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度火干扰后兴安落叶松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蓝俊杰 刘艳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27,共6页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子,火后森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的变化规律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漠河地区中度林火干扰不同恢复时期的天然落叶松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的方法对样方进行调查,分析落叶松林群...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子,火后森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的变化规律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漠河地区中度林火干扰不同恢复时期的天然落叶松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的方法对样方进行调查,分析落叶松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度火烧迹地在恢复的过程中,乔木层树种组成变化巨大,虽然优势树种未变,但伴生树种的重要值持续上升,在恢复30 a时,群落伴生树种和落叶松的重要值基本持平。(2)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受乔木层影响,落叶松林群落在恢复19 a时,种间竞争加剧,恢复至30 a时,群落回归较稳定的状态;灌木层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恢复19 a、恢复10 a、恢复30 a、对照;盖度随时间增加而增长,并逐渐趋于稳定;草本层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对照、恢复30 a、恢复19 a、恢复10 a;盖度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3)整体来看,经过30 a的恢复时间群落回归稳定,但林火干扰改变了群落原有的演替方向,朝着混交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兴安落叶松 中度火烧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典型人工林草本层生态恢复效应 被引量:7
2
作者 高阳 程积民 +1 位作者 赵钰 苏纪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6,共8页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量特征和稳定性,通过比较人工林林下草本与对应天然草地,综合评价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各人工林样点与对照草地的优势种显著不同,人工林样点林下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而对应天然草地多以多年生菊科为优势物种。除白榆样点外,其他4个样点的林下草本各类植物组成与对照草地相近,均表现为其他科>禾本科>豆科;白榆样点林下草本数量特征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其他样点。刺槐和华北落叶松林下草地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照草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人工林,但二者均匀度差异不显著;各人工林样点的稳定性参数均与稳定值20/80相差较远,说明人工林草本层群落还未达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白榆和刺槐样点的生态恢复性高于其他样点。经过近40年生态恢复,调查区人工林林下草本层仍未达到对照草地水平,有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促进人工林林分草本植物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数量特征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