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2种龈瓣复位方式对牙龈瘤切除术后效果的影响
- 1
-
-
作者
孙文韬
董家辰
孙梦君
廖悦
宋忠臣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周病科
-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4-629,共6页
-
基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9-I2M-5‑037)。
-
文摘
目的·观察牙龈瘤切除术后分别使用原位复位瓣(normally positioned flap,NPF)和冠向复位瓣(coronally advanced flap,CAF)技术关闭创口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8月—2023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周病科的牙龈瘤患者共55例,分为NPF组和CAF组,在手术彻底切除牙龈瘤后,分别使用NPF和CAF技术缝合创口。记录基线时牙龈瘤的宽度(epulis width,EW)和高度(epulis height,EH),术后6个月时龈乳头的宽度(papilla width,PW)和高度(papilla height,PH),基线和术后6个月时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角化牙龈宽度(keratinized gingiva width,KGW)等,并由2名牙周专科医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美学效果。使用t检验比较基线和术后6个月时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时,CAF组的PD为(1.68±0.79)mm,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NPF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65);术后6个月时,CAF组的AL为(1.26±1.18)mm,与基线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46),但是显著低于NPF组(P<0.001);术后6个月时,CAF组的PH为(3.74±0.62)mm,显著高于NPF组(P<0.001),且前者的VAS得分显著优于后者(P<0.001)。结论·相对于传统的NPF技术,CAF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牙龈瘤切除术后术区KGW,避免术后AL增加,减轻术后的牙周软组织缺损,改善术后美学效果。
-
关键词
牙龈瘤
牙周软组织缺损
原位复位瓣
冠向复位瓣
-
Keywords
epulis
periodontal soft tissue defect
normally positioned flap(NPF)
coronally advanced flap(CAF)
-
分类号
R781.45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