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眼底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文峰 窦晓燕 +3 位作者 吴德正 吴乐正 汪福钿 马娟妹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眼底改变特征及其视力预后。方法 采用眼底彩照和荧光血管造影(FFA)对 65例 ( 79眼 )患者进行检查 ,其中 15例 ( 18眼 )作了眼底形态和视力的随访观察。结果 依据患者的眼底及FFA改变特征将其分为Ⅰ...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眼底改变特征及其视力预后。方法 采用眼底彩照和荧光血管造影(FFA)对 65例 ( 79眼 )患者进行检查 ,其中 15例 ( 18眼 )作了眼底形态和视力的随访观察。结果 依据患者的眼底及FFA改变特征将其分为Ⅰ、Ⅱ、Ⅲ期 ;68.3 %的患眼视力≥ 0 .5。所有随访患眼的视力均保持稳定。结论 因病程不同 ,眼底可有多种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黄斑 荧光血管造影术 眼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自行剥离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晓蕾 原公强 徐海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黄斑 视网膜 自行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程鹤 夏风华 +2 位作者 王君红 陈志义 曹郁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5-877,共3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初次就诊的年龄≥50岁的上海地区居民,所有患者均否认有MEM病史,并排除眼科手术史、...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初次就诊的年龄≥50岁的上海地区居民,所有患者均否认有MEM病史,并排除眼科手术史、眼外伤史及眼内血管性和炎症性疾病等病史,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为IMEM者295例(346眼)纳入研究组;经眼科检查仅有屈光不正和(或)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者261例(302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眼部及全身多个临床数据差异性。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研究组中年龄50-60岁49例(16.61%)、〉60-70岁90例(30.51%)、〉70-80岁143例(48.47%)、〉80岁13例(4.41%),排除由于80岁以上就诊患者少的缘故,总体呈现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步递增趋势。研究组眼轴长度为(27.34±3.70)mm、伴玻璃体后脱离者237眼(68.50%),对照组分别为(24.76±3.00)mm和144眼(47.6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研究组高血压(65.42%)及糖尿病(18.64%)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49.04%、11.1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肌酐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研究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上海地区居民IMEM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步升高的趋势;50岁及以上人群中IMEM的眼轴显著延长、玻璃体后脱离率显著增加;其全身可能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后脱离 内皮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黄斑前膜剥除术后内层视网膜不规则指数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4
作者 朱晓博 苏艳 +2 位作者 闫晓玲 赵朔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11-714,共4页
目的探究行黄斑前膜剥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的术后内层视网膜不规则指数(IRII)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134例162眼)临床资料,依据其眼底彩照和OCT的表现分为黄斑玻... 目的探究行黄斑前膜剥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的术后内层视网膜不规则指数(IRII)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134例162眼)临床资料,依据其眼底彩照和OCT的表现分为黄斑玻璃纸样反射(CMR)组及黄斑前纤维化(PMF)组,分析两组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内层视网膜厚度(IRT)、IRII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其入院时上述指标对IMEM的诊断效能。比较黄斑前膜剥除术的IMEM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视功能指标及IRII差异;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IMEM患者术后3个月IRII水平与同期视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34例(162眼)IMEM患者中,CMR患者93例103眼,PMF患者41例59眼。CMR组患者CMT、IRT、IRII均明显低于PMF组(均为P<0.05)。CMT、IRT、IRI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0.609、0.862(均为P<0.05)。134例(162眼)IMEM患者中,采用手术治疗者79例86眼(53.86%),非手术治疗者55例76眼(46.91%)。IMEM患者术后3个月CMT、IRT、IRII均明显低于术前(均为P<0.05)。术后3个月,IMEM患者CMT、IRT均与IRII呈明显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CMT、IRT、IRII均对IMEM分期的诊断效能较优,且行黄斑前膜剥除术的IMEM患者IRII变化与视功能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黄斑剥除术 视功能 内层视网膜不规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椭圆体带的连续性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晓博 闫艳妮 +3 位作者 王倩 杨靖妍 周金琼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2014年至2018年在开滦集团9个社区医院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iERM患者336例50...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2014年至2018年在开滦集团9个社区医院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iERM患者336例500眼进行分析,其中男215例(64.0%),女121例(36.0%);年龄31~89(66.4±8.8)岁。按照gass分级分3组:gass 0级组(201例305眼)、gass 1级组(75例101眼)及gass 2级组(60例94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与gass分级、EZ中断比例、CFT的相关性。结果500眼BCVA(logMAR)和CFT分别为0.45±0.28和(337.6±101.8)μm,共86眼(17.2%)出现EZ中断。gass 0级组、gass 1级组及gass 2级组间BCVA(logMAR)(0.62±0.29、0.48±0.23、0.26±0.32)、CFT[(283.20±79.30)μm、(335.50±84.50)μm、(394.00±135.60)μm]及EZ中断比例(2.6%、20.8%、6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级gass分组间,年龄与BCVA无相关性(r^(2)=0.021,P=0.314),BCVA与CFT(r^(2)=0.531,P=0.000)、EZ中断比例(r^(2)=0.304,P=0.000)及gass分级(r^(2)=0.587,P=0.000)均呈正相关。结论EZ连接中断可以出现在iERM的早期阶段。BCVA与CFT、EZ中断比例及gass分级均相关,gass 2级iERM的EZ中断发生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 椭圆体带 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前膜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6
作者 邵昊 姜梦园 +1 位作者 房枭荧 王绍伟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4-649,共6页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便于高危人群的筛选,预防ERM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因RRD接受SB的...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便于高危人群的筛选,预防ERM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因RRD接受SB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是否发生ERM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后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研究RRD患者接受SB术后发生ERM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数据构建RRD患者发生ERM的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及验证。结果 纳入126例(126眼)行SB治疗的RRD患者,发生ERM者27例为发生组,未发生ERM者99例为未发生组,ERM的发生率为2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风险比为3.52,95%CI:1.37~9.02,P=0.009)、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风险比为13.00,95%CI:5.18~32.63,P<0.001)和裂孔数量≥4个(风险比为2.33,95%CI:1.04~5.23,P=0.041)是RRD发生ERM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30 d时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740~0.940),而90 d时的曲线下面积则为0.904(95%CI:0.834~0.975)。结论 糖尿病史、术前PVR以及裂孔数量≥4个是RRD患者行SB术后发生ERM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验证后发现该模型可精确预测该类患者在6个月内发生ERM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扣带术 黄斑 临床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改变与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米兰 黄时洲 +1 位作者 肖辉 刘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1-464,共4页
背景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前膜的牵引可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及视力下降,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疾病的预后. 目的 观察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的改变,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及中心凹锥体外节尖... 背景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前膜的牵引可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及视力下降,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疾病的预后. 目的 观察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的改变,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及中心凹锥体外节尖端(COST)线的完整性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2011年3-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IERM连续病例5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对侧眼均为正常眼.纳入的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1.05±6.58)岁.患者双眼均接受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采用黄斑立体程序及高清5线扫描模式进行扫描,记录双眼黄斑厚度地形图中央区(<1 mm直径)、内环区(1~3 mm直径)、外环区(>3~6 mm直径)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COST线状态,比较双眼黄斑各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中心凹显微结构的差异,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比较IERM患者患眼中COST线完整组与缺失组患者年龄、视力、视网膜厚度的差异. 结果 SD-OCT检查发现IERM患者患眼黄斑中心凹的凹陷变浅或消失,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46±89)、(418±64)、(328±34)μm,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眼相应区域的(250±22)、(319±17)、(279±1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70、9.523、7.769,均P=0.000).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与视力均呈负相关(r=-0.686、-0.653、-0.417,P<0.05).IERM眼中COST线完整者20例,缺失者36例.与COST线完整组患者比较,COST线缺失组患者年龄大,视力差,黄斑各区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P=0.039;t=-4.093,P=0.000;t=6.669,P=0.000;t=5.376,P=0.000;t=4.247,P=0.000).56例患者的正常对侧眼均未发现COST线缺失. 结论 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和COST线缺失均可反映IERM眼视功能的损害程度,COST线的缺损可能是光感受器损害的早期标志,与视网膜增厚的进展一致,COST线缺损更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影像学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分析:基于扫频源OCT 被引量:5
8
作者 金波 郭菊 +3 位作者 安广琪 杜利平 周朋义 金学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4-437,共4页
目的采用扫频源OCT(SS-OCT)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MEM患者60例60眼为试验组,另纳入36例60眼正常眼为对照组。使用SS-OCT测量... 目的采用扫频源OCT(SS-OCT)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MEM患者60例60眼为试验组,另纳入36例60眼正常眼为对照组。使用SS-OCT测量并分析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SF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过黄斑中心凹直径分别为1 mm圆形(中心区)及直径>1~3 mm(内环)、>3~6 mm(外环)同心环内上侧、下侧、鼻侧、颞侧共9个区域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AMRT)、黄斑区平均脉络膜厚度(AMCT)。对试验组患眼按Gass分期分为不同亚组,行亚组间SFRT、SFCT及各区域AMRT、AMCT的分析。结果SFRT与各区域的AMRT试验组IMEM患眼均大于对照组入选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MEM患眼除外环颞侧AMCT更薄外,其余8个区域AMCT及SFCT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中,Gass I期、Gass II期IMEM患眼各有8个区域的AMCT及SFCT较Gass 0期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IMEM患眼Gass分期与SFCT、中心区AMCT、内环下侧AMCT、内环鼻侧AMCT、内环颞侧AMCT、外环下侧AMCT、外环鼻侧AMCT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黄斑前膜可能是IMEM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IMEM的分期或严重程度与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但IMEM患眼仅外环颞侧AMCT与正常对照眼表现出了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扫频源OCT 脉络厚度 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王峰 王继群 +3 位作者 徐锦堂 崔浩 苏颖 陈剑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5-205,共1页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治疗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与血管旁内层视网膜异常(PIRA)的关系以及前膜剥除手术对PIRA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鹏 刘昕笛 +3 位作者 廖丁莹 姚静 刘倩影 郑玉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2-364,36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和血管旁内层视网膜异常(paravascular inner retinal abnormalities,PIRA)的关系以及前膜剥除手术对PIRA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和血管旁内层视网膜异常(paravascular inner retinal abnormalities,PIRA)的关系以及前膜剥除手术对PIRA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IERM患者49例49眼。将21例同时具有IERM和PIRA的患者作为PIRA病变组;28例有IERM但不伴有PIR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每例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检测黄斑部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MRT)和PIRA病变等级,分析两组间MRT的差异;对于接受视网膜前膜剥除手术的患者,比较手术前后MRT和PIRA病变的变化情况。结果PIRA病变组患者MRT为(250.05±54.34)μm,对照组为(218.89±17.64)μm,PIRA病变组MRT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9,P<0.05)。PIRA病变组中,8眼为1级病变,6眼为2级病变,7眼为3级病变。1级病变组患者MRT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病变组及3级病变组患者MRT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5眼IERM伴有牵拉性黄斑水肿的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后伴有PIRA的IERM患者黄斑水肿消退且PIRA亦消失。结论2级以上PIRA病变与IERM显著相关,并可通过前膜剥除手术修复病变,提示PIRA病变的加重与IERM对视网膜的切向牵拉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旁内层视网膜异常 特发性视网膜 黄斑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徐钊楷(综述) 毛剑波 沈丽君(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3-486,共4页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一种因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形成非血管性纤维膜,继而因纤维膜的牵拉导致黄斑的变形、皱褶等导致患眼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的眼底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凭借无创、分辨率高、可分层显示视网膜血管、...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一种因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形成非血管性纤维膜,继而因纤维膜的牵拉导致黄斑的变形、皱褶等导致患眼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的眼底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凭借无创、分辨率高、可分层显示视网膜血管、量化视网膜血管密度和无灌注血管区大小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iERM在内的黄斑疾病的诊断中。OCTA除了可以提供视网膜微血管结构、血流灌注的数字化信息,揭示iERM对微血管结构的牵拉作用,还可以在疾病的随访中用于监测血流灌注的改变。虽然目前OCTA尚不能完全替代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但其已经为进一步了解iERM的发病机制、疾病进程及预后因素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本文就OCTA在iERM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OCTA在iERM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前膜形成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付燕 谢天皓 +3 位作者 杨娜 李丽英 张月玲 顾朝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2个组患眼中均未发现ERM;术后6个月,ILM未剥除组中3眼形成ERM,占8.33%,ILM剥除组2眼出现ERM,占5.26%,2个组ERM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2个月,ILM未剥除组中共9眼出现ERM,占25.00%,ILM剥除组中共4眼出现ERM,占10.53%,2个组ER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102)。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1.692,P<0.001);各组内术后1、6、12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7,P=0.773)。OCT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时ILM未剥除组中椭圆体带完整者25眼,占77.78%,ILM剥除组椭圆体带完整者30眼,占78.95%,2个组间椭圆体带完整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累及黄斑的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ILM剥除不能预防术后ERM的发生,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手术 黄斑 视力 内界剥除 椭圆体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前膜分级法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效果的评估:基于OCT图像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懿 曾键 +5 位作者 郑磊 杨明民 钟敬雯 曾国君 曾爱能 张国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2-264,268,共4页
目的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 目的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将该病分为4级。各级患者均进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各级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情况。结果随着分级增高,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形态改变越紊乱,黄斑前膜出现和中心凹部丢失也越明显。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的Log 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级患者术前及术后的Log MAR BCVA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视力越差。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术前和术后Log MAR BCVA差值最大,且与其他各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的BCVA在术后的改善程度最大。除Ⅲ级患者外,其余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各级患者间的CFT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黄斑厚度越高。结论基于OCT检查图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分级,不仅有助于预判患者术后视力和CFT的恢复情况,还有利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分级 视力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鹏飞 廖奇志 +3 位作者 刘淑伟 白领娣 张怀强 刘长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8-881,共4页
目的 研究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 目的 研究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德标记、亮蓝染色辅助下23 G玻璃体切割,23 G内界膜镊分层剥离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硅油填充。3个月后取出硅油填充C3F8气体。观察手术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6-10(6.0±0.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80 min;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率为94.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1-0.04者3眼,0.05-0.10者12眼,0.12-0.25者4眼;术中剥离内界膜时部分视网膜点状出血,用笛针吸除大部分出血,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2眼高眼压,予以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7-13 d眼压平稳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取得了较好疗效,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视力,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多次染色 黄斑 内界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婵 董方田 +2 位作者 楼慧萍 戴荣平 于伟泓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8-851,共4页
背景特发性黄斑前膜常导致患者视力的进行性下降。研究该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指导临床上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制定预防、治疗策略。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 背景特发性黄斑前膜常导致患者视力的进行性下降。研究该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指导临床上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制定预防、治疗策略。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眼科检查,并对体检中发现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与无该病人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与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清白蛋白、肾功能及白内障的相关性。结果研究期间共27400人进行了眼科检查,发现特发性黄斑前膜76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均无明显的眼科主诉,40岁以下患病者12例(12/11659),51—60岁患病者21例(21/4595),60岁以上患病者32例(32/2544)。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人群中42%合并高血压,5%合并糖尿病,66%合并血脂水平异常,6%合并肾功能不全,18%合并白内障。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51岁以上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白内障者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病变的风险增加,与50岁以下无高血压、无高脂血症和无白内障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与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比较,51~60岁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OR=2.50,95%CI:1.20~5.40,P=0.02),〉60岁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OR=7.30,95%CI:3.40~15.60,P〈0.01),高脂血症仍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OR=2.10,95%CI:1.30~3.50,P〈0.01)。结论50岁以上人群及高脂血症患者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高脂血症 年龄 健康体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婷婷 周民稳 +3 位作者 施靖容 陈秋莹 何玉萍 樊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7
作者 郭丽莉 于文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共4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与术后视力改善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IMEM且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完成随访的病例48例49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依据术前OCT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及外界膜(ELM)层反光条带是否完整分为完整组(17例18眼)及不完整组(31例31眼),记录患眼手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和LogMAR视力,并与术后12周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眼手术前后CFT值变化与视力改善程度的关系,评价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在预测术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术后12周,完整组18眼的OCT图像显示RPE层、IS/OS层及ELM层均仍完整,而不完整组OCT图像RPE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6眼减少到1眼,IS/OS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9眼减少到19眼,ELM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7眼减少到15眼(各层的不连续眼数有重复).术眼视力的增加值随着CFT值的减少而增加,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2 =0.298,B=0.001,P=0.000),CFT每减少100 μm,术后LogMAR视力提高1行.完整组患眼术前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4±0.19,术后为0.36±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6,P=0.393).不完整组术前平均logMAR BCVA为0.82±0.41,术后为0.46±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6,P=0.000).不完整组患眼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为0.3,优于完整组的0.0. 结论 IMEM术眼手术前后OCT测量视网膜外层结构的连续性及CFT的变化均与患眼视力改善的程度明显相关,术前视网膜外层结构连续者术后预后较好,而术前视网膜外节结构不连续者术后多数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包括结构和视力.术前OCT检查在评价IMEM患者术后视力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预后 特发性黄斑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在炫彩成像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肖 林少芬 +3 位作者 卢晶 王易珅 吕林 罗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1-635,共5页
【目的】通过炫彩成像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形态学特点,探索黄斑前膜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选取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0眼),行炫彩成像和层扫OCT检查。分析前膜形态学特点;测量前膜不同颜色深浅区域厚度... 【目的】通过炫彩成像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形态学特点,探索黄斑前膜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选取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0眼),行炫彩成像和层扫OCT检查。分析前膜形态学特点;测量前膜不同颜色深浅区域厚度,比较二者有无差异;分别通过炫彩成像及层扫OCT两种途径测量前膜面积,比较二者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分析最佳矫正视力与前膜面积及中心凹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炫彩成像能清晰展现特发性黄斑前膜为黄绿色的膜样组织,颜色越深处膜越厚;通过炫彩成像图像和层扫OCT图像所计算的黄斑前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佳矫正视力与前膜面积无显著相关性,而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讨论】炫彩成像可以更清晰直观的评估黄斑前膜形态,通过炫彩成像图像所测的前膜面积可以作为监测特发性黄斑前膜发展和转归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特发性 炫彩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病理特征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加青 唐仕波 +2 位作者 刘文 张洁 邱观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54-355,F003,共3页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前膜、内界膜的病理特征 ,分析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彻底的玻璃体切除后 ,4例有明显黄斑前膜予剥除 ,并全部剥除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 ,然后行完全...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前膜、内界膜的病理特征 ,分析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彻底的玻璃体切除后 ,4例有明显黄斑前膜予剥除 ,并全部剥除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 ,然后行完全气液交换 ,16 %C3 F8气体填充 ;术中取前膜、内界膜标本涂片、固定及H E染色后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4例黄斑前膜中含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条索样结构 ,部分含有色素细胞 ;内界膜标本中 2例为透明均质膜 ,没有细胞结构 ,其余 8例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梭形细胞及单核细胞 ,或含有较多巨噬细胞、酸性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条索结构。结论 :黄斑前膜含有多种细胞成分 ,呈炎症及增殖改变 ,内界膜本身不含细胞成分及纤维条索 ,但与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粘连紧密 ,两者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生发展均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病原因 治疗 外科手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 黄斑 内界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被引量:5
20
作者 毛新帮 游志鹏 赵菊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5G眼内镊将黄斑前膜撕除,4例患眼行C3F8气体填充,对手术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视物变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等资料进行观察,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12~18min,平均为15min;最佳矫正视力:>0.05~0.10者1眼,>0.10~0.30者3眼,>0.30~0.50者5眼,>0.50者4眼;视物变形消失者9眼,减轻者4眼;OCT检查提示术后所有患者黄斑前膜均消退,黄斑水肿消退者10眼,减轻者3眼;术后无低眼压、眼内炎、医源性白内障、医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TSV25G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视物变形,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 经结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 治疗 特发性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