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9篇文章
< 1 2 2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凤丹牡丹果荚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分析
1
作者 张延萍 张晨曦 +4 位作者 左海超 高迪 吴琪琪 宋亚飞 赵李缘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17,共9页
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牡丹果荚的生物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证明其存在开发和利用的潜力。通过对牡丹果荚提取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含有88种成分,其中17种成分被选为网络药理学研究对象,对应219个靶点。... 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牡丹果荚的生物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证明其存在开发和利用的潜力。通过对牡丹果荚提取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含有88种成分,其中17种成分被选为网络药理学研究对象,对应219个靶点。在基因本体论分析中,交集靶点主要涉及对异源物质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的富集结果主要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前列腺癌、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的分子对接结合能都低于-5.0 kJ/mol,可以稳定结合。综上,牡丹果荚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参与多种生物过程来发挥抗炎和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牡丹果荚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牡丹果荚 抗炎和抗菌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牡丹花果胶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2
作者 陈玲 宁二娟 王学方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2期10-16,共7页
以丹凤牡丹花为原料,以果胶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牡丹花果胶提取工艺,并检测牡丹花果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最优工艺为:提取温度为95℃,pH值为1.5,提取时间2 h,溶剂倍数20倍,在该工艺条件下牡丹花果... 以丹凤牡丹花为原料,以果胶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牡丹花果胶提取工艺,并检测牡丹花果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最优工艺为:提取温度为95℃,pH值为1.5,提取时间2 h,溶剂倍数20倍,在该工艺条件下牡丹花果胶提取率为(19.06±0.18)%,与预测值几乎相当。牡丹花果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3.44±0.12)、(2.13±0.11)mg/mL,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为(4.23±0.10)mmol T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果胶 响应面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牡丹不同茶类夏秋茶香气品质差异分析
3
作者 唐梦婷 廖献盛 +5 位作者 吴先寿 魏明秀 郑玉成 金珊 张见明 叶乃兴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及醇类为主;秋茶中鉴定出50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为主。香气活性值分析表明,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绿茶的关键呈香物质;β-紫罗兰酮、2-乙氧基-3-甲基吡嗪、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黄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E)-芳樟醇氧化物、2-乙氧基-3-甲基吡嗪等是金牡丹白茶的关键呈香物质;吲哚、苯甲酸甲酯、苯乙醛、香叶醇、(E)-芳樟醇氧化物等是金牡丹乌龙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等是金牡丹红茶的关键呈香物质。秋茶中呈香物质的贡献、种类与数量均多于夏茶,其中,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等42种关键呈香物质在秋季样品中香气活性值均高于夏季。整体而言,金牡丹茶以花香类为主要香型,秋茶香气品质显著优于夏茶,香叶醇、芳樟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苯甲酸甲酯等14种挥发性代谢物为金牡丹茶品种的关键香气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不同茶类 夏秋茶 香气品质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花中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4
作者 陈玲 王学方 +3 位作者 李智宁 张立攀 李晓 宁二娟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对丹凤和香玉两种牡丹花中的游离酚、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进行提取,测定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主要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凤和香玉... 对丹凤和香玉两种牡丹花中的游离酚、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进行提取,测定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主要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凤和香玉牡丹花的游离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总酚含量分别为31.45、32.64 mg/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1.11、40.67 mg/g,其次是酯键合态酚和糖苷键合态酚,不溶性结合态酚含量较低;两种牡丹花游离酚均含有17种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白藜芦醇、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大波斯菊苷;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中主要成分是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和大波斯菊苷。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游离酚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丹凤、香玉牡丹花游离酚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为855.03、367.10、230.54μmol/g和499.06、290.64、196.39μmol/g;丹凤和香玉牡丹花的游离酚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强,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2.15、13.87μg/mL。研究结果对丹凤和香玉多酚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游离酚 酯键合态酚 糖苷键合态酚 不溶性结合态酚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S标记鉴别牡丹、芍药及川赤芍
5
作者 陈灵丽 王多梅 +4 位作者 蒲婧哲 胡冲 蒋超 袁媛 张亚中 《中国现代中药》 2025年第2期242-247,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准确鉴别牡丹、芍药及川赤芍的DNA特征序列(DSS)标记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基于芍药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库,采用IdenDSS软件筛选出DSS组及其特异性引物对,经DNA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序列比对进...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准确鉴别牡丹、芍药及川赤芍的DNA特征序列(DSS)标记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基于芍药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库,采用IdenDSS软件筛选出DSS组及其特异性引物对,经DNA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序列比对进行牡丹、芍药及川赤芍目标DSS验证。结果:通过对5对候选DSS的验证,确定联合2个DSS(GTAACTTGCTATCCTCTTGCCTAGCAGGCAAAGATTTACT、ACTACGAA GAAGTTCCGGGGGTTACAAAGGAAACTTCGAG)标记可用于牡丹、芍药及川赤芍的鉴定,将DSS上传至中药分子鉴定平台(http://www. herbsdna. com)标准数据库中,结合数据库的BLAST功能,可实现牡丹、芍药及川赤芍的快速、准确鉴定。结论:筛选的DSS标记可用于牡丹皮、白芍及赤芍的基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芍药 川赤芍 DNA特征序列 基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暖趋势下1951—2020年牡丹江区域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6
作者 薛宇声 王菲 +2 位作者 周毓彦 宋英俊 刘莹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5年第1期166-170,共5页
研究旨在分析牡丹江区域1951—2020年逐日气温变化,探索其趋势、突变点及周期性特征,以评估气温变化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等统计... 研究旨在分析牡丹江区域1951—2020年逐日气温变化,探索其趋势、突变点及周期性特征,以评估气温变化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对年均气温及极端气温进行详细分析,识别气温变化的趋势、突变点和周期性。研究结果:1951—2020年,牡丹江区域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1980年后气温上升速率加快,气温差缩小幅度显著。突变点分析显示,1980年为重要转折点。周期性分析发现,1960—1980年期间存在显著的中期周期性波动,1990年后周期性有所减弱,但0.2Hz左右的周期性波动仍存在。研究结论:研究揭示了牡丹江区域过去70a间显著的气温上升趋势和周期性特征,为理解该区域气候变化规律及制定区域性应对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趋势性 突变性 周期性 牡丹江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菏泽牡丹元素在现代汉服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7
作者 伊梦茹 陈炜 《服装设计师》 2025年第1期49-53,共5页
菏泽牡丹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章主要阐述了菏泽牡丹元素在现代汉服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首先介绍了菏泽牡丹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牡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接着分析了牡丹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尤其是牡丹元素在... 菏泽牡丹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章主要阐述了菏泽牡丹元素在现代汉服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首先介绍了菏泽牡丹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牡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接着分析了牡丹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尤其是牡丹元素在汉服设计应用中的发展前景。通过以上研究分析,设计一系列作品作为菏泽牡丹元素在现代汉服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菏泽牡丹 现代汉服 设计创新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色彩在昆曲服饰中的运用——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8
作者 王媛媛 李奕锦 胡斯羽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5年第1期158-161,共4页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这股文化热潮已深深渗透各种设计范畴,而在服装设计行业内尤为凸显,设计师越来越多地汲取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作出富有东方神韵的作...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这股文化热潮已深深渗透各种设计范畴,而在服装设计行业内尤为凸显,设计师越来越多地汲取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作出富有东方神韵的作品。由此,文章深入探讨昆曲服饰中传统色彩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分析昆曲的艺术特征,尤其是服饰美学,揭示色彩在昆曲表演中的独特作用。对经典剧目《牡丹亭》进行详尽剖析,并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对比古代与现代昆曲演出服饰的用色,旨在彰显色彩如何承载情感、塑造人物性格,并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审美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服饰 传统色彩 服饰美学 青春版《牡丹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作者 刘慧 文春玲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3-97,共5页
牡丹江市作为我国著名的食用菌主产区,其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分析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近年来,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食用菌产量产值稳步增长,栽培... 牡丹江市作为我国著名的食用菌主产区,其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分析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近年来,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食用菌产量产值稳步增长,栽培品种多样,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大,多渠道整合营销取得进展,但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菌种选育能力弱,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有限,线上营销能力较弱,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菌种选育能力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强精深加工,拓宽营销渠道,强化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 发展现状 牡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牡丹——麦冬立体套种栽培模式
10
作者 张继雨 孙晓慧 +3 位作者 尉菊萍 王连祥 李敏敏 吕令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1期134-136,共3页
油用牡丹种植3年后开始获得效益,为了解决油用牡丹盛果期之前结实率低、成本投入大的问题,以及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在开展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工作中,通过对油用牡丹和麦冬生态学、生物学习性对比分析,探讨了油用牡丹套种麦冬的可... 油用牡丹种植3年后开始获得效益,为了解决油用牡丹盛果期之前结实率低、成本投入大的问题,以及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在开展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工作中,通过对油用牡丹和麦冬生态学、生物学习性对比分析,探讨了油用牡丹套种麦冬的可行性。套种实践表明,在油用牡丹进入大量结实前,麦冬经济效益能够弥补油用牡丹的成本投入,该复合经营模式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本文作者对油用牡丹套种麦冬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麦冬 套种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亭》中的花园“阈限空间”阐释
11
作者 董茳桐 《戏剧之家》 2025年第2期9-12,共4页
汤显祖在戏曲《牡丹亭》中凭借空间叙事的能力,赋予花园以超验色彩,创造了介于宅院内外、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花园“阈限空间”。花园使杜丽娘照见了内在生命力,从而脱离了类别的社会结构实现了对爱情的追求,杜丽娘对阈限空间的体验成为生... 汤显祖在戏曲《牡丹亭》中凭借空间叙事的能力,赋予花园以超验色彩,创造了介于宅院内外、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花园“阈限空间”。花园使杜丽娘照见了内在生命力,从而脱离了类别的社会结构实现了对爱情的追求,杜丽娘对阈限空间的体验成为生存体验的内在形式,于此发觉其自我真实的心灵和情感。花园阈限空间因其在结构中处于边缘、模糊的位置,构成了对以礼教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威胁与破坏,彰显了无序的危险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花园 阈限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牡丹在菏泽的引种表现及初步育种实践
12
作者 王建民 张佩 孙凯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66-170,共5页
为有效利用滇牡丹资源,加快牡丹性状改良,自2016年开始,分别从滇牡丹原产地香格里拉和驯化地甘肃榆中引种滇牡丹种子和种苗,在山东菏泽进行了栽培试验和杂交育种工作。结果发现,从香格里拉引进的滇牡丹种子和种苗,栽培1~2 a后全部死亡,... 为有效利用滇牡丹资源,加快牡丹性状改良,自2016年开始,分别从滇牡丹原产地香格里拉和驯化地甘肃榆中引种滇牡丹种子和种苗,在山东菏泽进行了栽培试验和杂交育种工作。结果发现,从香格里拉引进的滇牡丹种子和种苗,栽培1~2 a后全部死亡,从榆中县引种的种子播种苗成活率为30%。2018年榆中引进的2年生和5年生苗栽植1 a后的成活率分别达85.5%、68.0%,2022年的成活率分别为2.7%、8.0%。以滇牡丹为母本,以牡丹栽培品种混合花粉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7株杂交后代;以滇牡丹为母本,以牡丹栽培品种岛锦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2株杂交后代;滇牡丹作父本的杂交组合均未获得杂交后代。本研究将滇牡丹成功引种到菏泽,丰富了菏泽的滇牡丹基因资源,为培育菏泽含有滇牡丹基因的系列牡丹、芍药栽培品种,提升牡丹育种水平,促进中国牡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引种 驯化 杂交育种 香格里拉市 榆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牡丹品种花蕾和花瓣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3
作者 赵婷婷 高星 +5 位作者 杨佳维 王浩任 陈华乐 唐天琪 孟鑫 史倩倩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2期17-25,共9页
研究以10个国外牡丹品种的花蕾和花瓣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Vc和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探究不同牡丹品种的营养价值和活性潜力,以期为国外牡丹品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 研究以10个国外牡丹品种的花蕾和花瓣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Vc和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探究不同牡丹品种的营养价值和活性潜力,以期为国外牡丹品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牡丹花瓣的基本营养物质含量高于花蕾;而活性物质趋势相反,花蕾含量高于花瓣,且与抗氧化活性呈现相似趋势。根据相关性检验得出,牡丹花内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总酚和Vc。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共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可达83.332%。品种‘花王’花蕾的综合得分最高,总酚和Vc含量相对较高,抗氧化活性相对最强,综合应用潜力较大。本研究旨在为国外牡丹品种花不同发育时期的营养价值和活性功能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花蕾和花瓣 营养成分 抗氧化活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庆实习促进产教融合的实证研究——以牡丹文化节实习为例
14
作者 刘铮 牛永超 孙长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1-55,共5页
以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牡丹文化节顶岗实习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探究节庆实习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学生对实习意义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模式上,节庆实习促进了课程体... 以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牡丹文化节顶岗实习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探究节庆实习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学生对实习意义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模式上,节庆实习促进了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更新和评价方式改革,形成了“教学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新模式。此外,通过实习效果分析,明确了产教融合的积极效果,牡丹文化节实习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也为牡丹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文章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促进地方特色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庆实习 职业教育改革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牡丹文化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双凤穿牡丹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5
作者 陶辉 陈娜 《纺织科技进展》 2025年第2期1-4,15,共5页
为了更好地传承宋代杰出文化,将其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为当前及未来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实践奠定基础,运用理论分析法对宋代双凤穿牡丹纹进行全面研究,在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双凤穿牡丹纹样进行提取、重构,设计出符合当下大... 为了更好地传承宋代杰出文化,将其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为当前及未来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实践奠定基础,运用理论分析法对宋代双凤穿牡丹纹进行全面研究,在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双凤穿牡丹纹样进行提取、重构,设计出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偏好的文创产品。研究表明:①通过对双凤穿牡丹纹的现代化重构设计,创造出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图案式创新设计,增强图案的视觉表现力。②结合对比色与近似色,丰富配色方案,将数码印花技术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技术融合。③在将双凤穿牡丹纹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时,需仔细考量图案寓意与产品特性的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凤穿牡丹 传统纹样 文创产品设计 现代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以来曹州牡丹栽培发展史考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冬生 《古今农业》 1998年第4期38-45,共8页
山东曹州(今菏泽市),是我国著名牡丹之乡,自明中期以后曹州牡丹栽培崛起,至清代遂取代洛阳、亳州而独领风骚,故世有“曹南牡丹甲于海内”之赞。但到解放前夕,盛极一时的曹州牡丹己衰败不堪。建国后,曹州牡丹迅速复兴。
关键词 牡丹栽培 曹州牡丹 牡丹 明代以来 牡丹品种 牡丹产业 新品种 明中期 社会习尚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胺鲜酯及其与油菜素内酯复配液对油用牡丹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晓鹏 肖瑞雪 +6 位作者 张利霞 张亚冰 余世玺 陈轲 李仁杰 罗宁 侯小改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4,共8页
为筛选出适合油用牡丹高产高效栽培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本试验以凤丹为材料,分别于盛花期(4月7日)、籽粒形成期(4月18日)、果荚与籽粒快速生长期(5月10日)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胺鲜酯(D1、D2和D3)及其与油菜素内酯复配液(BD1... 为筛选出适合油用牡丹高产高效栽培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本试验以凤丹为材料,分别于盛花期(4月7日)、籽粒形成期(4月18日)、果荚与籽粒快速生长期(5月10日)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胺鲜酯(D1、D2和D3)及其与油菜素内酯复配液(BD1、BD2和BD3),研究其对植株生理特性、籽粒产量指标(百粒重、单果籽粒重、单株籽粒重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牡丹叶片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关键参数均有明显提高:7月3日时,BD2处理叶片SOD活性较对照显著提高5.24%;5月19日和7月3日时,所有处理叶片MDA含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7月3日时,所有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BD2处理最高,较对照增加33.84%;6月10日时,所有处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BD3处理增幅最大,为98.11%;3个测定时期,除6月10日的BD3处理外其他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胺鲜酯质量浓度的提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所有处理单株籽粒重及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BD3增幅均最大,分别为10.45%与10.44%。相关性分析表明,SOD活性与Chl a、Chl b、Car、总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与单果籽粒重、单株籽粒重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之,12、16 mg/L胺鲜酯与0.05 mg/L油菜素内酯复配喷施油用牡丹植株的生理特性表现优异,并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凤丹 胺鲜酯 油菜素内酯 生理特性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籽油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程 闫梦茹 +4 位作者 薛守宇 葛鹏辉 吴建洋 杨洁 龚立文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3期19-24,共6页
制备牡丹籽油脂质体,以增加牡丹籽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波法制备牡丹籽油脂质体,并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参数。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采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量粒径、多分散系数(PDI... 制备牡丹籽油脂质体,以增加牡丹籽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波法制备牡丹籽油脂质体,并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参数。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采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量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及Zeta电位值;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包封率;同时考察其在4℃和25℃下的稳定性和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牡丹籽油脂质体的乙醇注入-超声波法最优工艺为: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5∶1,牡丹籽油与卵磷脂的质量比为1∶5,缓冲液体积为15 mL,温度为55℃,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脂质体包封率达到87.16%、粒径为143.6 nm、PDI为0.217,Zeta电位为-48.3 mV;4℃储存环境中牡丹籽油脂质体的稳定性较好;体外释药结果表明该制剂12 h内累积释放率达80.27%,缓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脂质体 表征 稳定性 体外释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8大孔树脂-C18柱联用分离牡丹籽壳中短叶松素及抗氧化研究
19
作者 张迎阳 邹林玲 +4 位作者 陈文涛 孙承骏 邹平 徐莹 满在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8,共7页
以牡丹籽壳为原料,利用大孔树脂和C18反相键合硅胶柱(C18柱)联合分离短叶松素,回收率为(98.33±0.64)%。用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牡丹籽壳粗黄酮(Mu Dan Ke Flavonoids,MDKF),得率最高为(10.54±0.13)%;比较了6种大孔树脂(AB-8... 以牡丹籽壳为原料,利用大孔树脂和C18反相键合硅胶柱(C18柱)联合分离短叶松素,回收率为(98.33±0.64)%。用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牡丹籽壳粗黄酮(Mu Dan Ke Flavonoids,MDKF),得率最高为(10.54±0.13)%;比较了6种大孔树脂(AB-8、S-8、DM301、HPD600、HPD100和D101)的吸附率和解析率,发现S-8大孔树脂的吸附率和解析率最佳,分别为83.47%和84.46%;优化S-8大孔树脂分离MDKF的最佳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1.6 mg/mL,上样液流速2.0 mL/min,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60%,洗脱液流速1.5 mL/min,洗脱液体积100 mL;对经过C18柱分离后的组分进行LC-MS分析得到短叶松素,回收率为(98.33±0.64)%;分离前后抗氧化能力比较:C18纯化物>S-8大孔树脂纯化物>MDKF粗提物;分子对接实验表明,短叶松素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有结合能力,过氧化氢酶的结合能力最强为-9.1 kcal/mol。实验表明,短叶松素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作为食品、药品或化妆品等抗氧化剂的添加,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对牡丹籽壳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壳 短叶松素 大孔树脂 C18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皮预处理对滇牡丹种子吸水特性及萌发的影响
20
作者 和桂青 李兆光 +6 位作者 侯志江 和琼姬 李燕 叶磊 杨文高 王蕊 袁文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97-99,104,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萌发情况。[方法]测定4种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萌发过程的物理吸水曲线并拟合曲线回归方程,进一步观测该批种子在15℃温箱中的萌发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滇牡丹种子吸水到饱和... [目的]了解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萌发情况。[方法]测定4种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萌发过程的物理吸水曲线并拟合曲线回归方程,进一步观测该批种子在15℃温箱中的萌发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滇牡丹种子吸水到饱和所需的时间为144~216 h,浸泡时间与吸水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曲线;萌发情况以50℃热水处理的滇牡丹生根率最高,达93.33%,其平均根长、平均侧根数、平均芽长、侧根率、萌发率均在各处理中最高;平均根长与平均侧根数、侧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萌芽率与平均侧根数、平均芽长、侧根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种皮预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吸水率,减少种子浸泡时间;种子播前通过较长时间(144~216 h)的水浸泡可提高滇牡丹种子的生根率,宜采用50℃热水处理滇牡丹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种子吸水特性 萌发情况 曲线回归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