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内”的儒家伦理——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论语》“父子互隐”章之理解 被引量:8
1
作者 郭齐勇 肖时钧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6,160,共6页
儒家在实践理性上强调门内与门外的区别,门内以恩为重,门外以义为重,私恩与公义有明确界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两个命题都是孔子及儒家所提倡的,但他们从不盲目地鼓励"大义灭亲",相反把"亲... 儒家在实践理性上强调门内与门外的区别,门内以恩为重,门外以义为重,私恩与公义有明确界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两个命题都是孔子及儒家所提倡的,但他们从不盲目地鼓励"大义灭亲",相反把"亲亲相隐"作为法律的根据。具体而言,《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不能释为"檃"(矫正),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公开告发、宣扬,"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二是微谏,"几谏谓之隐"。孔子的本意不是"隐匿错误"。事奉亲、君、师的"隐"、"犯"与"无犯无隐"的区分,反映出儒家在伦理角色和伦理情境上的分寸感。对亲人的"寻常之过",应当用"隐","几谏";但如有"大恶",则仍应犯颜,做"争子"。儒家伦理饱含着具体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父子互隐 大义灭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 被引量:14
2
作者 廖名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3,共9页
文献习见中的"隐括"、"隐揉"、"隐审"、"隐实"、"隐核"、"隐度"之"隐"都当读为"櫽",因此,将《论语·子路》篇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读... 文献习见中的"隐括"、"隐揉"、"隐审"、"隐实"、"隐核"、"隐度"之"隐"都当读为"櫽",因此,将《论语·子路》篇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读为"父为子櫽,子为父櫽",训为"父亲要替儿子矫正错误,儿子也要替父亲矫正错误",是完全可能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并非血缘至上主义者,社会公德与父子私情有违时,他们主张的是"不成人之恶"、"从义不从父"。因此,"其父攘羊",孔子是不会主张子为父隐匿的。从上博简《內礼》篇的文义看,"而任不可"与子女为父母隐瞒错误并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将简文"任不可"补入《论语》"子为父隐"章中,说儿子不但要"替父亲隐瞒",而且要"自己承担责任,承认是自己顺手牵羊",这就违反了孔子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父子互隐 规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父子互隐”与孟子论舜三个案例的再辨析——邓晓芒《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简评 被引量:4
3
作者 丁为祥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2,共9页
邓晓芒对儒家亲情道德的批评主要在于他尚未充分理解儒家的“仁”及其从我做起、从亲爱起的道理,所以总是从“路人”的立场和法律的视角对亲情道德进行外在的仲裁;而在具体分析中,他又往往略过道德主题本身,将亲情道德的案例扭曲为法律... 邓晓芒对儒家亲情道德的批评主要在于他尚未充分理解儒家的“仁”及其从我做起、从亲爱起的道理,所以总是从“路人”的立场和法律的视角对亲情道德进行外在的仲裁;而在具体分析中,他又往往略过道德主题本身,将亲情道德的案例扭曲为法律和利益的案例,这样,他就既可以“私”来理解儒家的“爱”,又可以“私亲”来定位儒家的“爱亲”,从而将圣贤的行为扭曲为罪犯的行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理解与“一父而载(再)取名”的直躬之“直”以及墨子对儒家“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的反向批评有类似之处,但又完全服从于其对传统进行攻讦的需要。所以,这样的研究既无助于历史文本的澄清,也无益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父子互隐 孟子论舜 腐败 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父子互相纠正错误吗?——《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之检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梁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25,共5页
将《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理解为"檃栝"之檃,解释为纠正,既没有文字的根据,也不符合早期儒家思想的实际,是不能成立的。破解"父子互隐"章的关键是在"直在其中"一句的&qu... 将《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理解为"檃栝"之檃,解释为纠正,既没有文字的根据,也不符合早期儒家思想的实际,是不能成立的。破解"父子互隐"章的关键是在"直在其中"一句的"直"字,而不是"隐"字。上博简《内礼》"隐而任之,如从己起"有助于理解在父母不接受谏诤时,儒家化解道义与亲情矛盾的态度。儒家鼓励子女替父母承担过错,但并不主张将其公之于众,使父母蒙羞受辱。研究儒家思想,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古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子互隐 檃栝 《内礼》 而任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与直、道与鲁: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
5
作者 万光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97,共3页
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孔子讲"吾党之直者"如此,直者是父子互隐,而孔子则不能简单认为是直者,孔子应是礼者;直者有优点,也有缺点,"... 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孔子讲"吾党之直者"如此,直者是父子互隐,而孔子则不能简单认为是直者,孔子应是礼者;直者有优点,也有缺点,"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孔子主张由直而进至礼。"吾党"是鲁国当时社会现实如此,但孔子还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即虽然孔子认为鲁国多少比齐国好,但鲁国也不是完美的,鲁国也应进一步改进,进至完美(道)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简单地维护现实,也努力批判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父子互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