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下)──下篇:实践与本体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纲纪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6-42,共7页
关键词 自然本体论 物质生产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化的自然界 实践本体论 自然物质本体论 人类社会生活 社会存在本体论 物质运动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系统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朝旭 郑庆昌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7年第11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科学技术生产 科学技术是生产 物质生产 社会生产 物质生产实践 改造自然 科技生产 物质生产活动 科技成果 科技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玉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4-29,共6页
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本质最普遍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实践(广义上的物质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增殖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本文所说的物质生产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资... 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本质最普遍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实践(广义上的物质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增殖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本文所说的物质生产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二是交往实践活动,它建构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直接创造和发展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生产决定交往,它是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交往又制约着生产,它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生产和交往的综合统一作用,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本文着重对交往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初步分析。在世界进入普遍交往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活动 物质生产活动 内在要素 生产过程 人的需要 社会物质生产 社会关系 体过程 物质生产实践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本体论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纲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8年第1期37-44,共8页
【正】 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目的在探求存在的最普遍、最高的本质.所谓最普遍、最高的本质也有种种不同说法.但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第一,存在的本原问题,即世界从何产生形成,或什么是... 【正】 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目的在探求存在的最普遍、最高的本质.所谓最普遍、最高的本质也有种种不同说法.但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第一,存在的本原问题,即世界从何产生形成,或什么是始初的,第一性的东西问题,第二,相对无限众多的现象,存在的最一般的根据、实质问题.唯心主义哲学曾对本体作了种种神秘的解释,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取消本体论问题.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不能不回答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本体论 本体问题 物质生产实践 认识论 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 自然界 自然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艺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及其关系
5
作者 朱胜利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83-87,47,共6页
实践是主客体的统一,电影艺术实践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主客体的统一。如果我们把客体界定为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可以把电影视作电影艺术实践主体的客体。但是,电影艺术实践不是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是主客体的统一,电影艺术实践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主客体的统一。如果我们把客体界定为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可以把电影视作电影艺术实践主体的客体。但是,电影艺术实践不是物质生产实践,而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所以,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对象的电影,相对于主体具有其客观性。但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客观性只是指作为具有一定的人物、造型及故事情节的拷贝。相对于电影艺术实践的主体来说,是稳定而外在于主体的自在的客观事物。我们可以将这种“客观事物”理解为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主客体 实践活动 电影作品 客观事物 精神生产 物质形式 故事情节 客观性 物质生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的人学意义
6
作者 董润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1-45,共5页
实践的人学意义董润明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哲学界对"实践"已经从本体论、认识论上进行了较深人的考察。笔者认为,从人学的角度来考察实践,揭示实践的人学意义,将有助于全面... 实践的人学意义董润明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哲学界对"实践"已经从本体论、认识论上进行了较深人的考察。笔者认为,从人学的角度来考察实践,揭示实践的人学意义,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实践。一、实践是人的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实践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的人 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学意义 实践的二重性 物质生产实践 价值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被引量:7
7
作者 肖前 陈朗 《江淮论坛》 CSSCI 1992年第4期18-24,共7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问题是20世纪现代哲学所关注的热点,与西方单纯从精神的、理性的、符号的、价值的、生物的等等角度来说明文...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问题是20世纪现代哲学所关注的热点,与西方单纯从精神的、理性的、符号的、价值的、生物的等等角度来说明文化的向种流派不同,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一根本的对象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对象性活动 人类社会 物质生产实践 论文化 现代哲学 一元论 20世纪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规律与人的主体活动的关系
8
作者 熊声波 张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11-212,共2页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规律有着不同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认为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各阶级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得社会形态由低级...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规律有着不同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认为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各阶级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得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正是人类社会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规律 物质生产实践 主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需要的螺旋体动态结构
9
作者 范和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83-85,92,共4页
论需要的螺旋体动态结构范和生需要是一切社会心理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终点。研究需要或社会需要,对社会心理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古往今来,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需要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不可缺少的杠杆... 论需要的螺旋体动态结构范和生需要是一切社会心理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终点。研究需要或社会需要,对社会心理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古往今来,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需要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不可缺少的杠杆之一。人类所创造的千奇百怪的物质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需要 整体需要 精神需要 螺旋体 实践需要 社会主义 马克思 物质生产实践 发展变化 历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纯粹的理论美学——评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50-152,共3页
作为人类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支主干,理论绝不是灰色的,而是建筑在人类精神的最高层次上,是人类智慧开出的最灿烂的花朵。对于一个科学学科来说,较纯粹的非实用的理论的建构及体系的完备,则无疑是这一学科结出的最辉煌的成熟之果。所以,美... 作为人类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支主干,理论绝不是灰色的,而是建筑在人类精神的最高层次上,是人类智慧开出的最灿烂的花朵。对于一个科学学科来说,较纯粹的非实用的理论的建构及体系的完备,则无疑是这一学科结出的最辉煌的成熟之果。所以,美学学科的真正独立和高度科学化,又必然要以纯然的理论美学的生成和体系化作为标志。把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加以区分,并有意识地积极构建理论美学的完整体系,这是美学理论的进一步自觉,也是美学走向更加科学化的重要一环。杨恩寰先生主编的《美学引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开始自觉地构建纯粹理论美学的独特体系和理论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美学 审美经验 审美对象 审美客体 美本体 应用美学 审美意象 美学理论 物质生产实践 审美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价值思想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磊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0期107-112,共6页
生态价值思想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也是马克思整个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精髓。以马克思丰富的生态学思想为基点,从价值角度、历史角度对马克思的生态价值思想进行理论界定,考察其生态价值思想的历史演进,揭示其生态价值思想的理... 生态价值思想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也是马克思整个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精髓。以马克思丰富的生态学思想为基点,从价值角度、历史角度对马克思的生态价值思想进行理论界定,考察其生态价值思想的历史演进,揭示其生态价值思想的理论内旨,对于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 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科学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54-62,共9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不成熟、跟风与脱离政治实际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始了一个艰难的反思历程:它以理性的方式认识到了自身必须遵循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不成熟、跟风与脱离政治实际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始了一个艰难的反思历程:它以理性的方式认识到了自身必须遵循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它对其特殊性进行独立思考,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处,正在于其革命性;它认识到事物的个别性,其根本上是社会主义的性质。经过从普遍性、特殊性到个别性三个方面的反思之后,中国的话语体系的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话语体系经过反思之后获得的是一种理性认识,它仍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从实践中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是科学的理解方式。获得理性认识的中国话语体系,只有在物质生产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与社会政治实践中实现出来,它的科学性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话语体系 物质生产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圣家族》并未从根本上形成唯物史观——与彭立荣同志商榷 被引量:3
13
作者 兴恺 江林 《江淮论坛》 1985年第3期43-46,共4页
读了彭立荣同志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试析》一文(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6期)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作了可贵的探索,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但又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值得... 读了彭立荣同志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试析》一文(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6期)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作了可贵的探索,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但又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值得商榷。 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下半年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一书,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明确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并已从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来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已明确地看到了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着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看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通过实践来创造历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神圣家族》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费尔巴哈 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物质生产实践 恩格斯 社会历史 创造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正义理论的生成逻辑与内在理路
14
作者 陈绍辉 孙熙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0,共8页
近代以降,正义理论的谱系主要存在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两大范式。在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正义理论的生成逻辑先后经历了马克思青年时期对正义思想的追寻、对资产阶级正义理论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资本论》对... 近代以降,正义理论的谱系主要存在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两大范式。在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正义理论的生成逻辑先后经历了马克思青年时期对正义思想的追寻、对资产阶级正义理论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资本论》对正义的科学阐述的过程。在其内在理路上,历史唯物主义正义理论的根基在于必须超越政治的、法律的领域而深入到社会的、经济的领域;马克思强调在普遍存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条件下空谈正义只会徒增共产主义运动的障碍,因此必须倡导真实的、科学的正义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科学的正义理论及其实践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基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正义 资本论 物质生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的三大转换 被引量:1
15
作者 寇东亮 《河南社会科学》 1997年第1期45-48,共4页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的三大转换寇东亮历史主体问题是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都颇为关注的论题之一,各种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在认识历史主体问题上实现了定位转换、视角转换、功能转...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的三大转换寇东亮历史主体问题是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都颇为关注的论题之一,各种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在认识历史主体问题上实现了定位转换、视角转换、功能转换等三大转换,为人们进一步正确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理论 主体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 物质生产实践 交往实践 人的历史 阶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发展规律与人们的有意识活动
16
作者 周志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1-43,共3页
独立于人的主观愿望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活动的单个意志、意欲和目的、目标的偶然性是如何具体地统一起来的?换言之,黑格尔所形容的“理念”(Idee)和“热情”(Leidenschaft)是如何结成世界史这个伟大的织物的?本文拟就这... 独立于人的主观愿望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活动的单个意志、意欲和目的、目标的偶然性是如何具体地统一起来的?换言之,黑格尔所形容的“理念”(Idee)和“热情”(Leidenschaft)是如何结成世界史这个伟大的织物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要对上述问题作一深入的理解,这首先就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过程和结果作一分析.1、客观自然条件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客观自然条件对于社会历史过程无疑具有客观的必然的制约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客观的必然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一是它决定了从事现实活动的人的肉体组织,从而制约了人的生理特征.在群体的意义上说,人类起源于大自然并且以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根基;作为个体,人的存在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自然存在物,不能不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生理因素的制约.二是客观自然条件乃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它成为制约每一代人的活动和人类社会继续发展必须立足的既定的感情世界.正因为客观自然条件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前提,因而对于现实的历史过程来说,其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然而,自然条件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实际上,这一前提只是为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规律 自然条件 物质生产实践 人的活动 实现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 行为选择 偶然性 社会历史过程 客观必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心峰 《云南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87-92,共6页
众所周知,黑格尔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P·87。后文凡引此书,只注页数)这可以看做是黑格尔对... 众所周知,黑格尔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P·87。后文凡引此书,只注页数)这可以看做是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基本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艺术本质 绝对理念 艺术作品 艺术创造 哲学认识论 物质生产实践 艺术家 感性 艺术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与审美
18
作者 武世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34-47,共14页
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审美艺术观,正确理解和看待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乃是一个直接牵涉到如何从整体上认识、把握神话这一原始艺术形式的实质性问题。因为尽管马克思早就科学地指出:希腊的神话和史诗,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 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审美艺术观,正确理解和看待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乃是一个直接牵涉到如何从整体上认识、把握神话这一原始艺术形式的实质性问题。因为尽管马克思早就科学地指出:希腊的神话和史诗,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但是,从那时以来,存在于神话研究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却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有些神话研究者继续从神话形成的过程开始,就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神话 原始艺术 功利主义 艺术形式 神话传说 审美活动 自然界 神话故事 艺术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