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船”的传播实践: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交往中的物质性媒介考察
1
作者 张玥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近代中英交往过程中,“船”不仅发挥着运输的功能,还是联结不同主体、传递信息的重要物质性媒介,与社会中行动者行为、观念及关系网络的建构关联紧密。考察发现,“船”通过承载意义表征和社会实践两条路径嵌入中英交往结构之中,对信息... 近代中英交往过程中,“船”不仅发挥着运输的功能,还是联结不同主体、传递信息的重要物质性媒介,与社会中行动者行为、观念及关系网络的建构关联紧密。考察发现,“船”通过承载意义表征和社会实践两条路径嵌入中英交往结构之中,对信息及信息传播方式进行重构。在表征层面,“船”的“符号外延”成为地理“去蔽”、实力展演和规章制定的话语手段。在实践层面,“船”一方面凭借更高效的传播“效率”,重塑中英两国在地理空间上的时空感知,加剧鸦片战争的紧张态势;另一方面,“船”依托动力牵引、流动灵活、空间转译等特点,不断冲击以“广州制度”为主的交往框架,成为重组中英跨文化传播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物质性媒介 中英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事件性媒介”的监控录像短视频——以事件现象学为视域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果中 董破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监控录像短视频作为视频监控技术与短视频耦合的新型媒介形态,并不能被简单地归为一种监视媒介。以海德格尔、马里翁等的事件现象学为理论透镜,融贯伊德、克莱默尔的技术/媒介中介论,监控录像短视频更应被视为一种直观、原初地呈现事件... 监控录像短视频作为视频监控技术与短视频耦合的新型媒介形态,并不能被简单地归为一种监视媒介。以海德格尔、马里翁等的事件现象学为理论透镜,融贯伊德、克莱默尔的技术/媒介中介论,监控录像短视频更应被视为一种直观、原初地呈现事件的“事件性媒介”。在媒介本体层面上,监控录像短视频可以被规定为一种由“事件—媒介—主体”的三元关系构成的“事件媒介”,依靠监控摄像头的“全时空”部署与短视频的媒介渠道,实现对事件的接收与生成,为主体的在世生存提供了“超越的可能性”。监控录像短视频同时还是“媒介事件”的现实建构装置,它以物质性的事件为中介来实行“常识世界”的再生产,敞开了社会现实建构的实在性与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控录像短视频 事件 事件现象学 媒介事件 媒介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短视频为媒:物质性变更下的知识感知重塑及其社会文化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颖彦 申启武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5,共7页
作为知识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短视频以其强大的媒介逻辑与知觉技术形塑了互联网知识传播规则,并促使用户涵养出新的感知结构与行为模式。这种新的知识传播规则和感知模式在加深用户对知识速成与知识娱乐化追求的同时,也造成了知识权威... 作为知识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短视频以其强大的媒介逻辑与知觉技术形塑了互联网知识传播规则,并促使用户涵养出新的感知结构与行为模式。这种新的知识传播规则和感知模式在加深用户对知识速成与知识娱乐化追求的同时,也造成了知识权威体系遭受冲击、思维浅薄化、“知识鸿沟”加剧等社会文化效应。在对知识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媒介物质性分析视角的运用能够从媒介装置的底层原理中理解和把握某种社会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同时也为媒介批判研究开辟出更为本质直观的批判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短视频 媒介物质 感知结构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物质的书籍:书籍研究的历史进路与物质性转向 被引量:3
4
作者 乔晓鹏 王怡冉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从媒介物质性研究出发,着眼书籍研究,回溯和归纳不同学派关于书籍的经典观点,书籍研究中对物质性的关注大体呈现了从凸显文本物质形式,到观照文本物质形态及其意义,再到对书籍物质性的关注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书籍研究向物质性... 从媒介物质性研究出发,着眼书籍研究,回溯和归纳不同学派关于书籍的经典观点,书籍研究中对物质性的关注大体呈现了从凸显文本物质形式,到观照文本物质形态及其意义,再到对书籍物质性的关注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书籍研究向物质性转向的可能路径:首先,关注书籍的物理属性及其出版实践再造的物质性;其次,将书籍置于“关系”之中,考察作为“中介”的书籍;再次,采用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书籍出版或物质技术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物质 书籍研究 书籍物质 书籍史 出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档案记忆的媒介物质性认识——沃尔夫冈·恩斯特媒介考古学中的档案思想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程媛 吴颖诗 王玉珏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14,共6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档案作为媒介所具有的物质性“。媒介考古学”是媒介物质性研究的重要分支,其中代表性学者沃尔夫冈·恩斯特在福柯知识考古学与基特勒媒介本体论的影响下,发展了他基于媒介物质性的档案研究方法。面对数... 数字技术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档案作为媒介所具有的物质性“。媒介考古学”是媒介物质性研究的重要分支,其中代表性学者沃尔夫冈·恩斯特在福柯知识考古学与基特勒媒介本体论的影响下,发展了他基于媒介物质性的档案研究方法。面对数字技术发展导致的文化记录与存储系统变革,恩斯特从档案的基础设施、档案记忆实践及档案范式三个角度,揭示了数字时代档案记忆的软硬件物质性基础、可量化性与动态时间性特征,试图对维护固态话语秩序的传统档案制度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记忆 数字记忆 媒介考古学 媒介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物质性:以媒介为中心的跨媒介叙事论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煜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3-89,共7页
作为媒介实践的跨媒介叙事在文本阐释传统之下已难以延展出新的知识增量,而来自媒介的物质性研究则凭借着对媒介的再发现以及其所串接起的众多理论资源,为走向媒介中心的跨媒介叙事研究制定了新的解读框架与核心议题:作为文本行动、社... 作为媒介实践的跨媒介叙事在文本阐释传统之下已难以延展出新的知识增量,而来自媒介的物质性研究则凭借着对媒介的再发现以及其所串接起的众多理论资源,为走向媒介中心的跨媒介叙事研究制定了新的解读框架与核心议题:作为文本行动、社会行动以及感知行动的跨媒介叙事。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跨媒介叙事不只是满足特定需要的内容产出模式,还包括与技术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文化生产范式,其应拥有更为完整且开放的知识体系,同时涵盖深刻的社会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叙事 媒介物质 社会行动 文化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G时代浅论媒介物质性研究的传播学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福丽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4-168,共5页
5G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重文本、轻物质”的传播学研究传统提出了新挑战。媒介物质性和技术重新被予以关注,并逐渐成为人们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反思现有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那么,到底什么是媒介物质性研究?它与原有的技术研... 5G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重文本、轻物质”的传播学研究传统提出了新挑战。媒介物质性和技术重新被予以关注,并逐渐成为人们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反思现有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那么,到底什么是媒介物质性研究?它与原有的技术研究路径又有什么关系?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对媒介物质性的研究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媒介的物质形态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媒介对人的身体所产生的改变等问题的讨论。另一个是媒介物质形态背后所隐含的技术逻辑以及这种逻辑给传播主体、环境乃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变化。媒介物质形态受到媒介技术逻辑、人们的需求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等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与隐含其后的媒介技术互相依存,互动发展,共同参与和影响整个传播过程,并对传播结构不断形塑,使得传播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动态化过程。而在媒介物质性研究的过程中,也必须紧紧围绕人的媒介实践来进行,充分体现媒介物质和技术研究中的人本主义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物质 技术研究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物人格化:蓝牙耳机命名的青年媒介实践研究
8
作者 周小丁 郭晴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43,共9页
蓝牙耳机的界面化命名深度介入用户的感官体验与社交互动。青年用户在命名的动机、过程与内容中展现出五类技术物人格化策略:实用功能型、情感投射型、感官延伸型、社交功能型与自我表达型。命名行为在情感诉求和主体构建的具体过程中... 蓝牙耳机的界面化命名深度介入用户的感官体验与社交互动。青年用户在命名的动机、过程与内容中展现出五类技术物人格化策略:实用功能型、情感投射型、感官延伸型、社交功能型与自我表达型。命名行为在情感诉求和主体构建的具体过程中得以呈现,重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具身媒介实践中实现意义再生产。耳机由此从中性设备转化为具有人格特质的媒介,成为用户认同、社交身份与情感互动的表达接口,反映出青年群体在智能媒介环境中日常交往与自我建构的独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牙耳机 技术物人格化 人机共生 媒介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性与实践性:基于界面分析的手机主屏幕管理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磊 孙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59-71,170,共14页
看似二维平面的手机屏幕下隐藏着一个复合空间,构成了用户日常数字生活展演的舞台。在屏幕理论和界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本分析和数字民族志的方法研究发现:智能手机主屏幕在竖屏、玻璃材质和与人体交互三个物质性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 看似二维平面的手机屏幕下隐藏着一个复合空间,构成了用户日常数字生活展演的舞台。在屏幕理论和界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本分析和数字民族志的方法研究发现:智能手机主屏幕在竖屏、玻璃材质和与人体交互三个物质性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技术剧本,用户在进行主屏幕管理时并无一定之规,而是以“情景化”为核心原则来进行封面“装修”和内部“排列组合”。作为界面的手机主屏幕既连接了硬件、软件和湿件,也连接了用户的数字自我和外部的社会关系,成为用户自我表达和寄情于物的数字画框、实现理想自我的数字镜子及走向广阔社会关系的数字窗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手机屏幕 复合空间 技术剧本 媒介物质 数字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技术物体系的电影媒介
10
作者 武岳东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128,134,共8页
从电影传播的困境望向媒介话语网络的物体系,可尝试找寻出技术物与电影的密切结合点。虽不可否认技术递变所带来的便捷观影体验,但电影媒介过度物化的缺陷也正提示着以物作雕饰的影像认知危机。电影物质性的顽疾依附于技术两端的观者与... 从电影传播的困境望向媒介话语网络的物体系,可尝试找寻出技术物与电影的密切结合点。虽不可否认技术递变所带来的便捷观影体验,但电影媒介过度物化的缺陷也正提示着以物作雕饰的影像认知危机。电影物质性的顽疾依附于技术两端的观者与影像本体,其主要症候体现在理念的贫乏与情动的过量。同时,技术控制论所唤起的危机,也是以人为本的电影工业体系走向崩溃的前兆。而摆脱技术威胁的幻象并借此重新建立物质性的型构模式,将成为新世纪电影媒介复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物体系 电影媒介 媒介物质 影像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人工智能之魅: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省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晋 曹浩帆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72,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勾勒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美好前景,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主流聚焦时空重组和感官重构的数字“乌托邦”的无限可能或人机共生的“后人类”主体性重构。在承认人工智能带来生活便捷性的同...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勾勒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美好前景,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主流聚焦时空重组和感官重构的数字“乌托邦”的无限可能或人机共生的“后人类”主体性重构。在承认人工智能带来生活便捷性的同时,本文反思了这一“脱实向虚”的技术迷思对人工智能的“赋魅”,聚焦其在能源消耗、异化劳动以及终端设备的报废处理等层面所导致的环境隐忧,透过讨论人工智能的“不智能”性和“虚拟世界”的“不虚拟”性,进一步省思被遮蔽的社会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和环境代价。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及其传播的迷思已经融合了从技术合理性(Technology Rationality)到支配合理性(Rationality of Domination)的生活规定性,人类思想以及生态环境均被严密的、定型的数学模型化、数据化、商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政治经济学 人工智能 媒介物质 异化劳动 电子垃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文化、技术之维:网络游戏的三重身体行动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传喜 楚艳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4-141,共8页
身体议题的回归重塑了人与技术间的新型关系。有鉴于此,本文重思了网络游戏中的身体实践,将物质的、文化的、技术的多重意义聚焦于身体这个节点主体上。物质身体强调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具身行为,以“知觉生成器”的方式联结了游戏空间和... 身体议题的回归重塑了人与技术间的新型关系。有鉴于此,本文重思了网络游戏中的身体实践,将物质的、文化的、技术的多重意义聚焦于身体这个节点主体上。物质身体强调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具身行为,以“知觉生成器”的方式联结了游戏空间和现实时空、游戏体验和自我意识;文化身体受到网络游戏中各种规训力量的影响,身体无意识地呈现着权力的样貌,折射出各种文化隐喻。技术中的身体体现出双重内涵:技术化的身体和身体的技术化,身体和技术互为主体和客体,两者相互嵌合形成共生关系。以身体为线索,三个维度相互补充,提供了观察网络游戏社会文化现象的新窗口,从该窗口可以透视出,剥离了表层娱乐性的电子游戏实际上是文化、政治、技术等力量相互交织作用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游戏 身体 技术 媒介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媒介何以显现?——NFT艺术的创作趋势与数字艺术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润坤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73-79,共7页
以艺术品“自毁”为表现形式的NFT艺术创作是NFT艺术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当代艺术家探索NFT艺术的普遍选择。艺术品“自毁”同时生成NFT,整个过程可看做对数字艺术再现范式的反思:物理世界中的艺术品被销毁,象征数字艺术再现的内容消失;... 以艺术品“自毁”为表现形式的NFT艺术创作是NFT艺术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当代艺术家探索NFT艺术的普遍选择。艺术品“自毁”同时生成NFT,整个过程可看做对数字艺术再现范式的反思:物理世界中的艺术品被销毁,象征数字艺术再现的内容消失;NFT的生成意味着,数字艺术的媒介现身了。再现是数字艺术发展至今的主要范式,它以虚拟现实再现客观世界、以数字复制再现艺术品、以人工智能模仿艺术家,将整个物理世界当做再现的内容。当数字艺术发展至元宇宙阶段,便成为艺术史上内容最真实、媒介最透明的艺术形式,带给人全方位的感知沉浸。而“自毁”式NFT艺术具有反沉浸的审美效果,指向数字艺术的本体反思、范式转型与价值重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 NFT艺术 媒介物质 数字艺术 元宇宙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的交汇:作为媒介的圣贤祠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熠 钟海连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36-145,148,共11页
祭祀礼仪是中国古代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圣贤祠是用于祭祀圣贤的建筑物,在传统社会“庙学合一”的教育制度下,与教学空间共同组合构成了学校建筑的基本形态。作为物质性的空间媒介,圣贤祠在教化实践中并不仅仅扮演着“工具性”或是... 祭祀礼仪是中国古代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圣贤祠是用于祭祀圣贤的建筑物,在传统社会“庙学合一”的教育制度下,与教学空间共同组合构成了学校建筑的基本形态。作为物质性的空间媒介,圣贤祠在教化实践中并不仅仅扮演着“工具性”或是“空介质”的角色,而是作为具有“能动性”的媒介参与进了教化实践活动的行动者网络之中。圣贤祠以其作为视觉媒介的“可见性”“观看者解读”等特性以及作为房屋媒介拥有“准入机制”和“地方性”、“邻近性”等特性,影响甚至形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教化实践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祠 媒介物质 行动者网络 庙学合一 教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诡才之道》惊恐喜剧新探索
15
作者 罗昱焜 黄莺 《电影文学》 2025年第14期158-164,共7页
《诡才之道》是一部中国台湾惊恐喜剧电影,以戏中戏结构,融合赛博民俗、媒介超自然性和社会讽刺进行了叙事创新。惊恐喜剧从19世纪文学开始出现,在当代影视创作中不断演变,在中国台湾惊恐喜剧中出现了“赛博民俗爆米花”的新形式。影片... 《诡才之道》是一部中国台湾惊恐喜剧电影,以戏中戏结构,融合赛博民俗、媒介超自然性和社会讽刺进行了叙事创新。惊恐喜剧从19世纪文学开始出现,在当代影视创作中不断演变,在中国台湾惊恐喜剧中出现了“赛博民俗爆米花”的新形式。影片运用“核类美学”迎合Z世代审美,同时以直播为剧情核心,批判优绩主义与媒介的超自然诱惑。结合媒介考古学与“影响机器”理论可知,影片反映对技术隐形控制的焦虑,并对数字时代的身份与文化记忆进行了深刻而幽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恐喜剧 媒介物质 核类美学 赛博民俗 影响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