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与防治 被引量:2
1
作者 门兴华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第6期27-28,共2页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患病牛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黏膜出现病变。该类疾病对妊娠阶段和犊牛阶段的牛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母牛妊娠阶段受到病毒感染之后,会不明原因的出现流产或产...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患病牛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黏膜出现病变。该类疾病对妊娠阶段和犊牛阶段的牛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母牛妊娠阶段受到病毒感染之后,会不明原因的出现流产或产下的胎儿畸形,犊牛表现出严重的腹泻,导致成活率显著下降,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再加上该类疾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并且存在隐性感染的现象,一旦发生很难净化处理,会导致该类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的传播蔓延,所以就需要掌握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并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方案,确保早发现早处理。本文探讨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与防治,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诊断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蔡元庆 雷程红 +4 位作者 包振中 卞赛赛 高窦 葛婷 祖阿丽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35-2343,共9页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BVDV毒株的生物型和基因型。【方法】采集新疆石河子和伊犁地区疑似感染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的新鲜粪便174份,应用RT-PCR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上培养,电镜观察,测定毒价,使用...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BVDV毒株的生物型和基因型。【方法】采集新疆石河子和伊犁地区疑似感染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的新鲜粪便174份,应用RT-PCR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上培养,电镜观察,测定毒价,使用RT-PCR方法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并提取质粒进行测序,对结果分析。【结果】该毒株可使MDBK细胞发生病变,扩增出一条286 bp目的片段,经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确定为BVDV-1型毒株。【结论】分离到一株BVDV-1型新疆毒株,可使MDBK细胞发生病变,病毒粒子直径约为20~40 nm,毒株TCID5010-4.5/0.1 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E2基因在卡介苗中的优化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曾范利 张云 +5 位作者 张梦 时坤 李建明 刘菲 李晶 杜锐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构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根据已知的BVDV Changehun184毒株E2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预测了可能存在的抗原表位,设计6对引物,分别扩增了包含预测抗原位点的6个片段,1—297 aa、1... 为构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根据已知的BVDV Changehun184毒株E2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预测了可能存在的抗原表位,设计6对引物,分别扩增了包含预测抗原位点的6个片段,1—297 aa、1—345 aa、1—374 aa、45—297 aa、45—345 aa和45—374 aa,克隆至穿梭表达载体pMV361中,经酶切、PCR扩增和测序证实已正确插入到表达载体中,构建了6个原核表达质粒。阳性重组质粒通过电转化到卡介苗(BCG)感受态中,热诱导后,进行SDS-PAGE分析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6个重组质粒在卡介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产物与理论推测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其融合蛋白能被牛抗BVDV的阳性血清识别,具有相应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BVDV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E2基因 卡介苗 优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的研制与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卓 胡义彬 +6 位作者 雷莉辉 武沛泽 武春霞 马岩 张巨峰 王力 江厚生 《中国兽药杂志》 2022年第11期17-22,共6页
采用CHO细胞表达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1型(BVDV1)E2蛋白,采用杆状病毒重组表达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2型(BVDV2)E2蛋白,采用MDBK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培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收获蛋白表达产物... 采用CHO细胞表达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1型(BVDV1)E2蛋白,采用杆状病毒重组表达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2型(BVDV2)E2蛋白,采用MDBK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培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收获蛋白表达产物和细胞培养物,经纯化、灭活后与605佐剂混合,制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将疫苗免疫健康易感牛进行免疫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产品免疫效果良好,免疫牛IBRV和BPIV3中和抗体效价均可达到1∶77以上;BVDV1和BVDV2 E2蛋白琼扩抗体效价均可达到1∶32以上;免疫牛攻毒保护率均可达到4/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传染性鼻气管炎 副流感 灭活疫苗 免疫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宁 赵月兰 +3 位作者 赵博伟 胡晓悦 吕炳起 刘军峰 《湖北畜牧兽医》 2011年第5期9-11,共3页
采用辛酸-硫酸铵法提取兔抗BVDV高免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在混合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建立了检测BVDV抗原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结果显示,抗体最佳包被量为400μg/mL,酶标记羊抗兔IgG的最佳工作浓度是1:500... 采用辛酸-硫酸铵法提取兔抗BVDV高免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在混合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建立了检测BVDV抗原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结果显示,抗体最佳包被量为400μg/mL,酶标记羊抗兔IgG的最佳工作浓度是1:500倍稀释,抗原最小检出量是5.36μg/mL。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78份腹泻奶牛血样进行了检测,阳性检出率为58.97;经卡方(χ2)检验分析,建立的间接Dot-ELISA与AGP法相比较,阳性检出率差异显著。证实该方法敏感性高、简便快速,适合于基层兽医的检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包振中 雷程红 +3 位作者 蔡元庆 高窦 卞赛赛 葛婷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91-2398,共8页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1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毒(BVDV)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娟 吴华伟 +7 位作者 郎洪武 郝雪斌 陈晓春 刘国英 高金源 赵丽霞 邓永 范秀丽 《中国兽药杂志》 2018年第7期8-15,共8页
从云南某牛场疑似BVDV感染的病料通过接种MDBK细胞分离到1株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了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分离毒株连传15代均不产生CPE,为NCP型BVDV。通过电镜检测可观察到直径为40~60 nm病毒粒子。该分离病毒能被牛病... 从云南某牛场疑似BVDV感染的病料通过接种MDBK细胞分离到1株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了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分离毒株连传15代均不产生CPE,为NCP型BVDV。通过电镜检测可观察到直径为40~60 nm病毒粒子。该分离病毒能被牛病毒性腹泻标准阳性血清中和,且能被BVDV IFA荧光抗体识别;采用BVDV 5'-UTR基因特异性引物,经RTPCR可扩增出288 bp特异性片段。将该片段测序后与Gen Bank已发表的30株BVDV 5'-UTR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源性为68.7%~89.2%。与我国分离的BJ1202株(登陆号:KF925514.1)和Y2株(登陆号:KY964311.1)同源关系最近,均为89.2%。与2014年以来我国分离的BVDV毒株亲缘关系在88%左右。5'-UTR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分离毒株为BVDV-1型。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毒株可引起出现体温升高、腹泻、粘膜病等典型的BVD/MD症状。结果表明,分离的毒株为BVDV,命名为BVDV/W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述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 被引量:5
8
作者 苏开 山加甫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第10期147-148,共2页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是全球养牛业中一种高发的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除方法,对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从该病病原、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传染病3个要素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更好的防控该类疾病。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传染 流行现状 临床症状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牛场应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措施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晶 《中国动物保健》 2018年第7期32-33,共2页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和整个消化道黏膜坏死、糜烂或溃疡为特征,病死率很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该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和整个消化道黏膜坏死、糜烂或溃疡为特征,病死率很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该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诊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病毒性腹泻病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10
作者 蔡其刚 叶成玉 +6 位作者 王光华 陆艳 李秀萍 张晓强 万玛单智 李万财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2年第4期1-3,共3页
采用阻断ELISA方法对来自天峻县的327份牦牛血清进行了牛BV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共检出231份血清阳性,血清阳性率为70.64%。其中:在135份野牦牛血清中检出110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81.48%;在192份家牦牛血清中检出阳性121份,阳性率为63.02... 采用阻断ELISA方法对来自天峻县的327份牦牛血清进行了牛BV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共检出231份血清阳性,血清阳性率为70.64%。其中:在135份野牦牛血清中检出110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81.48%;在192份家牦牛血清中检出阳性121份,阳性率为63.02%。从231份ELISA检测阳性血清中随机抽取了20份,采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18份样品为BVDV/MV RT-PCR阳性,阴性血清未扩增出E0基因,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与ELISA方法符合率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阻断ELISA RT-PCR 血清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肉牛腹泻相关病毒的检测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牧川 岳华 +1 位作者 汤承 杨泽林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31-2738,共8页
为了解重庆市肉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情况,本研究对重庆市8个肉牛养殖场的81份腹泻粪便样本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 为了解重庆市肉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情况,本研究对重庆市8个肉牛养殖场的81份腹泻粪便样本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和牛星状病毒(bovine astrovirus,BAstV)4种致腹泻病毒进行了RT-PCR检测,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用Mega 6.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RV、BAstV和BVDV检出率分别为66.7%、8.6%和7.4%,BCV未检出。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测序的5个BRV单独聚为一小支,与GenBank中其他VP6序列有明显的遗传距离;BVDV与中国株和丹麦株聚为一支,遗传关系最近;5个BAstV单独聚为一支,与中国香港株遗传关系最近,但仍有明显的遗传距离。本试验结果表明,重庆地区肉牛腹泻主要发生在6月龄以下犊牛,BRV是该地区肉牛腹泻的重要原因,BRV、BAstV和BVDV 3种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腹泻黏膜 星状 冠状 轮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