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冬季浓雾的演变特征及爆发性增强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霖蔚 牛生杰 +1 位作者 刘端阳 陆春松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2007年12月18—19日,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20h的浓雾过程,其中能见度低于50m的强浓雾几乎占到整个雾过程的1/3。利用同期在南京市北郊的外场观测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该次雾的演变过程、微物理结构及边界层特征,探讨了地面... 2007年12月18—19日,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20h的浓雾过程,其中能见度低于50m的强浓雾几乎占到整个雾过程的1/3。利用同期在南京市北郊的外场观测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该次雾的演变过程、微物理结构及边界层特征,探讨了地面雾爆发性增强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次雾在西南平流的增湿作用下触发生成;日出后,平流输送和地表蒸发提供了充足水汽来源,贴地层逆温因高空下沉增温而向上抬升且稳定存在,因此大雾得以维持;整个雾过程中雾滴数浓度、平均直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谱曲线均呈指数下降分布,雾滴集中在小滴端;两次地面雾爆发性增强均发生在夜间,其特征为各微物理参量明显增大,滴谱上抬拓宽;爆发性增强的原因是地表气温陡降、贴地层逆温增强及可充当雾滴凝结核的气溶胶大粒子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平流输送 逆温 爆发性增强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雾局地爆发性增强原因探讨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彬贵 马翠平 +3 位作者 蔡子颖 于雷 赵娜 曲晓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93-1402,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河北省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资料以及天津市255 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资料,对2010年12月21-22日发生在河北东北部沿海(以乐亭为代表站)和天津地区的一次历时短、局地性强的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河北省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资料以及天津市255 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资料,对2010年12月21-22日发生在河北东北部沿海(以乐亭为代表站)和天津地区的一次历时短、局地性强的辐射雾爆发性增强原因及其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乐亭爆发性大雾的形成是由于低层暖湿气流受切变线的阻挡作用形成了弱水汽辐合,加上短波槽前弱冷空气和入夜后辐射降温共同影响所导致;副冷锋南下逼近天津境内时,渗透进低层的锋前弱冷空气是天津大雾爆发性发展的直接原因;同时,由于副冷锋南压过程中,锋后较强冷空气过境导致雾天气由北向南逐渐消散。雾过程中,始终维持着近地层湿冷、上层干暖的温湿结构。雾爆发性增强前,气温呈整体下降趋势的过程中存在小幅上升的现象,对局地浓雾的爆发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副冷锋 爆发性增强 边界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一次浓雾过程爆发性增强的微物理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方春刚 郭学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0-709,共10页
基于华北雾-霾综合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2011年12月4日河北涿州一次浓雾过程爆发性增强的微物理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浓雾过程除具有均压场、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层、静稳天气等特征外,还具有雾微物理过程出现爆发性增强的特征,1... 基于华北雾-霾综合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2011年12月4日河北涿州一次浓雾过程爆发性增强的微物理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浓雾过程除具有均压场、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层、静稳天气等特征外,还具有雾微物理过程出现爆发性增强的特征,10 min内,小雾滴浓度显著增加,含水量增大了3个量级,雾滴谱由15μm拓宽到35μm,能见度由500 m骤降至70 m。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导致近地层雾的形成,而近地层雾的形成反过来快速地增强了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促使大量小雾滴的形成和碰并过程的产生,这是一种正反馈效应;大量雾滴形成释放的潜热,促使雾体抬升和向下长波辐射增强,又使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减弱,产生负反馈效应。相对于南京辐射雾过程,此次涿州浓雾的小雾滴粒子数浓度高,液态水含量明显偏小,这与华北高浓度气溶胶和弱水汽输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浓雾 微物理特征 爆发性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常州一次罕见持续性雾-霾天气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雷正翠 郑媛媛 +5 位作者 刘银峰 孙康远 刘端阳 何涛 吴晶璐 周文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3-1134,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雾-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雾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雾-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雾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雾-霾 气象要素 污染物 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 爆发性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春季一次大范围强浓雾特征分析
5
作者 肖瑶 史一丛 +2 位作者 李宁 席世平 夏依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6-1267,共12页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21年3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次强浓雾过程的时间特征、爆发性增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统计40个典型强浓雾站...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21年3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次强浓雾过程的时间特征、爆发性增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统计40个典型强浓雾站点的爆发性增强作用时间在30 min以内,平均仅为9.5 min。雾前降水造成的高湿环境和夜间晴空辐射降温为强浓雾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触发和加强条件;近地面大范围微风甚至静风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的另一个有利条件,近地面暖平流输送也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性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根据能见度变化划分了两种强浓雾爆发性增强类型,即跳跃爆发型和直接爆发型。风在两种类型中起到不同作用:在跳跃爆发型中,风会造成一定的湍流扩散,使得能见度剧烈波动;而在直接爆发型中,在风的作用下有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强浓雾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爆发性增强类型 能见度 晴空辐射 暖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浓雾宏微观结构特征及快速消散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濮梅娟 尚倩 +2 位作者 李子华 杨军 刘端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0-777,共8页
利用2010年11月17-18日南京北郊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生消物理机制和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雾是在晴夜、微风、辐射降温和逆温层背景下形成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平流导致了雾层发展深厚;雾在爆发性... 利用2010年11月17-18日南京北郊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生消物理机制和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雾是在晴夜、微风、辐射降温和逆温层背景下形成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平流导致了雾层发展深厚;雾在爆发性发展之后立即进入快速消散过程,1h之内全部消散,这与太阳辐射、气温快速升高及逆温层的消失有关,强梯度风也是雾快速消散的一个重要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爆发性增强 快速消散 梯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一次平流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庆 李季 +1 位作者 樊明月 王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99-1309,共11页
受静稳天气影响,2017年1月3-6日我国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其中济南7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天气持续了6 h之久,最低能见度只有51 m。利用布设在山东省气象局院内的FM-120雾滴谱仪观测的... 受静稳天气影响,2017年1月3-6日我国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其中济南7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天气持续了6 h之久,最低能见度只有51 m。利用布设在山东省气象局院内的FM-120雾滴谱仪观测的微物理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等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结构,讨论了雾在4次"发展-减弱"过程中的主要特征,研究了雾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爆发性增强期间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雾的成因以及爆发性增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辐射雾 微物理结构 爆发性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