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初期陈独秀在武汉的抗战言论评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虞崇胜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3-57,共5页
抗战初期陈独秀在武汉的抗战言论评析虞崇胜1937年9月12日到次年5月,陈独秀在武汉共住了半年多时间。政治上的落魄和长期的监狱生活,使他思想上不免带有悲观感叹的色彩。但是,自身的获释,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展开,又使他的政... 抗战初期陈独秀在武汉的抗战言论评析虞崇胜1937年9月12日到次年5月,陈独秀在武汉共住了半年多时间。政治上的落魄和长期的监狱生活,使他思想上不免带有悲观感叹的色彩。但是,自身的获释,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展开,又使他的政治意识一度振奋起来。在武汉期间,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抗日战争 抗战初期 国民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思想信仰 片面抗战路线 持久抗战 武汉 言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胜利是国共合作的结果——评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2
作者 周杏坤 《湖北社会科学》 1988年第7期60-61,共2页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爱国力量参加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存在着两个战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和主要由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所承担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爱国力量参加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存在着两个战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和主要由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所承担的正面战场。这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尽管配合得很不融洽),构成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整体,谱写了一曲民族抗战的胜利凯歌。可以说,抗战胜利是国共合作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战场 国民党政府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战争 敌后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 正确评价 抗战胜利 积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际舆论动员 被引量:9
3
作者 古琳晖 李峻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4-178,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国际宣传处为大本营,广布国际宣传网,与军事行动和外交活动密切配合,并充分利用外籍人士和外国传媒的力量,大力开展国际舆论动员。国民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战争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国际舆论动员的策略方针,争取...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国际宣传处为大本营,广布国际宣传网,与军事行动和外交活动密切配合,并充分利用外籍人士和外国传媒的力量,大力开展国际舆论动员。国民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战争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国际舆论动员的策略方针,争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的支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由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一党专政和专制独裁,在开展国际舆论动员中夹杂着党派的狭隘性和私利性,从而削弱了这项工作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 国际舆论动员 中国 片面抗战路线 一党专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日战争中的广东国民党战场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晓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79-85,110,共8页
广东正面战场是抗战对敌军事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奉行“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策略,连续发动有限度的出击,并策应相邻其他战场,牵制日本南进的军事战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一、二次粤北会战,构成了广东正面... 广东正面战场是抗战对敌军事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奉行“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策略,连续发动有限度的出击,并策应相邻其他战场,牵制日本南进的军事战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一、二次粤北会战,构成了广东正面战场的核心战役,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使广东正面战场出现了重大失误,广州会战、第三次粤北会战及赣南战役等,皆遭惨败。抗战末期,粤军的消极抗日竟演变为逃跑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正面战场 粤北会战 片面抗战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杨虎城的抗日思想
5
作者 王玉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44-48,共5页
杨虎城是国民党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他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一致抗日。杨虎城不愧是“有功于国家民族”的千古功臣。然而,杨虎城的抗日思想却鲜为人知,对此人们也缺少深... 杨虎城是国民党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他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一致抗日。杨虎城不愧是“有功于国家民族”的千古功臣。然而,杨虎城的抗日思想却鲜为人知,对此人们也缺少深入研究。值杨虎城殉难40周年之际,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表达对这位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千古功臣的怀念之情。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学良,又逼迫杨虎城辞去十七路军总指挥职务,前往欧美考察访问。从1937年6月29日到11月26日,杨虎城在国外度过了5个月的“放逐”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杨虎城将军无时不在惦念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和践踏的祖国。当他获悉七七事变爆发的消息后,曾多次致电蒋介石请缨杀敌,但均遭拒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虎城 蒋介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 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 中国抗战 中国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国民党特务的反动宣传——评张春桥黑文《中国为甚么胜利的》
6
作者 王建琦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7年第Z1期114-116,共3页
一九三七年,日本法西斯在进攻芦沟桥之后,于八月十三日,又疯狂地在上海发动战争。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同时也由于日寇的行动打击了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和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 一九三七年,日本法西斯在进攻芦沟桥之后,于八月十三日,又疯狂地在上海发动战争。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同时也由于日寇的行动打击了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和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在“八·一三”起来作小小的抵抗。就在这场“抵抗战”中,充当国民党特务的张春桥,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调查,匆匆忙忙地于八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国闻周报》第十四卷“战时特刊”上,抛出了一篇题为《中国为甚么胜利的》报告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政府 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 国民党军队 片面抗战路线 日本法西斯 报告文学 特务 中华民族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