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政语 林舸 +2 位作者 刘池阳 马晓昌 侯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6-511,共6页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断陷早期 (SⅡ1)和断陷晚期 (SⅡ2 )两个层序。裂陷期超层序发育巨厚的溢流相、爆发相火山岩。断陷早期 (SⅡ1)层序发育低位与湖盆扩张两个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总体反映为一套近物源稀性泥石流沉积特征 ;湖盆扩张体系域反映水体相对较深 ,有扇三角洲及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岩屑砂岩发育 ,岩屑成分以火山岩为主。断陷晚期凹陷水体变浅 ,SⅡ2 层序中下部低位及湖盆扩张体系域总体发育特征类似SⅡ1层序 ,上部发育的湖盆收缩体系域 ,演化为扇三角洲、河道、滨浅湖及沼泽相 ;SⅡ2 层序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岩屑成分除火山岩外 ,见有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坳陷期 (SSⅢ )超层序发育冲积平原相 ,砂岩中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成分进一步增加。由于受区域构造环境控制 ,凹陷沉积沉降中心不断北移 ,表明松辽盆地南缘燕辽造山带在白垩纪不断隆升、向北扩展 ;凹陷中发育三期低位体系域、对应了三期断陷活动 ,指示造山带在造山后作用阶段经历了三期幕式快速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燕辽造山带 隆升过程 昌图凹陷 白垩纪 层序地层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造山带东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盆地沉积物热年代学记录
2
作者 闫义 林舸 +2 位作者 夏斌 李自安 李忠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6-286,共1页
关键词 燕辽造山带 盆地沉积物 热年代学 环境 中生代 新生代 锆石U-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带的地层学研究———以燕辽造山带为例
3
作者 闫义 林舸 +1 位作者 李自安 陈卓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0-64,共5页
陆内造山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作用形式,具有明显不同于稳定陆块区和一般造山带的地层学特征。笔者以燕辽造山带为例,将陆内造山带的地层划分为前造山期地层、始造山期地层、主造山期地层和重造山期地层四种类型。并简要介绍了这四... 陆内造山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作用形式,具有明显不同于稳定陆块区和一般造山带的地层学特征。笔者以燕辽造山带为例,将陆内造山带的地层划分为前造山期地层、始造山期地层、主造山期地层和重造山期地层四种类型。并简要介绍了这四种不同构造层的特点及应采取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山带 地层特征 燕辽地区 山作用 中新生代 燕辽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燕辽地区燕山期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33
4
作者 邓晋福 冯艳芳 +4 位作者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周肃 高延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太行—燕辽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和重要煤田分布区。本文首先讨论了该区18个金属矿床以及相关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选取了其中10个比较可信的数据作为成矿作用的近似年龄,以及运用4... 太行—燕辽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和重要煤田分布区。本文首先讨论了该区18个金属矿床以及相关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选取了其中10个比较可信的数据作为成矿作用的近似年龄,以及运用4个煤田的已有的相关地层的时代,在已有的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框架基础上,扩展提出该区岩浆-沉积-构造-变质-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讨论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的可能成生联系。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12)比较宁静的构造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量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和伴生以Au为主成矿作用。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侵入,伴生以Mo为主的成矿作用。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以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太行—燕辽造山带 岩浆-沉积-构-变质-成矿事件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