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1
作者 王琳 《中国畜牧业》 2025年第7期113-114,共2页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Bovine Mannheimia haemolytica Disease)是一种由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牛群中,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环境中更为常见。溶血性曼氏杆菌在正常情况下是动物上...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Bovine Mannheimia haemolytica Disease)是一种由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牛群中,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环境中更为常见。溶血性曼氏杆菌在正常情况下是动物上呼吸道常在菌,但当存在环境压力或应激(如运输、饲养密度大、气候变化等)时会大量增殖,引发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heimia haemolytica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姜志刚 李奕欣 于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5-560,共6页
为了解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在我国牛群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4年~2019年在东北部分地区采集健康牛、患病牛的鼻拭子和肺脏样品进行细菌的检测、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对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为了解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在我国牛群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4年~2019年在东北部分地区采集健康牛、患病牛的鼻拭子和肺脏样品进行细菌的检测、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对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采集样品的总检出率为23.5%(28/119),其中健康牛的检出率为13.46%(7/52),明显低于临床发病或死亡牛样品的检出率31.34%(21/67)。采用特异性分型PCR检测发现,Mh分离株分为A1、A2和A6三个血清型,从健康牛分离的Mh株的主要血清型为A2型,而从发病或死亡牛主要分离的Mh是A1和A6型。遗传进化分析表明,A1和A6型分离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菌株间16S rDNA和lktA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均为100%;而它们与A2型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远,16S rDNA和lktA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9.9%和85.8%~86.7%;此外,A1和A6型分离株的lktA同属于lktA1等位基因亚型,而A2型分离株属于lktA2和lktA8亚型,与A1和A6型相比呈现出较强的序列多样性。综上所述,Mh在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牛群中的存在较为普遍,且A1和A6血清型是牛群中Mh的主要致病血清型。本研究获得的流行病学数据为我国牛群中溶血性曼氏杆菌的病原学以及疫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型鉴定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对BT细胞炎症因子及其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谢艺萌 刘珊珊 +5 位作者 苏思雨 蒋鹏轩 张年洁 张泽财 王新 朱战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61-1065,共5页
为探究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h)感染新生牛鼻甲(BT)细胞是否发生炎症反应及其涉及的信号通路,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Mh分别感染BT细胞后经MTT法检测Mh对BT细胞的毒性作用,确定合适的感染浓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细胞相比,以终浓度1×10^... 为探究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h)感染新生牛鼻甲(BT)细胞是否发生炎症反应及其涉及的信号通路,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Mh分别感染BT细胞后经MTT法检测Mh对BT细胞的毒性作用,确定合适的感染浓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细胞相比,以终浓度1×10^(4)cfu/mL、1×105cfu/mL的Mh感染后BT细胞的存活率均在80%以上;以浓度1×10^(6)cfu/mL的Mh感染BT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在60%~70%,以终浓度1×10^(7)cfu/mL的Mh感染BT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在50%以下;因此确定终浓度1×10^(6)cfu/mL为Mh的最适感染浓度。将Mh以终浓度1×10^(6)cfu/mL感染BT细胞后,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细胞中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m RNA的转录水平;采用间接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T细胞中TLR4/NF-κB通路中Toll样受体4(TLR4)、p-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p-IκBα)的表达水平。q PCR和间接ELISA结果显示,Mh感染的BT细胞中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m RNA转录水平及蛋白分泌水平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细胞(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h感染的BT细胞中TLR4、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首次表明,Mh感染诱导BT细胞发生了炎症反应,并且该炎症反应是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实现的。本研究为Mh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所致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NF-ΚB信号通路 炎症细胞因子 新生鼻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对小鼠的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甜 杨洋 +4 位作者 谢黎卿 王远兰 李攀 彭远义 李能章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79-2588,共10页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的重要细菌性病原,每年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其疫苗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选用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的重要细菌性病原,每年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其疫苗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选用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Mh422株和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PmCQ2株作为疫苗菌株,分别制备了2种菌体浓度的Mh和Pm单价灭活菌苗及3种菌量配比(1∶1、2∶1和3∶1)的Mh-Pm二联灭活苗,以小鼠为模型,皮下多点免疫(0.2 mL),加强免疫2次,免疫剂量均为首免的一半。首免后第7天及其后每隔5 d,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三免后第20天,分别以Mh422或PmCQ2进行腹腔攻毒测定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所有小鼠接种疫苗均无不良反应,二免后第10天抗体达较高水平,三免后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5天到达高峰,其后25 d维持高水平,后缓慢下降。Mh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Mh42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均为0,而Pm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PmCQ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全为100%;Mh和Pm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3种菌量配比的Mh-Pm二联疫苗对Mh422株和PmCQ2株攻毒的各自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3%~71%和100%。该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h422单菌苗对同型攻毒无免疫保护作用,在诱导机体抗体产生方面,Mh和Pm间无相互抑制作用,PmCQ2株具有促进Mh422株灭活疫苗对Mh422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为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灭活疫苗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白细胞毒素、脂蛋白E和外膜蛋白A的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奕欣 姜志刚 于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3-758,共6页
在应激条件下,溶血性曼氏杆菌(Mh)能够引起牛的纤维素性肺炎或胸膜肺炎,对全球养牛业危害严重,免疫接种是防控Mh病的主要手段。为了评价牛源A1型Mh脂蛋白E(PlpE)、外膜蛋白A(OmpA)以及白细胞毒素(LKT)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分别将PlpE、Omp... 在应激条件下,溶血性曼氏杆菌(Mh)能够引起牛的纤维素性肺炎或胸膜肺炎,对全球养牛业危害严重,免疫接种是防控Mh病的主要手段。为了评价牛源A1型Mh脂蛋白E(PlpE)、外膜蛋白A(OmpA)以及白细胞毒素(LKT)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分别将PlpE、OmpA以及LKT的毒力效应蛋白LKTA的编码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采用亲和层析或电洗脱的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提纯。将纯化的重组蛋白rPlpE、r OmpA和rLKTA分别或组合接种BALB/c小鼠,首次免疫14 d后采用相同方法加强免疫,分别于首次免疫后14 d、21 d、28 d和35 d采集小鼠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针对Mh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各重组蛋白均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针对Mh的特异性IgG抗体,而rPlpE和rLKTA诱导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r OmpA。采用牛淋巴细胞中和试验检测rLKTA免疫小鼠血清中针对LKT的中和抗体水平,结果显示rLKTA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二免后21 d小鼠血清中的平均中和抗体滴度可达363。以致死剂量的A1型Mh菌液对免疫小鼠进行攻击,结果显示rPlpE对小鼠的保护率为50%(2/4),而rOmpA对小鼠无保护作用。综上所述,r LKTA和r PlpE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针对Mh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是A1型Mh的优势保护性免疫原组分,本研究为全面了解牛源A1型Mh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以及Mh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白细胞毒素 脂蛋白E 外膜蛋白A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七病原联合检测多重q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6
作者 徐恩红 祁明普 +5 位作者 项志杰 胡长敏 陈颖钰 陈建国 陈曦 郭爱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7,共10页
为了提高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效率,以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ppD/F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ompH基因、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gcp基因、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 为了提高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效率,以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ppD/F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ompH基因、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gcp基因、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gB基因、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以及牛副流感病毒(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BPIV) 3型a和c基因型(BPIV-3a,-3c)的N基因等为检测靶标,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采用3管7联的组合方式建立了7种病原体的多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本试验的7种病原有特异性反应,与其他常见病原无交叉反应。对M.b、P.m、M.h、IBRV、BRSV、BPIV-3a和BPIV-3c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2、102、101、102、102、102和101拷贝/μL。组内变异系数小于2.5%,组间变异系数小于5.5%。平行应用该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对临床采集的115份有呼吸道症状牛的鼻拭子进行检测,P.m阳性率36.65%,M.b阳性率27.83%,M.h阳性率25.22%,IBRV阳性率11.30%,BPIV-3c阳性率8.57%,BRSV阳性率0.95%;其中混合感染率为26.1%。共检测到11种混合感染模式,主要由M.b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占72.7%(8/11);M.b/P.m混合感染的检出率最高,占60%(18/30);M.b、P.m、M.h在混合感染中出现率排前三,其占比分别为73.3%(22/30)、73.3%(22/30)和43.3%(13/30);其次为IBRV,占26.7%(8/30);BPIV-3c占13.3%(4/30)。以上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感染的联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联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呼吸疾病综合征 混合感染 支原体 多杀性巴氏杆菌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多病原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牛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原菌乳酸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党乔 吴信豪 +5 位作者 贾博岩 刘磊 马珺杨 刘树明 孔令聪 马红霞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29,33,共5页
为了从发酵食品中筛选出对牛支原体、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有拮抗功能的乳酸菌,并进一步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抑菌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抑菌试验筛选得到1株具有优良抑菌活性的鼠李糖乳杆菌,该菌无溶血活性,其... 为了从发酵食品中筛选出对牛支原体、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有拮抗功能的乳酸菌,并进一步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抑菌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抑菌试验筛选得到1株具有优良抑菌活性的鼠李糖乳杆菌,该菌无溶血活性,其抑菌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紫外照射活性,抑菌能力随pH降低而增强,经蛋白酶酶解后,抑菌活性有不同程度降低。该株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益生菌株防治牛呼吸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支原体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