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辽生物群叶肢介动物群组成和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罡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8-381,共14页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ingensis)和平泉三饰叶肢介(T.pingquanensis)。晚期燕辽生物群又可称为玲珑塔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髫髻山组,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化石,主要分子包括:建昌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jiancangensis)、玲珑塔辽西叶肢介(Liaoxiestheria linglongtaensis)、大西山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daxishanensis)和青龙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qinglongensis)。文中总结了北方雕饰叶肢介(Aquilonoglypta)、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和针孔叶肢介(Punctatestheria)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将柴达木叶肢介、辽西叶肢介和玲珑塔叶肢介划归北方雕饰叶肢介科。同时,三饰叶肢介是由针孔叶肢介演化而来,与柴达木叶肢介并无直接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叶肢介动物群 道虎沟生物群 玲珑塔生物群 燕辽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贼兽类牙齿发育双出齿和异时发育的证据(英文)
2
作者 毛方园 郑晓廷 +3 位作者 王孝理 王元青 毕顺东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76,共26页
贼兽是一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型类,它们与多瘤齿兽和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尚存争议,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类动物的牙齿和头骨形态的特征呈哺乳动物冠群和似哺乳动物之间的镶嵌状态。通过显微CT和平板CL技术,对辽宁省侏罗纪燕辽生物群4种真贼兽的... 贼兽是一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型类,它们与多瘤齿兽和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尚存争议,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类动物的牙齿和头骨形态的特征呈哺乳动物冠群和似哺乳动物之间的镶嵌状态。通过显微CT和平板CL技术,对辽宁省侏罗纪燕辽生物群4种真贼兽的8件标本的牙齿形态、磨损状况和牙齿替换信息进行观察和描述,并与贼兽已发表属种牙齿替换进行对比,对二出齿这一被认为可能与哺乳和亲代养育行为演化有关的重要特征在贼兽中的存在与否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所有贼兽的颊齿数恒定,在任何萌出的臼齿下均无齿胚保存,且无替换证据,可以确定为单出齿。前臼齿具一次替换,为典型的哺乳动物二出齿。所有真贼兽只有一对下门齿,一对上门齿,仅玲珑仙兽例外,其在增大的I2内侧,有一残留的I1。神兽和仙兽上下颌骨中,都不具有门齿牙胚,而树贼兽和翔齿兽的上下颌骨中,都具有替换牙胚。其中上门齿齿胚具2–3个齿尖,位于萌出的乳门齿背后方;下门齿齿胚根部始于m2下方,齿尖向前延伸至乳门齿的后背方;牙胚随着不同个体发育阶段向前推进的位置不同,较成熟的个体,齿根有逐渐愈合的现象。门齿的替换应晚于最后臼齿的完全萌出,显示了明显的滞后性,相比其他贼兽的门齿替换应为异时发育。牙胚的形态、相对颊齿大小和后端位置与神兽和仙兽已萌出的门齿更为相近,而较树贼兽和翔齿兽已萌出的门齿显得更大且更复杂,因此神兽和仙兽的门齿更可能为恒齿,贼兽类的门齿则更可能为二出齿。树贼兽和翔齿兽极度膨大的前臼齿很可能加长和推迟门齿的替换过程,甚至影响了替换的发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最后臼齿的萌出和功能作用。树贼兽和翔齿兽的这些特征显示它们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食性,更倾向于强调前臼齿对食物的摄取和咀嚼处理。而贼兽具有的典型的哺乳动物二出齿特征、稳定的齿式和高度分化的牙齿等,增加了其为哺乳动物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燕辽生物群 真贼兽类 牙齿替换 二出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西部及邻区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郭相奇 韩建刚 姬书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8-935,共8页
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和九龙山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群被称为燕辽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已正式命名的脊椎动物26属28种,包括鱼类1属1种、两栖类4属4种、有鳞... 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和九龙山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群被称为燕辽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已正式命名的脊椎动物26属28种,包括鱼类1属1种、两栖类4属4种、有鳞类1属1种、翼龙类10属12种、兽脚类恐龙5属5种、哺乳类5属5种。燕辽生物群的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长羽毛兽脚类恐龙的演化、翼龙类的分类演化、滑体两栖类的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辽宁西部及邻区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不及同一地区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但它为认识这一地区晚中生代生物群的演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生物群 脊椎动物 中侏罗世 辽宁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燕辽生物群分布特征及新发现 被引量:4
4
作者 高福亮 江洋 +3 位作者 张国仁 潘玉啟 吴子杰 王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70-780,共11页
我国辽宁省西部地区一直是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的重要产地,近几年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化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有一些化石的层位尚不明确。近三年来,笔者在辽宁西部葫芦岛建昌以及朝阳辖区下的朝阳县、凌源市以及建平县针对一套中侏罗... 我国辽宁省西部地区一直是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的重要产地,近几年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化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有一些化石的层位尚不明确。近三年来,笔者在辽宁西部葫芦岛建昌以及朝阳辖区下的朝阳县、凌源市以及建平县针对一套中侏罗世火山岩所夹的沉积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化石调查工作。首先,根据髫髻山组地层出露条件,在金岭寺—羊山盆地的建昌县玲珑塔大西山村测制了髫髻山组主干剖面,除此之外还在大平房—梅勒营子盆地和凌源—三十家子盆地测制了辅助剖面,同时在剖面上逐层进行化石采集;之后研究本次工作采集的化石以及收集该地区燕辽生物群化石资料;最后将化石落到准确的层位之上,并将各盆地化石层进行对比。通过剖面的测制以及化石的挖掘和调查,确定其为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属燕辽生物群中期,确定了一批珍稀化石的产出层位,为了方便不同盆地化石层对比,本文命名了两个新的珍稀化石层位——大西山化石层和棺材山化石层,将化石与层位一一对应,并且完成了对辽西主要盆地化石层的对比;与之同时挖掘出了一批珍贵的动植物化石,丰富了燕辽生物群古生物的内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燕辽生物群 髫髻山组 化石层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北部晚中生代陆相地层、生物群及其年代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7
5
作者 柳永清 季强 +8 位作者 姬书安 尤海鲁 吕君昌 旷红伟 江小均 彭楠 许欢 袁崇喜 王旭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2-45,共4页
华北东北部晚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从下至上为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大北沟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它们主要的岩石组合为陆相火山岩熔岩、火山碎屑岩和间夹的河流-湖泊相沉积岩。九龙山组、髫髻山组(165-154Ma)... 华北东北部晚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从下至上为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大北沟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它们主要的岩石组合为陆相火山岩熔岩、火山碎屑岩和间夹的河流-湖泊相沉积岩。九龙山组、髫髻山组(165-154Ma)火山沉积岩系中发育以带毛恐龙(近鸟龙)、哺乳动物、翼龙和昆虫类等为代表的燕辽生物群(J2-J3),晚侏罗世末期土城子组时期(154-139Ma)该生物群大多数生物属种消亡,并在早白垩世早期(张家口组、大北沟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144-120Ma)萌生新的生物群-热河生物群(K1),以恐龙、哺乳类、被子植物、鱼类和昆虫等为特征。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表现了明显的演化关系,响应着古环境变化与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复杂地球表层圈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晚中生代 陆相地层 九佛堂组 大北沟组 土城子组 张家口组 燕辽生物群 髫髻山组 义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晓波 张艳 仝亚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1-411,共21页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燕山运动 燕辽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陆内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时代探讨 被引量:65
7
作者 任东 高克勤 +3 位作者 郭子光 姬书安 谭京晶 宋卓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84-591,共8页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剖面充分显示,道虎沟化石层归属于中侏罗世九龙山组,而不是所谓的义县组;道虎沟化石层与下伏太古宙马鞍山片麻岩而不是土城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沟地区 内蒙古 侏罗系 九龙山组 燕辽生物群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宣化土城子组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 被引量:1
8
作者 鞠书彬 王旭日 +3 位作者 董颖 刘义川 季燕南 季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95-2311,共17页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上覆凝灰岩层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并对保存较好的足迹化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土城子组底部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足迹化石上、下地层则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而足迹化石的赋存层位形成于滨湖相沉积环境,发育暴露构造并含有大量裸子植物碎屑化石。凝灰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2.3±0.3 Ma(MSWD=0.00106),说明化石层位于土城子组一段,时代属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Kimmeridgian)中晚期。已发现的足迹化石以兽脚类三趾型足迹为主,包括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和实雷龙足迹属(Eubrontes),其次为一些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是华北北缘土城子组中群落丰富度最高的恐龙足迹点,其中一处或许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因此,我们认为宣化-下花园盆地土城子组一段以河流、湖泊相沉积环境为主,当时裸子植物繁茂,恐龙动物群庞大,偶尔存在火山喷发活动。新发现的宣化恐龙足迹不仅填补了宣化-下花园地区恐龙足迹化石的空白,也丰富了燕辽地区土城子组生物群的组合面貌,为土城子组内年代地层划分及陆相J/K界线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城子组 恐龙足迹 燕辽生物群 沉积相 晚侏罗世 宣化-下花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侏罗纪原始辽翼龙(爬行纲:翼龙目)头骨CT三维形态数据集 被引量:4
9
作者 易鸿宇 周长付 高克勤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4期15-23,共9页
原始辽翼龙(Liaodactylus primus)为已知最早的具滤食性生态适应的翼龙,化石产自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层为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年代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161.8±0.4~159.5±0.6 Ma)。原始辽翼龙的发现记录了中国北方中生代燕辽生... 原始辽翼龙(Liaodactylus primus)为已知最早的具滤食性生态适应的翼龙,化石产自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层为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年代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161.8±0.4~159.5±0.6 Ma)。原始辽翼龙的发现记录了中国北方中生代燕辽生物群中翼龙类特异的食性,有助于了解该生物群中爬行动物的生态多样性。本文对应提供该化石种正型标本(PMOL-AP00031)的X光断层扫描(X-ray CT)数据集,包括CT原始图片数据、根据CT数据重建的上下颌三维模型及视频、以及用于系统分析的形态学矩阵。其头骨CT数据和形态学矩阵可应用于翼龙类形态、生态、系统发育的进一步研究。其翼龙取食器官的数字三维模型,3D打印为实体模型后可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和科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 翼龙 燕辽生物群 CT扫描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蝎蛉科化石(昆虫纲长翅目)在中国首次发现(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洪友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82-1389,共8页
报道了华夏三叠副蝎蛉Triasoparac horistahuaxiaensis gen.etspnov.(T2t)、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nom.nov.(J1b)和1个新转移属——冀北直脉蝎蛉属Jibeiorthophlebia Hoing,1983(transl.nov.)(J2)及其2个... 报道了华夏三叠副蝎蛉Triasoparac horistahuaxiaensis gen.etspnov.(T2t)、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nom.nov.(J1b)和1个新转移属——冀北直脉蝎蛉属Jibeiorthophlebia Hoing,1983(transl.nov.)(J2)及其2个种J.xiao-fangzhangziensis Hong,1983(transl.nov.)、J.internata Hong,1983(transl.nov.)在中国首次发现。根据它们的脉序特征,在分类上应当归于Parachoristidae Tillyard,1937。这个科既具有二叠蝎蛉科(Permochoristidae)MP带6支脉的特征,又有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Rs1至少带3支脉呈扇形排列的特征,形成二叠蝎蛉科和直脉蝎蛉科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过渡特征的中间类群,这个类群对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副蝎蛉科化石在中国的发现很有意义:①填补了中国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副蝎蛉科的空白;②可以帮助我们追溯副蝎蛉科、直脉蝎蛉科和二叠蝎蛉科之间在不同地质背景中的演变关系;③关于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及其有关问题,笔者曾先后指出,燕辽生物群(YanliaoBiota)(J2)和热河生物群(K1)均起源于华北古陆(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燕辽地区(覆盖了新增加的内蒙古宁城地区)是它们的起源中心,尔后向外扩散与迁移,并向北覆盖到蒙古东部、俄罗斯外贝加尔等地区,形成东亚古陆(Eastern Asian Paleocontinent)中一个广阔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区系;④讨论了宁城地区地层层位的归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蝎蛉科(P) 华夏三叠副蝎蛉(T2t) 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1b) 冀北直脉蝎蛉属(J2j) 燕辽昆虫群 燕辽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