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肝硬化预后评估和治疗中的作用
1
作者 汪彦平 郑亚 +3 位作者 张惠芳 王慧敏 马小彤 陈兆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8-1193,共6页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作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的关键成员,主要在肝脏合成并广泛分布于人体,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及凋亡等生理过程。研究表明,IGF-Ⅰ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主要通过抑制肝纤维化、促进DNA损伤修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作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的关键成员,主要在肝脏合成并广泛分布于人体,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及凋亡等生理过程。研究表明,IGF-Ⅰ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主要通过抑制肝纤维化、促进DNA损伤修复、调控脂质代谢等多种途径影响肝硬化疾病进程。监测IGF-Ⅰ水平有望为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提供评估指标;刺激IGF-Ⅰ的作用途径或调节其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肝硬化的治疗新方法。本文综述了IGF-Ⅰ在肝硬化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肝硬化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纤维化 胰岛素生长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因缺失鼠原发性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毅平 Caren Cui +3 位作者 Keiko Miyoshi Lothar Hennighausen Derek LeRoith Shoshana Yakar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0-182,185,共4页
目的 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基因缺失鼠体内建立稳定的原发性乳腺癌模型 ,为进一步探讨血清中IGF Ⅰ水平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研究平台。方法 实验中所用的肝脏特异性IGF Ⅰ基因缺失 (LID)小鼠 ,其循... 目的 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基因缺失鼠体内建立稳定的原发性乳腺癌模型 ,为进一步探讨血清中IGF Ⅰ水平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研究平台。方法 实验中所用的肝脏特异性IGF Ⅰ基因缺失 (LID)小鼠 ,其循环中IGF Ⅰ水平仅为正常小鼠 (对照组小鼠 )的 2 5 %。用化学致癌剂 7,12 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原发性乳腺肿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LID鼠乳腺肿瘤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 ,LID小鼠可触及的乳腺肿瘤发病率明显下降 (2 6 3% /5 5 8% ) ,其肿瘤的出现也明显延迟 [(74 0± 1 2 )d/(5 9 5± 1 1)d]。对照组 6 0 %小鼠有 2个或者 2个以上肿瘤 ,而LID鼠仅 30 %有 1个以上肿瘤。结论 在致癌剂DMBA诱导的乳腺肿瘤模型中 ,IGF Ⅰ作为一种危险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基因缺失 原发性乳腺癌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持续状态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细六 刘素芝 +2 位作者 周元林 朱宗亚 李卫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3-725,共3页
目的:观察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动态变化及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联合腹腔注射制作大鼠SE模型,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酶联免疫吸附法(... 目的:观察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动态变化及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联合腹腔注射制作大鼠SE模型,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对照组、地西泮干预组、实验组SE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及脑组织中NSE、IGF-1水平。结果:(1)实验组大鼠在SE发作后6h,血清和脑组织NSE水平开始升高,12~24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并持续至SE发作后1周。实验组除1h组外各时间点血清及脑组织NSE浓度比对照组和地西泮干预组明显升高(P<0.05)。(2)实验组大鼠血清IGF-1水平在24h后降低,1周内持续降低,实验组血清NSE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对照组和地西泮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组织IGF-1水平在大鼠SE发作后12h开始升高,48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1周后趋于正常,实验组血清、脑组织IGF-1动态变化与对照组和地西泮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地西泮干预组之间血清及脑组织NSE、IGF-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后存在明显脑损伤,SE大鼠血清及脑组织NSE水平变化趋势一致,而血清IGF-1变化趋势与脑组织中IGF-1变化趋势刚好相反,NSE、IGF-1可能为临床SE诊断、评价严重程度、预测预后提供一项敏感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神经元异性烯醇化酶 胰岛素生长因子-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付圣灵 廖永德 +3 位作者 游良琨 曾敏 邢昕 付向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1-823,共3页
目的探讨循环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定量检测80例原发性NSCLC患者和4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循环血中IGF-Ⅰ,分析循环血IGF-Ⅰ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循环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定量检测80例原发性NSCLC患者和4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循环血中IGF-Ⅰ,分析循环血IGF-Ⅰ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NSCLC组循环血IGF-Ⅰ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NSCLC患者循环血中IGF-Ⅰ水平在肿瘤直径≥3cm组显著高于直径<3cm组,在伴局部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组,在晚期(Ⅲ~Ⅳ)组显著高于早期(Ⅰ~Ⅱ)组。结论IGF-Ⅰ可能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方式促进NSCLC恶性进展,其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水平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体积大、分期晚、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能分泌更多的IGF-Ⅰ。检测循环血IGF-Ⅰ水平对辅助判断NSCLC的分期可能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胰岛素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21日龄断奶仔猪胃和小肠发育的作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垚 单安山 +2 位作者 李焕江 镡龙 吕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49,共6页
选用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3窝(37头),随机分为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础日粮、自然哺乳4组,探讨17.86μg d/剂量下的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胃和小肠发育的作用。采用H E染色、比色、原位... 选用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3窝(37头),随机分为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础日粮、自然哺乳4组,探讨17.86μg d/剂量下的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胃和小肠发育的作用。采用H E染色、比色、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了小肠黏膜形态;小肠重量、DNA和RNA含量;胃肠消化酶和小肠双糖酶活性;小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表达;小肠黏膜H SP70蛋白表达。本试验结果表明,该剂量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可促进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的发育,激活胃和小肠消化酶和双糖酶,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改善断奶应激。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具有促进早期断奶仔猪胃和小肠发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胰岛素生长因子- 仔猪 胃和小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胎儿生长发育 被引量:22
6
作者 孙妍 牛昊书 +3 位作者 李俊利 张亚京 周蕊 毛洪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揭示脐血瘦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探讨其在胎儿生长发育方面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6例新生儿脐血瘦素、IGF-Ⅰ水平,根据胎龄及出生体重百分位数的关系分为:小于胎龄儿(SGA)... 目的揭示脐血瘦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探讨其在胎儿生长发育方面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6例新生儿脐血瘦素、IGF-Ⅰ水平,根据胎龄及出生体重百分位数的关系分为:小于胎龄儿(SGA)组16例、适于胎龄儿(AGA)组41例及大于胎龄儿(LGA)组29例。同时测量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足长、胎盘重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①脐血瘦素水平SGA组与AG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IGF-Ⅰ水平AGA与LG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脐血瘦素及IGF-Ⅰ水平分别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足长、BMI及胎盘重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脐血瘦素与IGF-Ⅰ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性别及分娩方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IGF-Ⅰ水平与新生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生儿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瘦素、IGF-Ⅰ在调节胎儿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参与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作为评价胎儿生长发育及营养状态的临床指标之一。脐血瘦素、IGF-Ⅰ水平异常可能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和巨大儿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胰岛素生长因子- 脐血 胎儿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7
作者 叶星 白俊杰 +4 位作者 简清 李新辉 李英华 李凯彬 罗建仁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5-732,共8页
为构建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us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Ⅰ )大肠杆菌表达质粒 ,对已克隆到的草鱼IGF Ⅰ基因进行改造 .改造后的基因去除了原cDNA的信号肽和E区序列 ,并在基因的两端分别加入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将改造... 为构建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us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Ⅰ )大肠杆菌表达质粒 ,对已克隆到的草鱼IGF Ⅰ基因进行改造 .改造后的基因去除了原cDNA的信号肽和E区序列 ,并在基因的两端分别加入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将改造后的编码草鱼IGF Ⅰ成熟肽基因亚克隆到pBV 2 2 0中 ,构建成表达质粒pBVgIGF7.转化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进行表达 .SDS PAGE显示 ,含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经热诱导后表达出一约 7 5kD的特异蛋白 .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 0 0 3% ,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重组蛋白经纯化和复性后 ,采用MTT法测定其对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和草鱼卵巢细胞CO的促增殖作用 .结果表明 ,所获得的重组草鱼I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胰岛素生长因子- 大肠杆菌 表达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宝英 赵明 +2 位作者 王会信 王芳 丁红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7-51,共5页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它对许多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了获得大量的IGF-Ⅰ产品,在测定了IGF-Ⅰ全长序列的基础上,构建了IGF-Ⅰ表达载体pBVIGF,经热诱导表达后,SD...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它对许多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了获得大量的IGF-Ⅰ产品,在测定了IGF-Ⅰ全长序列的基础上,构建了IGF-Ⅰ表达载体pBVIGF,经热诱导表达后,SDS-PAGE分析表明:含有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可表达出7.6kD的蛋白.研究了不同菌株对IGF-Ⅰ表达的影响.IGF-Ⅰ的表达水平可达15mg/L.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进行了初步纯化和复性研究,Western印迹表明重组蛋白具有IGF-Ⅰ的抗原性.并初步建立了IGF-Ⅰ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生长因子 大肠杆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奶牛乳蛋白合成关键激酶及调节因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季昀 庞学燕 +3 位作者 田青 王梦芝 王洪荣 敖长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8-207,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内调控乳蛋白合成的关键激酶及调节因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对纯化后的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4种处理,对照组采用无血清生长培养基,试验... 本试验旨在探讨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内调控乳蛋白合成的关键激酶及调节因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对纯化后的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4种处理,对照组采用无血清生长培养基,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GH(100 ng/mL)、IGF-Ⅰ(100 ng/mL)和GH(100 ng/mL)+IGF-Ⅰ(100 ng/mL)。培养24 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测定κ-酪蛋白基因以及调控乳蛋白合成的关键激酶及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量,并测定生长激素受体(GH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可以表达GHR和IGF-ⅠRmRNA,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κ-酪蛋白(CSN3)mRNA表达量(P<0.05),但未发现GH和IGF-Ⅰ复合存在累积效应;与对照组相比,GH组有提高E74-样转录因子5(ELF5)mRNA表达量的趋势(P<0.10),而IGF-Ⅰ组显著提高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1(rpS6K1)mRNA表达量(P<0.05),GH+IGF-Ⅰ组未呈现加强作用。结果提示,GH和IGF-Ⅰ可能单独通过影响调控乳蛋白合成的关键激酶及调节因子mRNA表达来调节κ-酪蛋白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 胰岛素生长因子 乳腺上皮细胞 乳蛋白 MRNA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对兔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白介素-1β、白介素-6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白斌 李燕琴 +2 位作者 李曙明 赵为公 王坤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90-994,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对兔骨性关节炎(OA)模型关节软骨退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所有兔通过手术建立右膝关节OA动物模型,对照组的所有兔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ml/kg,实验组... 目的:探讨丹参对兔骨性关节炎(OA)模型关节软骨退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所有兔通过手术建立右膝关节OA动物模型,对照组的所有兔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ml/kg,实验组所有兔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0.5ml/kg,手术完毕后当天就注射1次,以后每4天注射1次。在动物OA模型建立后的第10周,将兔处死,收集右侧股骨内侧髁标本,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式电子显微镜观察关节软骨形态学结构改变,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关节软骨组织中IL-1β、IL-6和IGF-Ⅰ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兔的关节软骨破坏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IL-1β、IL-6和IGF-Ⅰ蛋白阳性免疫反应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为粗细较为一致的淡红色颗粒。实验组IL-1β蛋白阳性染色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L-6和IGF-Ⅰ蛋白阳性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能调节OA关节软骨组织中IL-1β、IL-6和IGF-Ⅰ蛋白的异常表达,对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关节软骨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胰岛素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对育肥羊生长性能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轴调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姜宁 张爱忠 +2 位作者 宋增廷 孙艳发 于国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18,共7页
本文旨在研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育肥羊生长性能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GH/IGF-Ⅰ)轴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12只3月龄东北细毛羊与德国肉用美利奴羊杂交一代育肥羊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组羊公母各... 本文旨在研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育肥羊生长性能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GH/IGF-Ⅰ)轴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12只3月龄东北细毛羊与德国肉用美利奴羊杂交一代育肥羊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组羊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1和试验组2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500和800 mg/kg的GSH,试验期为60 d。测定谷胱甘肽对育肥羊生长性能和血清中GH和IGF-Ⅰ浓度及组织中IGF-Ⅰ 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GSH显著提高了试验组育肥羊的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试验组育肥羊的料重比(P<0.05),但对育肥羊的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20、40和60 d时,试验组育肥羊血清中的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羊肝脏和背最长肌中IGF-Ⅰ mRNA的表达量有所提高,当GSH添加量达到800 mg/kg时,育肥羊背最长肌中IGF-Ⅰ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本试验初步得出,日粮中添加GSH促进了肝脏IGF-Ⅰ的分泌,提高了肌肉中IGF-Ⅰ mRNA的表达量,提高血清中GH与IGF-Ⅰ浓度,从而促进了育肥羊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生长性能 生长激素 胰岛素生长因子- 基因表达 育肥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活化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邓江 黄文良 +2 位作者 阮世强 苑成 佘荣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羟基磷灰石(HA)及自体红骨髓(ABM)复合物成骨诱导活性的作用。方法在36只兔桡骨中1/3上制造骨缺损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组缺损不做任何处理,HA/ABM组、IGF-Ⅰ活化HA组、IGF...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羟基磷灰石(HA)及自体红骨髓(ABM)复合物成骨诱导活性的作用。方法在36只兔桡骨中1/3上制造骨缺损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组缺损不做任何处理,HA/ABM组、IGF-Ⅰ活化HA组、IGF-Ⅰ活化HA/ABM组组织工程骨分别植入骨缺损处。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扫描电镜检测评价成骨情况。结果①血清ALP活性:2、4、8、12周时,IGF-Ⅰ/HA/ABM组血清AL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其他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扫描电镜结果:12周时,IGF-Ⅰ/HA/ABM组仅见少量材料,骨缺损区被成熟板层状骨组织充填,材料与正常骨质间已分不清界限,骨缺损大部分修复,其成骨作用明显优于各组。结论 IGF-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诱导作用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生长因子-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 成骨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胶原合成的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爱青 甘卫华 +2 位作者 陈荣华 潘晓勤 费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胶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2组(1)对照组;(2)IGF-Ⅰ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200μg/L的IGF-Ⅰ。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胶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2组(1)对照组;(2)IGF-Ⅰ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200μg/L的IGF-Ⅰ。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RT-PCR检测HK2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Ⅰα和胶原ⅢαmRNA表达的变化。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胶原Ⅰ的浓度。结果IGF-Ⅰ刺激使HK2细胞由椭圆形变为梭形。不同浓度的IGF-Ⅰ作用于HK2细胞48h后,α-SMA、胶原Ⅰα和胶原Ⅲα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ELISA结果显示,100及200μg/LIGF-Ⅰ组中HK2细胞分泌的胶原Ⅰ显著增加(P<0.05)。结论IGF-Ⅰ在体外能够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并促进其胶原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生长因子- 肾小管上皮细胞 转分化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翘嘴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士力 程顺 +5 位作者 蒋文枰 迟美丽 郑建波 贾永义 赵金良 顾志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对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生长性状的影响,对其DNA序列进行了克隆。翘嘴鲌IGF-Ⅰ全长14567 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其5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98、160、182... 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对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生长性状的影响,对其DNA序列进行了克隆。翘嘴鲌IGF-Ⅰ全长14567 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其5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98、160、182、36和1360 bp。推测的阅读框为486 bp,编码由161个氨基酸组成的IGF-Ⅰ前体蛋白。前体肽由信号肽、成熟肽、E肽三部分组成,其中信号肽44个氨基酸,成熟肽70个氨基酸,E肽47个氨基酸。成熟肽由B、C、A、D四个区域组成,其中B结构域和A结构域的保守性最高,在这2个区域包含由6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的3个二硫键。翘嘴鲌B区域还包含保守的IGF-Ⅰ受体识别序列(Phe B23-Tyr B24-Phe B25)。E肽的长度表明翘嘴鲌IGF-Ⅰ属Ea-2型。同源性分析表明翘嘴鲌与鲤科鱼类的IGF-Ⅰ编码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为94%—100%,但在聚类分析中翘嘴鲌并不是首先和鲌亚科的鱼类聚集在一起。Real-time qPCR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IGF-Ⅰm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脾、心脏、精巢、脑次之,肾、鳃、胃和卵巢中表达量较低。翘嘴鲌IGF-Ⅰ基因4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170、9364、251和1746 bp。相对外显子来说,种间内含子变异较大,其中第三内含子变异最大。翘嘴鲌IGF-Ⅰ基因中包含6个微卫星,(GATG)5AATAT(ATAG)11位于第一内含子中,(CT)8、(TTA)5、(AC)13、(TG)12和(ATT)5位于第二内含子中。其中4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将它们在120尾同塘养殖的翘嘴鲌中进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功能及其转录调控特征奠定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胰岛素生长因子-基因 内含子 微卫星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高糖条件下成骨细胞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颖 袁林 +3 位作者 任广立 王丽萍 朱玉婷 吴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5-320,共6页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高糖条件下成骨细胞骨形成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糖尿病性骨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离体实验通过对细胞增殖和矿化的检测,从细胞分子水平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的作用。体内实...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高糖条件下成骨细胞骨形成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糖尿病性骨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离体实验通过对细胞增殖和矿化的检测,从细胞分子水平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的作用。体内实验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别给予胰岛素(6~8U/d)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30μg/kg.d)治疗,通过X线、组织切片HE染色和四环素双标记的方法观察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离体实验的结果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可减少高浓度葡萄糖引起的成骨细胞的异常增殖,促进钙沉积和矿化结节的形成。体内实验研究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拔牙创骨愈合减慢,骨形成减少,牙槽骨高度和牙槽骨骨形成率显著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治疗不仅能控制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还可以增加牙槽骨高度和提高骨形成率。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导致糖尿病大鼠拔牙后骨形成减少、牙槽骨高度降低等病理改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可以促进糖尿病状态下成骨细胞骨形成和矿化,有利于糖尿病大鼠拔牙后骨创愈合和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生长因子 成骨细胞 糖尿病 牙槽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牙周膜细胞整合素β_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苏牧 刘建国 +6 位作者 管晓燕 黄瑾 徐宇红 张疆弢 彭菊香 李高华 钟建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周膜细胞(PDLCs)中整合素β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隔日于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单独或联合注射10 ng PDGF...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周膜细胞(PDLCs)中整合素β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隔日于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单独或联合注射10 ng PDGF-BB及200 ng IGF-Ⅰ,加力10 d后处死大鼠,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畸牙压力侧牙周膜细胞中整合素β3的表达。结果 PDGF-BB、IGF-Ⅰ单独或联合应用均能增强压力侧牙周膜细胞中整合素β3表达(P<0.01);与PDGF-BB、IGF-Ⅰ单独应用比较,IGF-Ⅰ加PDGF-BB组牙周膜细胞中整合素β3表达明显增强(P<0.05和P<0.01)。结论外源性PDGF-BB和IGF-Ⅰ在大鼠正畸牙的局部注射能上调压力侧牙周膜细胞中整合素β3表达,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胰岛素生长因子- 整合素Β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息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雪梅 程秋蓉 +2 位作者 陈民敬 杨明艳 肖志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3040-3042,共3页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9例子宫内膜息肉(研究组)和6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IGF-Ⅰ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两组IGF-Ⅰ...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9例子宫内膜息肉(研究组)和6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IGF-Ⅰ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两组IGF-Ⅰ阳性细胞均主要位于细胞质,PC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细胞核,IGF-Ⅰ和PCNA在腺上皮细胞的表达均强于间质细胞。(2)在月经周期的增生期,研究组中IGF-Ⅰ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6.06,P<0.05),PCNA的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2.24,P<0.05);进入分泌期,研究组中IGF-Ⅰ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3.16,P<0.05),而PC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P>0.05)。(3)研究组IGF-Ⅰ阳性细胞与PCNA阳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443,P<0.05)。结论 IGF-I和PCNA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相关,IGF-I和PCNA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IGF-I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表达增高与细胞增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 胰岛素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骨钙素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宏 吴织芬 +1 位作者 王勤涛 周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6-458,共3页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骨钙素分泌的影响 ,以探讨 IGF- 在人牙周膜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牙周膜细胞 ,放免法测定人牙周膜细胞骨钙素分泌量。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IGF...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骨钙素分泌的影响 ,以探讨 IGF- 在人牙周膜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牙周膜细胞 ,放免法测定人牙周膜细胞骨钙素分泌量。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IGF- 3.12 5 ng/ ml组、IGF- 6 .2 5 0 ng/ ml组、IGF- 12 .5 0 0 ng/ ml组、IGF- 2 5 .0 0 0 ng/ m l组。结果 :在含 β-甘油磷酸钠和 L -抗坏血酸的条件下 ,人牙周膜细胞体外培养可产生并分泌骨钙素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骨钙素分泌增加 ,在第 3周时分泌量达最大。加入生长因子 IGF- ,骨钙素分泌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 :IGF- 可增加人牙周膜细胞骨钙素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细胞 胰岛素生长因子 骨钙素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成肌细胞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及波形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卫宏图 陈世益 +3 位作者 李云霞 陈疾忤 张鹏 李宏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2,共5页
目的:观察转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umanInsulin -likeGrowthFactor-Ⅰ,hIGF -Ⅰ)基因成肌细胞回输小鼠骨骼肌钝挫伤局部后,对小鼠骨骼肌愈合过程中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 -Ⅱb ,MHC -Ⅱb)及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 目的:观察转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umanInsulin -likeGrowthFactor-Ⅰ,hIGF -Ⅰ)基因成肌细胞回输小鼠骨骼肌钝挫伤局部后,对小鼠骨骼肌愈合过程中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 -Ⅱb ,MHC -Ⅱb)及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7~12周雄性C3H小鼠右下肢腓肠肌中段内侧实施急性钝挫伤后,随机分为自然愈合组、单纯成肌细胞注射组和转基因成肌细胞注射组。挫伤后第3天,对单纯成肌细胞注射组、转基因成肌细胞注射组损伤局部分别注射等量单纯成肌细胞和转基因成肌细胞,并于损伤后第1、5、10、2 0、30天取材。检测不同时间点MHC -Ⅱb和VimentinmRNA表达水平,观察比较各组骨骼肌修复情况。结果:(1)在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期,3组小鼠骨骼肌MHC -ⅡbmRNA均明显升高,第2 0天达到峰值。转基因成肌细胞注射组MHC -ⅡbmRNA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单纯成肌细胞注射组。(2 )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转基因成肌细胞注射组VimentinmRNA的表达水平始终在3组中表达最低。结论: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注射转基因成肌细胞能提高损伤后MHC -IIbmR NA表达水平,促进肌纤维的增生,加速骨骼肌愈合进程。同时,损伤局部注射转hIGF -Ⅰ基因的成肌细胞后,使得损伤局部VimentinmRNA表达低于另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 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 波形蛋白 成肌细胞 修复 胰岛素生长因子- 转基因成肌细胞 骨骼肌钝挫伤 肌球蛋白重链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糖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_3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分析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莉 马岩萍 蒋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4046-4050,共5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视功能,但其发病机制尚有许多不明之处。目的检测并分析血糖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探讨其与D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视功能,但其发病机制尚有许多不明之处。目的检测并分析血糖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探讨其与D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收治且随访3年临床资料齐全的T2DM患者128例,患者3年内血糖控制均达标,根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眼底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74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NPDR组)31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PDR组)23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腹围、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生长激素(GH)、IGF-Ⅰ、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餐后2 h血糖(2 h PG)、餐后2 h C肽(2 h C-P)、25(OH)D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及尿微量清蛋白],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DR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腹围、BMI、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NP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短于PDR组(P<0.05)。3组患者FPG、2 h PG、TG、HDL-C、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患者GH、IGF-Ⅰ、LDL-C、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NPDR组患者,FC-P、2 h C-P、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NPDR组患者(P<0.05);NPDR组患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OR=1.811,95%CI(1.270,2.632)]、IGF-Ⅰ[OR=1.211,95%CI(1.121,1.380)]、FC-P[OR=1.049,95%CI(1.012,1.098)]、25(OH)D3[OR=1.788,95%CI(1.072,2.102)]和尿微量清蛋白[OR=4.137,95%CI(1.455,11.211)]是T2DM患者发生D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除糖尿病病程、SBP、LDL-C、FC-P及尿微量清蛋白等常见危险因素外,血清25(OH)D3水平偏低及血清IGF-Ⅰ水平偏高也与DR有关,这可能是T2DM患者DR进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 2型 骨化二醇 胰岛素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