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绝经前女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
6
1
作者
陈琳
陈瑾瑜
+1 位作者
潘凌
游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5-238,258,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绝经前女性中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其他临床特点。方法 200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043名绝经前女性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组标准条件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绝经前女性中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其他临床特点。方法 200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043名绝经前女性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组标准条件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骨量正常者共99名,分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28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15例)及正常对照组(56名)3组。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钙(Ca)、磷(P)、25(OH)D]、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转换指标(bone turnover marker,BTM)、骨折史等临床资料。结果 (1)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腰椎、股骨颈及全髋BM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794,P<0.01;t=-4.080,P<0.01;t=-5.632,P<0.01)。两组间钙、磷、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0,P>0.05;t=0.121,P>0.05;t=0.004,P>0.05)。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β-CTX)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5,P>0.05;t=1.543,P>0.05)。(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腰椎BMD显著低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P=0.035),股骨颈及全髋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0.22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OC、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0,P<0.0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OC水平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P<0.01)。结论女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与Ca、P、25(OH)D缺乏无关,遗传性因素或许为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骨代谢的高转换状态可能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
疏松
绝经后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超贤
郭李柯
+1 位作者
侯文根
秦咏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523,共9页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IOIA)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IOIA患者160例,以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IOIA)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IOIA患者160例,以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和生活习惯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以上述各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TLR4基因G11367C和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法(^(14)C-UBT)检测受检者,H.Pylori与^(14)C结合的每分钟衰变数(DPM)以判断H.Pylori感染情况。每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估算G11367C、His72Tyr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与LSCC发病风险的调整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分析G11367C、His72Tyr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结果G11367C(GC)、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频率分布在IOIA组分别为70.62%、35.00%和36.25%,在对照组分别为28.12%、13.12%和13.7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均<0.01)。G11367C(GC)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均显著增加(OR=6.1442),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6.7773,OR=6.4737)。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G11367C(GC)/His72Tyr(TT)基因型者频率在IOIA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3%和3.75%,经χ~2检验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G11367C(GC)/His72Tyr(TT)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显著增加(OR=39.5731),G11367C(GC)和His72Tyr(TT)基因型在IOIA发生、发展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γ_2=2.0887,γ_3=1.9856),另外G11367C(GC)和His72Tyr(HT)之间也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1)。100≤DPM<500和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频率分布在IOIA组分别为28.75%和40.63%,在对照组分别为15.63%和11.87%,上述H.Pylori感染状况频率在IOIA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100≤DPM<500和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患IOIA的风险性均明显增高(OR=4.4463;OR=8.0238),而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患LSCC的风险性则又明显高于100≤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P<0.01)。H.Pylori感染与G11367C(GC)、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与均有正向交互作用(γ均大于1)。结论携带G11367C(GC)、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的个体属IOIA高危险人群,这些基因型和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促进了IOIA的发生、发展,应当采取根除H.Pylor或调控基因表达的措施以达到有效预防IOIA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成年
骨质疏松症
(IOIA)
TLR4基因G11367C
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
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
多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被引量:
5
3
作者
冯秀媛
王永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2-348,共7页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IJO)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先前身体健康的儿童身上的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该病以反复发生的骨折为特征,包括脊椎压缩性骨折。它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IJO)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先前身体健康的儿童身上的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该病以反复发生的骨折为特征,包括脊椎压缩性骨折。它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青春期之后自然缓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IJO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1.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被打破;2.青春期生长突增和骨量增加;3.骨代谢调节因素失常;4.胶原合成异常。IJO常急性起病,通常病程2-4年,在发病期间会出现生长停止和多发骨折,随后疾病自然缓解。中轴骨和四肢骨均可受累。严重的病例轻微外伤后即可出现脊椎骨和长骨的多发骨折,尤其是干骺端易发生骨折,常常导致背痛、足及髋部疼痛、四肢骨痛、肌力下降、自由运动受限、畸形和行走困难导致的独特步态。IJO的诊断需具备其自身的阳性特征并且同时排除其它任何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疾病。IJO的诊断应基于其X线的特征,主要包括多发性的脊椎压缩性骨折和长骨骨折,尤其是在承重关节附近。IJO的治疗十分复杂。最基本的治疗策略是保护脊柱、避免骨折和畸形发生直至疾病自然缓解。对于预料之中可以自发缓解的青春期发病的IJO患者应立即采取支持性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
青少年
骨质疏松症
成骨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
4
4
作者
马燕华
王覃
+2 位作者
李静
卢春燕
陈德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6-921,共6页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IJO)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自限性的,以青春期早期全身骨痛、骨折、行走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骨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随青春期发育而自发缓解。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影像学表现...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IJO)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自限性的,以青春期早期全身骨痛、骨折、行走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骨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随青春期发育而自发缓解。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影像学表现为全身骨骼骨密度下降,容易出现腰椎椎体及长骨尤其干骺端骨折,“新生骨骨质疏松症”是其独特的影像学表现,其诊断需先排除其他常见的青少年降低骨密度原因。目前其药物治疗规范尚未达成共识,以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为主要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极少部分遗留严重残疾。笔者就近年来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青少年
骨质疏松症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1例40岁以上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特点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招文华
任辉
+7 位作者
梁德
叶林强
陈康
沈耿杨
余翔
张志达
余佩沅
江晓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28-1332,1374,共6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40岁以上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在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份纳入广州市社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的1170名女性人群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标准的131名绝经前女性(43~59岁)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40岁以上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在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份纳入广州市社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的1170名女性人群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标准的131名绝经前女性(43~59岁)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患者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等一般资料,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25羟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1-4及左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分别应用T值及Z值进行诊断。结果应用T值诊断:骨量正常组55例(42.0%),骨量减少组67例(51.1%),骨质疏松组9例(6.9%)。应用Z值诊断:骨量正常组128例(97.7%),低骨量组3例(2.3%)。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3组之间的Ca、P、25(OH)D、PTH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骨量正常或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破骨指标β-CTX有上升的趋势,而成骨指标ALP、OC、PINP水平则显著上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T值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高于Z值,本研究人群发生的骨质疏松症为绝经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Ca、P、25(OH)D、PTH无显著关联性,骨代谢的高转换状态可能是发病的主要机制,遗传性因素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
疏松
绝经前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代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绝经前女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
6
1
作者
陈琳
陈瑾瑜
潘凌
游利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骨质疏松亚专科)
出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5-238,258,共5页
文摘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绝经前女性中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其他临床特点。方法 200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043名绝经前女性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组标准条件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骨量正常者共99名,分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28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15例)及正常对照组(56名)3组。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钙(Ca)、磷(P)、25(OH)D]、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转换指标(bone turnover marker,BTM)、骨折史等临床资料。结果 (1)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腰椎、股骨颈及全髋BM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794,P<0.01;t=-4.080,P<0.01;t=-5.632,P<0.01)。两组间钙、磷、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0,P>0.05;t=0.121,P>0.05;t=0.004,P>0.05)。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β-CTX)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5,P>0.05;t=1.543,P>0.05)。(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腰椎BMD显著低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P=0.035),股骨颈及全髋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0.22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OC、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0,P<0.0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OC水平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P<0.01)。结论女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与Ca、P、25(OH)D缺乏无关,遗传性因素或许为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骨代谢的高转换状态可能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骨质
疏松
绝经后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
Keywords
Osteoporosis, postmenopausal
Idiopathic osteoporosis
Bone mineral density
Bone turnover marker
分类号
R589.5 [医药卫生—内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超贤
郭李柯
侯文根
秦咏梅
机构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523,共9页
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1A320015)
文摘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IOIA)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IOIA患者160例,以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和生活习惯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以上述各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TLR4基因G11367C和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法(^(14)C-UBT)检测受检者,H.Pylori与^(14)C结合的每分钟衰变数(DPM)以判断H.Pylori感染情况。每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估算G11367C、His72Tyr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与LSCC发病风险的调整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分析G11367C、His72Tyr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结果G11367C(GC)、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频率分布在IOIA组分别为70.62%、35.00%和36.25%,在对照组分别为28.12%、13.12%和13.7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均<0.01)。G11367C(GC)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均显著增加(OR=6.1442),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6.7773,OR=6.4737)。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G11367C(GC)/His72Tyr(TT)基因型者频率在IOIA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3%和3.75%,经χ~2检验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G11367C(GC)/His72Tyr(TT)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显著增加(OR=39.5731),G11367C(GC)和His72Tyr(TT)基因型在IOIA发生、发展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γ_2=2.0887,γ_3=1.9856),另外G11367C(GC)和His72Tyr(HT)之间也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1)。100≤DPM<500和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频率分布在IOIA组分别为28.75%和40.63%,在对照组分别为15.63%和11.87%,上述H.Pylori感染状况频率在IOIA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100≤DPM<500和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患IOIA的风险性均明显增高(OR=4.4463;OR=8.0238),而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患LSCC的风险性则又明显高于100≤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P<0.01)。H.Pylori感染与G11367C(GC)、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与均有正向交互作用(γ均大于1)。结论携带G11367C(GC)、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的个体属IOIA高危险人群,这些基因型和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促进了IOIA的发生、发展,应当采取根除H.Pylor或调控基因表达的措施以达到有效预防IOIA的目的。
关键词
特发性
成年
骨质疏松症
(IOIA)
TLR4基因G11367C
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
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
多态现象
Keywords
Idiopathic osteoporosis in adults
Toll-like receptor4 gene G11367C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gene His72Tyr
Gastric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Polymorphism
分类号
R68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被引量:
5
3
作者
冯秀媛
王永福
机构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出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2-348,共7页
文摘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IJO)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先前身体健康的儿童身上的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该病以反复发生的骨折为特征,包括脊椎压缩性骨折。它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青春期之后自然缓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IJO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1.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被打破;2.青春期生长突增和骨量增加;3.骨代谢调节因素失常;4.胶原合成异常。IJO常急性起病,通常病程2-4年,在发病期间会出现生长停止和多发骨折,随后疾病自然缓解。中轴骨和四肢骨均可受累。严重的病例轻微外伤后即可出现脊椎骨和长骨的多发骨折,尤其是干骺端易发生骨折,常常导致背痛、足及髋部疼痛、四肢骨痛、肌力下降、自由运动受限、畸形和行走困难导致的独特步态。IJO的诊断需具备其自身的阳性特征并且同时排除其它任何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疾病。IJO的诊断应基于其X线的特征,主要包括多发性的脊椎压缩性骨折和长骨骨折,尤其是在承重关节附近。IJO的治疗十分复杂。最基本的治疗策略是保护脊柱、避免骨折和畸形发生直至疾病自然缓解。对于预料之中可以自发缓解的青春期发病的IJO患者应立即采取支持性疗法。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
青少年
骨质疏松症
成骨不全
Keywords
Osteoporosis
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分类号
R681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
4
4
作者
马燕华
王覃
李静
卢春燕
陈德才
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出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6-921,共6页
文摘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IJO)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自限性的,以青春期早期全身骨痛、骨折、行走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骨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随青春期发育而自发缓解。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影像学表现为全身骨骼骨密度下降,容易出现腰椎椎体及长骨尤其干骺端骨折,“新生骨骨质疏松症”是其独特的影像学表现,其诊断需先排除其他常见的青少年降低骨密度原因。目前其药物治疗规范尚未达成共识,以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为主要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极少部分遗留严重残疾。笔者就近年来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特发性
青少年
骨质疏松症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Keywords
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分类号
R589.5 [医药卫生—内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31例40岁以上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特点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招文华
任辉
梁德
叶林强
陈康
沈耿杨
余翔
张志达
余佩沅
江晓兵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东莞市中医院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出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28-1332,1374,共6页
基金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第二批科研专项(JDZX201507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4000,81503591)。
文摘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40岁以上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在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份纳入广州市社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的1170名女性人群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标准的131名绝经前女性(43~59岁)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患者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等一般资料,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25羟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1-4及左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分别应用T值及Z值进行诊断。结果应用T值诊断:骨量正常组55例(42.0%),骨量减少组67例(51.1%),骨质疏松组9例(6.9%)。应用Z值诊断:骨量正常组128例(97.7%),低骨量组3例(2.3%)。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3组之间的Ca、P、25(OH)D、PTH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骨量正常或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破骨指标β-CTX有上升的趋势,而成骨指标ALP、OC、PINP水平则显著上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T值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高于Z值,本研究人群发生的骨质疏松症为绝经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Ca、P、25(OH)D、PTH无显著关联性,骨代谢的高转换状态可能是发病的主要机制,遗传性因素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骨质
疏松
绝经前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代谢指标
Keywords
osteoporosis
premenopausal
idiopathic osteoporosis
bone mineral density
bone metabolic markers
分类号
R589.5 [医药卫生—内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绝经前女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陈琳
陈瑾瑜
潘凌
游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张超贤
郭李柯
侯文根
秦咏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冯秀媛
王永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马燕华
王覃
李静
卢春燕
陈德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131例40岁以上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特点分析
招文华
任辉
梁德
叶林强
陈康
沈耿杨
余翔
张志达
余佩沅
江晓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