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地区1株牛细小病毒1型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1
作者 吴奥祺 罗宇航 +10 位作者 任同伟 王豪 董覃婷 覃一峰 韦祖樟 欧阳康 陈樱 黄伟坚 潘艳 李凤梅 谢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40-4549,共10页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牛细小病毒1型(Bovine parvovirus 1,BPV1)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变异情况,为BPV1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方法】试验从广西地区养牛场采集409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通过BPV1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使用牛鼻甲骨细胞(...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牛细小病毒1型(Bovine parvovirus 1,BPV1)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变异情况,为BPV1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方法】试验从广西地区养牛场采集409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通过BPV1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使用牛鼻甲骨细胞(BT)对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收集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的BT细胞上清液,通过PCR扩增、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电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病毒鉴定。测定BPV1分离株感染BT细胞后不同时间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TCID_(50)),绘制病毒多步生长曲线。利用高通量测序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409份粪便样本检测到1例BPV1阳性,阳性率为0.24%。病料接种BT细胞盲传至第3代,可观察到细胞圆缩、弯曲、形成细胞团块、溶解等现象。PCR扩增结果显示,产生CPE细胞上清经PCR扩增可出现特异性条带;电镜可观察到圆形、无囊膜、直径约24 nm的病毒粒子;IFA结果显示,接种分离株的BT细胞内可观察到特异性绿色荧光,成功分离到1株BPV1,命名为GXBS2209。第6代分离株病毒滴度为10^(5.75)TCID_(50)/mL,多步生长曲线显示分离株感染BT细胞后病毒滴度在120 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为5515 bp(GenBank登录号:PP158225),与美国Bovine parvovirus株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8.7%。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Bovine parvovirus株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分离株与参考毒株NS1、VP2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8%~99.4%、94.4%~98.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8%~99.5%、90.3%~99.4%;NS1和VP2序列中各有2和3个氨基酸位点替换。【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BPV1,并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为后续BPV1的致病机理、疫苗研究以及疾病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细小病毒1型(BPV1) 病毒分离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细小病毒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飞鹏 李木子 +6 位作者 于晓丽 秦松跃 狄亚心 王一晗 姜艳平 崔文 乔薪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1-796,共6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牛细小病毒(BPV)的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扩增BPV VP2基因,构建pProHTa-BPV-VP2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后获得重组大肠杆菌,通过诱导表达获得VP2重组蛋白,将其纯化后免疫小鼠(100μg/只),经细胞融合、克隆和筛选共获得了5株...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牛细小病毒(BPV)的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扩增BPV VP2基因,构建pProHTa-BPV-VP2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后获得重组大肠杆菌,通过诱导表达获得VP2重组蛋白,将其纯化后免疫小鼠(100μg/只),经细胞融合、克隆和筛选共获得了5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5G9、2B5、6A3、7E8和2B6。经鉴定,其分泌抗体亚型分别为IgG2a、IgG2b、IgM、IgM和IgA。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5株单克隆抗体(MAb)与BPV均可发生特异性反应。同时,将纯化后的BPV VP2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兔抗BPV VP2多抗。利用制备的2B5作为检测抗体,BPV VP2多抗作为捕获抗体,初步建立检测BP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的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除BPV外,与牛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均不发生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BPV最低检出量为3.125×102.8TCID50/m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利用该方法对269份临床猪腹泻病料样品进行检测,检出BPV阳性样品14份,与PCR方法符合率达100%。综上,本研究利用抗BPV VP2蛋白的MAb和兔抗BPV VP2多抗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为BPV感染的快速诊断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并为流行病学研究和疫病防控提供一种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细小病毒 VP2蛋白 单克隆抗体 双抗体夹心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细小病毒VP2基因分段表达及其抗原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济冠 葛俊伟 +4 位作者 姜艳平 崔文 乔薪瑗 唐丽杰 李一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46-549,共4页
为研究牛细小病毒(BPV)VP2蛋白免疫学相关功能,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得到BPV-1VR767株VP2基因片段,测序后利用生物学软件分析VP2蛋白的抗原表位,选取抗原表位富集的3个基因片段VP2-1(100 bp~789 bp),VP2-2(898 bp~1 353 bp)和VP2-3(1 450... 为研究牛细小病毒(BPV)VP2蛋白免疫学相关功能,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得到BPV-1VR767株VP2基因片段,测序后利用生物学软件分析VP2蛋白的抗原表位,选取抗原表位富集的3个基因片段VP2-1(100 bp~789 bp),VP2-2(898 bp~1 353 bp)和VP2-3(1 450 bp~1 899 bp)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转化E.coli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鉴定;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并用ELISA检测小鼠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表达的3种重组蛋白分子量分别约为30.2 ku、22.9 ku和22.7 ku,均可以被BPV阳性血清识别。间接ELISA结果表明,3种重组蛋白均能够有效诱导抗体反应。其中,重组VP2-3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最高,与阳性血清的结合能力最强。该研究结果为研究VP2蛋白功能、建立BPV检测方法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细小病毒 VP2基因 表达 抗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细小病毒病毒样颗粒的组装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越 常继涛 于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30-934,共5页
为研究牛细小病毒(BPV)VP2衣壳蛋白自组装病毒样颗粒(VLPs)以及VLPs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以BPV-1型C7-5中国分离株的基因组序列为模板扩增VP2蛋白的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 Shuttle-CMV中,利用E.coli BJ5183内同源重组将VP2... 为研究牛细小病毒(BPV)VP2衣壳蛋白自组装病毒样颗粒(VLPs)以及VLPs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以BPV-1型C7-5中国分离株的基因组序列为模板扩增VP2蛋白的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 Shuttle-CMV中,利用E.coli BJ5183内同源重组将VP2基因插入腺病毒骨架质粒p Ad Easy-1中,获得携带BPV VP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p Ad-BPV-VP2)。该重组质粒经PacⅠ线性化后转染Ad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r Ad-BPV-VP2,第8代时滴度为107.25TCID50/m L。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以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BPV VP2蛋白可以在腺病毒系统中稳定表达,并有效组装VLPs。将r Ad-BPV-VP2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结果显示,针对BPV的血清Ig G和中和(VN)抗体分别于加强免疫后2周和8周达最高水平,高峰抗体可持续至15周,VN抗体的最高滴度可达1∶4 000。此外,与对照小鼠血清相比,免疫小鼠血清中的IL-2、IL-4及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r Ad-BPV-VP2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BPV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本研究为BPV的免疫预防及载体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细小病毒 病毒样颗粒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牛腹泻主要病毒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梦媛 钟林翰 +5 位作者 韩言言 刘伊湄 李沫萱 王美 李园 徐义刚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32,共7页
为鉴别检测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的4种主要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和牛细小病毒(Bovine parvovirus,BPV),分别以BCV Nsp10基因、B... 为鉴别检测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的4种主要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和牛细小病毒(Bovine parvovirus,BPV),分别以BCV Nsp10基因、BVDV 5′UTR基因、BRV VP6基因和BPV VP2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上述4种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方法的特异性强,仅检测靶标病毒的结果为阳性;方法的灵敏度高,对4种病毒BCV、BVDV、BRV和BPV相应质粒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7.77×10^(2)、7.11×10^(1)、1.74×10^(2)和2.53×10^(2)copies/μL,且重复性良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由于上述病毒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较多,因此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并利用建立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230份牛腹泻临床样本进行检测,BVDV、BCV、BRV和BPV的阳性率分别为66.96%、3.48%、18.26%和9.57%;且存在多病毒混合感染情况,其中BVDV和BRV混合感染率为10.43%,BVDV和BPV混合感染率为3.48%,BVDV、BCV和BRV混合感染率为1.74%,BVDV、BCV和BPV混合感染率为0.87%,BVDV、BRV和BPV混合感染率为0.87%。研究建立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可为病毒性牛腹泻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腹泻病毒 冠状病毒 轮状病毒 牛细小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博卡病毒研究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烨健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4年第5期23-24,27,共3页
当前对细小病毒病毒科(Parvoviridae)的病毒进行分类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2个亚科,即感染脊椎动物的细小病毒亚科(Parvovirinae)和感染无脊椎动物的浓病毒亚科(Densovirinae)。细小病毒亚科可以进一步分为5个属,分别是细小病毒属(... 当前对细小病毒病毒科(Parvoviridae)的病毒进行分类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2个亚科,即感染脊椎动物的细小病毒亚科(Parvovirinae)和感染无脊椎动物的浓病毒亚科(Densovirinae)。细小病毒亚科可以进一步分为5个属,分别是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嗜红细胞病毒属(Erythrovirus)、依赖病毒属(Dependo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卡病毒 细小病毒 依赖病毒 病毒亚科 PARVOVIRUS 病毒 病毒基因组 嗜红细胞 牛细小病毒 非结构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bpV(PIC)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营养素-3壳聚糖支架参与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神经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军 管义祥 +2 位作者 丁锦荣 刘小江 管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6-451,共6页
目的探究载牛细小病毒bpV(PIC)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联合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 3,NT-3)壳聚糖支架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BI组、TBI+N... 目的探究载牛细小病毒bpV(PIC)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联合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 3,NT-3)壳聚糖支架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BI组、TBI+NSCs组、TBI+bpV(PIC)-NSCs组、TBI+NT-3壳聚糖组和TBI+bpV(PIC)-NSCs+NT-3组(n=15)。通过撞击构建TBI模型,在撞击后植入NSCs、bpV(PIC)-NSCs、NT-3壳聚糖或者负载bpV(PIC)-NSCs的NT-3壳聚糖。通过mNSS评分和水迷宫实验评估神经功能。通过HE染色和BrdU染色评估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元新生情况。结果TBI组的mNSS评分、脑组织损伤程度、新生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I+NSCs组的mNSS评分和脑组织损伤程度显著低于TBI组,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和新生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TBI组(P<0.05)。TBI+bpV(PIC)-NSCs组的mNSS评分和脑组织损伤程度显著低于TBI+NSCs组,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和新生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TBI+NSCs组(P<0.05)。TBI+bpV(PIC)-NSCs+NT-3组的mNSS评分和脑组织损伤程度显著低于TBI+bpV(PIC)-NSCs组,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和新生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TBI+bpV(PIC)-NSCs组(P<0.05)。结论bpV(PIC)-NSCs联合NT-3壳聚糖支架可显著促进TBI大鼠的神经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神经干细胞 牛细小病毒 壳聚糖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