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鲆“鲆优2号”与海蜇、缢蛏、对虾混养技术
1
作者 张刚 《科学养鱼》 2025年第1期66-67,共2页
牙鲆是辽东地区海水养殖的主养鱼品种,但近年来其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缺少优良品种和病害发生率较高。为改良东港地区养殖牙鲆种质,促进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2023年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事务服务中心进行了牙... 牙鲆是辽东地区海水养殖的主养鱼品种,但近年来其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缺少优良品种和病害发生率较高。为改良东港地区养殖牙鲆种质,促进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2023年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事务服务中心进行了牙鲆“鲆优2号”与海蜇、缢蛏、对虾混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混养技术 养殖面积 主养鱼 缢蛏 生态效益 海蜇 牙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mstn基因SNPs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
作者 李兵部 王桂兴 +9 位作者 张晓彦 刘玉峰 何忠伟 曹巍 任建功 任玉芹 张祎桐 伞利择 王玉芬 侯吉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为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stn)多态性,开发其分子辅助育种新标记,采用重测序方法对120尾牙鲆(3个双克隆杂交家系:60尾;3个雌核发育家系:60尾)的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为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stn)多态性,开发其分子辅助育种新标记,采用重测序方法对120尾牙鲆(3个双克隆杂交家系:60尾;3个雌核发育家系:60尾)的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并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及SNP标记验证。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个SNPs位点,均为颠换型突变;外显子区3个(Exonl 1:G2063A;Exonl 3:C3883T,C4009A),为同义突变;内含子区3个(Intron 1:A2444T;Intron 2:T3816C,A3832C);3'端非编码区1个(3'UTR:C4564A)。SNPs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3832C和C4564A标记位点与牙鲆体质量、体长、体高等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其中A3832C位点AA基因型和C4564A位点AC基因型在生长上表现出优势,A3832C位点CC和C4564A位点AA、CC基因型在生长上表现出劣势,其他5个SNPs位点对牙鲆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将A3832C和C4564A标记位点在牙鲆生长快速群体(F:60尾)和生长缓慢群体(S:60尾)中验证,验证结果与多重比对结果一致,表明2个SNPs位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综上所述,研究筛选出了牙鲆mstn基因中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A3832C和C4564A两个标记位点,为牙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肌肉生长抑制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周期对牙鲆幼鱼胃排空率的影响及其模型分析
3
作者 徐岩 孙朝徽 +2 位作者 刘霞 任建功 司飞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4期14-19,共6页
本研究探讨了4个光照周期对2种规格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饱食后胃肠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了牙鲆幼鱼摄食的最佳光照周期和最佳投喂时间、最优胃排空率数学模型。结果显示,牙鲆幼鱼饱食后其瞬时胃排空率随时间先上升... 本研究探讨了4个光照周期对2种规格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饱食后胃肠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了牙鲆幼鱼摄食的最佳光照周期和最佳投喂时间、最优胃排空率数学模型。结果显示,牙鲆幼鱼饱食后其瞬时胃排空率随时间先上升后趋于平缓,最后达到100%。70 d牙鲆幼鱼24L∶0D组胃含物湿重比最高,18L∶6D组次之,对照组最低;24L∶0D组胃排空速率最快,18L∶6D组次之,对照组最慢。100 d牙鲆幼鱼18L∶6D胃含物湿重比最高,12L∶12D组次之,24L∶0D组最低;18L∶6D组胃排空速率最快,24L∶0D组次之,对照组最慢。70 d和100 d牙鲆不同光照周期实验数据都能很好的拟合3种模型,但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2))存在明显差异;线性模型更适合70 d对照组、24L∶0D组和100 d 12L∶12D组;指数模型更适合70 d 12L∶12D组和18L∶6D组;平方根模型更适合100 d对照组、18L∶6D组、24L∶0D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70 d、100 d牙鲆幼鱼摄食量产生显著影响,70 d、100 d牙鲆幼鱼光照周期应为18L∶6D,70 d在饱喂18.5 h、100 d在饱喂22.5 h后进行2次投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胃排空率 光照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肾髓静脉血处置对褐牙鲆的锁鲜增强效应研究
4
作者 刘峰 韩世泽 +3 位作者 邢爽 曲敏 徐昙烨 刘俊荣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0期20-27,共8页
目的探讨肾组织静脉血残留对鱼肉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养殖褐牙鲆分为除肾髓静脉血处理组(kidney-off,K-off)与未除肾髓静脉血对照组(kidney-on,K-on),对鱼体僵直、肌肉白度、断裂强度、质构特性、血红蛋白、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 目的探讨肾组织静脉血残留对鱼肉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养殖褐牙鲆分为除肾髓静脉血处理组(kidney-off,K-off)与未除肾髓静脉血对照组(kidney-on,K-on),对鱼体僵直、肌肉白度、断裂强度、质构特性、血红蛋白、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及其关联物、糖原和pH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样品均在冷藏44 h达到100%最大僵直,且K-off组开始解僵时间较K-on组延缓10 h;冷藏5 d,K-off组的白度值显著低于K-on组(P<0.05),而断裂强度显著高于K-on组(P<0.05);在冷藏期间K-off组鱼肉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K-on组(P<0.05),第5 d两组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0.067 mg/g、0.110 mg/g;两组鱼肉中ATP和糖原含量不断下降,冷藏1 d的K-off组ATP含量显著高于K-on组(P<0.05),分别为62.33μg/g、42.46μg/g,且两组肌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值在整个冷藏期间均处于较高水平。K-off组的糖原含量在冷藏1 d极显著高于K-on组(P<0.01),分别为0.38 mg/g、0.19 mg/g。结论褐牙鲆死后立即进行除肾髓静脉血处置能够使肌肉呈现优越的冷藏稳定性,即清除鱼体肾组织静脉血具有显著增强锁鲜效应。本研究优化了鱼类捕后处置方式,为高质量水产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除肾髓静脉血 冷藏 锁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Tol2转座子快速获得牙鲆稳转细胞的方法
5
作者 俞海洋 杜昕昕 +1 位作者 常彦红 王旭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40,共8页
脂质体转染是分子生物学中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常规手段。然而,在海水硬骨鱼细胞中,脂质体转染效率低下且很难通过转染后直接筛选的方式获得稳转细胞。本研究以pminiTol2为模板,在末端反向重复序列中间添加了CMV启动子、EGFP... 脂质体转染是分子生物学中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常规手段。然而,在海水硬骨鱼细胞中,脂质体转染效率低下且很难通过转染后直接筛选的方式获得稳转细胞。本研究以pminiTol2为模板,在末端反向重复序列中间添加了CMV启动子、EGFP荧光蛋白、新霉素抗性基因等功能区域,构建了CMV-EGFP-pminiTol2重组载体。CMV-EGFP-pminiTol2和pCS-TP质粒经脂质体包裹共转染至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卵巢颗粒细胞后,仅需2~3周的新霉素(G418)筛选即可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本实验首次探究了利用Tol2转座子系统快速筛选获得牙鲆稳转细胞的方法,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牙鲆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为其他硬骨鱼类稳转细胞构建及筛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Tol2转座子 稳转细胞 脂质体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对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关健 柳学周 +3 位作者 兰春燕 蔡文超 徐永江 马甡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7,共7页
探讨了温度、盐度对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一代(杂交F1)胚胎和初孵仔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F1受精卵孵化适宜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分别为15~21℃和1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胚胎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二者符合乘... 探讨了温度、盐度对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一代(杂交F1)胚胎和初孵仔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F1受精卵孵化适宜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分别为15~21℃和1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胚胎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二者符合乘幂函数关系式N=115.99T-0.7668(R2=0.9769)。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7.54℃和540.1℃.h,积算温度(A)与试验水温间呈乘幂函数相关,表达式:A=1328.1T-0.3149(R2=0.9624)。胚胎发育的最低盐度界限为10,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和最适盐度范围分别为10~45、25~35;初孵仔鱼生存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最适盐度范围分别为10~40和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犬齿牙鲆 杂交 温度 盐度 胚胎发育 初孵仔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戴河站在牙鲆幼鱼培育光色选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7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6期406-406,共1页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渔业资源环境创新团队在牙鲆幼鱼培育光色选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5种光色对牙鲆幼鱼生长、生化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题发表在《渔业科学进展》上。
关键词 牙鲆幼鱼 光色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实验站 创新团队 基因表达 北戴河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波 楼宝 +2 位作者 毛国民 谢琳萍 赵鸣 《渔业现代化》 2007年第5期29-33,共5页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P.dentatus♂)。花美牙鲆受精卵...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P.dentatus♂)。花美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美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大西洋牙鲆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牙鲆生长激素基因片断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邢福国 张培军 +1 位作者 谭训刚 刘阳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8-201,共4页
为了开发一种有效的重组牙鲆生长激素(r-fGH)的方法,利用PCR的方法从牙鲆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了牙鲆生长激素(fgh)的cDNA片断。接着将这个fgh片断克隆到整合型质粒pAO815,它可以在甲醇诱导启动子的调控下表达外源蛋白。利用这种包含一个... 为了开发一种有效的重组牙鲆生长激素(r-fGH)的方法,利用PCR的方法从牙鲆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了牙鲆生长激素(fgh)的cDNA片断。接着将这个fgh片断克隆到整合型质粒pAO815,它可以在甲醇诱导启动子的调控下表达外源蛋白。利用这种包含一个fgh插入片段的克隆来构建含有2个和3个头尾顺序排列的fgh表达框的表达质粒。利用氯化锂转化的方法将所构建的质粒转化到毕赤酵母GS115,然后进行筛选、培养和0.5%甲醇诱导表达,最后得到重组表达的牙鲆生长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重组牙鲆生长激素 毕赤酵母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代及亲本群体形态和外周血红细胞DNA含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关健 柳学周 +3 位作者 刘洪军 郑永允 官曙光 徐永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23,共7页
2006~2007年进行了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褐牙鲆P.olivaceus(♀)杂交,获得杂交子代苗种养殖至全长27~33cm时随机取样,测定形态学特征。与父、母本相同规格成鱼相比,杂交子代的有眼侧体色和花纹与父、母本都存在较... 2006~2007年进行了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褐牙鲆P.olivaceus(♀)杂交,获得杂交子代苗种养殖至全长27~33cm时随机取样,测定形态学特征。与父、母本相同规格成鱼相比,杂交子代的有眼侧体色和花纹与父、母本都存在较大差异,是区分杂交子代最突出的特征。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比、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但在体长/总高比等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杂交优势。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的表型与犬齿牙鲆更为接近。尾静脉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杂交子代和父、母本外周血红细胞的DNA含量,发现杂交子代、犬齿牙鲆和褐牙鲆的DNA含量分别为1.51±0.02、1.50±0.04、1.43±0.16pg,杂交子代的DNA含量与犬齿牙鲆接近,较褐牙鲆略高,表明杂交子代为二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齿牙鲆 牙鲆 杂交子代 形态DN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NOD2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在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丹丹 刘金相 +4 位作者 王志刚 张全启 齐洁 王旭波 于海洋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64,共12页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已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转录组数据库预测得到牙鲆NOD2基因(PoNOD2),并利用PCR技术进行序列验证。同时,设计迟缓爱德华氏菌注射感染牙鲆成鱼和体外免疫刺激牙鲆鳃细胞系实验,探究PoNOD2基因在抗菌免疫反应中...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已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转录组数据库预测得到牙鲆NOD2基因(PoNOD2),并利用PCR技术进行序列验证。同时,设计迟缓爱德华氏菌注射感染牙鲆成鱼和体外免疫刺激牙鲆鳃细胞系实验,探究PoNOD2基因在抗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PoNOD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964 bp,编码988个氨基酸。PoNOD2蛋白有3种保守结构域,包括C-末端LRR,中心NACHT和N-末端CARD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牙鲆组织中,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侵染能显著上调PoNOD2的表达。体外免疫刺激牙鲆鳃细胞系实验显示,在PGN、PolyⅠ:C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刺激下,PoNOD2表达上调。亚细胞定位显示,PoNOD2蛋白定位于牙鲆鳃细胞的细胞质中。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侵染牙鲆鳃细胞过程中,PoNOD2基因的过表达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并引起IL-1β、IL-6和IL-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结果表明,PoNOD2在抑制迟缓爱德华氏菌生长以及调节牙鲆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模式识别受体 NOD2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牙鲆鳃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饲养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49
12
作者 高露姣 楼宝 +2 位作者 毛国民 史会来 骆季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299,共7页
比较分析了分别投喂小杂鱼和人工饲料的两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旨在为褐牙鲆的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饲料研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摄食小杂鱼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 比较分析了分别投喂小杂鱼和人工饲料的两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旨在为褐牙鲆的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饲料研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摄食小杂鱼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粗灰分含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褐牙鲆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1.15和70.47,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摄食小杂鱼组褐牙鲆中检测到11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食人工饲料组中检测到11种SFA、7种MUFA和9种PUFA。摄食小杂鱼组的∑ω3PUFA[(30.39±2.29)%]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34.40±3.32)%](P<0.05),其中小杂鱼组的EPA+DHA的总量为(29.27±2.33)%,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33.47±3.36)%(P<0.05);摄食小杂鱼组的∑ω6PUFA为(6.01±0.31)%,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5.06±0.37)%(P<0.05)。综合来看,两组褐牙鲆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摄食小杂鱼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营养较好,而摄食人工饲料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较好,两者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饵料 肌肉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月龄牙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53
13
作者 严福升 王志刚 +2 位作者 刘旭东 刘志鹏 张全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50,共6页
随机选取3月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00尾,分别测量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厚(X4)和体高(X5)共5个形态学指标和体质量(Y)。通过SA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 随机选取3月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00尾,分别测量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厚(X4)和体高(X5)共5个形态学指标和体质量(Y)。通过SA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对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进行剖分。明确影响3月龄牙鲆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牙鲆选育提供数据支持和理想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间及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P<0.01)。体长、体厚和体高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P<0.01);所选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R2=0.945,表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3月龄牙鲆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对各形态性状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剔除不显著的性状自变量后,建立最优的多元回归方程:Y=-4.988+0.763X2+2.997X+1.089X,各偏回归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单倍体、三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普通二倍体胚胎发育的比较 被引量:32
14
作者 刘海金 王常安 +4 位作者 朱晓琛 刘永新 张晓彦 侯吉伦 唐楠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1-167,共7页
在水温为(16.0±0.5)℃、pH为8.0~8.3、盐度为30.2的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单倍体、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发育的过程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倍体胚胎脊柱弯曲,器官分化不全... 在水温为(16.0±0.5)℃、pH为8.0~8.3、盐度为30.2的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单倍体、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发育的过程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倍体胚胎脊柱弯曲,器官分化不全,受精率低,畸形率高,出膜率低;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时序基本相同,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卵黄栓胚、克氏囊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期等阶段孵化出膜,各阶段除发育时间不同外,发育特征与发育分期没有明显差别;普通二倍体胚胎约61h孵化出膜,而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分别经66 h 30 min和67 h 50 min孵化出膜,孵化时间比普通二倍体牙鲆长约10%。其中,卵裂期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在细胞分裂阶段发育特别缓慢,发育时间比普通二倍体长约25%。单倍体出膜率为(16.5±2.2)%,畸形率为(97.2±1.6)%;雌核发育二倍体出膜率为(85.6±3.0)%,畸形率为(13.2±2.3)%;三倍体出膜率为(82.3±3.1)%,畸形率为(16.3±2.5)%。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相比,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出膜率低,仔鱼畸形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单倍体 三倍体 雌核发育 二倍体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GH基因外显子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倪静 尤锋 +2 位作者 张培军 徐冬冬 徐永立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7-312,共6页
以一个牙鲆养殖群体中的100个个体为实验材料,根据其生长激素(GH)基因的五个外显子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SSCP分析技术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群体生长激素基因的第四个外显子存在多态性。共检测到两种基因型,其中AA型... 以一个牙鲆养殖群体中的100个个体为实验材料,根据其生长激素(GH)基因的五个外显子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SSCP分析技术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群体生长激素基因的第四个外显子存在多态性。共检测到两种基因型,其中AA型个体占88%,AB型个体占12%;DNA测序结果表明,AB型在第1763位发生碱基突变,c→t,与AA型同源性达到99%,同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体重和头长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利用PCR-SSCP技术可以检测到牙鲆生长激素基因外显子部分存在序列遗传多态性,且该多态性与其生长的某些性状具有一定的连锁关系,为将来进行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生长激素基因 外显子 PCR-SSCP 体重 遗传多态性 头长 连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和贝类混养池塘中氮、磷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高杉 吴立新 +1 位作者 姜志强 张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3-208,共6页
对在不同混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模式下的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饵料是池塘氮、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氮总输入的71.6%~87.1%和磷总输入的67.0%~79.3%;... 对在不同混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模式下的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饵料是池塘氮、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氮总输入的71.6%~87.1%和磷总输入的67.0%~79.3%;由海水带入的氮和磷占氮、磷总输入的10.9%~14.6%和17.0%~20.2%;在氮、磷支出中,收获的养殖生物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20.4%~34.1%和15.5%~24.8%,沉积物为氮、磷支出的主要途径,各占氮、磷总输入的69.6%~73.4%和86.7%~93.5%;3种模式下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9.8%~31.1%和5.6%~24.3%。本试验中的最佳养殖模式为牙鲆(小规格鱼)-缢蛏(小规格,高密度),该混养模式产量高,对氮、磷的利用率高,污水排放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缢蛏 文蛤 混养 氮磷收支 氮磷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的人工礁模型对牙鲆的诱集效果初探 被引量:27
17
作者 吴静 张硕 +1 位作者 孙满昌 陈勇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4期271-276,共6页
本实验研究了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对六种不同结构的立方体模型礁的行为反应 ,并对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及未投放礁时 ,牙鲆在水槽中的分布没有选择性 ,呈随机分布 ;而投礁后各礁均能对... 本实验研究了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对六种不同结构的立方体模型礁的行为反应 ,并对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及未投放礁时 ,牙鲆在水槽中的分布没有选择性 ,呈随机分布 ;而投礁后各礁均能对牙鲆产生诱集效果 ,牙鲆在鱼礁标志区的分布率从 7%提高到了 14 %~2 6 % ,其中以顶部不开孔 ,四周开孔较小的D型礁的诱集效果最好 ;在 4 0W日光灯下 ,牙鲆在鱼礁标志区的平均分布率由 2 3%提高到 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礁模型 牙鲆 诱集效果 结构 光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温保鲜条件下牙鲆的鲜度及质构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辉 刘莲风 +3 位作者 杨博峰 韩芳 许加超 高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68,共6页
研究牙鲆在冰温贮藏条件下鱼肉的鲜度指标(pH值、K值、TVB-N、细菌总数)和质构特征参数(感官评定、组织构造、破断强度等)的变化,并与冷藏样品的相应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菌落总数、K值和TVB-N上升,pH值则... 研究牙鲆在冰温贮藏条件下鱼肉的鲜度指标(pH值、K值、TVB-N、细菌总数)和质构特征参数(感官评定、组织构造、破断强度等)的变化,并与冷藏样品的相应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菌落总数、K值和TVB-N上升,pH值则先下降后上升,冷藏后期样品pH值上升较快且很高;至货架期终点时破断强度呈减小趋势,组织结构逐渐劣化。与冷藏样品相比,冰温贮藏条件能更有效地抑制牙鲆鱼体内微生物的作用,延长牙鲆的贮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组织构造 破断强度 冰温 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对牙鲆稚鱼养殖水体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7
19
作者 陈营 王福强 +1 位作者 邵占涛 王斌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1,共5页
在牙鲆稚鱼中投喂添加由单一鼠李糖乳杆菌P15制备的微生态制剂和黄霉素,在60d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好氧性异养菌的总数、总弧菌数和乳酸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在投喂菌液和冻干菌粉后,养殖水体和牙鲆肠道的乳酸菌数均呈上升趋势,... 在牙鲆稚鱼中投喂添加由单一鼠李糖乳杆菌P15制备的微生态制剂和黄霉素,在60d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好氧性异养菌的总数、总弧菌数和乳酸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在投喂菌液和冻干菌粉后,养殖水体和牙鲆肠道的乳酸菌数均呈上升趋势,在30d后乳酸菌数量达到稳定并在肠道内定植。同时,由于乳酸菌的抑制作用,弧菌的数量下降,以肠道中的弧菌最明显。乳酸菌对养殖水体和牙鲆肠道的好氧性异养菌没任何影响。乳酸菌对养殖水体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表明乳酸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在牙鲆的养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牙鲆 定植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淋巴囊肿病的诊断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孙修勤 黄捷 +3 位作者 刘允坤 曲凌云 洪旭光 张进兴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9-94,共6页
使用本实验室设计的PCR引物 ,在标记反应体系下 ,通过PCR反应合成了碱基数为 172bp的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囊肿病 (Lymphocystisdisease ,LCD)的地高辛标记探针。在其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172bp处有明显的亮带 ,由软件分析得出 ,... 使用本实验室设计的PCR引物 ,在标记反应体系下 ,通过PCR反应合成了碱基数为 172bp的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囊肿病 (Lymphocystisdisease ,LCD)的地高辛标记探针。在其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172bp处有明显的亮带 ,由软件分析得出 ,合成探针的浓度为 5 0 0ng/ μl,此结果证明 ,该产物确是所需的探针 ,且具有很好的合成效率。通过实验证明本文采用的核酸探针 杂交诊断方法可以有效地定性和定位LCDV。实验结果还提示 ,LCDV是通过血液在牙鲆体内传播的、并可能同时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囊肿病 诊断技术 牙鲆 LCD 探针-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