识别力,精确度达98.327%,对于整碎谷粒的识别误差在可控范围,满足要求与传统人工检测相比,具有检测快速、多样化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系统 特征识别 图像处理 稻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15
作者 马宏霞 朱越越 +2 位作者 许小勇 何云龙 王红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9,共13页
针对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的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认识尚不全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深水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对海底峡谷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充填结构和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鲁伍马盆地发育10个峡谷,整体... 针对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的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认识尚不全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深水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对海底峡谷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充填结构和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鲁伍马盆地发育10个峡谷,整体呈东西走向;垂向上呈上游尖窄V形、下游宽缓U形特征,平面上呈孤立合并分散特征;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类型包括底部滞留沉积、滑塌及块体流搬运体沉积;峡谷外部可见漂积体、麻坑。结合研究区海底峡谷发育背景,认为其可能存在两种成因机制:一是由于下伏地层中天然气向上逃逸形成麻坑,造成地层薄弱易侵蚀,相邻麻坑串联沟通形成峡谷雏形,并在后期含沉积物流体改造与侵蚀下逐渐形成;二是由于下陆坡大型断层的活动导致下陆坡沉积物失稳,导致原始沉积层崩塌形成的重力流事件,在重力流侵蚀作用下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伍马盆地 海底峡谷 地貌特征 沉积特征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16
作者 李文博 廖启林 +5 位作者 范健 黄顺生 任静华 崔晓丹 刘玮晶 徐宏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41,共12页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器官中以稻米富集Cd、Hg、Pb的能力最弱。在Cd、Hg、Pb中,水稻吸收Cd的能力最强,水稻全株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比Hg高35倍、比Pb高42倍;水稻全株Cd分布具有显著的单向逐渐降低特征,顺序为根→秆→茎→叶→枝→皮→米,Cd均量从10.61 mg·kg^(-1)逐渐降到0.62 mg·kg^(-1),其BCF均值从5.941降到0.325,各水稻器官之间的Cd含量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稻米Cd主要受控于土壤Cd、pH、总有机碳(TOC)等及根系吸收;水稻全株Hg分布呈现叶、根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Hg均量为0.0044~0.0276 mg·kg^(-1),其BCF均值为0.020~0.124,富集能力排序为米<秆<皮<茎<枝<根<叶,稻米Hg主要受控于土壤TOC、Hg等及茎、叶吸收;水稻全株Pb分布呈现根、叶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Pb均量为0.10~8.25 mg·kg^(-1),其BCF均值为0.002~0.178,富集能力排序为米<茎=秆<枝=皮<叶<根,稻米Pb主要受控于土壤Pb、TOC等及茎、叶、根系吸收。因此,当地防控水稻Cd污染要重点关注土壤环境,而防控水稻Hg、Pb污染既要关注土壤环境,还要或更要关注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全株 CD HG PB 分布 富集特征 江苏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多尺度特征增强的路面病害检测模型
17
作者 胡鹏 夏晓华 +3 位作者 钟预全 段智威 姚运仕 成高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9,共14页
针对现有网络多尺度特征提取能力不足造成路面病害因尺寸差异难以完全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增强的路面病害检测模型。构建基于混合空洞卷积的快速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通过堆叠不同膨胀系数的空洞卷积进一步扩大网络感受野,... 针对现有网络多尺度特征提取能力不足造成路面病害因尺寸差异难以完全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增强的路面病害检测模型。构建基于混合空洞卷积的快速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通过堆叠不同膨胀系数的空洞卷积进一步扩大网络感受野,以实现更大范围上下文信息的捕捉,并保留更多的空间信息;设计多路径特征融合网络,通过多分支和跳跃连接实现跨层级的特征捕捉,并减少特征融合过程中的信息丢失;采用K-means聚类算法结合交叉比获得合理的瞄点框;在损失函数中,设计一种面积惩罚项并设置下降梯度,提高预测框回归精度与效率;通过引入跨通道交互的高效注意力实现模型重要通道间的交互。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的检测精度比原模型YOLOv5s提高了4.0%;与Faster R-CNN、CenterNet等经典模型和YOLOv8s、YOLOv7n-tiny等先进模型相比,检测精度提高了1.0%~17.9%。模型经TensorRT加速引擎优化加速后,在NVIDIA Jetson TX2与NVIDIA Jetson Nano平台上的检测速率提高近1倍,同时不影响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病害检测 多尺度特征增强 混合空洞卷积 特征融合网络 高效通道注意力 嵌入式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18
作者 何星 金玮 +5 位作者 张帆 霍秋立 李跃 鲍俊驰 刘璐 曾庆兵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定量计算了原油来源,并预测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整体发育TOC平均值为1%、类型以Ⅰ—Ⅱ_(2)型为主的中等烃源岩,其中铜二段泥岩也可见Ⅰ型烃源岩,洼槽区R_(o)为0.6%~1.5%,处于成熟阶段。②研究区铜钵庙组原油可分为乌北铜三段原油、乌南铜三段原油和乌南铜二段原油3类。乌北铜三段原油高饱和烃,姥植比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重,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高。乌南铜三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中等。乌南铜二段原油饱和烃含量低,奇偶优势比(OEP)值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低。③研究区铜钵庙组3类原油均来源于南屯组南一段泥岩和铜钵庙组泥岩的二元混合,乌北铜三段原油与乌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62.9%;乌南铜三段原油与乌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59.5%;乌南铜二段原油与乌南铜二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铜二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75.4%。④乌北和乌南洼槽发育厚度大于200 m的暗色泥岩,可为铜三段油藏和铜二段油藏供烃,乌北洼槽和乌东斜坡带为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下步甩开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 贡献比例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铜钵庙组 白垩系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19
作者 程付启 张嘉骏 +2 位作者 杨贵丽 林腊梅 丁奎升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9,共11页
地层负压成因与分布研究对油气成藏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国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利用10个盆地23个构造的2600余组负压数据,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 地层负压成因与分布研究对油气成藏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国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利用10个盆地23个构造的2600余组负压数据,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负压发育区,发育层段主要在中生界以上,深度范围在100~5000 m,构造位置以隆起和斜坡为主,压力系数最小仅有0.45,总体上从西部盆地到东部盆地负压分布具有层系变新、深度增加、强度增大的规律;(2)负压成因类型包括构造、成岩和流体散失3种,西部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和隆起区负压主要为构造成因,发育深度小;东部盆地、盆地斜坡和向斜带负压主要为成岩和流体散失成因,发育深度较大。(3)负压成因差异是控制不同盆地、不同埋深、不同构造位置负压发育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上述成果和认识对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预测及油气成藏动力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中国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特征及稳产对策
20
作者 刘立炜 周慧 +4 位作者 闫炳旭 焦玉卫 屈元基 金江宁 潘杨勇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7,共7页
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严重,产量递减快。通过地面地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断层和裂缝分布规律,结合气田生产动态特征,提出克拉苏超深气田主要有3种水侵类型:断层沟通边底水,沿裂缝非均匀水侵和局部排替不完全形成的封存水水侵,前... 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严重,产量递减快。通过地面地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断层和裂缝分布规律,结合气田生产动态特征,提出克拉苏超深气田主要有3种水侵类型:断层沟通边底水,沿裂缝非均匀水侵和局部排替不完全形成的封存水水侵,前两者为气田主要水侵形式。其水侵特征和影响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沿二级断层走向和垂向沟通边底水的能力较强,但垂直于断层方向的水侵影响较小,为局部性影响;裂缝具方向性和分布规则的特性,呈“整体分区、局部分带”的分布规律,气藏内部连通性、气藏见水顺序和水侵速度是裂缝分区分带的外在表现,对气藏水侵有全局性影响。针对气田水侵特征及开发现状,提出依据裂缝空间分布规律优化井网、加强化学堵水和注气解水锁2种配套采气技术攻关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拉苏 超深气田 裂缝 水侵特征 稳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