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形束CT在评价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周琳 李巍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4-520,共7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治疗前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情况。方法:选取50名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成人组[30例,平均(22.9±4.2)岁]与青少年组[20例,平均(13.1±1.0)岁],其...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治疗前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情况。方法:选取50名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成人组[30例,平均(22.9±4.2)岁]与青少年组[20例,平均(13.1±1.0)岁],其中成人组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组(9例)、均角组(11例)与高角组(10例),所有患者在相同参数条件下进行CBCT扫描,在其CBCT图像上诊断牙槽骨开窗与开裂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双颌前突患者发生牙槽骨缺损的人数比为94.00%。所有接受检验的牙齿牙槽骨缺损发生率为38.60%。牙槽骨缺损绝大多数发生在唇侧(98.66%);牙槽骨开窗主要发生在上颌,而骨开裂主要发生在下颌。青少年组牙槽骨开裂(3.06%)及骨缺损(30.13%)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组的骨开裂(11.73%)及骨缺损(42.46%)发生率,P<0.05;而两组的牙槽骨开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骨开窗(22.22%)的发生率低于均角组(33.84%)和高角组(37.50%),P<0.05。牙槽骨缺损发生率最低的牙位为上颌中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即存在广泛的牙槽骨缺损,缺损的发生率受年龄、垂直骨面型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双颌前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用于评估牙槽骨骨缺损的情况和骨再生区域骨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曹婕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成的三壁骨袋进行再生性手术,术前拍摄CBCT和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利用CBCT数据测量骨缺损体积及骨缺损周边区域的骨密度。在牙周再生性手术过程中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在术中充填骨蜡以获得缺损区域的体积。术后6、12、24周再次拍摄CBCT,测量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Wilcoxon检验非参数检验显示,术前用根尖片测量的骨缺损高度比术中测量结果高出(0.822±0.2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CBCT测量结果只较术中测量结果降低(0.150±0.171)mm(P>0.05),可见CBCT测量结果比根尖片更精确。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图也提示CBCT测量结果较根尖片精确。Wilcoxon检验提示,术前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术中测量值的差值在0.38~2.83 m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测量的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CT值)在再生性手术后第6、12和24周分别是原骨缺损周边区域的(0.49±0.03)倍、(0.74±0.09)倍和(1.16±0.11)倍,可见术后24周时骨再生区域骨密度更接近术前骨缺损周边区域骨密度。结论:CBCT可以在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精确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和体积,可选择在术后24周时拍摄CBCT进行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骨密度 周组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6
3
作者 沈潇 施捷 +3 位作者 徐莉 焦剑 路瑞芳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评价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 P)患者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5名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 P患者,回顾性评价初诊(T0)、正畸治疗前(T1)、正... 目的:评价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 P)患者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5名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 P患者,回顾性评价初诊(T0)、正畸治疗前(T1)、正畸治疗完成后(T2)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后出血比率(percentage of sites with bleeding on probing,BOP%),通过根尖片评价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及牙根吸收发生状况。结果:(1)在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前(T1)及正畸治疗完成后(T2),PD、BI、BOP%以及PD>3 mm位点的百分比均有显著降低(P<0.001)。(2)T0时全口RBH均值为68.37%±15.60%,牙周-正畸治疗后RBH为70.2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切牙[T0为58.79%±16.71%,T2为65.54%(55.74%,78.13%)]、上尖牙[T0为77.62%(66.06%,87.17%),T2为79.57%(69.75%,86.52%)]及上磨牙[T0为74.30%(61.69%,84.45%),T2为76.76%(68.12%,85.09%)]在正畸治疗后RBH增高明显(P<0.05)。(3)正畸治疗后人均有23.94%±13.45%的牙发生牙根吸收,其中以下切牙及上切牙的发生率最高,总发生率分别为68.48%和65.31%。结论:伴错畸形的Ag P患者,在规范的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不会引起牙周炎症加重或牙槽骨吸收;约2/3的上、下切牙可发生轻度的牙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周炎 正畸学 矫正 牙槽骨质丢失 根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合] 安氏Ⅲ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铁军 孙丽莎 +5 位作者 罗海燕 袁峻伟 高丽 谷小美 李雪芬 徐丽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s(KCOTs,previously known as odontogenic keratocysts) are aggressive,noninflammatory jaw lesions with a putative high growth potential and a propensity for recurrence.This article puts tog... 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s(KCOTs,previously known as odontogenic keratocysts) are aggressive,noninflammatory jaw lesions with a putative high growth potential and a propensity for recurrence.This article puts together a summary of the serial studies related to KCOTs undertaken by the author’s research group in recent years.Intraosseous jaw cysts with a solely orthokeratinized lining epithe-lium have been suggested to differ from the typical KCOTs.We report 20 cases of such cyst type under the term of ’orthokeratinized odontogenic cyst(OOC)’.Apart from the presence of a keratinizing epithelial lining,the OOC lacks the other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KCOT,exhibits little if any tendency to recur,has no apparent association with NBCCS,may be cured by simple enucleation,and may thus constitute its own clinical entity.Mutations in PTCH1 gene are responsible for NBCCS and are related in tumors associated with this syndrome.We have so far detected 26 PTCH1 mutations(2 mutations occurred twice) in 10 out of 34(29.4%) sporadic and 14 out of 16(87.5%) NBCCS-associated KCOTs.The 26 mutations consisted of 10 frameshift,2 nonsense,3 aberrant splicing,4 in-frame insertion/deletion/ duplication and 7 missense mutations.Two missense mutations in PTCH2 were also detected in 2 out of 15 NBCCS related KCOT patients.By contrast,no pathogenic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SMO.Thus,our data,together with reports from ther groups,indicate that defects of PTCH1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ndromic as well as sporadic KCOTs.The pathogenic role of PTCH2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A series of in vitro studies on bone resorption of KCOTs and ameloblastomas were undertaken by this grou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dontogenic lesions could promote bone resorption in vitro and it is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some of the cytokines secreted by the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性囊肿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牙槽骨质丢失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上前牙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新技术 被引量:7
6
作者 蒋析 林野 +6 位作者 张宇 邸萍 陈波 胡秀莲 罗佳 任抒欣 欧阳思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5-179,共5页
目的:介绍1种使用微型钛支架、不需要植骨材料、进行上前牙美学区域牙槽嵴保存的临床新技术,并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保存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全身情况良好、无牙周病或者牙周病史... 目的:介绍1种使用微型钛支架、不需要植骨材料、进行上前牙美学区域牙槽嵴保存的临床新技术,并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保存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全身情况良好、无牙周病或者牙周病史、单颗上颌中切牙不能保留、无急性炎症、需要拔除后延期种植修复、拔牙窝骨壁完整、邻牙健康的患者9例(女性6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26.0±5.7)岁(18~34岁),施行局部麻醉后微创拔除患牙,翻开唇侧软组织瓣,在唇侧骨板外使用微型钛支架支撑软组织,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复位并缝合软组织瓣,拔牙窝自然二期愈合。术后随访观察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并在拔牙术前和牙槽嵴愈合4个月后种植术前,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检查,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估该方法保存上颌中切牙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结果:9例拔牙窝在随访期内均正常愈合,拔牙前测量牙槽嵴顶牙槽骨水平向宽度为(7.51±0.48)mm(6.92~7.82 mm),术后4个月测量缺牙区牙槽嵴顶中点处水平向骨宽度为(6.81±0.44)mm(6.04~7.38 mm),保存的水平骨量为拔牙前的90.87%±2.91%(87.28%~95.60%)。结论:在拔牙窝唇侧使用微型钛支架来支撑软组织不影响拔牙窝的正常愈合,且在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的情况下能较为有效地保存拔牙位点的水平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质丢失 骨吸收 种植 美学 嵴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许彦枝 张东妹 +1 位作者 王晓玲 王永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以4只Beagle犬双侧上下颌第二切牙及尖牙作为手术部位,共32个,将其配对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个牙位。实验部位经翻瓣术造成人工牙周骨缺损,应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照组... 目的探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以4只Beagle犬双侧上下颌第二切牙及尖牙作为手术部位,共32个,将其配对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个牙位。实验部位经翻瓣术造成人工牙周骨缺损,应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照组为单纯翻瓣术;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做组织学观察以及新生牙槽骨、新生牙骨质、结合上皮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明显大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结合上皮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JE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黄补缓释药条可促进实验动物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生长,抑制结合上皮根移,有利于牙周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缓释药条 黄连 黄芩 骨碎补 牙槽骨质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长期疗效中的作用 被引量:46
8
作者 张勇 栾庆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评估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其中未接受维护治疗者22例,接受维护治疗者17例。临床检查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 目的:评估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其中未接受维护治疗者22例,接受维护治疗者17例。临床检查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缺失牙数,并拍摄全口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骨根比值)。未维护治疗组的初诊和最后一次复诊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09年,维护治疗组平均为7.53年。比较初诊和最后一次复诊的上述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未维护治疗组每人每年缺牙0.28颗,显著高于维护治疗组(0.09颗);复诊与初诊相比,未维护治疗组的P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3 mmvs.4.03 mm,P>0.05),而维护治疗组的PD值明显降低(4.02 mmvs.3.03 mm,P<0.05);未维护治疗组的牙槽骨骨根比由初诊时的59.15%下降到复诊时的54.76%,平均每年下降0.86%(P<0.05),而维护治疗组的牙槽骨骨根比复诊与初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51%vs.60.09%,P>0.05)。结论:牙周维护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年缺失牙率、PD、BI,而且能明显减缓牙槽骨的进一步吸收,确保了基础治疗后效果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炎 牙槽骨质丢失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前牙周围软硬组织重建一例
9
作者 徐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牙龈退缩或根面暴露是由于牙齿周围发生了软、硬组织丧失,其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牙齿的功能,甚至导致牙齿丧失。本文对1例发生于上颌中切牙的牙龈退缩患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进行了2年的系统疗效观察,包括病史采集、临床和X线片检查... 牙龈退缩或根面暴露是由于牙齿周围发生了软、硬组织丧失,其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牙齿的功能,甚至导致牙齿丧失。本文对1例发生于上颌中切牙的牙龈退缩患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进行了2年的系统疗效观察,包括病史采集、临床和X线片检查、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牙体牙髓的根管治疗及牙周序列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局部药物治疗、牙周植骨术和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并结合双侧转位瓣、结缔组织移植结合冠向复位瓣等),并探讨了牙龈退缩原因和如何更好地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及几种根面覆盖术的联合应用重建牙齿周围的软、硬组织,恢复健康和具有美学效果的牙龈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龈退缩 牙槽骨质丢失 修复外科手术 双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的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效果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34
10
作者 詹雅琳 胡文杰 +2 位作者 甄敏 徐涛 路瑞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然愈合组)和试验组(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拔牙位点保存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通过根尖片和CBCT测量评价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2.90 mm和1.45 mm,而对照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00 mm和1.45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宽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明显增加颊侧牙槽骨高度和牙槽嵴顶根方1 mm和4 mm处牙槽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保持 牙槽骨质丢失 生物相容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可吸收生物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犬拔牙窝成骨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思雯 尤鹏越 +3 位作者 刘玉华 王新知 唐琳 王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70,共7页
目的:建立犬拔牙窝模型,采用影像学分析方法评价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骨粉颗粒Bio-Oss®(简称Bio-Oss骨粉)并覆盖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膜(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embrane,mSIS)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 目的:建立犬拔牙窝模型,采用影像学分析方法评价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骨粉颗粒Bio-Oss®(简称Bio-Oss骨粉)并覆盖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膜(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embrane,mSIS)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简称Bio-Gide膜),愈合4周和12周后的牙槽窝内成骨效果。方法:拔除3只比格犬双侧上下颌共计18颗前磨牙的远中根,得到18个拔牙窝,随机平均分为3大组,并分别对各拔牙窝组进行以下操作:(1)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mSIS膜(mSIS组),(2)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BG组),(3)自然愈合(空白对照组)。每大组各随机平均分为2个小组,分别于手术后4周和12周取样进行微计算机体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Micro-CT),检测评价各组牙槽窝内新骨的生长情况,比较mSIS膜和Bio-Gide膜对拔牙窝内骨再生的影响。结果:Micro-CT分析显示,mSIS组和BG组在术后4周和12周的新生骨容积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mSIS组略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mSIS组和BG组的牙槽窝冠1/3区域新生骨容积比例显著高于中1/3及根1/3区域(P<0.05)。术后4周各组的新生骨密度值相近(P>0.05),术后12周时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和12周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小梁的数量以及排列紧凑程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mSIS略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小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屏障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拔牙窝内有利于新骨再生,mSIS膜与Bio-Gide膜的应用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质丢失 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陶瓷兔颅骨骨膜下埋植引导成骨定量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程晓兵 薛振恂 周树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6-257,共2页
目的:通过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观察在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情况下,β-TCP陶瓷在皮质骨表面的引导成骨作用,并探讨其用于萎缩牙槽嵴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显微镜用测微尺测量新骨从骨表面长... 目的:通过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观察在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情况下,β-TCP陶瓷在皮质骨表面的引导成骨作用,并探讨其用于萎缩牙槽嵴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显微镜用测微尺测量新骨从骨表面长入材料内的高度,并和羟基磷灰石(HA)陶瓷对比。结果:经过两组对照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组新骨生长高度相差显著,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质丢失 用陶瓷 骨膜下埋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陶瓷兔颅骨骨膜下埋植可吸收性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晓兵 薛振恂 +3 位作者 周树夏 胡开进 白振西 杨耀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34-235,共2页
目的 :通过多孔块状 β -磷酸三钙 (β -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 ,定量观察β -TCP陶瓷在骨膜下和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皮质骨表面之间的可吸收速度 ,为其应用于萎缩牙槽嵴加高术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方法 :用显微测微尺C5型网格 ... 目的 :通过多孔块状 β -磷酸三钙 (β -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 ,定量观察β -TCP陶瓷在骨膜下和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皮质骨表面之间的可吸收速度 ,为其应用于萎缩牙槽嵴加高术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方法 :用显微测微尺C5型网格 ,采用“数点法”测量各时间点标本中材料的剩余含量 ,并和羟基磷灰石 (HA)陶瓷组对比。结果 :术后 12周时 β-TCP组材料剩余含量为 35 .40 % ,被吸收的材料量占原来材料含量的 38.6 5 %。 结论 :多孔块状 β-TCP陶瓷在骨膜下的皮质骨表面在引导新骨生成的同时可以被吸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陶瓷 颅骨骨膜 可吸收性 磷酸钙 牙槽骨质丢失 骨加高术 埋植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胶原膜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中的作用:一项回顾性影像学队列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段登辉 Hom-Lay WANG 王恩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基础上,探讨放置可吸收胶原膜是否有利于维持术后牙槽嵴轮廓稳定。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因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患者,根据骨粉表面是否覆盖胶原膜... 目的: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基础上,探讨放置可吸收胶原膜是否有利于维持术后牙槽嵴轮廓稳定。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因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患者,根据骨粉表面是否覆盖胶原膜分为胶原膜覆盖组和无覆盖组。术前(T0)、术后即刻(T1)和术后3~7个月(T2)拍摄锥形束CT,利用Mimics软件测量种植体光滑-粗糙交界面下不同水平(0、2、4和6 mm)处颊侧骨板厚度(thickness of the buccal bone plate,BBT,分别表示为BBT-0、-2、-4、-6)。结果:收集胶原膜覆盖组15例,无胶原膜覆盖组14例,共计29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在T0、T1和T2三个时间点,不同水平的BBT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BT-0在胶原膜覆盖组和无覆盖组分别为(1.22±0.55)mm和(1.70±0.97)mm,相应的BBT-2分别为(2.32±0.94)mm和(2.57±1.26)mm。T1~T2愈合阶段不同水平处颊侧骨板吸收的绝对值[(0.47±0.54)~(1.33±0.75)mm]和百分数[(10.04%±24.81%)~(48.43%±18.32%)],以及T0~T2阶段颊侧骨板新骨形成厚度[(1.27±1.09)~(2.75±2.15)mm]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颊侧袋形瓣引导骨再生手术无论是否使用胶原膜均可有效修复种植体颈部颊侧骨缺损。与无胶原膜覆盖相比,胶原膜覆盖植骨材料不能提高术后牙槽嵴轮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质丢失 引导组织再生 骨再生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胶原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