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杨婷婷 陈娟 +4 位作者 ABDUL Rehman 李婧 闫素辉 汪建来 李文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04-2219,共16页
探究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为江淮地区软质小麦抗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于2022—2024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QM725)和扬麦15(YM15)为材料,试验于小麦灌浆期(开花后7~35... 探究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为江淮地区软质小麦抗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于2022—2024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QM725)和扬麦15(YM15)为材料,试验于小麦灌浆期(开花后7~35 d)设置3个遮光处理,即遮光10%(S1)、遮光20%(S2)和遮光30%(S3),以自然光照条件作为对照(CK)。研究花后弱光胁迫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花后弱光显著增加了花前器官同化物的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减少了花后光合同化物的积累量以及籽粒贡献率。花后不同弱光处理后,显著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且在各处理下,虽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显著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花后弱光胁迫下,显著降低了软质小麦B型淀粉粒(粒径≤10.0μm)体积、表面积和数目百分比,增加了A型淀粉粒(粒径>10.0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对软质小麦籽粒A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只有年份间差异显著。在B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0.1~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大于2.8~10.0μm淀粉粒。在A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22.0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大于10.0~22.0μm淀粉粒。不同程度弱光处理下,小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等糊化特性均显著降低,且虽提高了淀粉热焓值参数,但显著降低了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花后弱光显著影响了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并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虽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显著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从而影响了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随着花后光照强度的降低,对B型淀粉粒的影响大于A型淀粉粒,即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增加,小麦峰值黏度等糊化参数、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等显著降低,最终影响小麦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弱光 物质积累转运 籽粒产量 粒度分布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生产上3个主推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灌浆特性 被引量:57
2
作者 徐田军 吕天放 +6 位作者 赵久然 王荣焕 陈传永 刘月娥 刘秀芝 王元东 刘春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2,共9页
以当前玉米生产主推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京科968为试验材料,考察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以揭示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玉米高产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产量以京科968最高、先玉335次之、郑单958最低... 以当前玉米生产主推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京科968为试验材料,考察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以揭示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玉米高产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产量以京科968最高、先玉335次之、郑单958最低,京科968分别较郑单958和先玉335高14.55%和7.93%。(2)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和冠层光合能力表现为京科968>先玉335>郑单958,且吐丝期>乳熟期。京科968吐丝期和乳熟期的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先玉335高7.84%和16.78%,比郑单958高22.23%和24.44%;冠层光合能力分别较先玉335高38.77%和58.41%,较郑单958高50.83%和56.49%。(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移量、干物质转运率和干物质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均以京科968最高,分别比先玉335高13.72%、21.20%、6.32%和4.77%,比郑单958高31.87%、39.96%、18.49%和10.42%。(4)籽粒灌浆参数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京科968与先玉335的平均灌浆速率(0.73和0.75 g100-grain–1 d–1)相当,且均高于郑单958(0.67 g 100-grain–1 d–1);活跃灌浆期以郑单958(53.69 d)最长、京科968(51.02d)次之、先玉335(48.95 d)最短。(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率极显著正相关。京科968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率、灌浆速率及较长的灌浆持续期,是较郑单958和先玉335高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转运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免耕水稻茎鞘物质积累转运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杨志远 孙永健 +3 位作者 徐徽 秦俭 贾现文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519,共9页
以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对免耕栽培水稻物质积累转运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免耕栽培水稻抽穗前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输出率与翻耕栽培水稻... 以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对免耕栽培水稻物质积累转运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免耕栽培水稻抽穗前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输出率与翻耕栽培水稻差异不显著,但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显著低于翻耕栽培水稻,使得免耕栽培水稻平均产量极显著低于翻耕栽培水稻。翻耕条件下,三角形强化栽培产量优势显著,第5节间倒伏指数较小。免耕条件下,宽窄行栽培与免耕互作不但促进了抽穗后光合生产,显著提高产量,还极大地降低植株基部倒伏风险,是各种栽培方式中对免耕适应性最佳的。本研究中,水稻植株从穗下第5节(N5)发生倒伏的可能性最高,而茎鞘各物理性状中,仅N4扁平率和N5长度既与N5倒伏指数显著相关又受栽培措施显著影响,因此,缩短N5长度,减小N4扁平率成为栽培措施增强植株抗倒伏性的切入点。无论翻耕栽培或免耕栽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均与N5倒伏指数显著负相关,产量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增加植株倒伏风险,相反,在翻耕条件下,产量提高有助于降低水稻植株从基部发生倒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免耕 物质积累转运 抗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玉米高产栽培下(≥15000kg/hm^2)光合和物质积累转运特性 被引量:6
4
作者 郑友军 张斌 +4 位作者 浦军 张仁和 路海东 何仲阳 薛吉全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9,共6页
为揭示春玉米高产栽培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栽培(HY)和常规栽培(CK),于2009-2011年进行试验,分析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3年春玉米高产栽培产量稳定达到15 000kg/hm2... 为揭示春玉米高产栽培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栽培(HY)和常规栽培(CK),于2009-2011年进行试验,分析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3年春玉米高产栽培产量稳定达到15 000kg/hm2,平均单产16 086.8kg/hm2,较对照增产52.8%。高产春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大,衰退慢,最大LAI达到6.62,成熟期仍保持在3.2以上;从大喇叭口期开始,SPAD值、单位土地面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明显提高,在吐丝期时达到最大且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与对照相比,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茎、叶和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平均值分别提高22.44%、114.1%、46.56%和42.68%,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要实现高产再高产,需保证春玉米生育中后期具有光合效率高、功能期较长的高产群体,且在增加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高产栽培 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转运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吕连杰 张海军 蒋方山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1760-1761,1764,共3页
在大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试验,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分析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为合... 在大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试验,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分析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为合成更多干物质和高产奠定了基础。其中,667 m^2喷施75 g处理,开花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 g、75 g处理可促进干物质合成,增加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占比;75 g处理增加了开花后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量元素水溶肥 花后叶面积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长武塬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郝启飞 陈炜 邓西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125,共5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不同的品种和氮肥等肥料的施入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即品种为长武134(T1)、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T2)、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T3)、长旱58(T4)、长旱58+有机肥4 500 kg/hm2(T5),对黄土高原地...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不同的品种和氮肥等肥料的施入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即品种为长武134(T1)、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T2)、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T3)、长旱58(T4)、长旱58+有机肥4 500 kg/hm2(T5),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量随灌浆的进行而呈增长趋势。T3花前干物质输出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比T4分别高8.54%、11.4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4花后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为80.85%。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示T4最高,其值为80.85%,T1、T2、T5无显著差异,其值分别为77.97%、77.06%、77.65%。T3能促进灌浆期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并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长武塬区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碳氮物质积累转运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程鹏飞 史雨刚 +5 位作者 李宁 史华伟 王绘艳 王曙光 杨进文 孙黛珍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572-578,共7页
通过分析小麦碳氮物质积累转运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相关性,为小麦优良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以16个冬小麦品种为试材,在雨养及灌溉条件下种植,分析不同抗旱性小麦花前及花后不同灌浆阶段碳氮物质积累、转运的差异,并对碳氮物质积... 通过分析小麦碳氮物质积累转运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相关性,为小麦优良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以16个冬小麦品种为试材,在雨养及灌溉条件下种植,分析不同抗旱性小麦花前及花后不同灌浆阶段碳氮物质积累、转运的差异,并对碳氮物质积累、转运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相关性以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对小麦花前及灌浆期间碳氮物质的积累、转运具有较大的影响。2种水分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在灌浆中后期的各阶段具有较大的碳氮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花前同化物及花前储备氮对成熟籽粒的贡献率要小于抗旱性弱的品种,无论品种的抗旱性如何成熟籽粒中的氮素都主要来源于花前储备氮的转运;雨养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成熟籽粒中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灌浆中后期同化物的转运。2种水分条件下,花前、花后20 d到成熟期的各阶段,碳氮物质积累量、转运量与抗旱性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花前同化物转运对籽粒贡献率与抗旱性之间为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及表型负相关;花后30 d至成熟期转运氮对成熟籽粒贡献率与抗旱指数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遗传相关系数与遗传力联合分析发现,雨养条件下,花后20 d至成熟期的同化物及氮素的转运量及积累量,花前、花后30 d至成熟期的同化物对成熟籽粒贡献率及同化氮对籽粒贡献率,这些性状对小麦抗旱性的选择效应较高(相对效应绝对值大于0.9000)。在小麦抗旱育种中,应注重对这些碳氮代谢相关性状进行选择与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抗旱性 碳氮物质积累转运 遗传相关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福建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文广 许旭明 +7 位作者 饶鸣钿 张受刚 马彬林 卓伟 韦新宇 杨旺兴 杨腾帮 范祖军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04-208,共5页
对福建杂交早稻金优2155和T78优2155进行施氮量试验。结果显示,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金优2155和T78优2155在施氮150 kg·hm-2有利于提高2个品种的有效穗、产量、叶片干物质量、茎鞘干物质量、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转运干... 对福建杂交早稻金优2155和T78优2155进行施氮量试验。结果显示,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金优2155和T78优2155在施氮150 kg·hm-2有利于提高2个品种的有效穗、产量、叶片干物质量、茎鞘干物质量、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转运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金优2155的每穗粒数、穗长、株高、千粒重、穗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而T78优2155的结实率变化趋势与之相反;T78优2155的每穗粒数、穗长、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金优2155的结实率、干物质累积量和T78优2155的千粒重变化趋势与之相反;T78优2155的干物质累积量抽穗期和成熟期随施氮量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与有效穗和产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杂交早稻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军 胡川 +6 位作者 周起晖 任开明 董誓言 刘傲寒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0,共14页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特性、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效益。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N)、农户施氮(FN)、基于FN减氮20%(RN)和RN基础上20%氮肥用有机肥替代(OSN)4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FN相比,RN处理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以及成熟期茎鞘、穂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但对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2)与FN和RN相比, OSN处理提高了各生育阶段的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而且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进而使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使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5.03%和17.12%,经济效益增加3.84%和4.23%。(3)小麦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雨养条件下,小麦季施氮量为172kghm^(–2) (夏休闲-冬小麦)和192kg hm^(–2) (夏玉米-冬小麦)的基础上,OSN处理提高了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协同增加使其获得了最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产量水平为5000kghm^(–2)的雨养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减氮 有机肥替代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曹梦雅 王超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76,共7页
小麦产量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密度(D1:375万株·hm^(-2);D2:300万株·hm^(-2);D3:225万株·hm^(-2)),副区因素为行距(S1:10 cm;S2:15 cm;S3:20... 小麦产量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密度(D1:375万株·hm^(-2);D2:300万株·hm^(-2);D3:225万株·hm^(-2)),副区因素为行距(S1:10 cm;S2:15 cm;S3:20 cm),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处理对小麦(山农28)群体数、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小麦上三叶SPAD总值随行距增大而减小;D1密度下不同行距处理小麦群体数均大于D3密度,D2密度下群体数总体表现为S1>S2>S3;不同密度下,行距对群体数存在显著影响。随着行距的增大,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整体呈增加趋势;密度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表现为D1>D2>D3,D1S1处理小麦产量较D3S3(常规处理)增产18.08%且差异显著,同时,D1S1处理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分别较D3S3提高186.48%和112.48%且均达显著水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1.59%但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获得高产的最佳密度、行距组合为375万株·hm^(-2)、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密度 行距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海洋 靳海洋 +8 位作者 宋航 潘秀燕 闫雅倩 杨习文 曾昭海 臧华栋 郑念 李向东 贺德先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原多样化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吸收量总体上均最高,其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15.2%、5.0%、13.3%、8.4%,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3%、2.3%、13.6%、14.5%。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25.4%、18.6%、37.6%、16.4%,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7.0%、9.6%、14.3%、5.6%,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提高8.5%、12.8%、23.6%、7.3%。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氮转运率、花前氮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后氮积累量均较高;氮吸收效率最高,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提高11.3%、7.1%、15.2%、15.9%;氮利用效率以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最高,夏大豆茬口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穗数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提高20.5%、5.9%、20.0%、16.0%,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6.0%、11.9%、15.9%、5.8%。综上,夏大豆茬口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地上部物质的生产和氮素吸收,提高小麦穗数,增加产量,冬小麦—夏大豆为最优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茬口 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杰 李青风 +5 位作者 汪灿 张国兵 周棱波 赵强 邵明波 彭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2-2353,共12页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和宽窄行模式(行距40 cm+80 cm,MK);副区为种植密度:8.25、9.75、11.25、12.75、14.25万株/hm^(2),分别用D8.25、D9.75、D11.25、D12.75、D14.25表示。调查了糯高粱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量及产量。【结果】与MD模式相比,MK模式下糯高粱平均单产增加10.01%,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或同化量)分别增加10.63%、12.62%和7.59%、8.7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增加了9.70%和10.88%;MK下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显著增加,分别较MD模式增加3.00%和17.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和MK模式下各参数分别在D11.25、D12.75处理达到最大,且MK-D12.75处理的产量较MD-D11.25处理增加了9.40%,花前、花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44%、11.76%,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08%、13.44%,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42%和18.90%。对两个模式下的产量与密度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表明,MK模式下达到最大产量的密度为12.18万株/hm^(2),高于MD模式的11.75万株/hm^(2)。【结论】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可采用更高的种植密度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糯高粱产量。当前试验条件下,等行距模式下建议控制密度在11.75万株/hm^(2),宽窄行模式密度可适当提高至12.18万株/hm^(2),以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条件下减穴稳苗配置对水稻茎鞘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刘钰婷 周星 +14 位作者 何辰延 李秋萍 艾小凤 袁玉洁 刘睿 杨景文 刘婷婷 王丽 程红 黄蓉 李奥运 胡文 胡忠 任万军 邓飞 《中国水稻科学》 2025年第5期665-678,共14页
【目的】明确弱光胁迫下田间配置对茎鞘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为弱光稻区健康群体塑造技术的改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四川省汉源县和温江区设置不同光照(自然光照和遮光50%)和田间配置... 【目的】明确弱光胁迫下田间配置对茎鞘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为弱光稻区健康群体塑造技术的改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四川省汉源县和温江区设置不同光照(自然光照和遮光50%)和田间配置(常规密植和减穴稳苗)试验,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田间配置对水稻节间和叶鞘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1)除2022年温江生态点外,弱光胁迫导致成熟期水稻各节间和叶鞘干物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节间和叶鞘总干物量分别显著降低22.68%~30.12%和6.45%~15.64%,但显著增加了节间和叶鞘总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2)与常规密植相比,减穴稳苗可有效增加不同光照条件下各时期节间(除2022年弱光胁迫下温江生态点外)与叶鞘总干物量,促进弱光胁迫下节间和叶鞘干物质的转运再利用,使温江和汉源生态点成熟期单穗重分别增加1.51%~6.03%和5.70%~10.37%。3)不同光照条件下,产量品质与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相关性差异明显。弱光胁迫下,节间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与产量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弱光胁迫下,水稻通过增强茎鞘,特别是节间干物质的转运再利用以维持穗部的物质供给,减穴稳苗则在提升抽穗前节间和叶鞘干物质积累的基础上,促进其抽穗后的转运以降低弱光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弱光胁迫 田间配置 茎鞘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赫芳芳 杨龙龙 +3 位作者 蒋桂英 郭柔谷 雷琪琪 徐红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0,130,共9页
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_(1),4500 m^(3... 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_(1),4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_(2),6000 m^(3)·hm^(-2));施氮处理为副区,包括0(N 0)、300 kg·hm^(-2)(N_(1))、400 kg·hm^(-2)(N 2),比较分析高产滴灌春小麦花后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两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移量、转移率和粒重均先增加后降低,并均以W_(2)N_(1)处理最佳,贡献率则以W_(1)N_(1)处理最佳。两品种快速增长期结束时间(t_(2))、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t_(2)-t_(1))、平均灌浆速率(V mean)、最大灌浆速率(V max)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快速增长期时间(t_(1))为先降低后增加,最大灌浆速率时间(t max)则持续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茎鞘、叶片的转移量、转移率、贡献率、t_(2)、t_(2)-t_(1)、V_(max)、V_(mean)与粒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品种的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354和0.5173,与灌浆持续时间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6752和0.6249,表明灌浆持续时间对粒重的影响程度大于平均灌浆速率。在焉耆地区滴灌春小麦生产中,以W_(2)N_(1)处理(灌水6000 m^(3)·hm^(-2)+施氮300 kg·hm^(-2))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运率表现最佳,故推荐其为焉耆地区合理的水氮供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春小麦 水氮互作 物质积累转运 灌浆特性 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令英 张振 +2 位作者 赵俊晔 石玉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3-1579,共7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6×10^(6)株·hm^(-2)(M4),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M1、M4处理相比,M2处理下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提高,开花后0~28 d平均最大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3.55%和4.65%,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10.57%和14.85%,光化学猝灭系数分别提高3.81%、8.00%,花后0~28 d旗叶平均蔗糖含量分别提高11.78%和15.74%,磷酸蔗糖含量分别提高23.95%和43.29%。M2处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花后光合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改善宽幅播种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促进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进而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小麦以种植密度为1.8×10^(6)株·hm^(-2)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植密度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干物质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海涛 孙睿 +3 位作者 姜文超 尚保华 党建友 裴雪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5-1374,共10页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产量及玉米干物质、养分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带状复合种植体系玉米产量降低5.25%~14.30%,其中SM2产量与MM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带状复合种植体系总产值显著提高10.80%~16.71%。在复合种植模式下,与SM1和SM3相比,SM2显著提高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延长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时间,提高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提高养分吸收,产量分别较SM1和SM3提高10.56%和9.67%。综上,相比较玉米单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模式)可实现“玉米不减产或稍减产,多收一季豆”;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丰30系列玉米的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2)左右时可作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合理的密度选择,实现稳产高效。本研究可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密度 物质积累转运 养分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明达 张素瑜 +4 位作者 李帅 郑东方 杨慎骄 关小康 王同朝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1,共10页
设置地面灌溉常规播种(CK)、地表滴灌常规播种(DI)、地下滴灌深播(SDI)处理,研究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夏玉米大田生产的播种灌溉方式。结果表明,播种后灌溉40 mm情况下,SDI处理... 设置地面灌溉常规播种(CK)、地表滴灌常规播种(DI)、地下滴灌深播(SDI)处理,研究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夏玉米大田生产的播种灌溉方式。结果表明,播种后灌溉40 mm情况下,SDI处理土壤水分可以上移至种床层,下渗到距地表80 cm处,5~10、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8.69%、75.35%;CK和DI处理土壤湿润体在60 cm以上土层。SDI处理显著延长夏玉米的出苗时间,导致其苗期单株叶面积和干质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但其出苗率并未显著降低。在生育期间灌溉的条件下,与CK相比,SDI处理降低拔节后期和灌浆初期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但增加4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DI处理增加拔节后期中上层土壤和灌浆初期土壤含水量。与CK相比,SDI和DI处理不仅能够促进花前干物质的转运,而且还能提高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SDI和DI处理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51%、11.22%、11.41%和6.18%、6.38%、9.94%。SDI处理较DI处理提高了夏玉米的穗粒数和产量,但两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综上,地下滴灌深播未显著影响夏玉米的出苗率,并且地下滴灌能够提高中下层土壤的含水量,对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有利,最终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播种灌溉方式 物质积累转运 地下滴灌深播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幅匀播对盐碱地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18
作者 韩小伟 宋元瑞 +8 位作者 王兆波 张洁 卢振宇 田雪慧 周江明 刘凯凯 李树兵 李明军 李伟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8,共10页
探明盐碱地全幅匀播对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为冬小麦全幅匀播在黄河三角洲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于2022—2024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京优368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全幅匀播和常规条... 探明盐碱地全幅匀播对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为冬小麦全幅匀播在黄河三角洲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于2022—2024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京优368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全幅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等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全幅匀播下小麦产量和穗数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18.35%和46.97%,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18.71%和47.21%。全幅匀播下小麦茎蘖数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显著提高58.83%,2023—2024年全幅匀播极显著提高57.30%。全幅匀播下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75.78%,41.70%,109.69%,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71.23%,40.81%,98.07%。全幅匀播下小麦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58.36%,4.11%,47.17%,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59.78%,4.11%,44.00%。综上所述,盐碱地小麦全幅匀播通过塑造合理群体结构和改善种床环境,以提高冠层光能利用性能和茎蘖生产力,有利于植株光合产物形成和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最终实现小麦高产。因此,全幅匀播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冬小麦稳产、高产的较佳播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盐碱地 全幅匀播 光能利用特性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穗型杂交水稻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范存留 胡运高 +5 位作者 杨国涛 范永义 葛中英 赵祥 韦叶娜 敬银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6-19,共4页
以5个重穗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重穗型杂交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情况,旨在为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绵恢725系列及乐恢188系列水稻品种库容量大,填库能力强,具有干物质积累总量多、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 以5个重穗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重穗型杂交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情况,旨在为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绵恢725系列及乐恢188系列水稻品种库容量大,填库能力强,具有干物质积累总量多、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的特点;供试的重穗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Ⅱ优838,平均高8.64%;绵恢725系列及乐恢188系列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转运系统优于对照Ⅱ优838,具有更强大的产量库容和更强的生物产量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重穗型 产量性状 物质积累转运 高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3
20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播期 重穗型 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