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早期识别...目的探讨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早期识别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11月-2024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92例,依据患儿在明确病因损害后的7 d内是否发展为pARDS,将患儿分为pARDS组(n=35)和非pARDS组(n=57)。pARDS组分别于机械通气开始(T_(1))时、确诊pARDS(T_(2))时和确诊后第3天(T_(3)),非pARDS组于T_(1)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标志物水平,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结果T_(1)时pARDS组KL-6、vWF和IL-8水平高于非pARDS组(P<0.05)。pARDS组KL-6、vWF和IL-8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6水平在T_(2)时高于T_(1),且在T_(3)时达到研究期间峰值(P<0.01);IL-8和vWF水平在T_(2)达到峰值后于T_(3)有所下降(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KL-6、IL-8和vW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0.662和0.631,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76(P<0.05),对应的敏感度分别为74.3%、62.9%、62.9%和85.7%,特异度分别为82.5%、61.4%、68.4%和63.2%。结论血清KL-6、IL-8及vWF水平升高可作为pARDS早期识别的有效生物标志物,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组学技术应用于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采用CiteSpace 6.3.R3对2004年1月至2024年7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应用组学技术研究ALI...目的探讨组学技术应用于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采用CiteSpace 6.3.R3对2004年1月至2024年7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应用组学技术研究ALI/ARDS文献的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纳入中文文献429篇,英文文献290篇,整体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为刘凤、刘秀珍、刘颖;英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为Meyer Nuala J、Chen Xianjun、Lu Junyu。中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英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为Fud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中介中心性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0.93、英国0.51、西班牙0.28。中文文献排名前3位的高频关键词为转录组学、脂多糖、代谢组学;英文文献中排名前3位的高频关键词为inflammation、microbiome、expression。中文文献形成10个聚类,英文文献形成19个聚类。中文文献近几年突现的高频热词为粪菌移植、细胞焦亡、铁死亡,英文文献为multiomics、inbibition、inflammatory response。中英文文献纵轴时间热图显示,从2004—2024年,使用组学技术进行研究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单一组学逐渐到单细胞组学、多组学等,并均于近两年出现了机器学习的内容。结论我国学者应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领域内影响力。应用组学技术研究ALI/ARDS已从单组学阶段进入多组学阶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技术进行疾病微观病变的表征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组学技术应用于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采用CiteSpace 6.3.R3对2004年1月至2024年7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应用组学技术研究ALI/ARDS文献的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纳入中文文献429篇,英文文献290篇,整体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为刘凤、刘秀珍、刘颖;英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为Meyer Nuala J、Chen Xianjun、Lu Junyu。中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英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为Fud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中介中心性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0.93、英国0.51、西班牙0.28。中文文献排名前3位的高频关键词为转录组学、脂多糖、代谢组学;英文文献中排名前3位的高频关键词为inflammation、microbiome、expression。中文文献形成10个聚类,英文文献形成19个聚类。中文文献近几年突现的高频热词为粪菌移植、细胞焦亡、铁死亡,英文文献为multiomics、inbibition、inflammatory response。中英文文献纵轴时间热图显示,从2004—2024年,使用组学技术进行研究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单一组学逐渐到单细胞组学、多组学等,并均于近两年出现了机器学习的内容。结论我国学者应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领域内影响力。应用组学技术研究ALI/ARDS已从单组学阶段进入多组学阶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技术进行疾病微观病变的表征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