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麦镰孢菌对青稞叶片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漆永红 曹素芳 +1 位作者 李雪萍 李敏权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9-1847,共9页
为探究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品种甘青2号受到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其叶片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室内接种燕麦镰孢菌的方法,测定病原菌侵染后青稞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等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显微镜观... 为探究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品种甘青2号受到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其叶片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室内接种燕麦镰孢菌的方法,测定病原菌侵染后青稞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等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的青稞叶片颜色均一,且呈深绿色;而发病的青稞叶片叶脉绿色褪去,呈黄绿或黄白交替症状,透光率增强。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均受到严重破坏和断裂,叶肉细胞皱缩变形。发病抗感青稞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03、0.85 mg·g-1,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分别为53.23、56.20 Ws·cm^(-1),较未发病均有所降低。燕麦镰孢菌侵染后,NQK-01-03和甘青2号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为8.30和4.62μmol·m^(-2)s^(-1),气孔导度(Gs)分别为0.13和0.07 mol·m^(-2)s^(-1),蒸腾速率(Tr)分别为6.71和3.74 mmol·m^(-2)s^(-1),上述3个指标均有所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升高,分别为312.57和310.32μmol·mol-1;NQK-01-03和甘青2号的光饱和点分别为925.86和831.86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7.73和14.81μmol·m^(-2)s^(-1),暗呼吸速率分别为-3.74和-5.02μmol·m^(-2)s^(-1),上述3个指标均有所降低,而光补偿点升高,分别为31.80和41.23μmol·m^(-2)s^(-1);CO2饱和点降低,分别为825.80和799.36μmol·m^(-2)s^(-1),而CO2补偿点升高,分别为76.49和81.13μmol·m^(-2)s^(-1)。青稞植株叶片水分、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有所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升高。本研究为阐明青稞茎基腐病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燕麦镰孢菌 细胞结构 光和CO2响应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镰孢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漆永红 曹素芳 +1 位作者 李雪萍 李敏权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04-1010,共7页
为了明确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快速检测方法,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为指示剂,以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的ITS序列为目的 DNA片段,应用LAMP设计软件设计4条引物,优化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LAMP反应液... 为了明确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快速检测方法,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为指示剂,以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的ITS序列为目的 DNA片段,应用LAMP设计软件设计4条引物,优化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LAMP反应液颜色变化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同时进行田间发病组织检测和土壤燕麦镰孢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优化的LAMP反应体系,最佳反应温度为65℃,反应程序为65℃下1h,80℃下20min。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燕麦镰孢菌LAMP检测均呈黄绿色(阳性),对照和其他病原菌均呈橘色(阴性)。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LAMP反应液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达到10pg·μL-1,每克土壤中检测的灵敏度为40个燕麦镰孢菌孢子。对采自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和临潭县的20份疑似病害样本提取的DNA进行检测,其中13份为阳性,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青稞发病组织中的燕麦镰孢菌。本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能为燕麦镰孢菌的检测及其青稞茎基腐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茎基腐病 燕麦镰孢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燕麦根腐病生防菌的鉴定及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建强 吴康莉 +4 位作者 张晓梦 李昭煜 李佳佳 漆永红 田永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66-2273,共8页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P<0.05),且该菌对燕麦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因此,该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具备了开发燕麦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根腐病 燕麦镰孢菌 多粘类芽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滇重楼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10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柳敏 王彩云 +3 位作者 周茂嫦 陈晓芳 成忠均 张翔宇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探明贵州滇重楼褐斑病的病原菌,以及筛选有效防治褐斑病的药剂,为滇重楼褐斑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贵州省织金县滇重楼褐斑病病株叶片上分离致病菌,结合形态学鉴定、rDNA-ITS和β-tublin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 【目的】探明贵州滇重楼褐斑病的病原菌,以及筛选有效防治褐斑病的药剂,为滇重楼褐斑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贵州省织金县滇重楼褐斑病病株叶片上分离致病菌,结合形态学鉴定、rDNA-ITS和β-tublin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致病菌菌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0%咯菌腈悬浮剂、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等6种化学杀菌剂和80%乙蒜素乳油、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等4种生物杀菌剂的抑制效果。【结果】确定致病菌为燕麦镰孢菌,10种杀菌剂对燕麦镰孢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化学杀菌剂中40%苯醚甲环唑和50%多菌灵抑菌效果最佳,EC_(50)分别为0.0279 mg/L和0.5207 mg/L;生物杀菌剂中0.3%丁子香酚抑菌效果最佳,EC_(50)为6.8288 mg/L。【结论】贵州滇重楼褐斑病病原菌为燕麦镰孢菌,田间防治可将40%苯醚甲环唑、50%多菌灵、0.3%丁子香酚作为候选药剂交替或复配使用,以提高药效和避免病菌产生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 褐斑病 燕麦镰孢菌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武威市荷兰豆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的鉴定
5
作者 张敏 刘永刚 +5 位作者 李惠霞 石明明 韩变 Boakye Thomas Afriyie 乔万强 魏雪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明确武威市荷兰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可为该病害的及时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荷兰豆根腐病株并分离和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ITS-rDNA与TEF-1α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种类,并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 【目的】明确武威市荷兰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可为该病害的及时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荷兰豆根腐病株并分离和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ITS-rDNA与TEF-1α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种类,并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分离得到16株Fusarium spp.,其中3株为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分离频率为18.75%;13株为茄镰孢菌F.solani,分离频率为81.25%,后者为优势种类。荷兰豆致病性试验症状表现与田间的基本一致,接种7 d后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为16.5~38.0,其中燕麦镰孢菌W14-1病情指数最高,为38.0;茄镰孢菌W8病情指数最低,为16.5。【结论】茄镰孢菌和燕麦镰孢菌是引起甘肃省武威市荷兰豆根腐病的病原,茄镰孢为优势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特征 RDNA-ITS TEF-1α 燕麦镰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