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与物性差异 被引量:26
1
作者 高辉 孙卫 +2 位作者 费二战 齐银 李达5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为揭示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差异的关系,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典型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芯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类... 为揭示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差异的关系,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典型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芯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类型多样;但整体细小,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较大喉道含量小是其物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微裂缝的发育也加剧了物性差异。统计对比发现,孔喉的分选系数在2.0~3.0,变异系数在0.15~0.3,对渗透率贡献相对较大。可见,储层物性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反映,不同类型孔隙、喉道组成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物性差异正是孔喉特征差异的一种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喉 物性差异 微观非均质性 -超低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被引量:105
2
作者 高辉 解伟 +2 位作者 杨建鹏 张创 孙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6-211,214,共7页
基于恒速压汞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定量表征了孔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特征相似,介于100-200μm之间,峰值基本在140μm左右;相对于... 基于恒速压汞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定量表征了孔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特征相似,介于100-200μm之间,峰值基本在140μm左右;相对于特低渗储层而言,超低渗储层的喉道分布范围更窄,小于1μm的喉道含量较高,变化更为敏感,孔喉半径比分布范围较宽,喉道进汞饱和度受渗透率影响较大;特低、超低渗储层孔喉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上。总体毛细管压力曲线表现出3个变化阶段,渗透率不同,各阶段受孔隙和喉道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处于中后期的超低渗储层更应注重喉道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 储层品质 恒速压汞 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_1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丁丁 孙卫 +5 位作者 杜堃 雒斌 吴育平 李冠男 孟子圆 欧阳思琪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7-164,共8页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的微观流动特征及其表现出差异性的因素,以马岭油田长8_1储层为代表,对典型样品进行了微观渗流实验,并结合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多种实验测试结果对储层流体的微观...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的微观流动特征及其表现出差异性的因素,以马岭油田长8_1储层为代表,对典型样品进行了微观渗流实验,并结合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多种实验测试结果对储层流体的微观驱替机理及导致驱油效率高低不同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块长8_1油藏按微观渗流通道类型可分为溶孔-粒间孔型、溶孔型、微孔型3类,其驱油效率逐类降低,不同微观渗流通道类型样品的渗流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溶孔-粒间孔型样品平均驱油体积为0.010 cm^3,最终平均驱油效率高达45.60%,驱替效果最为理想。储层微观条件中,喉道半径大小及分布状况对驱油效率的大小起决定性的作用,物性和可动流体饱和度两者对驱油效率的大小均具有较低程度的控制作用;外部实验条件中,对驱油效率产生较大控制作用的为注入水体积倍数和驱替压力。因此,在油藏实际水驱采油过程中应当采用较为合理的注水压力和注入水体积倍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岭油田 水驱油 驱油效率 -超低储层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结构对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杪 罗静兰 +3 位作者 刘新社 赵会涛 王怀厂 侯云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8-1163,共16页
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孔喉图像、毛细管压力、恒速压汞、气水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多种分析实验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渗流特征的... 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孔喉图像、毛细管压力、恒速压汞、气水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多种分析实验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而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岩原生矿物组合与成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的控制,盒8段各砂岩类型由于其矿物成分不同导致孔隙结构的差异,也是各砂岩类型储集性能与渗流能力存在差别的直接原因。在孔隙结构参数中,喉道的大小、有效孔隙与喉道的体积及其连通性是决定储层储集与渗流能力的关键。大孔喉对储层渗流能力的贡献更大,中-小孔喉则对储集能力的贡献相对较高。微裂缝是除孔隙结构以外影响砂岩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储集性能 -砂岩储层 盒8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特征及差异成因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导武 段冬平 +2 位作者 刘彬彬 刘英辉 黄鑫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7,共9页
西湖凹陷X气田花港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储层整体为低渗-致密,内部发育常规物性“甜点”。从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包括孔渗、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等)出发,评价了研究区储层微观特征,细分了储层沉积微相并总结出不同... 西湖凹陷X气田花港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储层整体为低渗-致密,内部发育常规物性“甜点”。从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包括孔渗、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等)出发,评价了研究区储层微观特征,细分了储层沉积微相并总结出不同微相的差异及成因,进一步预测了“甜点”的分布。研究区共发育5种沉积微相,其中粗粒心滩和砾质辫状水道微相带岩石抗压实作用强,原生孔保存好,溶蚀作用发育且黏土矿物以衬里型绿泥石为主,共同抑制破坏性成岩作用,从而形成“甜点”;细粒微相带岩石抗压实作用弱,流体流通不畅,溶蚀作用的产物迁移受阻,在原地形成搭桥状-丝缕状伊利石,从而造成储层致密化。粗粒心滩为研究区最佳的沉积微相,粗粒心滩型“甜点”广泛发育于辫状水道中,在研究区东部与南部发育,可进行井位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储层 “甜点”成因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富县延长组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6
作者 李春玉 谢渊 +2 位作者 刘绍光 黄宏伟 李明辉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研究表明 ,陕北富县延长组总体为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沉积岩石粒度普遍较细 ,是导致岩石储集性较差的先天地质因素 ;岩石中“抗压实性”较差的长石、岩屑等软碎屑颗粒含量高 ,加之延长组砂岩又历经了较长的埋藏期 ,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是... 研究表明 ,陕北富县延长组总体为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沉积岩石粒度普遍较细 ,是导致岩石储集性较差的先天地质因素 ;岩石中“抗压实性”较差的长石、岩屑等软碎屑颗粒含量高 ,加之延长组砂岩又历经了较长的埋藏期 ,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形成特低孔渗储层的又一主要原因 ;较强的胶结作用 ,尤其是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 ,对延长组特低孔渗砂岩储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晚期溶蚀作用不充分且持续时间不长 ,对储层没能发挥明显的改造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县 延长组 砂岩 储层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成藏模拟试验与成藏机理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凯 李善鹏 +2 位作者 罗丽荣 马军 陈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0-17,共8页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8块渗透率为(0.050-2.812)×10-3 μm2的特低渗—致密砂岩岩芯样品进行石油驱替成藏模拟试验。试验采用驱动压力分段逐级提升式连续油相充注。结果表明: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石油运移、聚集、成藏机...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8块渗透率为(0.050-2.812)×10-3 μm2的特低渗—致密砂岩岩芯样品进行石油驱替成藏模拟试验。试验采用驱动压力分段逐级提升式连续油相充注。结果表明: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石油运移、聚集、成藏机理与常规储层明显不同。随着石油不断注入和驱动压力的不断增高,岩芯中孔隙水逐渐排出,含油饱和度随之增高,并且增高趋势呈现先快后慢的指数式特征;样品最终含油饱和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不显著,与孔隙度呈正相关;特低渗—致密储层具有原油活塞式驱替运移的成藏机理,成藏效率高,石油成藏富集受到油源规模、驱动压力、成藏流体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优质烃源岩是特低渗—致密储层石油富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致密 透率 模拟试验 成藏机理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辉 孙卫 +1 位作者 高静乐 宋广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3,共5页
基于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变化幅度大,孔隙参数差异小。微观孔喉对可动流体参数的... 基于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变化幅度大,孔隙参数差异小。微观孔喉对可动流体参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喉道特征的变化上,喉道半径越小,可动流体参数衰减越快。孔喉比较大、分布范围宽是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含量低,可动用程度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孔隙、喉道进汞饱和度与可动流体参数之间均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相关性,表明有效孔隙、喉道体积越大,可动流体含量越高,可动用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含量 孔喉 核磁共振 恒速压汞 砂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的定量表征 被引量:22
9
作者 高辉 孙卫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72,共6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砂岩储层样品的恒速压汞实验结果为基础,对该类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样品喉道差异较大,当渗透率小于1×10^-3μm^2时,喉道峰值半径、平均喉道半径均小于1μm,主流喉道半径...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砂岩储层样品的恒速压汞实验结果为基础,对该类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样品喉道差异较大,当渗透率小于1×10^-3μm^2时,喉道峰值半径、平均喉道半径均小于1μm,主流喉道半径变化幅度较小;当渗透率大于1×10^-3μm^2时,平均喉道半径大于1μm,喉道峰值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大喉道所占比例及其对渗透率的贡献增大。样品的孔隙差别不大,主要分布于100-200μm范围内;孔喉半径比分布范围大,介于10~1000之间。样品渗透率越大,有效孔隙、喉道发育程度越好。渗透率不同,孔隙、喉道毛细管曲线对,息体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喉 定量表征 储层品质 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效应分析及开发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建民 张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25,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烟雾峁区块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为例,基于岩心渗流实验的归一化处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引入有效驱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将渗流理论与室内实验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综合分析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效应,探讨其... 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烟雾峁区块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为例,基于岩心渗流实验的归一化处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引入有效驱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将渗流理论与室内实验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综合分析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效应,探讨其注水开发启示。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受启动压力影响,启动压力将导致油井提前见水;当含水饱和度大于某一临界值后,油层含水变化率逐渐减小,无因次采液指数与采油指数之间的分化逐渐加剧,其相对稳定的变化区间则是油层提液增产及调整挖潜的重要机遇期。依据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变化规律及其相应的含水率变化区间,可将特低~超低渗透油层开采过程划分为初产、稳产、有效提液、低效循环等4个阶段;在中高含水期,较高的有效驱动系数有利于油层提液增产;在特高含水后期,较小的有效驱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则有利于油层提高低效循环阶段的最终采收率。流体饱和度不仅对特低~超低渗透油层含水率及采液采油指数等变化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而且也是导致区块生产差异的主要因素。对于那些饱和度分布不同、平面及层间生产差异比较突出的井区,应依据其所处开采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参数,以改善油田整体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储层 油水粘度比 流体饱和度 含水上升率 无因次采液及采油指数 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砂岩储层临界启动渗透率分析
11
作者 高辉 孙卫 李建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0,共3页
根据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概念提出了临界启动渗透率概念.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砂岩储层岩心实验结果为基础,得到了拟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注采井间驱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根据拟启动压力梯度与驱... 根据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概念提出了临界启动渗透率概念.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砂岩储层岩心实验结果为基础,得到了拟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注采井间驱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根据拟启动压力梯度与驱动压力梯度的关系,给出了临界启动渗透率的计算方法,以及注采井间临界启动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拟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存在临界点;注、采井附近临界启动渗透率下限最低;在两井间中心附近临界启动渗透率下限达到最大.可见,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增大注采井间驱动压力梯度,降低临界启动渗透率,是实现特低渗储层高效开发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砂岩储层 临界启动 透率 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分析及测井识别——以伊陕斜坡马五段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百强 张小莉 +6 位作者 王起琮 郭彬程 郭艳琴 尚晓庆 程浩 卢俊辉 赵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83,共14页
为研究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并进行定量划分,明确白云岩成岩相的空间展布及其有利区,依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以及阴极发光分析等,结合X射线衍射和物性资料,对伊陕斜坡中东部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的成... 为研究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并进行定量划分,明确白云岩成岩相的空间展布及其有利区,依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以及阴极发光分析等,结合X射线衍射和物性资料,对伊陕斜坡中东部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进行剖析,通过测井曲线的交会分析与软件的综合应用,构建了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的定量识别标准。结果表明,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可划分为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钙质胶结相和泥质充填相等6类;以Pe-DEN,RLLD-DEN交会及RLLD-AC交会为代表的测井参数交会图法及软件综合应用是进行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不同成岩相单井纵向上定量识别与连续划分的有效方法;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在空间的分布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区的典型特征。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和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其次为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储层分布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白云岩储层 成岩相 测井识别 马五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特低渗砂岩储层酸化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成林 任杨 +2 位作者 孙林 刘伟新 徐斌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124,共8页
针对海上油田特低渗砂岩储层酸化低效的难题,采用径向渗流达西公式并结合海上油田高渗、低渗和特低渗储层岩心酸化动态驱替试验手段,分析出物性因素是海上油田特低渗储层酸化低效的主因;采用盐酸、氟硼酸和氢氟酸3种酸液和3口特低渗探... 针对海上油田特低渗砂岩储层酸化低效的难题,采用径向渗流达西公式并结合海上油田高渗、低渗和特低渗储层岩心酸化动态驱替试验手段,分析出物性因素是海上油田特低渗储层酸化低效的主因;采用盐酸、氟硼酸和氢氟酸3种酸液和3口特低渗探井岩屑进行了正交溶蚀试验,优选出12%HCl+4%HBF_(4)+3%HF主体酸配方,其溶蚀率可达26.03%~44.42%,具有较强酸溶效果;采用岩石扩容工艺进一步扩大酸化改造半径,通过数模和物模结合,可确定扩容压力、时间和液量等施工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强化酸液溶蚀效果和增强酸化受效半径是进一步提高特低渗砂岩储层酸化效果的好方法。现场试验中,通过与常规酸化应用对比显示,泵注压力从20.69MPa下降至8.97MPa,增产倍比为2.03,效果显著。所得结果可为国内外同类储层增产措施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酸化 增效 砂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定量评价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以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万琳 王清斌 +2 位作者 代黎明 汤国民 彭琴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4-592,共9页
砂砾岩储层中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对储层整体油气运聚、成藏起到了重要影响。利用恒速压汞技术探讨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中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及不同尺度孔喉的物性贡献。研究表... 砂砾岩储层中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对储层整体油气运聚、成藏起到了重要影响。利用恒速压汞技术探讨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中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及不同尺度孔喉的物性贡献。研究表明:(1)低渗—特低渗砂岩和常规砂岩相比具有孔隙大小中等,喉道半径偏小,孔喉比异常大的特点。渗透率受孔喉半径变化影响更明显,大半径喉道数量和分布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关键因素;(2)低渗—特低渗砂岩孔隙主控进汞区是控制流体流动最有效最主要的空间,渗透率越高,孔隙主控区的喉道半径范围越大。孔喉过渡进汞区进汞贡献主要来自孔隙和喉道联合进汞,随着喉道半径减小,细喉道逐渐成为流体储集和流动的主要空间;喉道主控区渗透率贡献也很低,微细喉道及微喉道是进汞主体空间,孔隙贡献基本为0,该阶段流体流动能力受喉道半径变化影响较大。随着渗透率增加,低渗—特低渗砂岩渗流能力的决定性喉道半径值从1~2μm增大到3~4μm。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微观孔喉定量表征填补了渤海海域相关研究的空白,从而有助于实现该类储层全面准确的储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砂砾岩 恒速压汞 微观孔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裂缝双孔介质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目标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顺莉 侯国伟 +2 位作者 谭思哲 陈永军 熊忠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5,共6页
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为例,针对目标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提出了应用有色反演与GR重构反演相结合有效识别砂泥岩的预测技术;针对目标区裂缝储层特征,提出了基于地震数据体和力学研究的多属性聚类分析预测技术。应用效果表明,目标区G... 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为例,针对目标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提出了应用有色反演与GR重构反演相结合有效识别砂泥岩的预测技术;针对目标区裂缝储层特征,提出了基于地震数据体和力学研究的多属性聚类分析预测技术。应用效果表明,目标区GR重构反演所预测的砂泥岩展布与钻井实际情况较吻合,多属性聚类分析所预测的裂缝发育区分布与测井解释结果及试油产能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可以指导井位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裂缝双孔介质储层 GR重构反演 多属性聚类分析 储层预测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依南-吐孜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砂岩构造裂缝分布预测 被引量:58
16
作者 鞠玮 侯贵廷 +1 位作者 黄少英 任康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2-60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一吐孜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低孔低渗砂岩是该区主要的储集层,其中构造裂缝是油气渗透的重要通道和储集空间。在声发射地应力测量和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层对构造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一吐孜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低孔低渗砂岩是该区主要的储集层,其中构造裂缝是油气渗透的重要通道和储集空间。在声发射地应力测量和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层对构造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库车坳陷依南一吐孜地区主要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岩心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约束,预测出库车坳陷依南一吐孜地区阿合组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依奇克里克背斜带和依南2井附近构造裂缝最为发育,构造裂缝的密度在1.4m-1以上,向东吐孜地区以及依南2井南部地区,构造裂缝密度逐渐减小,在0~0.4m-1范围内。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该区的构造裂缝评价和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预测 砂岩储层 下侏罗统阿合组 依南-吐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瑞飞 孙卫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9-404,共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Y25、Zh40区块长6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胶结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储层的抗压实能力,也为后期的次生溶蚀提供物质基础,但胶结物的... 对鄂尔多斯盆地Y25、Zh40区块长6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胶结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储层的抗压实能力,也为后期的次生溶蚀提供物质基础,但胶结物的产生也占据一定的孔隙空间。两区块储层成岩作用是物性演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储层类型为次生低渗透储层(或成岩型低渗透储层)。Y25区块表现为早期胶结作用和后期的溶蚀作用强;Zh40区块表现为早期压实作用强,后期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强。储层形成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环境基础上,成岩场和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砂岩储层 物性演化 沉积-成岩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的渗吸-驱替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涛 王香增 +2 位作者 王锰 党海龙 刘芳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针对等直径毛细管束模型的不足,结合分段法推导得到考虑压差及固-液壁面作用的液-液系统下变径毛细管多段式渗吸理论公式,研究不同毛细管几何结构和流体性质的变化对变径毛细管渗吸-驱替的影响,并通过Python编制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 针对等直径毛细管束模型的不足,结合分段法推导得到考虑压差及固-液壁面作用的液-液系统下变径毛细管多段式渗吸理论公式,研究不同毛细管几何结构和流体性质的变化对变径毛细管渗吸-驱替的影响,并通过Python编制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建立基于该模型的采出程度及含水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压差的增大导致变径毛细管段间渗吸速度差异减小,变径毛细管渗吸-驱替具有方向性;基于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计算的采出程度及含水率与实验真实岩心驱替数据符合较好,且渗吸作用对总采出程度的贡献量达1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径毛细管束 -驱替模型 温和注水 透油藏 致密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