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牦牛种间杂交犏牛生产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安添午 罗晓林 《草学》 2025年第3期74-75,82,共3页
犏牛的生产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本文对不同犏牛生产杂交模式进行了论述,旨在为犏牛的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牦牛 人工授精 二元杂交 三元杂交 犏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腌制对速冻预调理牦牛酸醡肉片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卢雪松 彭毅秦 +4 位作者 李杨 丁捷 肖猛 刘强 王岚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I0005,共6页
以11个理化指标为品质指标,采用权重法构建综合得分模型,再以超声波的温度、时间和功率为因素,通过正交设计优化适用于火锅刷煮的速冻牦牛酸醡肉片的腌制工艺。同时,以未腌制和传统工艺腌制的牦牛酸榨肉片为对照,结合电子鼻、电子舌与GC... 以11个理化指标为品质指标,采用权重法构建综合得分模型,再以超声波的温度、时间和功率为因素,通过正交设计优化适用于火锅刷煮的速冻牦牛酸醡肉片的腌制工艺。同时,以未腌制和传统工艺腌制的牦牛酸榨肉片为对照,结合电子鼻、电子舌与GC-IMS技术,分析其速冻前后风味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腌制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温度30℃、超声时间25 min、超声功率400 W。经超声波辅助腌制的牦牛酸醡肉片,速冻前后色泽、质构、气味和滋味的差异不大,超声冷冻后风味物质种类和浓度均有所增加,说明超声辅助腌制能带来较好的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锅 牦牛酸醡肉 速冻 腌制工艺 风味特征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b基因的牦牛肉种来源鉴定与应用
3
作者 何建文 党鹏举 +1 位作者 金丽娜 韩建林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3期71-74,共4页
为建立牦牛、黄牛和水牛肉在基因水平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用于牦牛肉及制品的肉种来源鉴别研究。以牦牛、黄牛、水牛肉为研究对象,选用Cytb基因的一段保守区域对牦牛、黄牛和水牛序列进行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检测分析,发现3个特异性酶切... 为建立牦牛、黄牛和水牛肉在基因水平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用于牦牛肉及制品的肉种来源鉴别研究。以牦牛、黄牛、水牛肉为研究对象,选用Cytb基因的一段保守区域对牦牛、黄牛和水牛序列进行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检测分析,发现3个特异性酶切位点可用于牦牛肉及制品的肉种来源的鉴别。运用该方法对不同品牌的牦牛肉产品进行检测,再通过测序验证酶切结果的正确性及其黄牛肉、水牛肉假冒牦牛肉制品的参杂程度。结果显示,3个特异性酶切位点可用于混合牛肉产品的鉴别,牦牛肉制品的掺假现象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PCR-RFLP CYTB基因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牧区牦牛生产设施设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4
作者 安添午 张明 +2 位作者 谭雄 谭武 罗晓林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4期121-126,共6页
针对高寒牧区牦牛生产过程中设施设备落后、功能单一等问题,该文重点介绍了4种创新型牦牛生产设施设备的设计与应用,包括多功能巷道圈、自动保定装置、人工辅助配种架和牦牛犏牛移动式挤奶机。多功能巷道圈采用弧形巷道设计,配备多个子... 针对高寒牧区牦牛生产过程中设施设备落后、功能单一等问题,该文重点介绍了4种创新型牦牛生产设施设备的设计与应用,包括多功能巷道圈、自动保定装置、人工辅助配种架和牦牛犏牛移动式挤奶机。多功能巷道圈采用弧形巷道设计,配备多个子容纳圈,可满足生产性能测定、分级分群、疫病防治等多种功能;自动保定装置采用电控系统实现牛体自动固定,便于体检、治疗等操作;人工辅助配种架具有轻便、安全的特点,可有效提高配种成功率;牦牛犏牛移动式挤奶机采用双动力供电设计,配备专用挤奶杯,显著提高了挤奶效率和卫生质量。这些设施设备的创新应用,为提升高寒牧区牦牛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牧区 牦牛养殖 设施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牦牛腩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吴海玥 胡蓉 闫忠心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3期19-22,26,共5页
为了解乳酸菌发酵对牦牛腩品质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乳酸菌发酵后牦牛腩的色泽、质地、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对牦牛腩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后的L*值和b*值均有所降低,乳酸菌发酵组的a*值显... 为了解乳酸菌发酵对牦牛腩品质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乳酸菌发酵后牦牛腩的色泽、质地、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对牦牛腩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后的L*值和b*值均有所降低,乳酸菌发酵组的a*值显著优于ck组;发酵后牦牛腩的硬度、咀嚼性和剪切力均显著降低,弹性显著提高(P<0.05)。发酵牦牛腩的DPPH、·OH和ABTS清除能力显著提升,TBARs含量显著低于ck组,巯基含量显著高于ck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乳酸菌 发酵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脂肪不同脱腥处理比较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周佳 徐瑾 +4 位作者 赵文俊 张丽 韩广兴 韩玲 余群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2,共9页
旨在提高牦牛脂肪的综合利用,以新鲜的牦牛脂肪为原料,分别采用酵母葡聚糖、活性干酵母、β-环糊精、茶多酚对牦牛脂肪进行脱腥处理,以牦牛脂肪所炼制的牦牛油腥味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4种脱腥方法的条件,并采用顶空固相... 旨在提高牦牛脂肪的综合利用,以新鲜的牦牛脂肪为原料,分别采用酵母葡聚糖、活性干酵母、β-环糊精、茶多酚对牦牛脂肪进行脱腥处理,以牦牛脂肪所炼制的牦牛油腥味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4种脱腥方法的条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脱腥处理前后牦牛脂肪所炼制的牦牛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牦牛脂肪可能的腥味物质,并对脱腥处理前后牦牛油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4种脱腥方法的最佳条件为酵母葡聚糖质量分数1.2%、料液比1∶4、浸泡时间2 h,活性干酵母质量分数1.1%、料液比1∶4、浸泡时间40 min,β-环糊精质量分数0.6%、料液比1∶4、浸泡时间40 min,茶多酚质量分数0.35%、料液比1∶3、浸泡时间50 min;经酵母葡聚糖、活性干酵母、β-环糊精、茶多酚脱腥处理的牦牛油中分别检出63、61、68、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可能的腥味物质含量较未脱腥处理的降低,这些腥味物质可能是(E)-2-辛烯醛、1-辛烯-3-醇、正己酸、庚酸、辛酸、油酸等;经挥发性物质分析和感官评价综合判定,酵母葡聚糖处理对牦牛脂肪的脱腥效果最佳。综上,酵母葡聚糖、β-环糊精、活性干酵母、茶多酚溶液浸泡处理可降低牦牛脂肪的腥味物质含量,其中以酵母葡聚糖的脱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脂肪 脱腥 HS-SPME-GC-MS 腥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联合枯草芽孢杆菌对白牦牛犊牛生长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7
作者 冯志华 邱存义 +2 位作者 王华新 王建军 陶兴虎 《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4期87-94,共8页
该研究旨在评估参苓白术散与枯草芽孢杆菌共同作用对白牦牛犊牛生长发育及其血液参数的影响。研究选取了32头4周龄断奶后、体重(26±1.4)kg的白牦牛犊牛,依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复合物组别将白牦牛犊牛随机分配... 该研究旨在评估参苓白术散与枯草芽孢杆菌共同作用对白牦牛犊牛生长发育及其血液参数的影响。研究选取了32头4周龄断奶后、体重(26±1.4)kg的白牦牛犊牛,依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复合物组别将白牦牛犊牛随机分配至4个试验组中。所有组别的犊牛均按标准基础日粮自由进食和饮水。其中,参苓白术散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复合物组每日分别在日粮基础上添加1.5%参苓白术散、1%枯草芽孢杆菌以及1.5%参苓白术散与1%枯草芽孢杆菌的复合物。经过4周的预饲养期后,正式试验持续了14周。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试验参苓白术散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复合物组的白牦牛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特别是复合物组,白牦牛犊牛血清白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表明,在白牦牛犊牛的基础日粮中添加1.5%参苓白术散和1%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显著增强犊牛的抗炎和抗氧化能力,降低料重比,并促进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枯草芽孢杆菌 牦牛 犊牛 血液指标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士乳杆菌发酵牦牛乳工艺优化及其对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伍杨 唐善虎 +1 位作者 李思宁 李巧艳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5,共12页
文章通过响应面(Box-Behnken)获得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h)与嗜热链球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发酵剂(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Lactobacillus bulgaricus,Y)共发酵制备发酵牦牛乳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采用气质联用(G... 文章通过响应面(Box-Behnken)获得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h)与嗜热链球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发酵剂(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Lactobacillus bulgaricus,Y)共发酵制备发酵牦牛乳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采用气质联用(GC-MS)法评价最佳工艺制备的发酵乳第1、7、14、21、28 d挥发性气味物质变化规律和主成分。结果表明,Lh接种量为4%,发酵时间为3.5 h和发酵温度为42℃时发酵乳效果最好。共鉴定出162种挥发性气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0种,酮类19种,醛类15种,醇类36种,芳香杂环类11种,酯类31种,烃类40种。添加瑞士乳杆菌能显著丰富牦牛乳风味成分,使得发酵牦牛乳醇香与乳香之间搭配更加适度和适合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 瑞士乳杆菌 牦牛 挥发性气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牦牛源益生菌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林林 曹瑾 +7 位作者 赵玉琪 张欣 郝力壮 简莹娜 孙偲 李军训 宋洪宁 王楠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671,共14页
本研究旨在从青海省牦牛源样品中分离筛选可用于改善牦牛腹泻的潜在益生菌菌株,并评价其体外益生特性。试验首先从健康牦牛粪便和酸奶中分离纯化出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DNA以及对部分菌株进行保守基因rpoA测序,并进行BLAST比... 本研究旨在从青海省牦牛源样品中分离筛选可用于改善牦牛腹泻的潜在益生菌菌株,并评价其体外益生特性。试验首先从健康牦牛粪便和酸奶中分离纯化出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DNA以及对部分菌株进行保守基因rpoA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然后,通过评价菌株的生长、耐酸、耐胆盐、自动聚集能力和疏水性等特性筛选出优异菌株,重点考察其对来自腹泻致死牦牛中分离的致病菌的抑制能力,同时对其抗生素耐药性、细胞黏附能力、抗氧化能力[2,2-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及还原能力]及抗炎能力[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共获得8株乳酸菌,其中1株为罗伊氏黏液乳杆菌,3株为植物乳植杆菌,4株为屎肠球菌。其中,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具有较强的耐酸和耐胆盐能力;自动聚集率和疏水率分别为(64.07±1.36)%和(26.90±1.51)%;对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QH01、QH02和QH03的抑菌率分别为(87.29±0.98)%、(74.67±1.28)%和(86.43±0.2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指示菌的抑菌率达74%以上;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与对照菌株鼠李糖乳杆菌GG相比,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对结肠细胞的黏附能力更强,黏附率为(54.38±2.15)%;菌悬液的抗氧化能力更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能力分别为(4.19±1.03)%、(180.29±9.28)%和(6.07±0.60)%;抑制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与鼠李糖乳杆菌GG相当。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出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可作为后续研制用于防治牦牛腹泻益生菌制剂的备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益生菌 筛选 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海北地区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5′-UTR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伟山 马豆豆 +6 位作者 雷萌桐 魏斌 李国才 王光华 王戈平 简莹娜 李秀萍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1249,共9页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流行情况及遗传学分子特征。【方法】对采集自青海海北地区的148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BVDV 5′-UT...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流行情况及遗传学分子特征。【方法】对采集自青海海北地区的148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BVDV 5′-UTR保守区域,建立特异性检测牦牛BVD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以该方法对青海海北地区牦牛养殖场BVD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选取4份BVDV阳性样品,对BVDV 5′-UTR区域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与NCBI中不同亚型BVDV以及同属病毒毒株进行相似性比对,并基于BVDV 5′-UTR区域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基于BVDV 5′-UTR成功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7,标准品浓度为2.69×10^(2)~2.69×10^(9)拷贝/μ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小检出限为2.69×10^(2)拷贝/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1.7%,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采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地区门源县、祁连县、海晏县和湟源县的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VDV阳性率分别为45.00%、36.00%、30.77%和29.00%。BVDV 5′-UTR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4株牦牛源BVDV与伊朗、美国的BVDV-1a亚型毒株聚集在同一个独立分支,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6.6%~99.7%。【结论】本研究明确了BVDV-1a型是导致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为该地区牦牛养殖场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了当地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为该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及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流行病学 实时荧光定量PCR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乳粉饲喂量对42日龄断奶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别欣亚 袁金泉 +7 位作者 周亚楠 徐玉麟 谷颖超 周玉青 丁海玲 杨得玉 刘书杰 崔占鸿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6-3150,共15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代乳粉饲喂量对42日龄断奶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发育的影响。选取14头体重[(36.30±1.09) kg]相近、健康的42日龄断奶牦牛犊牛(公),随机分为2组,每组7头牛。2组代乳粉饲喂量分别为0.8%(dC组)和1.2%平均体重(dH组)... 本试验旨在探究代乳粉饲喂量对42日龄断奶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发育的影响。选取14头体重[(36.30±1.09) kg]相近、健康的42日龄断奶牦牛犊牛(公),随机分为2组,每组7头牛。2组代乳粉饲喂量分别为0.8%(dC组)和1.2%平均体重(dH组)。预试期30 d,正试期112 d。结果表明:1)dH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净增重、体斜长和管围均显著高于dC组(P<0.05),胸围极显著高于dC组(P<0.01)。2) dH组的瘤胃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dC组(P<0.05)。3)在门水平上,dH组的瘤胃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dC组(P<0.05);在属水平上,dH组的瘤胃毛螺菌科-ND3007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dC组(P<0.05)。4)在代谢组学中,主要的差异代谢通路有:嘌呤代谢、硫胺素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天冬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维生素B_(6)代谢和鞘脂代谢。由此可见,提高代乳粉饲喂量能够改善牦牛犊牛瘤胃发酵功能,增加瘤胃毛螺菌科-ND3007群的相对丰度,促进丁酸的生成和纤维素的分解,从而提高牦牛犊牛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乳粉 牦牛犊牛 早期断奶 瘤胃发育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喂方式对犊牦牛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肌肉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万浩 刘爱鑫 +10 位作者 刘威 王宏力 景建武 胡广卫 李鸿康 拜彬强 杨英魁 周建伟 张群英 刘书杰 郝力壮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23-3135,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方式对犊牦牛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肌肉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6月龄大通牦牛公犊20头,平均体重为(69.70±1.40)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2组均为全舍饲饲喂,对照组犊牛随母...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方式对犊牦牛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肌肉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6月龄大通牦牛公犊20头,平均体重为(69.70±1.40)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2组均为全舍饲饲喂,对照组犊牛随母牛哺乳,且不单独补饲;试验组犊牛完全断奶,并饲喂精补料和燕麦青干草。预试期15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骨重和眼肌面积显著增加(P<0.05),骨肉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肌肉蒸煮损失和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红度(a^(*))值显著增加(P<0.05)。3)2组肌肉中共检出4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试验组检出的烃类物质种类更多。2组肌肉中均有8种关键风味物质,其中对照组肌肉中月桂烯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为对照组贡献更多的香油味和香料味。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肌肉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降低(P<0.05);但2组间肌肉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差异(P>0.10)。综上所述,断奶并饲喂高精料饲粮的饲喂方式可改善犊牦牛肌肉的持水能力和肉色,降低肌肉脂质氧化,但对肌肉T-AOC没有影响,对风味的影响仅体现在个别关键风味物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喂方式 牦牛 肉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肌肉生化指标 抗氧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的牦牛部位肉特征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婧年 李升升 +1 位作者 马纪兵 刘成录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8-270,共13页
为明确牦牛部位肉的特征风味物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对牦牛20个部位肉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并通过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法等分析牦牛部位肉中的特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GC-IMS在牦牛的20... 为明确牦牛部位肉的特征风味物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对牦牛20个部位肉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并通过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法等分析牦牛部位肉中的特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GC-IMS在牦牛的20个部位肉中共检测出43种风味化合物,包括醇类7种;醛类6种;酮类6种;酯类8种;酸类3种;烯类2种;杂环类11种。通过绘制指纹图谱,得到了牦牛不同部位肉中的特征峰区域,其中2-乙基呋喃、2-甲基吡嗪、丙酸、反式-2-戊烯醛、4-羟基-4-甲基-2-戊酮、2-甲基丙烯醛和乙二醇单乙醚在牦牛肉20个部位中均为主要特征风味物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个部位聚为两大类;由偏最小二乘法筛选出1-戊烯、2-乙基呋喃等12种标志性化合物,由牦牛肉相对气味活度值含量可知3-甲基丁醛、2-甲基丙酸乙酯以及1-戊烯-3-酮,这三种物质的ROAV值大于1,表明这三种物质是影响牦牛部位肉风味差异的关键物质。研究结果为牦牛部位肉品质评价和精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不同部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特征风味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种间杂交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游正平 张劲 周明亮 《草学》 2025年第1期67-70,74,共5页
牦牛种间杂交是一种快速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方式,其杂交后代又能适应于高海拔、寒冷、饲养管理粗放、饲草料季节性不均衡供给等高原气候与饲草环境,促进了牦牛产区牦牛产业链的快速高效发展。本文就牦牛种间杂交的历程、二元杂交利用、... 牦牛种间杂交是一种快速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方式,其杂交后代又能适应于高海拔、寒冷、饲养管理粗放、饲草料季节性不均衡供给等高原气候与饲草环境,促进了牦牛产区牦牛产业链的快速高效发展。本文就牦牛种间杂交的历程、二元杂交利用、三元/四元杂交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牦牛杂交改良及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种间杂交 娟姗牛 安格斯牛 黄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TrkB信号相关因子在牦牛脑组织的表达与分析
15
作者 靳宏亮 张倩 +5 位作者 崔燕 何俊峰 潘阳阳 王萌 车佳玲 张志勇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9-1177,共9页
为研究BDNF/TrkB信号相关因子在牦牛(Bos grunniens)脑组织的表达,采集成年牦牛(3~5岁)脑组织不同部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DNF及其受体TrkB、AKT1、Bcl-2和Bax mRNA和蛋... 为研究BDNF/TrkB信号相关因子在牦牛(Bos grunniens)脑组织的表达,采集成年牦牛(3~5岁)脑组织不同部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DNF及其受体TrkB、AKT1、Bcl-2和Bax mRNA和蛋白在牦牛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延髓和小脑的相对表达量及分布。qRT-PCR和WB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大脑皮质和海马中BDNF、TrkB、AKT1及Bcl-2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小脑、丘脑及延髓(P<0.05),Bax mRNA和蛋白水平在以上五个脑组织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结果发现,BDNF、TrkB、AKT1、Bcl-2和Bax阳性反应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质,以上五种因子与神经元核抗原抗体NeuN在上述各脑组织共定位。综上,BDNF、TrkB、AKT1和Bcl-2在成年牦牛大脑皮质和海马高表达,且Bax在大脑皮质和海马的表达与其他部位无显著差异,提示BDNF/TrkB信号相关因子可能在大脑皮质和海马适应低氧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上述五种因子主要分布在脑组织神经元胞质,说明BDNF/TrkB信号因子可能主要在牦牛脑组织的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牦牛脑组织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脑组织 BDNF/TrkB AK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解析围产期营养调控对牦牛母体营养代谢与繁殖的影响机制
16
作者 尚恺圆 官久强 +9 位作者 安添午 赵洪文 柏琴 张明 吴伟生 李华德 沙泉 江明锋 张翔飞 罗晓林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1-3046,共1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围产期牦牛营养均衡供给与早期断奶的营养调控方式对母体营养代谢和繁殖影响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8头健康、体重(233.9±18.3)kg、2~4胎次、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后期牦牛,随机分为放牧对照...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围产期牦牛营养均衡供给与早期断奶的营养调控方式对母体营养代谢和繁殖影响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8头健康、体重(233.9±18.3)kg、2~4胎次、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后期牦牛,随机分为放牧对照组(GF)、营养供给组(SF)、营养供给+早期断奶组(SW)3个组(n=6),GF、SF和SW组牦牛在产前30 d至产后90 d自然放牧,每日归牧后SF和SW组补充全混合饲粮(TMR)。GF和SF组犊牛在产后哺乳和自然断奶,而SW组犊牛在产后60 d进行早期断奶。采集GF、SF、SW组牦牛产前15 d(―15 d),产后30 d(30 d)和90 d(90 d)的全血样本,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1)对牦牛母体全血cDNA文库进行测序,数据过滤后,各组Q20平均值均>95%;各组Q30平均值都>90%,表明转录组信息质量较高。参考基因比对统计结果显示,各组平均比对率均>70%标准,比对结果较好。(2)SF vs GF组在―15、30和90 d分别鉴定出884、443和35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在90 d, SW组与GF、SF组相比分别鉴定出502和160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3)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在―15、30、90 d两两对比中,分别富集到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和细胞组分(CC)1 464~4 638、308~891、253~586个显著差异条目,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正向调节对营养水平的反应、固醇转运ATP酶活性、乳糜微粒、脂蛋白颗粒受体活性等与营养代谢功能相关的条目中富集。(4)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15 d, SF vs GF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16个通路,其中与营养代谢、繁殖相关的通路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胃酸分泌、唾液分泌以及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调节。在30 d, SF vs GF组显著富集通路共23条,与营养代谢、繁殖相关的通路包括:松弛素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卵巢类固醇生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调节、催乳素信号通路。在90 d, SF vs GF组发现17条显著富集的通路(P<0.05),营养代谢、繁殖相关通路包括:胰岛素分泌、精氨酸的生物合成、C5-支链二元酸代谢、胃酸分泌;SW vs GF组共发现10条显著富集的通路,营养代谢、繁殖相关的通路包括:精氨酸的生物合成、氮代谢、C5-支链二元酸代谢;SW vs SF组共有4条显著富集的通路。【结论】围产期营养均衡供给处理下,牦牛母体唾液、胃酸分泌活动增强,促进养分消化吸收,改善脂肪代谢,使体储蛋白、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减弱;并通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E2、松弛素、催乳素等繁殖相关激素的合成、分泌、作用通路促进牦牛母体的妊娠维持、泌乳活动以及产后繁殖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 牦牛 营养代谢 繁殖性能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桑牦牛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分析
17
作者 何文斌 平措占堆 +10 位作者 张强 尼玛加措 王洪壮 余道宁 张梦帆 王彤 冯芬 喇永富 马晓明 洛桑顿珠 梁春年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为挖掘桑桑牦牛的遗传资源,选择成年桑桑牦牛10头(公、母各半)进行屠宰试验和肉品质分析,并与文献中已报道的肃南牦牛、雪多牦牛、金川牦牛、甘南牦牛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年桑桑牦牛公牛的胴体重为129.12kg,母牛为92.00kg;桑... 为挖掘桑桑牦牛的遗传资源,选择成年桑桑牦牛10头(公、母各半)进行屠宰试验和肉品质分析,并与文献中已报道的肃南牦牛、雪多牦牛、金川牦牛、甘南牦牛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年桑桑牦牛公牛的胴体重为129.12kg,母牛为92.00kg;桑桑牦牛公牛的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积分别比母牛高29.89%、40.35%、9.41%、11.24%、4.17%、40.05%。相比于其他牦牛肉,桑桑牦牛的肉色总体表现为亮度偏低,红度偏高,黄度偏高,肉质较韧。桑桑牦牛公、母牛肉中的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AA/TAA)分别为0.39和0.3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分别为0.64和0.61,符合FAO/WHO评定的理想蛋白质模式。桑桑牦牛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S)为0.16,低于WHO推荐值,表明桑桑牦牛肉的脂肪酸含量不均衡。综上,桑桑牦牛产肉性能优良,肉品质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桑牦牛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前处理技术对超高温杀菌牦牛乳热稳定性提升作用
18
作者 曹洪宇 赵晓璇 +7 位作者 王筠钠 谢宁 李旭 逄晓阳 吕加平 于景华 李红娟 张书文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63-270,共8页
以生牦牛乳为原料,对蛋白进行标准化,通过添加乳化盐、电渗析和树脂吸附等前处理技术,对超高温杀菌牦牛乳稳定性提升效果进行研究。通过测定乙醇稳定性、蛋白沉淀率、乳清蛋白变性率、动力学稳定性指数(turbidity stability index,TSI)... 以生牦牛乳为原料,对蛋白进行标准化,通过添加乳化盐、电渗析和树脂吸附等前处理技术,对超高温杀菌牦牛乳稳定性提升效果进行研究。通过测定乙醇稳定性、蛋白沉淀率、乳清蛋白变性率、动力学稳定性指数(turbidity stability index,TSI)以及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对不同前处理对牦牛乳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3种前处理手段均能够显著提升超高温杀菌牦牛乳热稳定性。与标准化对照组相比,经树脂前处理的样品乳清蛋白变性率降低92.02%,可溶性钙的含量降低3.94%,蛋白沉淀率降低11.71%,平均TSI为2.94;经过电渗析前处理的样品乳清蛋白变性率降低90.15%,可溶性钙含量降低13.93%,蛋白沉淀率降低20.40%,平均TSI为1.33;经过乳化盐处理的样品乳清蛋白变性率降低84.69%,蛋白沉淀率增加18.39%。ζ-电位分析表明树脂处理组样品的电位绝对值最大,为22.83 mV,电渗析组电位绝对值仅次于树脂组,为19.57 mV,表明电渗析前处理也提高了超高温杀菌牦牛乳的热稳定性。FTIR表明,树脂与电渗析处理组样品超高温处理后,增加了α-螺旋结构的相对含量,降低了β-折叠的相对含量。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通过调整牦牛乳盐类平衡可提高其超高温稳定性,对液态常温牦牛乳加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热加工 离子交换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TMEM182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
19
作者 张明昊 王佟 +5 位作者 包鹏甲 黄纯 于沁冉 邓婧瑛 褚敏 阎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9,共8页
为研究家牦牛TMEM182基因的生物学结构和功能,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试验以家牦牛肌肉组织cDNA为模板,克隆TMEM182基因的CDS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测定了该基因在牦牛心、肝、脾、肺、肾、脂肪、肌肉以及睾丸中的表达... 为研究家牦牛TMEM182基因的生物学结构和功能,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试验以家牦牛肌肉组织cDNA为模板,克隆TMEM182基因的CDS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测定了该基因在牦牛心、肝、脾、肺、肾、脂肪、肌肉以及睾丸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家牦牛TMEM182基因CDS区序列长690 bp,编码299个氨基酸;核苷酸相似性比对发现,家牦牛与野牦牛的同源性最高,为99.7%,与猕猴的同源性最低,为85.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家牦牛TMEM182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6.48,为轻微酸性跨膜的疏水蛋白,主要分布于内质网中;同时,该蛋白存在12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和4个糖基化位点;其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与TM6SF1、MCTP2、TSPAN33和CDH15等蛋白存在主要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TMEM182基因在家牦牛被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睾丸、肌肉和脂肪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TMEM182基因 克隆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研究不同能量水平饲粮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谢建鹏 何振富 +4 位作者 张文鹏 陈平 王斐 狄亚鹏 马学军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8-1290,共13页
本研究旨在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不同能量水平饲粮对育肥牦牛血清差异代谢物、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公牦牛进行试验,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10头牦牛,其中Ⅰ、Ⅱ、Ⅲ组对应饲... 本研究旨在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不同能量水平饲粮对育肥牦牛血清差异代谢物、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公牦牛进行试验,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10头牦牛,其中Ⅰ、Ⅱ、Ⅲ组对应饲粮能量水平分别为6.78、7.73、8.49MJ·kg-1。预试期20d,正试期90d。育肥全期Ⅰ组牦牛平均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纤维(CF)、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Ⅰ组最高。Ⅲ组牦牛血清中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无机磷(IP)、总胆固醇(TCHO)的含量显著高于Ⅰ组或Ⅱ组(P<0.05)。试验对前50种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Ⅰ组与Ⅱ组牦牛相比,血清中代谢物含量上调的主要有胆酸、3-乙基苯基硫酸盐、3b-羟基-5-胆酸等代谢物,下调的主要有岩藻糖醇3-棕榈酸酯、维生素A、CDP葡萄糖等代谢物。Ⅰ组与Ⅲ组牦牛相比,血清中代谢物含量上调的主要有香叶醛、氨基戊酸甜菜碱、L-精氨酸等代谢物,下调的主要有谷氨酰胺、异吲哚-1-酮、三乙酰白藜芦醇等代谢物。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表明,Ⅰ组与Ⅱ组牦牛血清代谢物的改变最为相关的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醚脂代谢、甘油磷脂、谷氨酸能突触、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Ⅰ组与Ⅲ组牦牛血清代谢物的改变最为相关的是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精氨酸生物合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谷氨酸能突触、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氮代谢、鞘脂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亚油酸代谢、丁酸盐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综上得出,Ⅰ组牦牛表观消化率最好,Ⅲ组牦牛生长性状较好。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得出,高能饲粮水平的牦牛血清差异代谢物通过参与牦牛蛋白质、脂质、盐类的代谢通路,对各项代谢物有积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牦牛育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能量水平 生长性状 生化指标 血清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