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片状石墨增强6061铝基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李思宇 杜晓明 王妍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9-33,共5页
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片状石墨体积分数和定向排列取向对石墨/6061铝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建立了高体积分数片状石墨定向排列分布的复合材料模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参考文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复合材料导热模型进行热导率的理... 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片状石墨体积分数和定向排列取向对石墨/6061铝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建立了高体积分数片状石墨定向排列分布的复合材料模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参考文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复合材料导热模型进行热导率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随石墨片体积分数的增加,石墨/6061铝复合材料的x-y平面热导率增加,石墨体积分数为70%的复合材料热导率达到765.48 W/(m·K),而z平面热导率降低;z平面热导率随石墨取向角增大先增加后降低,应控制石墨片的取向角不超过30°,此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较好。不同片状石墨体积分数的复合材料x-y平面热导率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变化趋势一致,考虑界面热阻后的热导率理论计算值接近于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 铝基复合材料 热导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石墨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激光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于庆春 万红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1,共5页
采用刷涂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片状石墨增强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并采用重频激光辐照的方法,对其耐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片状石墨增强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平均功率密度为1700 J/cm2的重频激光辐照下的热烧蚀率为32.8... 采用刷涂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片状石墨增强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并采用重频激光辐照的方法,对其耐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片状石墨增强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平均功率密度为1700 J/cm2的重频激光辐照下的热烧蚀率为32.8μg/J,耐激光烧蚀性能明显高于碳纤维增强的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和钡酚醛树脂;片状石墨增强钡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中的片状石墨呈近平行的层状分布方式,在激光辐照过程中能对入射激光起到平面反射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激光辐照的能量沉积;片状石墨的片型对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有影响,φ0.5 mm的片状石墨增强的复合材料的耐激光烧蚀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 激光烧蚀 重频激光 热烧蚀率 烧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铁激光熔覆片状石墨与球状石墨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常峰 刘衍聪 +2 位作者 伊鹏 战祥华 刘本良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81-183,共3页
为减少熔覆开裂,进一步了解铸铁激光熔覆过程中结合区微裂纹萌生机制,基于激光熔覆三维热-力耦合模型,选取其中的单元建立石墨相微观模型,分析片状与球状石墨周围的应力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片状石墨尖端存在较大的拉应力集中,极易导致... 为减少熔覆开裂,进一步了解铸铁激光熔覆过程中结合区微裂纹萌生机制,基于激光熔覆三维热-力耦合模型,选取其中的单元建立石墨相微观模型,分析片状与球状石墨周围的应力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片状石墨尖端存在较大的拉应力集中,极易导致微裂纹萌生。球状石墨周围为高应力区,微裂纹主要产生于球墨周围,相对于片状石墨,其应力约降低50 MPa,微裂纹的萌生相对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片状石墨 球状石墨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纳米石墨的制备及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30
4
作者 黄海栋 涂江平 +3 位作者 干路平 邹同征 李春忠 赵新兵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2-316,共5页
采用搅拌球磨法制备了平均直径1 μm、厚度10~20 nm的片状纳米石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片状纳米石墨的微观形貌和组织结构;利用四球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片状纳米石墨作为液体石蜡添加剂... 采用搅拌球磨法制备了平均直径1 μm、厚度10~20 nm的片状纳米石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片状纳米石墨的微观形貌和组织结构;利用四球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片状纳米石墨作为液体石蜡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片状纳米石墨能够显著提高润滑油的抗磨性能及承载能力,降低摩擦系数,其最佳添加量约为50 p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纳米石墨 添加剂 润滑油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片状纳米石墨粒子润滑油的制备及其摩擦学行为 被引量:8
5
作者 侯越峰 干路平 +2 位作者 黄海栋 涂江平 李春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3-746,共4页
通过湿法化学研磨方法制备了纳米石墨滤饼,并通过相转移方法移入润滑油中。获得了分散稳定性良好的纳米石墨润滑油。使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抗磨性、承载能力、摩擦系数,通过扫描电镜对磨斑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开初步探讨了纳米石... 通过湿法化学研磨方法制备了纳米石墨滤饼,并通过相转移方法移入润滑油中。获得了分散稳定性良好的纳米石墨润滑油。使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抗磨性、承载能力、摩擦系数,通过扫描电镜对磨斑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开初步探讨了纳米石墨减摩机理。研究表明在392 N的负荷下,在基础油中加入纳米石墨颗粒时,其磨斑直径可由0.52 mm下降至0.46 mm,摩擦系数由0.086 7下降至0.061 2,承载能力基本保持不变,认为其中纳米石墨粒子在摩擦面之间所形成的石墨层起到了抗磨减摩作用,所以含有超细石墨颗粒的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纳米石墨 抗磨性 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载钴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4
6
作者 雷芸 张科 +2 位作者 潘群 邹琴 袁继祖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0,共3页
本实验以150μm鳞片状石墨为原料,采用Humm 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经超声波振荡得到氧化石墨烯,加入水合肼回流制得石墨烯材料。氧化石墨烯与CoSO4溶液混合,采用功能离子预吸附的方式,将金属离子有效地分散在氧化石墨烯载体上,原位还原金... 本实验以150μm鳞片状石墨为原料,采用Humm 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经超声波振荡得到氧化石墨烯,加入水合肼回流制得石墨烯材料。氧化石墨烯与CoSO4溶液混合,采用功能离子预吸附的方式,将金属离子有效地分散在氧化石墨烯载体上,原位还原金属颗粒和石墨烯,制备石墨烯载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 氧化石墨 石墨 石墨烯载钴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VO_(4)/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d^(2+)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研究
7
作者 宋珍勇 王婷婷 +2 位作者 吴芳辉 吴孔林 周经伟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09,共8页
以片状g-C_(3)N_(4)为载体,掺杂具有4f活性电子的电催化性能良好、含丰富氧空位、稳定性更佳的TbVO_(4),成功制备了在溶解氧作为共反应剂的条件下可用于重金属离子Cd^(2+)响应及微量检测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 以片状g-C_(3)N_(4)为载体,掺杂具有4f活性电子的电催化性能良好、含丰富氧空位、稳定性更佳的TbVO_(4),成功制备了在溶解氧作为共反应剂的条件下可用于重金属离子Cd^(2+)响应及微量检测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详细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形貌、相态及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强了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的TbVO_(4)/g-C_(3)N_(4)复合材料具有比单一g-C_(3)N_(4)更强的ECL发光信号,由此触发了因Cd^(2+)阻抑作用引起的更为灵敏且线性检测范围更宽的ECL响应变化。该复合材料构筑的传感器检出限低(3.98nmol/L),选择性和重现性佳,用于真实样品中Cd^(2+)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相氮化碳 TbVO_(4) 复合材料 电致化学发光 C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粒径大小对铜基石墨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陈亚军 马刘洋 +3 位作者 李晨 温恒 陈堃 解挺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7-321,共5页
文章采用雾化纯铜粉作为基体,粒径为2、30、60、90μm的片状石墨粉作为固体润滑相,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了铜基石墨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粒径大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组织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石墨粒径大小与摩擦表面石墨覆盖程度... 文章采用雾化纯铜粉作为基体,粒径为2、30、60、90μm的片状石墨粉作为固体润滑相,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了铜基石墨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粒径大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组织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石墨粒径大小与摩擦表面石墨覆盖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石墨粒径增大,材料的力学性能存在一个最佳值,即当石墨粒径为30μm时,密度达到最大值7.51 g/cm3,硬度为53 HV。摩擦试验结果显示,石墨粒径为30μm时,磨损量最小。通过成分面扫描分析接触面石墨覆盖情况,研究了石墨在摩擦表面的成膜分布情况,结果发现随着石墨粒径的变大,石墨成膜覆盖率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石墨复合材料 片状石墨 粒径 摩擦学性能 石墨覆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博特增添石墨产品线
9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5-75,共1页
卡博特(Cobot)公司近日宣布,在其业务范围内增添石墨类产品。之所以能够增添这一业务,在于该公司与总部设在密歇根州的XG科学公司签订了专利许可协议,获得了后者商品名为xGnP@的片状石墨纳米板生产技术的使用权。石墨由碳原子组成... 卡博特(Cobot)公司近日宣布,在其业务范围内增添石墨类产品。之所以能够增添这一业务,在于该公司与总部设在密歇根州的XG科学公司签订了专利许可协议,获得了后者商品名为xGnP@的片状石墨纳米板生产技术的使用权。石墨由碳原子组成,具有高导电、高导热、高强度的特性,通常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填料,可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 产品线 复合材料 许可协议 密歇根州 生产技术 增强填料 高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型鳞片石墨/尼龙6导热复合材料
10
作者 李明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1,共4页
为了使树脂基导热复合材料兼具优异导热性能和阻燃性能,分别选用RPM/Mg(OH)2、BPS/Sb2O3、HS-PNPAZ/Mg(OH)2作为阻燃剂,鳞片状石墨作为导热填料,PA6作为基体树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阻燃型鳞片状石墨/PA6导热复合材料。对比了不同... 为了使树脂基导热复合材料兼具优异导热性能和阻燃性能,分别选用RPM/Mg(OH)2、BPS/Sb2O3、HS-PNPAZ/Mg(OH)2作为阻燃剂,鳞片状石墨作为导热填料,PA6作为基体树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阻燃型鳞片状石墨/PA6导热复合材料。对比了不同阻燃剂体系对复合材料导热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阻燃剂对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较小,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主要受鳞片状石墨的影响。当鳞片状石墨含量为40份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均大于2.0 W/(m·K)。BPS/Sb2O3和HS-PNP-AZ/Mg(OH)2在鳞片状石墨/PA6复合材料中无阻燃效果,不适合用于鳞片状石墨/PA6复合材料体系的阻燃。RPM/Mg(OH)2在鳞片状石墨/PA6导热复合材料中具有优异的阻燃效果,可使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达到UL 94~1.6 mm V-0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 尼龙6 导热系数 阻燃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氯化铁催化作用制备大尺寸氧化石墨烯薄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占国 范思大 +5 位作者 张梁 张沛沛 孙丽晶 尹丽 张吉东 王丽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238,共7页
本文用三氯化铁(FeCl_3)作催化剂制备了大面积的氧化石墨烯(L-GO)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偏光显微镜(PO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Fe Cl3催化剂存在下,不同温度和时间得到的L-GO薄膜进行形貌和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F... 本文用三氯化铁(FeCl_3)作催化剂制备了大面积的氧化石墨烯(L-GO)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偏光显微镜(PO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Fe Cl3催化剂存在下,不同温度和时间得到的L-GO薄膜进行形貌和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FeCl_3催化下L-GO薄膜片畴的面积为10μm×10μm,与无催化作用得到的GO薄膜相比增加了大约4倍。从FTIR和XRD分析可以确定,大尺寸片畴的形成可以归因于催化作用促进了氧化石墨上的羟基、羧基、羰基等含氧官能团重新组合和连接。据此,提出了Fe Cl_3催化下L-GO薄膜形成模型,为制备大面积石墨烯薄膜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化铁 催化剂 片状氧化石墨 大尺寸薄膜 表面形貌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板坯连铸用浸入式水口的性能与使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永全 李泽亚 金从进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7-279,共3页
针对薄板坯连铸用浸入式水口的使用条件,选择了水口不同部位的材质。以板状刚玉、氧化铝粉、锆莫来石、电熔稳定氧化锆、电熔镁砂、天然鳞片状石墨等为原料制备了浸入式水口,重点研究水口本体铝碳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渣线锆碳材料的抗侵... 针对薄板坯连铸用浸入式水口的使用条件,选择了水口不同部位的材质。以板状刚玉、氧化铝粉、锆莫来石、电熔稳定氧化锆、电熔镁砂、天然鳞片状石墨等为原料制备了浸入式水口,重点研究水口本体铝碳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渣线锆碳材料的抗侵蚀性能,并模拟现场使用条件进行了烘烤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水口材料性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烘烤时无氧化和剥落;在薄板坯实际连铸生产条件下,所研制的浸入式水口稳定地实现了24炉连浇,为相关的浸入式水口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入式水口 薄板坯连铸 铝碳材料 锆碳材料 抗侵蚀性能 锆莫来石 电熔镁砂 烘烤试验 稳定氧化锆 片状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锆在黑色冶金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炳昆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5年第7期46-47,共2页
在黑色冶金领域中,金属锆常用做炼钢脱气剂、添加剂,用以改善和提高产品的性能.除了直接使用未经锆铪分离制得的含铪海绵锆或锆屑或锆粉外,也使用中间合金如Zr-Fe,Zr-Si,Zr-Si-Ca和Zr-Si-Mn等.
关键词 金属锆 冶金 黑色 应用 碳化物析出 中间合金 应变时效 低温韧性 低合金钢 细化作用 退火组织 片状石墨 添加剂 海绵锆 碳素钢 锆合金 氢脆 铸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热导率方程的推导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颖颖 陈林 +2 位作者 徐鸿飞 林俊 杜小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59-364,共6页
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的导热特性好于单一填充。根据碳纳米管与纳米片状石墨在高分子基材中的分布形态,将碳纳米管与纳米片状石墨的"桥状搭接"结构作为等效基材,未搭接的"游离态"碳纳米管作为填料,利用串并联热阻模型和... 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的导热特性好于单一填充。根据碳纳米管与纳米片状石墨在高分子基材中的分布形态,将碳纳米管与纳米片状石墨的"桥状搭接"结构作为等效基材,未搭接的"游离态"碳纳米管作为填料,利用串并联热阻模型和Maxwell-Garnett等效介质法建立了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的导热模型,并通过数量级分析对热导率方程进行了简化。结果表明,在混合填料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等效热导率随纳米片状石墨的增多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在质量分数配比不变的情况下,等效热导率随混合填料的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热导率 模型 预测 碳纳米管 纳米片状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学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志省 白瑜 王巍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4,共6页
以短切碳纤维(CCF)与片状石墨烯(FGE)为导热填料,经表面改性后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制备聚碳酸酯(PC)基导热复合材料,利用MFR,TG,SEM等方法考察了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和断面结构形貌。表征结果显示,PC/Si@(0CCF/30FGE)表现出... 以短切碳纤维(CCF)与片状石墨烯(FGE)为导热填料,经表面改性后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制备聚碳酸酯(PC)基导热复合材料,利用MFR,TG,SEM等方法考察了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和断面结构形貌。表征结果显示,PC/Si@(0CCF/30FGE)表现出优异的耐热性能、耐热分解性能和导热性能,面内与过面导热系数分别为10.9,1.0 W/(m·K),相对纯PC分别增长53倍和4倍。PC/Si@(0CCF/30FGE)的力学性能低于PC/Si@(30CCF/0FGE)。CCF与FGE复合填料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介于两单一填料导热复合材料之间,PC/Si@(25CCF/5FGE)的性能好于PC/Si@(30CCF/5FGE)。CCF导热复合材料断裂以基体剥离和碳纤维断丝为主,而CCF/FGE导热复合材料断裂方式主要是复合填料与基体的整体剥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短切碳纤维 片状石墨 导热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碳砖的显微结构
16
作者 张宇晨 周惠兴 何君秋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4-86,共3页
用光学偏光显微镜观察了热处理前、后MgO -C砖试样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 :树脂、沥青及石墨均能很好地分散在镁砂颗粒之间。经 6 0 0℃热处理后由树脂所形成的炭化产物呈各向同性的多孔网状结构 。
关键词 镁碳砖 显微结构 光学组织 片状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钛酸镍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
17
作者 王慧莹 肖利 +2 位作者 陈晗 朱裔荣 向楷雄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52,227,共5页
钛酸镍(NiTiO_(3))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溶胶-沉淀法可制备尺寸均匀、表面粗糙的球形NiTiO_(3)颗粒。将制备的球形NiTiO_(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50 mA/g)时,其初始充电比容量约为375.6 m... 钛酸镍(NiTiO_(3))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溶胶-沉淀法可制备尺寸均匀、表面粗糙的球形NiTiO_(3)颗粒。将制备的球形NiTiO_(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50 mA/g)时,其初始充电比容量约为375.6 mAh/g,库仑效率为52.1%;第二次充电比容量为331.3 mAh/g,库仑效率为90.9%;在1 C时,其初始充电比容量为295.4 mAh/g,经过前十次电池活化,循环20~100次的容量基本没有衰减,容量保持率高达99.7%。将球形NiTiO_(3)与片状石墨复合,可提高首次库仑效率,改善循环性能,增加电子导电率,减小电池极化,有利于NiTiO_(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钛酸镍 溶胶-沉淀法 片状石墨复合改性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动态
18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海水淡化装置 河北 抗癌药 合成 埃皮霉素 纳米复合涂料 片状石墨 有机肥料 菌渣 橡胶管 太阳能级多晶硅锭 泡沫塑料 纳米二氧化硅 热控环氧交联剂 防腐涂料 防辐射涂料 羟基聚硅氧烷 废旧塑料 水泥减水剂 雾化镁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