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北鲵产卵场生境
1
作者 张承志 常诗麒 +7 位作者 王阳 徐密 刘思 王声泽 徐梦昊 单洪佳 张晓颖 李殿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616,共10页
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生存受到生境退化和丧失的严重威胁,深入探究其产卵时的生境选择偏好,对促进其种群数量的增长至关重要。2023年5月在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调查极北鲵及... 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生存受到生境退化和丧失的严重威胁,深入探究其产卵时的生境选择偏好,对促进其种群数量的增长至关重要。2023年5月在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调查极北鲵及其卵袋的数量,同时测量产卵场19个生境因子,以期揭示影响其繁殖行为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共发现154条极北鲵和85条卵袋,极北鲵倾向于选择植被茂密、近河流的静水池塘作为产卵地点,池塘面积65.20~300.00 m^(2),水体平均深度1.13 m,土壤以黏质为主。所选区域地表温度保持在14.50~17.20℃,水体温度在13.90~16.70℃,光照强度适宜(7.44 klx),空气湿度42.20%~67.20%。水质分析表明,水体pH偏碱性(8.08±0.17),水体电导率(135.35±39.86)μS/cm,溶解氧质量浓度(3.62±1.50)mg/L。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极北鲵(r_(1))和卵袋数量(r2)的关键因子。其中,距道路距离(r_(1)=0.827、r_(2)=0.724)、水体面积(r_(1)=0.792、r_(2)=0.901)、郁闭度(r_(1)=0.697、r_(2)=0.658)、水体温度(r_(1)=0.597)、地表温度(r_(1)=0.582)、水体深度(r_(1)=-0.706、r_(2)=-0.667)、人为干扰程度(r_(1)=-0.682、r_(2)=-0.616)和水面覆盖物(r_(2)=0.559)与极北鲵繁殖行为密切相关。气候因子、水因子以及干扰因子在极北鲵选择产卵位点时起到重要作用,保护此类环境因子对极北鲵的生存与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北鲵 卵袋 产卵场生境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多样性 被引量:2
2
作者 于爽 刘祥君 +3 位作者 曲秀春 王立凤 石兰英 郝婧玮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16,19,共4页
为了解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多样性特征,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及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 为了解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多样性特征,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及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14科364属725种,根据性质和用途可将植物资源分为药用、观赏等13类;按中国植被生长型分类,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一年生草本次之;拥有各种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比例最大;植被类型丰富,垂直地带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维管植物 多样性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高作锋 邓立斌 陈端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6-109,共4页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管理。以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建立生态评价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生态评价。结果表明:Ⅰ级...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管理。以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建立生态评价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生态评价。结果表明:Ⅰ级指标层各单项指标评价指数值较高是多样性和稀有性,面积的适宜性、脆弱性以及人类威胁指数值均不高;准则层中各单项指标评价指数值最高的为生物多样保护,生态旅游价值较低;目标层综合评价指数(CEI)为0.7468。表明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生态评价 自然保护区 牡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立凤 曲秀春 +1 位作者 于爽 许丽颖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815-3819,共5页
经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已知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91科328属662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6属11种,被子植物88科322属651种。该区具有多种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温带分布属237属,占总属数的85.56%(世界分布不计,下同)... 经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已知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91科328属662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6属11种,被子植物88科322属651种。该区具有多种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温带分布属237属,占总属数的85.56%(世界分布不计,下同);温带分布种525种,占总种数的81.65%,其中中国—日本分布和东北分布共有248种,占总种数的38.57%,是该区温带地理成分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及开发管理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景东 吴德东 舒展 《森林工程》 2007年第4期12-15,共4页
在对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阐述的同时,通过对保护区内的生态质量、管理水平、经济现状进行评价及功能区区划的介绍,提出了科学的开发与管理对策,以保护动植物资源,协调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推动本保护... 在对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阐述的同时,通过对保护区内的生态质量、管理水平、经济现状进行评价及功能区区划的介绍,提出了科学的开发与管理对策,以保护动植物资源,协调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推动本保护区的可持续开发、经营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评价 自然保护区 牡丹 功能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生物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必成 王军馥 +4 位作者 方国富 何娅 王正寰 丁由中 杨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6期83-84,107,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生物多样性状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兽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鉴定出鸟兽6目11科15种(兽类9种,鸟类6种),其中白颈长尾雉(Syrma... [目的]了解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生物多样性状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兽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鉴定出鸟兽6目11科15种(兽类9种,鸟类6种),其中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鹇(Lophura ny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兽类依次为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华南兔(Lepus sinens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等;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鸟类依次为白鹇(L.nythemera)、大山雀(Parus major)、勺鸡(P.macrolopha)等。核心区红外相机所拍摄的物种数显著多于缓冲区。[结论]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长期监测工作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鸟类 兽类 生物多样性 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
作者 桂正文 施皓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坐落于安徽省南部的祁门县与石台县交界处,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境内山势雄伟,峰石奇险,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主峰海拔1727.6m,与黄山、清凉峰同为皖南三...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坐落于安徽省南部的祁门县与石台县交界处,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境内山势雄伟,峰石奇险,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主峰海拔1727.6m,与黄山、清凉峰同为皖南三座高峰。保护区于1982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安徽省南部 石台县 清凉 祁门县 黄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时空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汪艳梅 陈巧尔 +3 位作者 林友福 钟俊杰 黄琰彬 丁国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4,共9页
两栖类被认为是全球受威胁程度较高的类群,两栖类多样性观测可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为了解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的时空分布,于2018年4、6和8月选取溪流、水田和人工水渠3种生境类型,设置12条样线开展观测,记录样线... 两栖类被认为是全球受威胁程度较高的类群,两栖类多样性观测可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为了解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的时空分布,于2018年4、6和8月选取溪流、水田和人工水渠3种生境类型,设置12条样线开展观测,记录样线内两栖类种类、数量及环境数据,计算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9个多样性指数来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两栖类多样性的差异。结果显示:(1)共记录到两栖类2124只,隶属1目7科17属22种;(2)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和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为优势种,且在3个月份中均记录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气温、水温和湿度与两栖类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6月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F指数和G指数均明显高于4月;8月仅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和G指数高于4月;(5)G-F指数不受生境类型和观测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福建君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生境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21
9
作者 谢培根 胡娟 +5 位作者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李佳琦 徐爱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8-176,共9页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顷塘区域,野猪倾向于在落叶阔叶林(拍摄率5.33±5.64)和针阔混交林(3.75±3.46)活动,而在龙塘山区域,则倾向于针阔混交林(4.32±5.21);千顷塘与龙塘山区域野猪各月间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冬季的α值高于其他季节;昼行性指数β的平均值分别为0.870和0.768,显著高于理论值13/24 (P <0.01),表明清凉峰的野猪种群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且在冬季的活动时间分配较之其他季节更不均匀。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季节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发现,保护区内野猪春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08:00—10:00、17:00—19:00),冬季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3:00—17:00),其他季节无明显活动高峰。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野猪华南亚种生态习性的认知,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峰自然保护区与牡丹江市公园夏季鸟类多样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自亲 金志民 +1 位作者 杨春文 邹红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50,共4页
2004—2007年5—8月,分别在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牡丹市的北山公园、人民公园、江滨公园采用样线和样点法对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鸟类14目33科93种、牡丹江市公园鸟类12目28科56,全部包含于保护区... 2004—2007年5—8月,分别在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牡丹市的北山公园、人民公园、江滨公园采用样线和样点法对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鸟类14目33科93种、牡丹江市公园鸟类12目28科56,全部包含于保护区的鸟类物种中。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中鸟类的多样性最高(H=2.875),物种数占所记录鸟类的73.11%;组成单一的针叶林(H=0.0486)、农田(H=0.756)等植被中鸟类的多样性较小。3个公园中,北山公园鸟类多样性最高(H=5.9865),人民公园次之(H=3.5478)。公园的林地和灌丛中鸟类丰富度、均匀度最高(S=2.627,J=0.8675),农田和水域最小(S=1.781,J=0.68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自然保护区 牡丹江城市公园 鸟类 物种多样性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瑞 雷福民 +4 位作者 王军旺 许丽娟 王旭池 马天午 徐爱春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63-72,共10页
为进一步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兽多样性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分布,补充和完善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资源数据,探究保护区重点保护动物的活动节律,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共布设115个相机位点(网络),利用红外相机技术... 为进一步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兽多样性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分布,补充和完善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资源数据,探究保护区重点保护动物的活动节律,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共布设115个相机位点(网络),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资源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共获得鸟兽独立有效照片18363张,其中兽类占84.89%,鸟类占13.11%,经鉴定,共有兽类18种,分属8目12科,鸟类36种,分属8目17科,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分别为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梅花鹿Cervus nippon、黑麂Muntiaeus crinifrons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分别为猕猴Macacamulatta、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milneedwardsii、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蛇雕Spilornis cheel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苍鹰A. gentilis、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画眉Garrulax canorus、棕噪鹛Garrulax berthemyi和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4种动物分别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25.17)、野猪Sus scrofa(7.37)、梅花鹿(5.87)和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3.91),鸟类中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4种动物是白鹇(5.71)、勺鸡(0.82)、棕噪鹛(0.54)和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0.37)。对相对多度指数居前四位的鸟兽日活动节律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除猪獾外,其余3种鸟兽均为昼行性动物,小麂和梅花鹿日活动呈现两个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6:00—8:00和17:00—19:00,野猪活动高峰集中在13:00—15:00,猪獾的日活动有三个高峰,分别为4:00—6:00、12:00—14:00和18:00—20:00;保护区内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主要包括人为活动干扰和家畜活动干扰。本研究评估了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鸟兽资源现状,对保护区实施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兽类 鸟类 相对多度指数 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玉兰(Yulania cylindrica)种群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徐悦 刘守赞 +2 位作者 常鹏杰 夏侯左英 申亚梅 《山东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23-29,共7页
以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玉兰(Yulania cylindrica)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群分布、物种多样性、生活型与生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黄山玉兰主要集中分布在干坑林区,数量相对不多;群落内共有50种植物(含变种),以蔷薇科(Ros... 以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玉兰(Yulania cylindrica)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群分布、物种多样性、生活型与生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黄山玉兰主要集中分布在干坑林区,数量相对不多;群落内共有50种植物(含变种),以蔷薇科(Rosaceae)、菊科(Ast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樟科(Lauraceae)为主,乔木层优势种是杉木(重要值43.86)与黄山玉兰(重要值25.81),灌木层优势种是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重要值17.06);群落垂直结构明显,物种生活型谱中高位芽占一半以上;群落内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0.897)、Shannon-Wiener指数(3.632),Pielou均匀度指数(1.234)均最高,乔木层的3个指数最低。综上所述,保护区内黄山玉兰资源较为珍稀,虽然目前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但仍存在被群落内其他物种演替取代的可能,建议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玉兰 种群分布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 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在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发生与危害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志民 杨春文 +1 位作者 金建丽 刘铸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牡丹 光肩星天牛 红松阔叶混交林 危害 森林类型 年平均气温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及其促进措施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山青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3期201-201,206,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因此,迫切需要探寻出一条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道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路径。本文结合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分析了自...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因此,迫切需要探寻出一条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道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路径。本文结合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的措施,以期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用 野生动物保护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红尾鸲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繁殖记述
15
作者 郭瑞 章叔岩 +2 位作者 翁东明 程樟峰 王向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3-896,共4页
2015年和2016年的5_7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巢址,并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红尾鸲在本地为冬候鸟,但首次发现该种鸟类夏季在此繁殖;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 2015年和2016年的5_7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巢址,并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红尾鸲在本地为冬候鸟,但首次发现该种鸟类夏季在此繁殖;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下旬开始营巢,持续10d左右,巢穴外径7.5cmx5.8cm、巢深3.2cm,巢材由苔藓、体羽、禾本科杂草茎等组成;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2015年产卵4枚、2016年产卵5枚),孵化期11—12d,巢内育雏14d。推测冬候鸟北红尾鸲在此繁殖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红尾鸲 巢址特征 繁殖生态 浙江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凉峰小麂生境选择影响因子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鲁庆彬 游卫云 +5 位作者 高欣 于江傲 杨仙玉 周圻 章叔岩 翁东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2,共5页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对清凉峰小麂栖息区域的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小麂生境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为了采食,小麂多选择西至北坡(阴坡)、草本少灌木多的生境,回避东至南坡(阳坡)、灌木少草本多...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对清凉峰小麂栖息区域的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小麂生境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为了采食,小麂多选择西至北坡(阴坡)、草本少灌木多的生境,回避东至南坡(阳坡)、灌木少草本多的生境;为了隐藏,小麂选择郁闭度较高、离水源较远的生境,回避郁闭度较小、离水源较近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麂 生境选择 生境因素 主成分分析 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台湾水青冈种群2006-2011年更新动态及其与生境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瑞 翁东明 +4 位作者 金毅 张宏伟 丁文勇 程樟峰 于明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8-483,共6页
台湾水青冈为我国特有的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IUCN定为渐危种,其为建群种的群落更是罕见。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较大面积的台湾水青冈群落,为了解该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种群的更新特点及影响其生长的生境因子,在保护区内建... 台湾水青冈为我国特有的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IUCN定为渐危种,其为建群种的群落更是罕见。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较大面积的台湾水青冈群落,为了解该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种群的更新特点及影响其生长的生境因子,在保护区内建立了1hm2台湾水青冈群落动态样地,于2006年和2011年对胸径≥1cm的个体进行每木定位调查和复查。基于调查数据,对台湾水青冈种群的结构、补员和死亡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编制了台湾水青冈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同时利用冗余分析(RDA)法分析了影响台湾水青冈更新的主要生境因子。结果表明:(1)5年间样地内台湾水青冈个体从448株增长到468株,增幅为4.3%;(2)水青冈种群径级多度分布呈反"J"形,显示种群结构稳定;(3)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在第Ⅳ龄级、第Ⅴ龄级、Ⅸ龄级出现3个峰值;(4)4个地形因子(海拔、凹凸度、坡度和坡向)均对台湾水青冈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水青冈 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冗余分析 生命表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凉峰环颈雉冬季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2
18
作者 邵继峰 鲁庆彬 +2 位作者 金晶 游卫云 于江傲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7-512,共6页
2007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使用典型样线法寻找环颈雉的觅食地,根据调查地区情况,选择可能影响环颈雉对觅食地选择各种的变量,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对环颈雉觅... 2007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使用典型样线法寻找环颈雉的觅食地,根据调查地区情况,选择可能影响环颈雉对觅食地选择各种的变量,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对环颈雉觅食地选择影响大的变量类型,然后用Independent-samples t和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分析其选择性。在实地考察中,总共发现了14个觅食地。分析发现,环颈雉偏向于选择下坡位作为它们的觅食地,在所有觅食地中占64.29%,而中上坡位仅占总数的35.71%。由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隐蔽条件的综合作用,环颈雉偏爱灌木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高、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较低的栖息地中觅食,特别喜欢密灌稀草(占5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环颈雉 觅食地 典型样线法 丰富度 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台湾水青冈群落谱系结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倩倩 梁宗锁 +4 位作者 刘金亮 翁东明 张宏伟 于明坚 胡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0-1327,共8页
群落谱系结构是了解群落聚群过程的一个基础研究内容。但是现有大部分研究内容集中在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时空差异,对谱系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以浙江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林为研究对... 群落谱系结构是了解群落聚群过程的一个基础研究内容。但是现有大部分研究内容集中在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时空差异,对谱系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以浙江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年、2011年、2016年3次群落动态调查数据,从10、20、50m的3个空间尺度上研究该群落在10a间的谱系结构动态变化,分析时空尺度对台湾水青冈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探究调控台湾水青冈群落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后期台湾水青冈林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发现(1)在10a森林动态变化过程中,群落的MPD指数下降,MNTD指数增加。NRI和NTI指数在大尺度上随时间显著增加,但在小尺度上无显著变化。(2)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上述指数的动态变化趋势均不断增强。以上结果表明,2006—2016年间台湾水青冈群落总体谱系结构表现出不断聚集的趋势,而近缘种的谱系关系则不断疏远;群落谱系结构的聚集趋势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强。大尺度上的环境过滤和小尺度上的随机过程和种间竞争作用可能是导致该地区台湾水青冈群落谱系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生态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清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台湾水青冈 谱系结构 尺度 环境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朴忠万 金志民 +2 位作者 杨春文 刘铸 李殿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614-4615,4623,共3页
[目的]对北红尾鸲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研究。[方法]2009年3~11月在北红尾鸲的繁殖期内,借助望远镜、摄像机,对横道河子威虎山影视城和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北红尾鸲觅食、占区、交配、营巢和育雏等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北红尾鸲4月... [目的]对北红尾鸲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研究。[方法]2009年3~11月在北红尾鸲的繁殖期内,借助望远镜、摄像机,对横道河子威虎山影视城和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北红尾鸲觅食、占区、交配、营巢和育雏等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北红尾鸲4月初迁入,10月下旬迁出,居留期近6个月,在牡丹江属夏候鸟。繁殖期间,其配偶关系多为一雄一雌,筑巢雌雄鸟共同承担,巢筑于石隙、墙壁或林区空房子内,筑巢大约在5~6d内完成。巢高平均为11.42cm,巢深平均为5.13cm,外径平均10.9cm,内径8.4cm,窝卵数5~8枚不等,平均为6枚,卵白色,钝端长有粉红色斑,也有淡蓝色和粉红色卵。卵重平均为2.09g,孵化期为12~15d,孵化率为91.9%,育雏期为13d。[结论]该研究可为环境监测与鸟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红尾鸲 横道河子 牡丹自然保护区 繁殖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