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蒡多糖对腌制沙葱亚硝酸盐含量及品质变化的影响
1
作者 王小龙 杨玲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7期21-24,共4页
在腌制沙葱中,添加牛蒡多糖(30%纯度),研究不同添加量(5%,10%,15%)在沙葱腌制时,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腌制沙葱其他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牛蒡多糖可以有效降低沙葱腌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 在腌制沙葱中,添加牛蒡多糖(30%纯度),研究不同添加量(5%,10%,15%)在沙葱腌制时,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腌制沙葱其他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牛蒡多糖可以有效降低沙葱腌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亚硝酸盐的峰值逐渐降低;沙葱腌制品的抗氧化性能提高了,维C含量显著提高,色泽、口感、香味也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腌制沙葱 亚硝酸盐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改良牛蒡多糖粒径工艺优化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晓乐 韩笑 +3 位作者 宫建泉 李玲玉 朱文卿 郑振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0-147,共8页
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牛蒡多糖粒径进行改良,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优的表面活性剂改良工艺条件,通过紫外光谱、红外、粒径和扫描电镜等对改良前后的牛蒡多糖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牛蒡多糖粒径的最优改良工艺条件为:表面活性剂... 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牛蒡多糖粒径进行改良,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优的表面活性剂改良工艺条件,通过紫外光谱、红外、粒径和扫描电镜等对改良前后的牛蒡多糖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牛蒡多糖粒径的最优改良工艺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种类为吐温-80(Tween-80),浓度为0.5%,涡旋时间16 s,pH5.67,此条件下得到牛蒡多糖粒径为6.19±0.14 n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表面活性剂改良并未改变牛蒡多糖的结构,紫外光谱显示改良后多糖在280 nm处出现了一个细微的波动,推测可能是表面活性剂在该波段的紫外吸收。粒径分析对比表明改良后的牛蒡多糖粒径较改良前显著减小。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改良后牛蒡多糖呈现出更为有序的球状结构,大小较均一。本研究可为制备粒径可控的多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表面活性剂 结构改良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牛蒡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解语 滕迎弟 +4 位作者 唐业豪 黄莉莉 巫永华 张建萍 刘恩岐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期12-15,20,共5页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牛蒡多糖,脱蛋白后用超滤膜将其分成<5,5~8,8~30,30~50,50~300 k和>300 k这6个不同分子量段的牛蒡多糖,对其抗氧化、降血糖和结合胆酸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蒡多糖主要由分子量大于30 k的多糖组成。不同...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牛蒡多糖,脱蛋白后用超滤膜将其分成<5,5~8,8~30,30~50,50~300 k和>300 k这6个不同分子量段的牛蒡多糖,对其抗氧化、降血糖和结合胆酸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蒡多糖主要由分子量大于30 k的多糖组成。不同分子量的牛蒡多糖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并表现出量效关系,其中分子量为5~8 k的牛蒡多糖清除DPPH·和·O_(2)^(-)、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结合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的IC50值分别为0.82 mg/mL和1.31 mg/mL,0.26 mg/mL和0.25 mg/mL,3.83 mg/mL和3.23 mg/mL,均优于其他组分,表明5~8 k的牛蒡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分子量 牛蒡多糖 抗氧化 降血糖 胆酸盐结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多糖的降血糖活性 被引量:35
4
作者 王佳佳 刘玮 +2 位作者 朱静 徐金楠 高向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5-459,共5页
从牛蒡根中提取纯化获得牛蒡多糖ALP1,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和体内糖尿病模型小鼠试验研究其降血糖活性。体外实验表明,ALP1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为0.518 4 mg/mL;体内实验发现ALP1能显著降低链脲霉素诱导的... 从牛蒡根中提取纯化获得牛蒡多糖ALP1,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和体内糖尿病模型小鼠试验研究其降血糖活性。体外实验表明,ALP1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为0.518 4 mg/mL;体内实验发现ALP1能显著降低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明显改善糖耐量及胰岛组织的病变状况,降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酶活力、氧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活力。ALP1对糖尿病小鼠显示出较好的降血糖效果,其降血糖机制可能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糖类在肠道内的吸收,及通过体内抗氧化作用,减少糖尿病鼠体内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降血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提取牛蒡多糖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明侠 苗敬芝 +3 位作者 曹泽虹 董玉玮 秦卫东 吕兆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26-229,共4页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木瓜蛋白酶,从牛蒡中提取多糖,考察固定化工艺的选择、固定化酶提取牛蒡多糖的优化条件及固定化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壳聚糖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最佳条件为:壳聚糖浓度2.5%,加酶量0.3g/g载体,时间...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木瓜蛋白酶,从牛蒡中提取多糖,考察固定化工艺的选择、固定化酶提取牛蒡多糖的优化条件及固定化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壳聚糖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最佳条件为:壳聚糖浓度2.5%,加酶量0.3g/g载体,时间6h,温度15℃,pH7.5,酶活力回收率38.98%。提取牛蒡多糖的最佳条件为:固液比1:20,pH6.5,温度60℃,时间8h,加酶量1.8g/g载体,多糖提取率11.04%。固定化酶重复使用五次,酶活力仍保持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固定化 木瓜蛋白酶 牛蒡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技术分离纯化牛蒡多糖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利华 秦卫东 +1 位作者 陈学红 赵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1-234,共4页
研究了膜技术分离纯化牛蒡多糖的过程。首先,以蛋白脱除率、多糖损失率为指标,比较了三氯乙酸法、鞣酸法、Sevage法几种常用的除蛋白方法,结果表明:鞣酸法除蛋白的效果最佳,蛋白质总去除率为67.87%,糖损失率为18.18%;其次,以膜通量和透... 研究了膜技术分离纯化牛蒡多糖的过程。首先,以蛋白脱除率、多糖损失率为指标,比较了三氯乙酸法、鞣酸法、Sevage法几种常用的除蛋白方法,结果表明:鞣酸法除蛋白的效果最佳,蛋白质总去除率为67.87%,糖损失率为18.18%;其次,以膜通量和透过液中糖浓度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超滤膜、超滤压力、料液温度对超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万的超滤膜,在压力为0.25MPa,料液温度为40℃时,膜通量最大,而且膜污染较轻,多糖得率为25.8%,多糖纯度为7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脱蛋白 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多糖的提取及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6
7
作者 徐永杰 张波 张祎腾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428-431,共4页
目的:研究牛蒡多糖的提取条件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牛蒡多糖提取工艺。1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牛蒡多糖低、高剂量组,每组5只,经口灌胃给药,灌胃容积为10ml/kg,1次/d,连续14d。给药结束... 目的:研究牛蒡多糖的提取条件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牛蒡多糖提取工艺。1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牛蒡多糖低、高剂量组,每组5只,经口灌胃给药,灌胃容积为10ml/kg,1次/d,连续14d。给药结束后,分别采集小鼠粪便,检查肠道肠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结果:牛蒡多糖优化提取条件为:温度80℃,固液比1:10(m/V),时间60min,提取两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牛蒡多糖组乳杆菌与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肠杆菌数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牛蒡多糖能有效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提取 小鼠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多糖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魏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92-1893,共2页
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牛蒡多糖20 d后,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地提高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小鼠脾脏、胸腺器官相对重量。检测结果表明,牛蒡多糖具有较强的调节体液免疫功能和调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 牛蒡多糖(ALP) 免疫调节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法提取牛蒡多糖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吕俊梅 朱建飞 +2 位作者 李宏 陈岗 唐春红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7期117-118,122,共3页
从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液固比3个单因素出发,研究各单因素对牛蒡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经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牛蒡多糖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利用微波法提取牛蒡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 从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液固比3个单因素出发,研究各单因素对牛蒡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经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牛蒡多糖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利用微波法提取牛蒡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80W,微波处理时间2min,水料比40∶1,最终多糖提取率可达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微波提取 工艺优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多糖对发酵乳品质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宁宁 王正荣 +7 位作者 孙春晓 赵圣明 姜丽丽 赵春风 赵岩岩 康壮丽 朱明明 何鸿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7-103,共7页
以牛蒡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发酵乳发酵后的持水力、乳酸菌活菌数、滴定酸度、pH值、色泽、存储模量和损失模量、质构、抗氧化性及感官评定等指标,研究牛蒡多糖对发酵乳品质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蒡多糖可促进乳酸菌产酸及... 以牛蒡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发酵乳发酵后的持水力、乳酸菌活菌数、滴定酸度、pH值、色泽、存储模量和损失模量、质构、抗氧化性及感官评定等指标,研究牛蒡多糖对发酵乳品质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蒡多糖可促进乳酸菌产酸及乳酸菌增殖,当牛蒡多糖质量浓度为1.5 g/L时,发酵乳的持水力最高,可达78.30%,比未添加组高出10.47%;添加牛蒡多糖后,发酵乳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和Fe^3+还原能力最高分别达到97.23%、97.88%和0.58(OD值),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05);牛蒡多糖对发酵乳的流变特性的影响不明显,保留了发酵乳原有的口感;该研究为开发牛蒡多糖功能性发酵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发酵乳 品质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多糖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晓晓 柴智 +4 位作者 冯进 崔莉 李春阳 李莹 黄午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0-288,共9页
牛蒡(Arctium lappa L.)作为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牛蒡多糖(A.lappa L.polysaccharides,ALPs)是牛蒡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不同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式会造成多糖结构上的差异,而牛蒡多糖的化学结... 牛蒡(Arctium lappa L.)作为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牛蒡多糖(A.lappa L.polysaccharides,ALPs)是牛蒡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不同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式会造成多糖结构上的差异,而牛蒡多糖的化学结构与多糖的生物活性紧密相关。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常用的提取方式,包括热水浸提法及基于水提的新型辅助提取方法、酶解提取法、碱液提取法等,并比较了不同提取、分离纯化方式所得牛蒡多糖在分子质量、糖链结构及单糖组成方面的差异,总结了牛蒡多糖的抗炎、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及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以期为进一步探究其生物活性机制、构效关系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提取 纯化 结构表征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絮凝法纯化牛蒡多糖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昕 侯静宇 王立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78-184,共7页
本实验以牛蒡根为材料,以多糖保留率、蛋白清除率和脱色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壳聚糖对牛蒡多糖提取液的絮凝纯化工艺。同时,与传统的水提醇沉法制备多糖作对照,检验了壳聚糖絮凝工艺的纯化效果及制备样... 本实验以牛蒡根为材料,以多糖保留率、蛋白清除率和脱色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壳聚糖对牛蒡多糖提取液的絮凝纯化工艺。同时,与传统的水提醇沉法制备多糖作对照,检验了壳聚糖絮凝工艺的纯化效果及制备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壳聚糖用量为1.2 mL/g,絮凝时间为15 min,提取液pH为4时,牛蒡多糖得率为40.01%±0.11%,纯度为65.39%±0.67%,均优于传统的水提醇沉多糖。另外,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壳聚糖絮凝法制备的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及对氧化损伤的酵母细胞的保护率均高于传统的水提醇沉多糖。综上,相比于传统的醇沉法,壳聚糖絮凝法是一种更优的纯化牛蒡多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壳聚糖 絮凝 纯化工艺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多糖特性分析及对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炎症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姗姗 张斌 +3 位作者 朱文卿 陈锵 张超杰 郑振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72-278,共7页
为探究牛蒡多糖的单糖组成、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在脂多糖诱导的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离子色谱等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多糖在胃肠液中的消化特性、物理稳定性及其抗炎活性。结果显示,牛蒡多糖的总糖含量为83... 为探究牛蒡多糖的单糖组成、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在脂多糖诱导的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离子色谱等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多糖在胃肠液中的消化特性、物理稳定性及其抗炎活性。结果显示,牛蒡多糖的总糖含量为83.07%,分子量为2902 Da,单糖组成为果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13.6:2.5:1.6:1;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升高,且经胃、肠分别消化6 h后,水解度分别为11.66%和9.12%;在细胞模型中有明显的抗炎效果,可明显降低细胞模型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250μg/mL剂量时NO的含量较模型组下降48.66%。结果表明,牛蒡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抗炎功能食品和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单糖组成 体外消化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多糖锌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阳 孙晓晶 +3 位作者 陈锵 刘旭龙 张超杰 郑振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9-186,共8页
本研究以牛蒡多糖和硫酸锌为原料,通过硫酸锌法合成牛蒡多糖锌。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牛蒡多糖锌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蒡多糖锌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牛蒡多糖与硫酸锌的质量比为37:1、温度50℃、时... 本研究以牛蒡多糖和硫酸锌为原料,通过硫酸锌法合成牛蒡多糖锌。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牛蒡多糖锌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蒡多糖锌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牛蒡多糖与硫酸锌的质量比为37:1、温度50℃、时间121 min、pH8.6,此时螯合率为93.21%±0.58%。抗氧化试验表明:当浓度为1.0 mg/mL时,牛蒡多糖锌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4.59%±0.60%、67.27%±1.00%、38.88%±1.68%,自由基清除能力均优于牛蒡多糖;而牛蒡多糖锌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略低于牛蒡多糖。锌修饰牛蒡多糖可增强牛蒡多糖的抗氧化能力,为牛蒡多糖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制备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根多糖的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降血糖、降尿酸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丹 尹海波 +2 位作者 许亮 孟宪群 康廷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71,共6页
以牛蒡根多糖(Arctium lappa polysaccharide, ALP)为原料,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与核磁共振的方法,解析ALP结构。通过研究ALP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以牛蒡根多糖(Arctium lappa polysaccharide, ALP)为原料,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与核磁共振的方法,解析ALP结构。通过研究ALP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和羟基(hydroxyl radical,·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以及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研究AL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体外降血糖活性和体外降尿酸活性。结果表明:ALP相对分子量为1941 Da,具有果糖和葡萄糖的结构特点,ALP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体外降血糖和降尿酸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牛蒡根作为功能性食品与医药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结构表征 抗氧化 降糖作用 降尿酸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牛蒡子多糖提取工艺及对细胞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潘博雅 孟宪群 +3 位作者 康廷国 尹海波 许亮 王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为了确定提取牛蒡子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探究其抗炎作用。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不同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牛蒡子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不同RAW 264.7细胞处理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经Wes... 为了确定提取牛蒡子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探究其抗炎作用。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不同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牛蒡子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不同RAW 264.7细胞处理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经Western blot法检测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牛蒡子多糖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g/mL)、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80℃,此时提取率为7.19%;牛蒡子多糖组对TNF-α和IL-6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并通过调控相关通路上的蛋白表达,起到免疫调控作用。该研究可为牛蒡子新药用成分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RAW 264.7细胞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不同部位多糖的抗氧化与抗凝血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家辉 刘杉杉 +2 位作者 张鑫 王振 李新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5-310,共6页
以牛蒡根、茎、叶三个部位提取的多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MP柱前衍生化法及苯酚硫酸法确定样品的单糖组成和总糖含量,并针对其抗氧化活性和抗凝血活性进行了进一步比较研究。牛蒡根、茎、叶三个部位的多糖中均含有不同含量的甘露糖(Man)... 以牛蒡根、茎、叶三个部位提取的多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MP柱前衍生化法及苯酚硫酸法确定样品的单糖组成和总糖含量,并针对其抗氧化活性和抗凝血活性进行了进一步比较研究。牛蒡根、茎、叶三个部位的多糖中均含有不同含量的甘露糖(Man)、葡萄糖氨(GlcN)、鼠李糖(Rha)、葡萄糖醛酸(Glc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和阿拉伯糖(Ara),其中牛蒡根中Glc含量最高,其次为GlcA和Gal;牛蒡茎中主要有Gal、Glc和Ara组成;而牛蒡叶中也是主要以Glc为主,Gal和Ara次之。抗氧化活性实验中,在0~1.0 mg/m L浓度区间内,以抗坏血酸为标准品,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以牛蒡茎多糖最强、牛蒡叶多糖次之、牛蒡根多糖最弱,对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以牛蒡茎多糖最强、牛蒡叶多糖次之、牛蒡根多糖最弱,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以牛蒡叶多糖最强、牛蒡茎多糖次之、牛蒡根多糖最弱。抗凝血活性实验中,在0~0.3 mg/m L浓度区间内,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均以牛蒡叶多糖最长、牛蒡根多糖次之、牛蒡茎多糖最短,牛蒡根多糖有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作用,牛蒡叶和茎无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作用,通过对比发现三者抗凝血活性相差无几,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抗凝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不同部位 单糖组成 抗氧化活性 抗凝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磁共振法测定牛蒡纯化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建 李哲进 +1 位作者 孔凡伟 顾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1期10821-10825,共5页
[目的]测定牛蒡纯化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方法]应用电子顺磁共振(ESR)方法测定牛蒡纯化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结果]当牛蒡纯化多糖与DPPH·自由基的质量比达到10.0时,5 min后就检测不出DPPH·自由基;... [目的]测定牛蒡纯化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方法]应用电子顺磁共振(ESR)方法测定牛蒡纯化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结果]当牛蒡纯化多糖与DPPH·自由基的质量比达到10.0时,5 min后就检测不出DPPH·自由基;牛蒡多糖与DPPH.自由基质量比为4.67时,可以清除50%的DPPH·自由基。[结论]牛蒡纯化多糖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顺磁共振 牛蒡纯化多糖 DPPH·自由基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果胶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构建及对姜黄素的递送功效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彤 冯进 +3 位作者 黄午阳 汪晶 李莹 陈小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7-46,共10页
以牛蒡RG-1型果胶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为稳定剂构建Pickering乳液,分析多糖质量浓度、pH值、离子强度以及油相体积分数对乳液特性的影响,并研究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对姜黄素的稳态化递送功效。结果表明,形成Pickering乳液最佳条... 以牛蒡RG-1型果胶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为稳定剂构建Pickering乳液,分析多糖质量浓度、pH值、离子强度以及油相体积分数对乳液特性的影响,并研究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对姜黄素的稳态化递送功效。结果表明,形成Pickering乳液最佳条件是果胶多糖质量浓度10 mg/mL和pH 3~5,乳液在NaCl浓度40~200 mmol/L、油相体积分数为0.17~0.75条件下均能保持稳定。流变学结果表明,低浓度钙离子可以有效强化包封姜黄素的乳液界面结构,而浓度达到4 mmol/L时会造成乳液凝胶的收缩失水,降低黏弹性。高内相乳液包封显著提升了姜黄素的热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其中,1 mmol/L和2 mmol/L交联乳液中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最高,达到60%以上。本研究对拓展RG-I型果胶多糖与玉米醇溶蛋白形成的纳米颗粒在食品递送体系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RG-1型果胶多糖 玉米醇溶蛋白 Pickering乳液 姜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