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数值试验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立文 秦曾灏 +1 位作者 吴秀恒 邹早建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0-428,共19页
利用 P S U/ N C A R M M 4 对5 个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并对重要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诊断。采用相同物理过程及边界条件的控制试验成功地模拟出了主要的爆发性气旋加深... 利用 P S U/ N C A R M M 4 对5 个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并对重要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诊断。采用相同物理过程及边界条件的控制试验成功地模拟出了主要的爆发性气旋加深率,为海洋爆发性气旋的业务数值预报提供了可能。敏感性试验获得了湿物理过程、能量频散、 S S T 和海面能通量、日本岛地形及初、边值条件等影响气旋加深率的定量认识,分析表明水的微物理过程,特别是网格尺度的水汽凝结、未饱和层的云滴和雨滴蒸发,是气旋爆发性发展中最重要的物理过程;在高空 200~300h Pa 层的云滴蒸发效应可能是形成相应层气旋中心非绝热冷却峰值的主要原因;由内在热力动力学过程所决定的潜热释放比对流参数化任意规定的加热分布更接近实际并能产生更好的模拟结果;没有能量频散效应时可减小模拟加深的 30% ;海面能通量在初始时刻比在爆发性发展时更重要,不计初始时海面能通量将影响模拟加深约 25% ,而不计爆发性发展时的海面能通量,这种影响不及前者的一半;爆发性发展时的海面能通量呈不均匀分布并能诱导反锋面热力环流在局部抑制气旋的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温带 气旋 爆发性发展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的热力-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立文 仪清菊 +1 位作者 秦曾灏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81-593,共13页
利用天气、位涡分析和导出的Lagrangian型广义Z-O发展方程的诊断分析,考查了两个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爆发件发展的主要强迫机制和热力一动力空;司结构。结果表明,热力强迫对爆发性气旋发展起主要控制作用,当反映大气斜乐性的Laplac... 利用天气、位涡分析和导出的Lagrangian型广义Z-O发展方程的诊断分析,考查了两个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爆发件发展的主要强迫机制和热力一动力空;司结构。结果表明,热力强迫对爆发性气旋发展起主要控制作用,当反映大气斜乐性的Laplacian温度平流、积云对流和湍流加热为主的热力强迫共同作用使地转相对涡度急剧增长时,气旋便出现了爆发性发展,其中积二尺度的对流加热贡献更大。Laplacian绝热冷却、大气向海洋的感热输送和摩擦效应起阻滞发展的作用,也是控制气旋衰亡的主要过程。爆发性发展启动同子因例而异,涡度平流、Laplacian温度平流和Laplacian大尺度加热均可成为主要启动因子。垂直积分平均分布和垂直结构考查进一步佐证了诊断分析的结果,并揭示了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热力-动力学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温带 气旋 爆发性发展 热力-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温带海洋气旋爆发性发展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其庚 仪清菊 丁一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0-37,共8页
本文对1982年3月11~16日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强温带海洋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讨论了斜压不稳定和非绝热加热过程在气旋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分析揭示,在气旋发展初期低层与高层扰动在... 本文对1982年3月11~16日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强温带海洋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讨论了斜压不稳定和非绝热加热过程在气旋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分析揭示,在气旋发展初期低层与高层扰动在垂直方向是分离的,尺度和移速都不同.由高低层等熵位涡扰动的相对位相分析发现,在发展初期斜压不稳定条件对发展是不利的,而在爆发阶段则非常有利.由湿位涡和水汽辐合,等熵运动和非地转运动分析指出,非绝热加热过程在前边两个阶段都很重要.在爆发阶段斜压不稳定与非绝热加热过程相互作用,产生正反馈,使气旋得到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 海洋 气旋 爆发性发展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发性发展台风合成环境场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87-493,共7页
本文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对5个台风的平缓演变阶段和爆发性发展阶段的环境场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爆发性发展时,副热带高压及其反气旋环流增强,台风东部低层风速加大,高空有东风扰动叠加,低空辐合和高层辐散增强,低层水汽... 本文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对5个台风的平缓演变阶段和爆发性发展阶段的环境场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爆发性发展时,副热带高压及其反气旋环流增强,台风东部低层风速加大,高空有东风扰动叠加,低空辐合和高层辐散增强,低层水汽能量辐合及台风外围对流性不稳定性增大,低空垂直环流发展。以上因子导致积云对流发展。在弱垂直切变环境下,通过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机制,使台风中心气压急剧下降,气旋性环流显著增强,从而导致台风的爆发性发展。这说明台风爆发性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和积云对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爆发性发展 合成分析 环境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旋爆发性发展产生的北方冬季雷暴天气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鹏 李书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7-51,共5页
分析了1990年12月21日和1996年12月31日沈阳市出现的两次冬季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两次冬季雷暴天气都是由于气旋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发展所产生的。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对我国北方除造成大范围降雪外,还可产生强对流... 分析了1990年12月21日和1996年12月31日沈阳市出现的两次冬季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两次冬季雷暴天气都是由于气旋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发展所产生的。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对我国北方除造成大范围降雪外,还可产生强对流天气。而气旋以“U”型路径移动,入渤海后迅速发展;850、700hPa爆发性的增温增湿导致其以上气层出现潜在不稳定层结,是预报冬季雷暴的一个着眼点。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对触发冬季雷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 爆发性发展 冬季 雷暴 雷雨天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黄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史得道 吴振玲 《海洋预报》 2016年第6期32-39,共8页
对2013年11月一次黄海入海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气旋入海发展过程中始终位于500 h Pa高空槽前,槽前正涡度平流和强烈暖平流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流层高层有明显正位涡下传至低层,引起地面气旋性... 对2013年11月一次黄海入海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气旋入海发展过程中始终位于500 h Pa高空槽前,槽前正涡度平流和强烈暖平流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流层高层有明显正位涡下传至低层,引起地面气旋性涡度发展,对气旋爆发性发展有重要作用;气旋发展过程中始终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以及强上升运动提供了气旋发展的动力条件;除了低空急流输送,海洋和大气之间耦合作用为气旋爆发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热量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爆发性发展 涡度平流 位涡 暖平流 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817号台风爆发性发展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吴迪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9-27,共9页
对8817号台风爆发性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作了分析,对其动力学特征量和能量学特征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台风与对流层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台风的爆发性发展,低层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初生阶段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台风 爆发性发展 结构变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气旋爆发性发展导致的强沙尘暴个例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刘景涛 郑新江 +3 位作者 康玲 姜学恭 祁伏裕 方翔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对 2 0 0 1年 4月 6~ 7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 ,从沙尘源、干旱气候背景、天气系统及起沙和扬沙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揭示了强沙尘暴与蒙古气旋和高空急流活动的关系。得出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中部的... 对 2 0 0 1年 4月 6~ 7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 ,从沙尘源、干旱气候背景、天气系统及起沙和扬沙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揭示了强沙尘暴与蒙古气旋和高空急流活动的关系。得出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 ,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 ;持续两年的干旱是强沙尘暴形成的气候背景 ;蒙古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和冷锋后大风是起沙的主要动力 ;湍流输送和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气流辐散强迫形成的干对流上升气流是沙尘向高空输送的动力机制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制 沙尘源 干旱气候 天气系统 高空急流活动 蒙古气旋 爆发性发展 沙尘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侵入在黄河气旋爆发性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黄彬 钱传海 +1 位作者 聂高臻 向纯怡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34-1543,共10页
利用数字化的6.7,um卫星水汽图像资料、NCEP/NCAR逐6小时1°×1°再分析等资料和干侵入、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引发渤海强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分析,揭示干侵人在爆发性黄河气旋中的特征和作用... 利用数字化的6.7,um卫星水汽图像资料、NCEP/NCAR逐6小时1°×1°再分析等资料和干侵入、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引发渤海强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分析,揭示干侵人在爆发性黄河气旋中的特征和作用。结果表明:本次渤海强风暴潮是发生在泰米尔半岛附近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中,是对流层高层干侵入下沉引起黄河气旋爆发性发展产生强东北大风所致。干侵入具有高位势涡度特征,高位涡区和水汽图像上的暗区形态及强度变化特征对气旋生命史不同阶段有预报指示意义。干冷和暖湿气流沿着等熵面Ω型皱折带南北流动,使得等熵面陡峭程度加大,大气的斜压性增强;尽管高层干侵入在下沉过程中会产生增温效应,但在下沉运动和强冷平流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地面气旋的上空出现水平方向温度比临近地区低的现象,大气静力稳定度减小,绝对涡度(ζ_p+f)增大,促使中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垂直上升运动迅速加强,导致地面气旋强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气旋 爆发性发展 水汽图像 位涡 干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东北极端暴雪的黄渤海气旋爆发性发展机制 被引量:19
10
作者 何立富 齐道日娜 余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5-399,共15页
利用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21年11月7—8日东北极端暴雪的温带气旋结构特征及爆发性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温带气旋发生在高空冷涡背景下,地面气旋在黄海形成后出现爆发性快速增强并沿东北地区东部北上。地面降雪区... 利用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21年11月7—8日东北极端暴雪的温带气旋结构特征及爆发性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温带气旋发生在高空冷涡背景下,地面气旋在黄海形成后出现爆发性快速增强并沿东北地区东部北上。地面降雪区主要分布在气旋西侧,且降雪强度与气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地面气旋在爆发性发展后由叶状云系演变为逗点涡旋云系,并表现出明显的锋面断裂和暖锋包卷;其垂直结构也先后出现高空锋区断裂、干暖核形成和中性锢囚锋区加强;西伯利亚高压脊、华北高空槽和东北高压脊3个异常中心构成Rossby波列,随着高度异常中心不断东移及波能量向下游地区频散,华北高空槽区的波作用通量明显增大导致华北冷涡快速增强,涡度因子的急剧增大有利于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随着平流层位涡高值区沿等熵面不断向南发展和向下传播,导致中层冷涡快速发展并向下伸展,诱发地面气旋爆发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断裂 锢囚锋 波作用通量 爆发性发展 位涡下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严文莲 朱承瑛 +2 位作者 朱毓颖 刘端阳 濮梅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92-901,共10页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且部分站点存在多次爆发增强现象;夜间天空打开,长波辐射降温作用加强,是大范围强浓雾形成和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雾前降雨为本次强浓雾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也是日出后部分站点由于水汽蒸发增强而导致雾爆发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另外,雾前和雾期间近地层强逆温的存在为雾的爆发性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而逆温顶附近低空急流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逆温的维持和加强,利于雾的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爆发性发展 水汽蒸发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快速发展气旋的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永刚 张磊 +1 位作者 吕美仲 欧阳子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5-508,共4页
应用等熵位涡收支方程对发生于西北太平洋日本东海附近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位涡及位涡收支诊断分析 .发现爆发性气旋不同于普通气旋发展机制 ,主要是由于平流层底位涡异常对对流层扰动产生较集中凝结加热 ,使上下系统耦合打通的结果 .从... 应用等熵位涡收支方程对发生于西北太平洋日本东海附近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位涡及位涡收支诊断分析 .发现爆发性气旋不同于普通气旋发展机制 ,主要是由于平流层底位涡异常对对流层扰动产生较集中凝结加热 ,使上下系统耦合打通的结果 .从位涡收支来看 ,气旋爆发性发展伴随着对流层顶上空有强的涡度平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熵位涡 收支方程 爆发快速发展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春季混合性大风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梅汀 范其平 +1 位作者 王坚侃 徐颖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371-376,共6页
针对2012年4月2-3日一次混合性大风过程,采用NEC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黄海低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的结果,大风前期是一次急行冷锋过程,锋线附近发生了强对流天气,强对流的辐散气流加大了风速;而黄... 针对2012年4月2-3日一次混合性大风过程,采用NEC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黄海低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的结果,大风前期是一次急行冷锋过程,锋线附近发生了强对流天气,强对流的辐散气流加大了风速;而黄海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和冷空气相结合是大风后期维持的主要原因,其中,低层强斜压性和高空暖平流有利于低压的发展,而高空正涡度平流和气旋移动到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促成了低压的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行冷锋 强对流 爆发性发展 高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杨军 王蕾 +1 位作者 刘端阳 李子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8-1006,共9页
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出现一次厚度达600m、持续近14h的浓雾过程,具中强浓雾阶段维持4 h。通过系留气球边界层探测系统、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雾滴尺度分布和自动气象站等外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此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生消... 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出现一次厚度达600m、持续近14h的浓雾过程,具中强浓雾阶段维持4 h。通过系留气球边界层探测系统、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雾滴尺度分布和自动气象站等外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此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首先由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雾层,而后因低空平流冷却形成低云。在发展阶段,伴随低云不断下伸,贴地雾层不断抬升。在贴地地雾层受到地面弱冷空气平流降温影响下,雾中微物理过程迅速发展,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等微物理参数在15 min内跃增,雾体爆发性升高,最终导致地面雾和低云上下贯通形成深厚雾层,地面能见度骤降至15m以下。雾体爆发性增强时,地面垂直动量通量和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密度增大,净辐射趋于零。整个雾过程中,由于贴地层持续弱冷平流降温和上层雾阻碍了下层雾的辐射降温,二者的共同作用使贴地强逆温结构始终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大气边界层 爆发性发展 双层结构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交互式电子白板专刊》
15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4,共1页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课堂教学插上灵性的翅膀!交互式电子白板即将进入爆发性发展的年代!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已经来临!中小学校长、老师们:您准备好了吗?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 爆发性发展 专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交互式电子白板专刊》
16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95,共1页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课堂教学插上灵性的翅膀!交互式电子白板即将进入爆发性发展的年代!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已经来临!中小学校长、老师们:您准备好了吗?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 爆发性发展 专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