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黄斑前膜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晨铭 王晨光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46-250,共5页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区视网膜疾病。发病初期症状常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特征。随着疾病的发展,严重者可导致视物变形、明显视力下降。IERM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者发现玻璃体后脱离(PVD)、异常PVD、肾素血...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区视网膜疾病。发病初期症状常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特征。随着疾病的发展,严重者可导致视物变形、明显视力下降。IERM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者发现玻璃体后脱离(PVD)、异常PVD、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以及Müller细胞的胶质-间质转化(GMT)在IERM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IERM病理学研究中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透明细胞、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细胞是组成IERM的主要细胞,并且IERM的细胞外基质则是以细胞外胶原纤维为主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结合近几年针对IERM形成的病因、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方面的部分研究进展,对IERM形成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其预防及治疗方面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发病机制 玻璃体后脱离(PVD) 细胞成分 细胞因子 胶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闾雯娟 牛童童 肖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评价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3-01/10在新疆四七四医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61例6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3D组31例31眼采用3... 目的:评价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3-01/10在新疆四七四医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61例6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3D组31例31眼采用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OCT技术,传统手术组30例30眼采用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系统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剥膜时间,随访6 mo,分析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善手术,术中均未发生视网膜大出血、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3D组手术时间和剥膜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20.13±1.59vs 25.97±2.09 min;3.74±0.89vs 8.13±1.72 min,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1 mo BCVA、CMT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均P>0.008),术后3、6 mo BCVA、CMT均较术前改善(均P<0.008)。术后6 mo,3D组BCVA较传统手术组明显改善(P=0.007)。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CMT和眼压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3D手术视频系统及传统手术组均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但3D手术视频系统术中OCT在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改善精细手术步骤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 3D手术视频系统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手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和OCTA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娜 廖洪霞 秦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37-742,共6页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指一类没有任何已知其他眼病的黄斑前膜,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IERM的进展,会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目前关于IER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指一类没有任何已知其他眼病的黄斑前膜,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IERM的进展,会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目前关于IER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手术时机尚未标准化,术后的视力恢复结局也存在差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测手段,可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和血流变化,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利用OCT和OCTA各参数去预测术后视力已经成为IERM的研究热点。本文就OCT与OCTA各参数和IERM术后视力预测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确定手术时机,权衡手术收益和风险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术后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4
作者 王爽 白淑玮 +1 位作者 雷春灵 李凤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624-1628,共5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3-01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诊断为IMEM患者72例72眼,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36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ERM)剥...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3-01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诊断为IMEM患者72例72眼,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36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ERM)剥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B组36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ERM剥除术治疗。随访12 mo。比较术前及术后1、3、6、12 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术后1、3、6 mo两组间BCVA比较有差异(均P<0.05),A组视力提高较明显;术后12 mo两组间BCVA比较无差异(P=0.056)。术后1、3、6 mo两组间CMT比较有差异(均P<0.05),A组患者术后CMT降低较B组明显;术后12 mo两组间CMT比较无差异(P=0.16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眼压比较有差异(F时间=2.763,P时间<0.05;F组间=26.800,P组间<0.05;F交互=5.091,P交互<0.05)。A组术后黄斑视网膜结构变化明显。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晚期IMEM,能够在术后6 mo内迅速改善黄斑形态并帮助视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黄斑水肿 玻璃体内注射 地塞米松 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前膜分级法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效果的评估:基于OCT图像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懿 曾键 +5 位作者 郑磊 杨明民 钟敬雯 曾国君 曾爱能 张国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2-264,268,共4页
目的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 目的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将该病分为4级。各级患者均进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各级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情况。结果随着分级增高,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形态改变越紊乱,黄斑前膜出现和中心凹部丢失也越明显。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的Log 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级患者术前及术后的Log MAR BCVA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视力越差。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术前和术后Log MAR BCVA差值最大,且与其他各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的BCVA在术后的改善程度最大。除Ⅲ级患者外,其余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各级患者间的CFT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黄斑厚度越高。结论基于OCT检查图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分级,不仅有助于预判患者术后视力和CFT的恢复情况,还有利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分级 视力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治疗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 被引量:8
6
作者 罗康怡 杜冰 +1 位作者 古洵清 陈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097-1098,共2页
目的:探讨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01/2011-10于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8眼,根据临床表现和... 目的:探讨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01/2011-10于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8眼,根据临床表现和OCT检查结果按早期、增殖期、牵拉期予以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wk;6mo检测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组织变化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mo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早期组≥0.5者100%,增殖期组≥0.5者73%,牵拉期组≥0.1者53%。术后6mo,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牵拉期组患者有2例最终行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离术。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可以改善视觉质量,并不会加重原有眼底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黄斑前膜已处于牵拉期的白内障患者,单纯白内障手术对术后视力改善有限,建议联合或再行眼底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特发性黄斑前膜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梁先军 杨雪艳 +2 位作者 叶静 何锦贤 曾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622-624,共3页
目的: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的形态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应用3D-OCT观察IERM患者59例71眼,分析中心凹形态及感光细胞(IS/OS)情况。结果:IERM的3D-OCT图像表现为视... 目的: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的形态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应用3D-OCT观察IERM患者59例71眼,分析中心凹形态及感光细胞(IS/OS)情况。结果:IERM的3D-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薄厚不一的高反光带,或紧贴于黄斑表面或与其部分相连。绝大多数黄斑中心凹变浅,厚度增加;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消失。在59例71眼中合并板层裂孔者18眼、假性黄斑裂孔者17眼、弥漫水肿者15眼、中心凹正常者5眼、囊肿者16眼。结论:3D-OCT可以直接客观地显示IERM及手术前后黄斑部各种组织结构的改变,为IERM的临床诊断、手术效果及治疗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诊断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疗效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丽丽 杜善双 +3 位作者 薛晓辉 朱忠桥 潘爱珠 王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21眼行玻璃体手术,术后1,3,6及12mo,进行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ERG)检查,应用...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21眼行玻璃体手术,术后1,3,6及12mo,进行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ERG)检查,应用SPSS11.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12mo视力改善2行以上90%(19/21),视物变形改善81%(17/21),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CT显示前膜消失,手术前视网膜平均厚度496.8±93.0μm,术后12mo平均厚度176.1±28.0μ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MERG地形图可见中心峰下降,一级反应1、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术后1 ̄12moMERG中央峰逐渐恢复;1、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可靠,OCT及MERG可以较好地客观评价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特发性黄斑前膜 多焦视网电流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华 孙佳 +1 位作者 张怀强 陈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66-2071,共6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照组44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区连续性(EZ)及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鼻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N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TFCT)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光敏感度(MS)上升,观察组患者黄斑暗点数(SP)上升,对照组患者SP下降,观察组术后1、3、6mo时的MS明显低于对照组,SP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水平和平均M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3、6mo时的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3、6mo时的C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Z连续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治疗IMEM时,无论是否联合ILM剥除均可取得良好的视力并改善视物变形,且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安全性相当;但联合ILM剥除具更低的光敏感度和更高的暗点数,术后CMT更厚,并未体现出显著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剥除术 内界剥除 脉络厚度 视力 视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婷婷 周民稳 +3 位作者 施靖容 陈秋莹 何玉萍 樊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分析:基于扫频源OCT 被引量:4
11
作者 金波 郭菊 +3 位作者 安广琪 杜利平 周朋义 金学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4-437,共4页
目的采用扫频源OCT(SS-OCT)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MEM患者60例60眼为试验组,另纳入36例60眼正常眼为对照组。使用SS-OCT测量... 目的采用扫频源OCT(SS-OCT)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MEM患者60例60眼为试验组,另纳入36例60眼正常眼为对照组。使用SS-OCT测量并分析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SF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过黄斑中心凹直径分别为1 mm圆形(中心区)及直径>1~3 mm(内环)、>3~6 mm(外环)同心环内上侧、下侧、鼻侧、颞侧共9个区域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AMRT)、黄斑区平均脉络膜厚度(AMCT)。对试验组患眼按Gass分期分为不同亚组,行亚组间SFRT、SFCT及各区域AMRT、AMCT的分析。结果SFRT与各区域的AMRT试验组IMEM患眼均大于对照组入选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MEM患眼除外环颞侧AMCT更薄外,其余8个区域AMCT及SFCT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中,Gass I期、Gass II期IMEM患眼各有8个区域的AMCT及SFCT较Gass 0期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IMEM患眼Gass分期与SFCT、中心区AMCT、内环下侧AMCT、内环鼻侧AMCT、内环颞侧AMCT、外环下侧AMCT、外环鼻侧AMCT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黄斑前膜可能是IMEM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IMEM的分期或严重程度与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但IMEM患眼仅外环颞侧AMCT与正常对照眼表现出了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扫频源OCT 脉络厚度 视网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被引量:5
12
作者 毛新帮 游志鹏 赵菊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5G眼内镊将黄斑前膜撕除,4例患眼行C3F8气体填充,对手术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视物变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等资料进行观察,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12~18min,平均为15min;最佳矫正视力:>0.05~0.10者1眼,>0.10~0.30者3眼,>0.30~0.50者5眼,>0.50者4眼;视物变形消失者9眼,减轻者4眼;OCT检查提示术后所有患者黄斑前膜均消退,黄斑水肿消退者10眼,减轻者3眼;术后无低眼压、眼内炎、医源性白内障、医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TSV25G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视物变形,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 经结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 治疗 特发性黄斑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陶雁亭 崔红平 +2 位作者 杨珺 顾丽琼 卢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以及与患者视力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2例(212只眼),年龄35~88岁,平均(66.08±9.25)岁,所有患...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以及与患者视力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2例(212只眼),年龄35~88岁,平均(66.08±9.25)岁,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和OCT检查。根据OCT检查所见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分析中心凹形态及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与视力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对患者的各项OCT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特发性黄斑前膜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或分离。黄斑前膜的中心凹形态改变有5种表现,中心凹正常型33只眼(15.7%),伴有板层裂孔17只眼(8.0%),伴有假性黄斑裂孔16只眼(7.5%),伴有弥漫水肿121只眼(57.0%),伴有囊样水肿25只眼(11.8%)。(2)中心凹正常组与其它中心凹形态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与视力呈负相关(r=0.029,P〈0.01)。结论黄斑前膜患者视力与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具有负相关性,0CT作为黄斑前膜可靠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可以减少漏诊,并可以为手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 黄斑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检查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谭洪 杨丹 姜兴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究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备层形态的完整状况将80例81眼患者分为完整组和不完整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玻璃体切... 目的:探究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备层形态的完整状况将80例81眼患者分为完整组和不完整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术后12wk重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OCT显示外层视网膜结构不完整的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好于术前外层视网膜结构完整者,不完整组平均LogMAR BCVA由0.81±0.42变为0.45±0.27,术前视网膜结构完整者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完整组平均LogMAR BCVA由0.41±0.19变为0.35±0.22;所有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一定程度改善,术后平均LogMAR BCVA为0.42±0.14,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为387.08±108.35μm,经比较,以上项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前进行OCT检查对预测术后视力有价值,对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前膜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厚度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君择 权彦龙 杨格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4-736,共3页
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 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μm)明显较对侧健眼(410.56±38.45μ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μm)低,且对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和健眼SF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μ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μm组和320~380μ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结论:脉络膜变薄可能是IMEM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脉络厚度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华 孙佳 +1 位作者 赵霞 白领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01-1606,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变形程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分析术前及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评分的相关性,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96眼视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治疗改善率为81.4%。与术前相比,术后1、3、6mo术眼视力明显提升(P<0.05),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明显缩小(P<0.05),术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mo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6mo视力均呈负相关(P<0.05),与术后6mo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MEM病程、术前矫正视力、术前水平或垂直方向视物变形、术前黄斑水肿是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矫正视力差(OR=3.062)、术前存在水平方向视物变形(OR=2.438)、术前存在黄斑水肿(OR=2.000)是导致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术眼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病程越长、术前矫正视力越差、术前视物变形越严重、术前有黄斑水肿的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内界剥除术 视力 视物变形 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单俊杰 曹国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6期485-487,共3页
目的对比特发性黄斑前膜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60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0只眼)。对照组进行23G玻璃... 目的对比特发性黄斑前膜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60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0只眼)。对照组进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不剥除内界膜治疗,观察组给予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log MAR BCVA为(0. 53±0. 26),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43. 54±48. 73)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 05);观察组黄斑体积为(7. 79±0. 41) mm^3,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ILM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相当,联合ILM剥除在改善视力方面与不联合ILM相当,且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更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 内界 特发性黄斑前膜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补并用对早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视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丽 冉起 冯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297-1299,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温补并用对脾肾阳虚早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患者的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观察病例,收集2013-09/2016-03确诊为脾肾阳虚早期IMEM患者21例21眼,予温补并用之自拟中... 目的:观察中医温补并用对脾肾阳虚早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患者的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观察病例,收集2013-09/2016-03确诊为脾肾阳虚早期IMEM患者21例21眼,予温补并用之自拟中药固本明目散口服,疗程2mo,治疗前后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对比敏感度检查,并参照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LVQOL),加以修改,比较治疗前后视觉变化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影响。结果:治疗后1、2、5mo时BCVA(LogMAR)分别为0.24±0.07、0.22±0.06、0.27±0.08,与治疗前(0.35±0.14)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比敏感度与治疗前相比,在6、12、18c/d空间频率均有提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c/d空间频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间家中用眼时是否存在困难、看路标时是否存在困难、看电视小字时是否存在困难、因为目前视力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程度、对不能完成一些工作是否感到烦恼、对目前视力状况了解程度、使用助视器(或眼镜)后读书报容易程度等7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补并用法能够改善IMEM患者的视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补并用 特发性黄斑前膜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分型的特发性黄斑前膜经25G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疗效评估和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洁 许亚静 +1 位作者 李小凤 刘伦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不同分型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经25G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经眼底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 目的分析和比较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不同分型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经25G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经眼底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确诊为IMEM的患者68例(7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ILM)。根据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OCT形态的不同,经过定量测量后将所有IMEM患者分为3型:分别为凹陷型、平坦型及隆起型。每型为1组,检查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对比患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CMT的变化情况,分析各分型IMEM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与黄斑厚度的变化趋势,比较各分型IMEM术后视力和黄斑厚度的改善程度。结果组内比较:除凹陷组术后第3个月平均logMAR BCVA外,余各组患者在手术后3次随访的平均logMAR BCVA与术前比较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患者在手术后3次随访的平均CMT与术前比较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术后第6个月与术前平均logMAR BCVA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与术前平均CMT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型IEME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CMT均降低。不同分型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程度和厚度改善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术 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璐 贾亚丁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8期643-645,共3页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临床研究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病变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 黄斑视网 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