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位治疗及其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永斌 孙勍 +3 位作者 彭新 周玲玲 孙悍军 单希征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2-287,共6页
目的观察SRM-Ⅳ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疗系统对老年特发性BPPV的诊疗效果。方法对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238例特发性BPPV患者按年龄分成两组,年龄≥60... 目的观察SRM-Ⅳ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疗系统对老年特发性BPPV的诊疗效果。方法对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238例特发性BPPV患者按年龄分成两组,年龄≥60岁为老年组(n1=118例),年龄<60岁为青中年组(n2=120例),每组按伴或不伴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梗塞等)分成两个亚组,对耳石复位疗效及其复发率进行比较(每组均评价伴或不伴基础疾病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成功治愈。两组患者疗效相近,伴有基础疾病对其疗效无影响(P≥0.05)。分别进行1月、3月、6月、12月随访,老年组和青中年组BPPV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该系统进行耳石复位治疗,老年组可达到青中年组同样的疗效,但相对青中年组,老年组BPPV患者具有更高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老年人 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锦玉 李玲 +1 位作者 赵堃 叶放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 vertigo,BPPV)患者半规管功能的特征,为患者的治疗提供进一步帮助。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单侧特发性BPPV患者190例,包括后半规管BPPV患者162例,水平... 目的分析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 vertigo,BPPV)患者半规管功能的特征,为患者的治疗提供进一步帮助。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单侧特发性BPPV患者190例,包括后半规管BPPV患者162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28例。行冷热试验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检查,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190例特发性BPPV患者行冷热试验异常者146例(76.84%),其中后半规管BPPV异常者129例(79.63%),水平半规管BPPV异常者17例(60.7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146例异常患者中与BPPV患者同侧半规管异常者61例(41.78%),对侧半规管异常者54例(36.99%),双侧半规管均异常31例(21.23%)。后半规管BPPV患者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冷热试验异常侧别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5,P=0.789)。26例特发性BPPV患者行视频头脉冲试验,异常者17例(65.38%),其中后半规管BPPV异常者12例(70.59%),水平半规管BPPV异常者5例(55.5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17例异常患者中与BPPV患者同侧半规管异常者10例(58.82%),对侧半规管异常7例(41.18%)。后半规管BPPV患者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vHIT检查结果异常侧别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部分特发性BPPV患者存在广泛的半规管损伤,异位耳石不是其损伤的主要原因;冷热试验联合视频头脉冲试验能提高BPPV患者半规管损伤的检出率,有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冷热试验 视频头脉冲试验 半规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眩晕残障量表分析及残余症状疗效观察
3
作者 赵庆庆 刘京京 洪超群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5年第6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究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成功复位后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残余症状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东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1... 目的探究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成功复位后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残余症状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东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17例特发性BPPV并成功复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残余症状分为残余组88例和无残余组29例,残余组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分析残余组与无残余组复位前后DHI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DHI评分、半年内复发情况。结果复位后,残余组和无残余组DHI评分均降低,无残余组DHI评分低于残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DH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内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BPPV成功复位后可能出现残余症状,经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眩晕残障量表 倍他司汀 前庭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及其与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睿琦 陈建勇 +5 位作者 蒋怀礼 张茹 张娜 赵艳丽 李华伟 吴沛霞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39,共6页
目的调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表现,分析复位后有无残余症状患者的VEMP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调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表现,分析复位后有无残余症状患者的VEMP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耳鼻喉科门诊连续入组的单侧后半规管或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198例。其中,男69例,女129例,平均年龄为(51.8±13.83)岁。在耳石复位成功后一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症状(头晕、眩晕、不稳感等),并对患者进行VEMP检查。结果198例患者中,水平半规管BPPV 56例,后半规管BPPV 142例,有93例患者(47%)报告存在复位后残余症状。残余症状组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引出异常率显著高于无残余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5)。残余症状组BPPV患侧耳的P1潜伏期较无症状组延长(t=0.87,P<0.05),残余症状组的双侧未引出率均高于无残余症状组,患侧耳(χ^(2)=22.08,P<0.001),健侧耳(χ^(2)=16.80,P<0.001)。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的引出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患侧耳(χ^(2)=1.30,P=0.254),健侧耳(χ^(2)=1.72,P=0.189)。BPPV患侧耳oVEMP阈值增高比例与健侧耳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559)。但患侧耳cVEMP阈值增高比例显著高于健侧耳(χ^(2)=9.63,P<0.05)。结论耳石复位后存在残留症状的BPPV患者,其VEMP表现与无症状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双侧耳oVEMP引出率均更低,oVEMP的异常率较cVEMP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残余症状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观垂直(水平)视觉常值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期的主观视觉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萃霞 蔡海燕 +7 位作者 杜一 王郁 徐正燕 王倩 刘兴健 任丽丽 丁进宏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探究主观垂直(水平)视觉(subjective vision vertical/horizontal,SVV/SVH)常值及其应用于发作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耳石器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9月至2023年12月... 目的探究主观垂直(水平)视觉(subjective vision vertical/horizontal,SVV/SVH)常值及其应用于发作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耳石器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9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诊断为原发性BPPV患者60例为试验组,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无眩晕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依据患侧和年龄,分别进行SVV/SVH头正中位(0°)、头右倾45°、头右倾75°、头左倾45°、头左倾75°测试,比较不同人群及同侧别BPPV患者不同年龄组的SVV/SVH均值与方差。结果BPPV患者SVV向病变侧倾斜,SVH右侧BPPV组顺时针倾斜(呈正值)、左侧BPPV组逆时针倾斜(呈负值);SVH较SVV表现出更大的组间差异;年龄较大BPPV患者在患侧偏转时较易出现更大方差,且75°的偏斜角度较常规45°更易出现异常。结论对照组SVV/SVH在不同测试头位的偏斜角度存在差异,各实验室应建立正常值参考范围。SVV/SVH测试对于BPPV患者病变侧别有提示意义,方差是SVV/SVH检查的重要参数,SVV/SVH检查对于耳石器官功能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望加入常规前庭功能检查序列中对耳石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垂直视觉 主观水平视觉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前庭功能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人群微量元素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风险因果关系的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6
作者 陈庆泳 杨佩珍 +3 位作者 林立强 邵强 吕怀庆 陈志鹏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5,共7页
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究15种微量元素是否影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患病风险。方法采用多变量MR分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 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究15种微量元素是否影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患病风险。方法采用多变量MR分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库获得15种微量元素(铜、钙、胡萝卜素、叶酸、铁、镁、钾、硒、锌、维生素A、维生素B_(12)、维生素B_(6)、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和BPPV相关数据。使用R软件和TwoSampleMR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ing,IVW)为主,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法及加权模型法作为补充,分析微量元素与BPPV间的因果关系。通过Cochran Q检验、MR-Egger回归检验、MR多效性残差和离群值(MR-pleiotropy residual sum and outlier,MR-PRESSO)综合检验、MR-Egger截距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增强结果可靠性和稳定性。对MR筛选出的相关微量元素进行多变量MR分析,避免变量间干扰,分析微量元素独立效应,提高研究信度。结果叶酸与BPPV患病呈负相关(IVW:OR=0.721,95%CI:0.527~0.986,P<0.05),钙与BPPV患病呈正相关(IVW:OR=1.472,95%CI:1.016~2.133,P<0.05),硒与BPPV患病呈正相关(IVW:OR=1.074,95%CI:1.005~1.148,P<0.05),血清锌升高会增加BPPV患病风险(IVW:OR=1.077,95%CI:1.005~1.155,P<0.05)。叶酸和钙对BPPV患病风险具有独立效应(P<0.001)。叶酸、硒、锌工具变量间不存在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留一法检验分析证实单个SNP对整体结果无显著影响。结论叶酸、钙、硒、锌与BPPV发病存在因果关联,叶酸为保护性因素,钙、硒、锌为危险因素,可为BPPV发病机制及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孟德尔随机化 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因素研究进展
7
作者 罗云婕 罗永旺 +6 位作者 杜一 戴秀苹 徐正燕 王郁 刘兴健 任丽丽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7-471,共5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耳石复位虽然效果良好,但具有容易复发的特点,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增加了个人和社会经济负担。全面认识影响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耳石复位虽然效果良好,但具有容易复发的特点,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增加了个人和社会经济负担。全面认识影响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是减少疾病复发的关键。本文根据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从耳石器功能受损及评估、特发性因素、继发性因素3个方面对BPPV的复发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信息,以减少BPPV复发并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复发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出现反转相眼震的意义
8
作者 司楠楠 索利敏 +2 位作者 靳玲 李通 赵长青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4-287,共4页
反转相眼震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由于对其认识不足,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大困惑,常导致误诊,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反转相眼震的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反转相眼震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意义... 反转相眼震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由于对其认识不足,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大困惑,常导致误诊,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反转相眼震的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反转相眼震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意义,以期对此类患者实现精准、高效的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反转相 眼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异常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
9
作者 翟雪纯 边欣 +2 位作者 邓家钰 陈敬彩 杨萍丽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50,共6页
目的 比较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探讨其发病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 目的 比较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探讨其发病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确诊的64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科健康受检者7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分析患者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患有高血压、血脂对其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在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两组之间有差异(Z=-4.161,P<0.001)。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BPPV发病的保护因素,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为BPPV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3种因素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BPPV的发病有显著影响并且是保护因素,合理调节血脂,控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BPPV的发生,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血脂代谢 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石蛋白-1表达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或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冰阳 张永辉 +1 位作者 任飞 张道培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9-693,共5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眩晕疾病,由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耳石蛋白-1(Otolin-1)是一种存在于耳石中的蛋白,它在维持耳石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BPPV患者Otolin-...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眩晕疾病,由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耳石蛋白-1(Otolin-1)是一种存在于耳石中的蛋白,它在维持耳石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BPPV患者Otolin-1的表达水平与BPPV的发作及复发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对Otolin-1与BPPV发作和复发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提高BPPV的精准诊治及有效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olin-1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发病机制 眩晕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七年大数据回顾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兴健 杜一 +3 位作者 王郁 任丽丽 郭维维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对BPPV大样本数据的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旨在为BPPV患者家庭疾病预警和防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6月—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眩晕... 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对BPPV大样本数据的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旨在为BPPV患者家庭疾病预警和防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6月—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眩晕诊疗中心数据库中眩晕患者4580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BPPV诊断患者5883例,根据其类型分类,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首诊BPPV类型、复诊BPPV类型等信息。使用Python 3.7进行数据可视化。结果BPPV患者中,女性3909例,男性1974例,50~59岁人群BPPV患者最多,且各BPPV类型中,女性患者比例均高于男性患者。所有眩晕患者位置性试验(+)阳性率为12.8%。不同类型BPPV比例中后管BPPV比例为64.5%,水平管BPPV比例为30.9%。有1092例BPPV复诊记录,首次诊断BPPV至复诊阴性有411例,234例患者BPPV类型在2~6次的就诊过程中有改变,BPPV类型转换比较常见的是左右耳PC-BPPV之间变化(71例)。结论本研究大数据显示,BPPV患者主要分布在50岁左右人群,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2倍。LC-BPPV患者比例远高于前期研究数据,约占所有BPPV患者的30.9%。在长期随访中,除大部分患者的BPPV类型没有发生变化外,主要的耳石变化存在后管侧别之间、后管与水平管之间进行转换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水平半规管 数据分析 随访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改良Barbecue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5
12
作者 连蕾 韩海平 冯志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5,共7页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改良Barbecue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收...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改良Barbecue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HC-BPPV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改良Barbecue手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改良Barbecue手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发生率、复位成功后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21);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头重脚轻、头部昏沉不适、颈部僵硬、走路不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DHI-P、DHI-E、DHI-F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DHI-P、DHI-E、DHI-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RI水平低于治疗前,EDV、PSV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RI低于对照组,EDV、PS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复位成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改良Barbecue手法可改善HCBPPV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和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降低复发率,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康复训练 改良Barbecue手法 水平半规管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玲 户红艳 +4 位作者 王乐 赵堃 李红敏 朱晓丹 叶放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并观察其复位效果。方法将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门诊2018年1月—2022年6月确诊为BPPV且年龄<18岁的17例患儿为儿童组,同期就诊...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并观察其复位效果。方法将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门诊2018年1月—2022年6月确诊为BPPV且年龄<18岁的17例患儿为儿童组,同期就诊确诊为BPPV行复位治疗的成年患者5275例为成人组,比较两组临床发病特点,分析其发病率、复位治疗效果等临床特征。结果儿童患者BPPV发病率为3.4%低于成人患者发病率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组继发性BPPV比例为70.6%,高于成人组的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组BPPV治愈率为94.1%,成人组的治愈率为92.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750)。结论儿童BPPV发病率虽低于成年人,但并不少见,且复位治疗效果与成人无差异,一旦确诊建议尽可能行复位治疗。儿童BPPV以继发性多见,对于主诉不清或者已诊断为其他眩晕疾病的患儿,可加强变位试验的应用,谨防漏诊,延误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儿童 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再发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静 李琦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74,共4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其复发率高,随访10年患者复发率可达50%,反复发作的BPPV会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其复发因素对降低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其复发率高,随访10年患者复发率可达50%,反复发作的BPPV会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其复发因素对降低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大意义。我们将对目前关于BPPV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振子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影响
15
作者 兰莉 韩巍 +10 位作者 黄维 叶清 陶方英 王志鹏 王敏 曹祖威 刘宇清 杨雪 张嫄 宋洪兰 杨可婕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5-899,共5页
目的观察联合骨振子乳突振荡(mastoid oscillation,MO)治疗首诊手法复位后仍然再发眩晕的BPPV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2年1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首诊手法复位治疗后仍发作眩晕的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去3例不能耐受MO和11例... 目的观察联合骨振子乳突振荡(mastoid oscillation,MO)治疗首诊手法复位后仍然再发眩晕的BPPV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2年1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首诊手法复位治疗后仍发作眩晕的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去3例不能耐受MO和11例失访者,最终纳入104例,其中(canalithrepositioning procedure,CPR)组53例,CRP+MO组51例。104例首诊BPPV经手法复位治疗CRP后仍再发眩晕的患者分为CRP组及CRP联合MO治疗的CRP+MO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总体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眼震消失时间、残余症状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CRP+MO组治疗过程中DHI评分为12.79±3.67,VAS评分为2.34±1.31,低于CRP组19.44±2.12和4.58±1.29,结果有统计学意义(t=8.35,t=13.62,P<0.05);CRP+MO组复位后位置实验证实眼震阴性平均需要3.34±1.31 d,较CRP组5.58±1.29 d短(t=8.23,P<0.05);CRP+MO组治疗后残余症状平均持续7.85±3.37 d,与CRP组11.62±2.27 d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t=15.32,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结论联合MO治疗可缩短首诊未痊愈BPPV患者的疗程,改善治疗舒适度,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眩晕残障量表 视觉模拟量表 乳突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振子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的疗效评估
16
作者 兰莉 杨可婕 +9 位作者 黄维 叶清 陶方英 王志鹏 王敏 曹祖威 刘宇清 杨雪 宋洪兰 韩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19,共5页
目的 探讨骨振子乳突振荡治疗手法复位成功后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患者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5月至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科门诊确诊为特发性BPPV并成功进行手法复位后... 目的 探讨骨振子乳突振荡治疗手法复位成功后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患者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5月至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科门诊确诊为特发性BPPV并成功进行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93例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骨振子乳突振荡治疗,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门诊随访1周,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评价骨振子乳突振荡治疗手法复位成功后的BPPV患者残余症状的疗效。结果 复位前,对照组和治疗组DHI评分及V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DHI总分、躯体分值、情感分值、功能分值、VSI评分低于复位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位成功后应用骨振子乳突振荡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残余症状,缓解患者恐惧心理,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残余症状 乳突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例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钢钢 樊辉如 +11 位作者 高伟 张春明 郑智英 皇甫辉 于文永 温树信 张芩娜 杨向茹 张海利 王建明 王娜 王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分析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例特征。方法总结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214例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例特点。结果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 目的分析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例特征。方法总结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214例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例特点。结果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Dix-Hallpike试验时的眼震平均潜伏期为(2.02±1.19)s,平均持续时间为(21.3±14.5)s,其眼震平均潜伏期、平均持续时间均无性别、年龄差异。184例(86.0%)患者1~2次Dix-Hallpike试验即可诱发出典型眼震。162例(75.7%)患者在醒后起床时或夜间睡眠翻身时首次发病。51例(23.8%)患者出现反转相眼震。患者痊愈率为88.3%(189/214),有效率为98.1%(210/214)。14例(6.5%)患者复位后出现耳石转管现象,67例(31.9%)患者复位后残留头晕或走路不稳症状。210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1、3、6、12、18个月电话随访时复发率分别为0(0/210,0例失访)、5.7%(12/210,0例失访)、8.7%(18/208,2例失访)、11.8%(23/195,15例失访)、17.4%(31/178,32例失访)。结论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首次发病的高发时段为醒后起床时或夜间睡眠翻身时。大部分患者经过Epley法复位治疗后可痊愈,但长期疗效仍需继续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眼震 耳石转管 残留头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阵发症 被引量:4
18
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 区永康 +1 位作者 张雪媛 吴子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5,共4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均被归类为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反复多次、短暂的发作性眩晕/头晕或不稳感,常与头部位置动作诱发相关,多为特...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均被归类为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反复多次、短暂的发作性眩晕/头晕或不稳感,常与头部位置动作诱发相关,多为特发性,部分可伴发耳蜗症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前庭阵发 发作眩晕 不稳感 BPP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及心理因素对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昕阳 于书剑 +1 位作者 王倩 于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685-1691,共7页
背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以具有自限性、易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病,手法复位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复位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残余症状。近年来对BPPV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对具体病因间的治疗效果比较及残余症状发生... 背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以具有自限性、易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病,手法复位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复位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残余症状。近年来对BPPV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对具体病因间的治疗效果比较及残余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仍有待探讨。目的分析继发性BPPV的临床特征,探讨BPPV的病因分类对疾病复发率的影响及BPPV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门诊及耳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BPPV的患者共340例,患者均同意行手法复位治疗。按是否存在原发病将患者分为原发性BPPV(原发组)、继发性BPPV(继发组)。继发组再按病因的不同分为5个亚组,主要病因包括突发性聋(SSNHL)、前庭性偏头痛(VM)、梅尼埃病(MD)、前庭神经炎(VN)、其他(如颅脑及耳部手术、Hunt综合征、颞骨骨折等)。比较原发组、继发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随访至首次复位后3个月,再按患者随访期内有无残余症状发生将患者分为出现残余症状组、未出现残余症状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不同时段(诊断时、治疗后4周、治疗后3个月)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差异,分析BPPV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340例患者中,原发组184例(54.1%)、继发组156例(45.9%)。继发组较原发组患者发病年龄小,经2次以上复位治疗所占比例高,一次复位成功率低,3个月内复发率、残余症状发生率、诊断时SAS评分、诊断时SDS评分高(P<0.05)。继发性BPPV患者中不同病因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其他(如颅脑及耳部手术、Hunt综合征、颞骨骨折等)病因患者年龄小于SSNHL、VM、MD、VN患者(P<0.05)。继发性BPPV患者中不同病因患者性别、受累半规管、复位次数、一次复位成功率、3个月内复发率、残余症状发生率及各时段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复位后3个月,出现残余症状组133例,未出现残余症状组207例。残余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昏沉感(59.40%,79/133)、不稳感(24.06%,32/133)及头颈部不适(9.77%,13/133),出现两种及以上症状者占6.77%(9/133)。出现残余症状组继发性病因所占比例、复位次数>2次所占比例高于未出现残余症状组(P<0.05);出现残余症状组伴随疾病复发所占比例少于未出现残余症状组,诊断时、治疗后4周、治疗后3个月SAS、SDS评分高于未出现残余症状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SAS评分(OR=1.231,95%CI=1.117~1.357,P<0.001)、SDS评分(OR=1.209,95%CI=1.113~1.314,P<0.001)是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继发性BPPV具有复位后残余症状发生率较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焦虑、抑郁情绪会影响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前庭疾病 残余症状 心理因素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谷李欣 马孝宝 +4 位作者 金玉莲 陈向平 郑贵亮 杨军 陈建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HC-BPPV患者49例,根据发病至复位时间分为短病程组33例和长病程组1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转椅辅助下的Barbecue或Gufoni耳石复位治疗,成功复位后7~10 d进行复诊,复位前后均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复位前后D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结果 复位前后,长病程组DHI总分均高于短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长病程组DHI-F评分高于短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长病程组DHI-F评分、DHI-P评分、DHI-E评分均高于短病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后,两组DHI各维度评分差值及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BPPV复位后,出现残余症状的风险与复位前病程有关,病程越长,复位后出现残余症状的风险越大,残余症状可表现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心理障碍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半规管 良性发性位置眩晕 病程 耳石复位 残余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