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钊楷(综述) 毛剑波 沈丽君(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3-486,共4页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一种因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形成非血管性纤维膜,继而因纤维膜的牵拉导致黄斑的变形、皱褶等导致患眼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的眼底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凭借无创、分辨率高、可分层显示视网膜血管、...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一种因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形成非血管性纤维膜,继而因纤维膜的牵拉导致黄斑的变形、皱褶等导致患眼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的眼底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凭借无创、分辨率高、可分层显示视网膜血管、量化视网膜血管密度和无灌注血管区大小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iERM在内的黄斑疾病的诊断中。OCTA除了可以提供视网膜微血管结构、血流灌注的数字化信息,揭示iERM对微血管结构的牵拉作用,还可以在疾病的随访中用于监测血流灌注的改变。虽然目前OCTA尚不能完全替代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但其已经为进一步了解iERM的发病机制、疾病进程及预后因素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本文就OCTA在iERM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OCTA在iERM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前膜分级法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效果的评估:基于OCT图像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懿 曾键 +5 位作者 郑磊 杨明民 钟敬雯 曾国君 曾爱能 张国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2-264,268,共4页
目的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 目的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将该病分为4级。各级患者均进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各级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情况。结果随着分级增高,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形态改变越紊乱,黄斑前膜出现和中心凹部丢失也越明显。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的Log 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级患者术前及术后的Log MAR BCVA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视力越差。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术前和术后Log MAR BCVA差值最大,且与其他各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的BCVA在术后的改善程度最大。除Ⅲ级患者外,其余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各级患者间的CFT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黄斑厚度越高。结论基于OCT检查图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分级,不仅有助于预判患者术后视力和CFT的恢复情况,还有利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分级 视力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凤华 李彬 +2 位作者 李宁东 王光璐 熊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 (IMEM)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6只患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膜、气液交换手术。手术前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术后随访平均 8 5 ( 3~ 14 )个月。...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 (IMEM)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6只患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膜、气液交换手术。手术前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术后随访平均 8 5 ( 3~ 14 )个月。结果 术前 15眼 ( 4 2 % )OCT图像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局灶黏附的条带状强反光 ,其大部与视网膜内层分离 ;另 2 1眼 ( 5 8% )表现为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的增强增宽的反光带或局部反光团。IMEM可伴黄斑全层裂孔、板层裂孔、假性裂孔、黄斑囊样水肿或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术者根据OCT所示指导剥膜过程。术后视网膜表面异常反光条带或反光团均消失 ,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由术前 419μm± 10 5 μm( 2 65 5~ 689μm)降低为 3 0 0 μm± 65 μm( 185~ 5 11μm)。 12眼 ( 3 2 % )黄斑中心凹曲线术后达到或接近正常形态 ,2 4眼 ( 67% )黄斑中心凹曲线仍不存在 ,呈浅平或略前凸。结论 OCT在IMEM术前定量评估手术指征、监测病情变化以及术后评价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视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椭圆体带的连续性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晓博 闫艳妮 +3 位作者 王倩 杨靖妍 周金琼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2014年至2018年在开滦集团9个社区医院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iERM患者336例50...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2014年至2018年在开滦集团9个社区医院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iERM患者336例500眼进行分析,其中男215例(64.0%),女121例(36.0%);年龄31~89(66.4±8.8)岁。按照gass分级分3组:gass 0级组(201例305眼)、gass 1级组(75例101眼)及gass 2级组(60例94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与gass分级、EZ中断比例、CFT的相关性。结果500眼BCVA(logMAR)和CFT分别为0.45±0.28和(337.6±101.8)μm,共86眼(17.2%)出现EZ中断。gass 0级组、gass 1级组及gass 2级组间BCVA(logMAR)(0.62±0.29、0.48±0.23、0.26±0.32)、CFT[(283.20±79.30)μm、(335.50±84.50)μm、(394.00±135.60)μm]及EZ中断比例(2.6%、20.8%、6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级gass分组间,年龄与BCVA无相关性(r^(2)=0.021,P=0.314),BCVA与CFT(r^(2)=0.531,P=0.000)、EZ中断比例(r^(2)=0.304,P=0.000)及gass分级(r^(2)=0.587,P=0.000)均呈正相关。结论EZ连接中断可以出现在iERM的早期阶段。BCVA与CFT、EZ中断比例及gass分级均相关,gass 2级iERM的EZ中断发生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 椭圆体带 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5
作者 梁曦达 王怡 +6 位作者 刘丽梅 高萌 郁艳萍 王曾仪 陈金秋 刘欣欣 刘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纳入北京同仁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2F6填充术的黄斑前膜患者39例3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3个月...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纳入北京同仁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2F6填充术的黄斑前膜患者39例3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图得出M评分值,评估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采用EDTRS视力表测定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和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CST)、黄斑区平均厚度(CA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内核层(INL)厚度和外层视网膜[外核层(ONL)+外丛状层(OPL)]厚度,并观察外界膜、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的完整性,计算黄斑区容积(CV)。结果患眼平均M评分由术前的0.8(0.3,1.1)减小至术后3个月的0.5(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3,P=0.044)。术后6个月平均M评分为0.6(0.2,0.8),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73,P=0.061;Z=-0.288,P=0.773)。其中,术后3个月、6个月水平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9,P=0.020;Z=-2.858,P=0.004)。术后3个月、6个月垂直M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BCVA为0.40(0.30,0.66),术后3个月为0.20(0.0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87,P<0.001),术后6个月BCVA为0.30(0.10,0.52),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5,P=0.025)。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P=0.009;Z=-2.466,P=0.014);未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4,P=0.002),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4,P=0.001)。术前M值与术前BCVA、CST、CFT均呈正相关(rs=0.384,P=0.016;rs=0.585,P<0.001;rs=0.601,P<0.001),与GCL、INL、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水平M值与术后6个月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322,P=0.045;rs=0.340,P=0.034;rs=0.336,P=0.036),与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垂直M值和平均M值与术后各参数均无相关性。术后6个月平均M值与术前平均M值、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589,P<0.001;rs=0.330,P=0.040;rs=0.404,P=0.011;rs=0.410,P=0.009),与术前BCVA、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M值是术后M值的预测因素(调整后R^2=0.211,P=0.002)。结论黄斑前膜手术可以使多数患者的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术后残余视物变形程度与术前视物变形程度和CF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手术 视物变形 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M-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敏 徐烨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8期39-40,61,共3页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9月52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配合。结果 52例患者术后无低眼压及相关并发症,无眼内感...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9月52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配合。结果 52例患者术后无低眼压及相关并发症,无眼内感染病例,前置镜检查黄斑前膜剥膜成功,所有患者黄斑前膜均消失。结论患者术前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处理及器械维护保养等全面的手术护理配合对于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玻璃体切割 特发性黄斑 手术配合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表达及其与白内障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宋佩 李鹏飞 +6 位作者 耿文静 苏舒 袁玉蓉 陈威 吴坚 季敏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iERM患者(iERM组)25例(27眼)和老年性白... 目的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iERM患者(iERM组)25例(27眼)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23例(25眼)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房水,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房水中48种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分析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前和术后3个月相关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黄斑体积(MV)和黄斑平均厚度(MT)的变化与房水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ERM组患者房水样本中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白细胞介素(IL)-2、IL-7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5)。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明显改善,CFT、MV和MT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iERM组患者房水细胞因子CTACK浓度与BCVA(logMAR)变化(术后与术前的差值)呈正相关(r=0.445,P=0.043);细胞因子IL-4浓度与MT变化(术后与术前差值)呈负相关(r=-0.471,P=0.031)。结论对于iERM患者,房水中GRO-α、IL-2、IL-7和PDGF-BB可能参与了iERM的形成机制,CTACK可能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缓慢有关,而IL-4则可能与患者术后黄斑厚度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房水 细胞因子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菊 王怡 +2 位作者 高萌 刘丽梅 刘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IV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iERM患者49例4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切割术...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IV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iERM患者49例4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24例24眼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25例25眼,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眼仅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和黄斑前膜剥除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眼术中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2 m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眼压,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测手术前后术眼黄斑中心厚度(CMT)和黄斑区容积;评估术后1、3和12个月BCVA、CMT和黄斑容积变化量。结果:术后1个月、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眼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眼CMT值分别为(432.46±66.68)μm和(378.38±42.31)μm,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CMT值分别为(433.20±52.71)μm和(383.00±47.58)μm,均低于术前的(487.58±93.84)μm和(517.64±92.05)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1.68±1.11)mm^3、(10.68±0.91)mm^3,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1.66±0.66)mm^3、(10.36±0.57)mm^3,小于术前的(12.86±2.24)mm^3和(13.06±1.42)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后1、3和12个月与术前BCVA、CMT和黄斑容积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后3眼眼压升高,占12.5%,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治疗iERM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术眼BCVA、CMT和黄斑容积,但联合IVTA对术后黄斑区功能恢复并无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腔注射 曲安奈德 黄斑 光相干断层扫描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9
作者 金琴辉 项振扬 郑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46-1449,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台州恩泽医疗中心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并接受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台州恩泽医疗中心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并接受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37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分析黄斑中心凹部位视网膜厚度和结构变化,并记录矫正视力及视物变形、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7眼均予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黄斑前膜完整剥除,术后视力改善率91.9%(34/37);术前存在视物变形18例,术后视物变形改善12例,视物变形消失6例。术后6个月视力(0.43±0.17)较术前(0.22±0.16)提高(t=11.467,P<0.01)。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75.68±80.38)μm较术前的(483.05±141.94)μm下降(t=14.223,P<0.01)。未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及黄斑前膜复发等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可明显改善视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 特发性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改变与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米兰 黄时洲 +1 位作者 肖辉 刘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1-464,共4页
背景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前膜的牵引可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及视力下降,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疾病的预后. 目的 观察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的改变,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及中心凹锥体外节尖... 背景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前膜的牵引可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及视力下降,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疾病的预后. 目的 观察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的改变,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及中心凹锥体外节尖端(COST)线的完整性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2011年3-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IERM连续病例5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对侧眼均为正常眼.纳入的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1.05±6.58)岁.患者双眼均接受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采用黄斑立体程序及高清5线扫描模式进行扫描,记录双眼黄斑厚度地形图中央区(<1 mm直径)、内环区(1~3 mm直径)、外环区(>3~6 mm直径)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COST线状态,比较双眼黄斑各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中心凹显微结构的差异,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比较IERM患者患眼中COST线完整组与缺失组患者年龄、视力、视网膜厚度的差异. 结果 SD-OCT检查发现IERM患者患眼黄斑中心凹的凹陷变浅或消失,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46±89)、(418±64)、(328±34)μm,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眼相应区域的(250±22)、(319±17)、(279±1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70、9.523、7.769,均P=0.000).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与视力均呈负相关(r=-0.686、-0.653、-0.417,P<0.05).IERM眼中COST线完整者20例,缺失者36例.与COST线完整组患者比较,COST线缺失组患者年龄大,视力差,黄斑各区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P=0.039;t=-4.093,P=0.000;t=6.669,P=0.000;t=5.376,P=0.000;t=4.247,P=0.000).56例患者的正常对侧眼均未发现COST线缺失. 结论 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和COST线缺失均可反映IERM眼视功能的损害程度,COST线的缺损可能是光感受器损害的早期标志,与视网膜增厚的进展一致,COST线缺损更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影像学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婵 董方田 +2 位作者 楼慧萍 戴荣平 于伟泓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8-851,共4页
背景特发性黄斑前膜常导致患者视力的进行性下降。研究该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指导临床上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制定预防、治疗策略。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 背景特发性黄斑前膜常导致患者视力的进行性下降。研究该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指导临床上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制定预防、治疗策略。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眼科检查,并对体检中发现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与无该病人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与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清白蛋白、肾功能及白内障的相关性。结果研究期间共27400人进行了眼科检查,发现特发性黄斑前膜76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均无明显的眼科主诉,40岁以下患病者12例(12/11659),51—60岁患病者21例(21/4595),60岁以上患病者32例(32/2544)。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人群中42%合并高血压,5%合并糖尿病,66%合并血脂水平异常,6%合并肾功能不全,18%合并白内障。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51岁以上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白内障者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病变的风险增加,与50岁以下无高血压、无高脂血症和无白内障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与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比较,51~60岁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OR=2.50,95%CI:1.20~5.40,P=0.02),〉60岁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OR=7.30,95%CI:3.40~15.60,P〈0.01),高脂血症仍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OR=2.10,95%CI:1.30~3.50,P〈0.01)。结论50岁以上人群及高脂血症患者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高脂血症 年龄 健康体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婷婷 周民稳 +3 位作者 施靖容 陈秋莹 何玉萍 樊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郭丽莉 于文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共4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与术后视力改善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IMEM且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完成随访的病例48例49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依据术前OCT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及外界膜(ELM)层反光条带是否完整分为完整组(17例18眼)及不完整组(31例31眼),记录患眼手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和LogMAR视力,并与术后12周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眼手术前后CFT值变化与视力改善程度的关系,评价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在预测术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术后12周,完整组18眼的OCT图像显示RPE层、IS/OS层及ELM层均仍完整,而不完整组OCT图像RPE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6眼减少到1眼,IS/OS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9眼减少到19眼,ELM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7眼减少到15眼(各层的不连续眼数有重复).术眼视力的增加值随着CFT值的减少而增加,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2 =0.298,B=0.001,P=0.000),CFT每减少100 μm,术后LogMAR视力提高1行.完整组患眼术前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4±0.19,术后为0.36±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6,P=0.393).不完整组术前平均logMAR BCVA为0.82±0.41,术后为0.46±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6,P=0.000).不完整组患眼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为0.3,优于完整组的0.0. 结论 IMEM术眼手术前后OCT测量视网膜外层结构的连续性及CFT的变化均与患眼视力改善的程度明显相关,术前视网膜外层结构连续者术后预后较好,而术前视网膜外节结构不连续者术后多数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包括结构和视力.术前OCT检查在评价IMEM患者术后视力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预后 特发性黄斑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在炫彩成像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肖 林少芬 +3 位作者 卢晶 王易珅 吕林 罗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1-635,共5页
【目的】通过炫彩成像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形态学特点,探索黄斑前膜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选取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0眼),行炫彩成像和层扫OCT检查。分析前膜形态学特点;测量前膜不同颜色深浅区域厚度... 【目的】通过炫彩成像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形态学特点,探索黄斑前膜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选取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0眼),行炫彩成像和层扫OCT检查。分析前膜形态学特点;测量前膜不同颜色深浅区域厚度,比较二者有无差异;分别通过炫彩成像及层扫OCT两种途径测量前膜面积,比较二者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分析最佳矫正视力与前膜面积及中心凹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炫彩成像能清晰展现特发性黄斑前膜为黄绿色的膜样组织,颜色越深处膜越厚;通过炫彩成像图像和层扫OCT图像所计算的黄斑前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佳矫正视力与前膜面积无显著相关性,而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讨论】炫彩成像可以更清晰直观的评估黄斑前膜形态,通过炫彩成像图像所测的前膜面积可以作为监测特发性黄斑前膜发展和转归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特发性 炫彩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分析:基于扫频源OCT 被引量:5
15
作者 金波 郭菊 +3 位作者 安广琪 杜利平 周朋义 金学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4-437,共4页
目的采用扫频源OCT(SS-OCT)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MEM患者60例60眼为试验组,另纳入36例60眼正常眼为对照组。使用SS-OCT测量... 目的采用扫频源OCT(SS-OCT)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MEM患者60例60眼为试验组,另纳入36例60眼正常眼为对照组。使用SS-OCT测量并分析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SF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过黄斑中心凹直径分别为1 mm圆形(中心区)及直径>1~3 mm(内环)、>3~6 mm(外环)同心环内上侧、下侧、鼻侧、颞侧共9个区域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AMRT)、黄斑区平均脉络膜厚度(AMCT)。对试验组患眼按Gass分期分为不同亚组,行亚组间SFRT、SFCT及各区域AMRT、AMCT的分析。结果SFRT与各区域的AMRT试验组IMEM患眼均大于对照组入选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MEM患眼除外环颞侧AMCT更薄外,其余8个区域AMCT及SFCT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中,Gass I期、Gass II期IMEM患眼各有8个区域的AMCT及SFCT较Gass 0期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IMEM患眼Gass分期与SFCT、中心区AMCT、内环下侧AMCT、内环鼻侧AMCT、内环颞侧AMCT、外环下侧AMCT、外环鼻侧AMCT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黄斑前膜可能是IMEM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IMEM的分期或严重程度与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但IMEM患眼仅外环颞侧AMCT与正常对照眼表现出了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扫频源OCT 脉络厚度 视网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病理特征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加青 唐仕波 +2 位作者 刘文 张洁 邱观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54-355,F003,共3页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前膜、内界膜的病理特征 ,分析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彻底的玻璃体切除后 ,4例有明显黄斑前膜予剥除 ,并全部剥除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 ,然后行完全...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前膜、内界膜的病理特征 ,分析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彻底的玻璃体切除后 ,4例有明显黄斑前膜予剥除 ,并全部剥除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 ,然后行完全气液交换 ,16 %C3 F8气体填充 ;术中取前膜、内界膜标本涂片、固定及H E染色后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4例黄斑前膜中含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条索样结构 ,部分含有色素细胞 ;内界膜标本中 2例为透明均质膜 ,没有细胞结构 ,其余 8例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梭形细胞及单核细胞 ,或含有较多巨噬细胞、酸性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条索结构。结论 :黄斑前膜含有多种细胞成分 ,呈炎症及增殖改变 ,内界膜本身不含细胞成分及纤维条索 ,但与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粘连紧密 ,两者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生发展均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病原因 治疗 外科手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 黄斑 内界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被引量:5
17
作者 毛新帮 游志鹏 赵菊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5G眼内镊将黄斑前膜撕除,4例患眼行C3F8气体填充,对手术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视物变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等资料进行观察,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12~18min,平均为15min;最佳矫正视力:>0.05~0.10者1眼,>0.10~0.30者3眼,>0.30~0.50者5眼,>0.50者4眼;视物变形消失者9眼,减轻者4眼;OCT检查提示术后所有患者黄斑前膜均消退,黄斑水肿消退者10眼,减轻者3眼;术后无低眼压、眼内炎、医源性白内障、医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TSV25G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视物变形,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 经结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 治疗 特发性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特发性黄斑前膜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正申 孙静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6-800,共5页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OCT检查指标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07例(121眼)IME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CT图像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测量黄斑中央中心凹厚度(CFT)、体积(V...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OCT检查指标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07例(121眼)IME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CT图像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测量黄斑中央中心凹厚度(CFT)、体积(V)、平均厚度(AT)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FT)。分析OCT各项指标和临床检查结果与患者LogMAR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IME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薄厚不一的、与视网膜呈紧密粘连或分离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有程度不同的中心凹水肿增厚。121眼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为0.67(0~2),CFT为(481.34±68.13)μm(206~572μm),FT为(311.57±124.76)μm(134~639μm)。C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r=0.761,P<0.05),而V、AT、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合并视网膜水肿、板层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劈裂及感光细胞内外节损伤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均无相关性。结论 OCT诊断IMEM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并可直观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IMEM引起的黄斑区水肿增厚与视力损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 诊断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新型手术方式:游离内界膜移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治坤 邹绚 董方田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初步观察游离内界膜移植用于治疗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3例经标准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黄斑裂孔未愈合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游离内界膜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 目的初步观察游离内界膜移植用于治疗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3例经标准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黄斑裂孔未愈合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游离内界膜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后黄斑裂孔愈合情况。结果 3例患者黄斑裂孔均能够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1年期间,患者情况稳定。手术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游离内界膜移植是治疗初次手术后特发性黄斑裂孔未愈合的有效方法。目前仍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究以评价这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手术 内界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敏 梁西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7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究常规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相关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制订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0~2012年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眼科检查,比较体检过程中发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和没有相关疾病者的临床特点,对其进行... 目的探究常规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相关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制订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0~2012年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眼科检查,比较体检过程中发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和没有相关疾病者的临床特点,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本研究体检对象共27 500人接受了眼科检查,其中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80例。所有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没有突出的症状主诉,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出现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概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42.5%合并高血压,5%合并糖尿病,17.5%合并白内障,5%合并肾功能不全,65%合并血脂水平异常,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特发性黄斑前膜有关的因素主要为年龄以及高脂血症(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另外高脂血症患者出现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概率较常人高,对于有高危因素者需要更加严格注意,最大程度地保障健康,发挥体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检 特发性黄斑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