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聚合氯化铁中OH/Fe物质的量比的测定 |
邓飞跃
雍伏曾
罗争光
|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2
|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备高H_2/CO物质的量比的合成气 |
曾骥敏
肖睿
衡丽君
曾德望
邵珊珊
|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2
|
|
3
|
基于三甲胺/氧化三甲胺物质的量比值动力学模型预测带鱼粉的货架期 |
唐森
吴国勇
赵海燕
张义浩
方毅林
|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4
|
结合“三重”分析精准制订学习目标——以“物质的量浓度”教学为例 |
姚传宝
|
《化学教与学》
|
2025 |
0 |
|
5
|
科技史及实际应用情境下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物质的量”单元为例 |
陈潇潇
|
《化学教与学》
|
2024 |
0 |
|
6
|
基于化学史的深度学习研究——以“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为例 |
陈辉
|
《化学教与学》
|
2024 |
0 |
|
7
|
中加高中化学教材关于“物质的量”内容的比较研究 |
张妍
黄静木
柯志超
张贤金
无
|
《化学教与学》
|
2024 |
0 |
|
8
|
香草醛法测定原花青素物质的量浓度 |
赵平
刘俊英
张月萍
|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
2011 |
20
|
|
9
|
等物质的量规则的应用——对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5版)的建议 |
赵建宏
赵梦月
|
《大学化学》
CAS
|
2013 |
2
|
|
10
|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教学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
徐惠
|
《化学教与学》
|
2012 |
2
|
|
11
|
力学的基本概念(Ⅱ) 质量和物质的量 |
关洪
|
《大学物理》
|
1984 |
4
|
|
12
|
巧用类比 秒杀枯燥——谈“物质的量和摩尔”教学 |
丁同英
|
《化学教与学》
|
2014 |
1
|
|
13
|
基于理解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以“物质的量”(第一课时)为例 |
谢兆贵
|
《化学教与学》
|
2011 |
1
|
|
14
|
习题编制必须注意真实性——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中的误差分析有必要吗? |
戴建良
|
《化学教与学》
|
2014 |
1
|
|
15
|
为什么不能使用ppm、ppb、ppt等符号?物质的量浓度如何计算? |
吴诚
|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6
|
化学概念学习的认知—建构分析与学习活动管理研究——以“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为例 |
黄丹青
陈启新
|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
2015 |
0 |
|
17
|
不同物质的量之比乙二醛⁃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
范恩庆
邓书端
曹龙
杜官本
康昆勇
|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18
|
从美国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看核心概念的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例 |
孙安龙
|
《化学教与学》
|
2014 |
0 |
|
19
|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策略 |
卢国锋
|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数学、高考数学)》
|
2016 |
0 |
|
20
|
有关物质的量计算的思路、方法与技巧 |
朱如平
|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数学、高考数学)》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