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祁连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构造与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关系 被引量:46
1
作者 杜玉良 汤中立 +2 位作者 蔡克勤 李文渊 张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71,共7页
印支_燕山期构造_岩浆热液活动 ,对秦岭—祁连造山带的区域成矿控制与影响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该期北东向构造_岩浆活动不仅控制了金等矿产的形成 ,而且使先期形成的铜、铅锌等矿产发生了较强烈的改造和富集作用。该期北东向构造... 印支_燕山期构造_岩浆热液活动 ,对秦岭—祁连造山带的区域成矿控制与影响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该期北东向构造_岩浆活动不仅控制了金等矿产的形成 ,而且使先期形成的铜、铅锌等矿产发生了较强烈的改造和富集作用。该期北东向构造带与先期的北西、近东西向构造或含矿层交汇叠加部位 ,是形成大型_超大型矿床的重要条件。文章对秦岭—祁连造山带印支_燕山期构造_岩浆活动带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大型_超大型矿床的控制与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提出了本区新一轮矿产勘查研究对策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秦岭-祁连造山带 印支-燕山期构造 大型-超大型矿床 富集作用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松桃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研究——以高地超大型锰矿床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谢小峰 杨坤光 +1 位作者 钱山 袁良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3-632,共10页
黔东松桃地区构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燕山运动影响形成。燕山早期,区内处于SEE—NWW向区域挤压收缩,形成了NNE—SSW向褶皱和断裂。下寒武统杷榔组—变马冲组地层和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地层作为两套滑脱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滑脱作用,滑脱... 黔东松桃地区构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燕山运动影响形成。燕山早期,区内处于SEE—NWW向区域挤压收缩,形成了NNE—SSW向褶皱和断裂。下寒武统杷榔组—变马冲组地层和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地层作为两套滑脱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滑脱作用,滑脱层内褶皱变形强烈,以大量紧闭、顶厚不协调褶皱为主要构造样式,而其上、下岩层则以断块或宽缓褶皱变形为主,以软弱层为界面,其上、下岩层发生逆冲滑脱作用,形成了区内隔槽式褶皱的构造样式。燕山晚期,区内处于NNE—SSW挤压为主,形成了区内NWW向小型褶皱和断裂,同时燕山晚期构造横跨叠加在早期变形之上,导致早期NNE向褶皱枢纽呈波状起伏,轴迹弯曲,部分地区形成了构造穹窿和构造盆地,部分早期断层呈左行走滑性质。在燕山早、晚两期构造作用下,高地矿区含锰岩系作为软弱滑脱层,向猴子坳向斜的核部进行滑脱聚集,使其在向斜的核部富集,翼部相对减薄。同时,由于犁式正断层的存在,也影响了锰矿层的保存与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构造特征 犁式正断层 高地锰矿床 贵州松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地区冷湖3—5号构造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正刚 袁剑英 +1 位作者 阎存凤 马新民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2期42-44,共3页
冷湖3—5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的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的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 冷湖3—5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的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的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造与大规模生排烃期配置关系好;③残余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使冷湖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构造带;④冷湖构造带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决定了较高部位冷湖3—4号构造成藏优于较低部位冷湖5号构造。冷湖3—5构造带油源充足,生排烃和构造配置关系好,可发育构造、构造-岩性、不整合等类型油气藏,冷湖构造带仍是柴北缘扩展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构造 构造 冷湖构造 残余凹陷 下侏罗统 柴北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及其对海相油气勘探的指导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根耀 梁兴 马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8,共12页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时空发育特征的研究,是"盆""山"耦合理论从指导含油气盆地的研究发展为指导油气勘探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4大构造阶段,重点剖析了上扬子北部地...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时空发育特征的研究,是"盆""山"耦合理论从指导含油气盆地的研究发展为指导油气勘探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4大构造阶段,重点剖析了上扬子北部地区(四川盆地)各阶段的构造线方向及其形成机制(与造山带发育的耦合演化),提出川东地区近期海相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最主要经验是认识到同海相沉积期的新生构造被燕山期的新生构造高角度横跨形成了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与川东地区作比较,还分析了上扬子南部和中扬子地区各阶段的构造演化,提出前者与川东的最大不同是盆地发育与八布-Phu Ngu洋(不是秦岭—大别洋)的演化耦合,且叠加了巨地幔作用的热隆升造山的影响;后者独特的基底构造对建造和改造长期有明显的制约。据上述分析探讨了上扬子南部和中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认为黔西的贵阳—安顺一线以北(黔北盆地)尽管晚古生代及以后各期新生构造的方向与四川盆地不同,但仍是有望获得海相油气勘探突破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构造 同海相沉积构造 燕山期构造 “盆”“山”耦合 海相油气勘探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构造演化与邻区成矿作用——从年代学资料得到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花林宝 真允庆 +6 位作者 曾朝伟 王磊 戴宝章 丁梅花 袁杰 杨伟 巫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9-536,共28页
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岩石圈深大断裂带。在其南段的邻区,分布有胶东金矿区、鲁西铁金矿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铁铜(金)成矿带和苏北油气田等矿产。从已获得大量测年资料分析,可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分为3个阶段:1)早期(80... 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岩石圈深大断裂带。在其南段的邻区,分布有胶东金矿区、鲁西铁金矿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铁铜(金)成矿带和苏北油气田等矿产。从已获得大量测年资料分析,可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分为3个阶段:1)早期(800~550 Ma):自元古宙泛古陆裂解和随之而来的加里东期古地震和局部海西期喷流作用,证实地壳运动早已拉开了它的"构造活动序幕",此阶段继承和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先存的构造薄弱带,从成矿作用而论,此阶段可称为"成矿预备场地";2)主期(1 80~110 Ma):在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陆—陆碰撞和中生代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等,造就了现今郯庐断裂与分支断裂的构造格架。其中主峰形成时间为140~120 Ma±,在这个阶段广泛有钙碱性系列、富钾高锶钙碱系列、碱性系列岩浆和后期成矿热液,沿着有利构造空间剧烈活动和成矿就位。本区壳幔混熔型和壳源同熔型花岗岩,是地壳减薄和下地壳拆沉、底侵的产物,而不是单一的构造运动的结果。此阶段可称为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鼎盛期;3)晚期(60Ma~现代):沿东西向与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断裂交汇处,存在橄榄玄武岩喷侵,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物源,此期可称其为构造—岩浆活动的衰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古陆裂解 陆-陆碰撞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拆沉、底侵作用 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古近纪鄱阳盆地的基底构造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梁兴 吴根耀 +3 位作者 叶舟 张廷山 刘家铎 徐克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5-420,共6页
鄱阳盆地的前白垩系基底岩系因区域构造位置而异,长山隆起为元古界变质岩,北鄱阳坳陷为呈冲断岩片展布的震旦系志留系,南鄱阳坳陷主体部位为呈冲断结构的石炭系侏罗系,南冲的前峰带因剥蚀严重而出现双桥山群变质岩系。盆地的前白垩纪基... 鄱阳盆地的前白垩系基底岩系因区域构造位置而异,长山隆起为元古界变质岩,北鄱阳坳陷为呈冲断岩片展布的震旦系志留系,南鄱阳坳陷主体部位为呈冲断结构的石炭系侏罗系,南冲的前峰带因剥蚀严重而出现双桥山群变质岩系。盆地的前白垩纪基底是一个在燕山运动时再度活化的印支期陆内造山带,因而构造线方向与印支期陆内造山带的走向相同(总体呈北东东向),冲断的方向则由燕山期的造山极性控制(自北西向南东),冲断活动发生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燕山逆冲构造 鄱阳盆地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瑞矿集区硅质断裂磨砾岩带的厘定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蒋少涌 徐耀明 +3 位作者 周巍 朱志勇 孔凡斌 孙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76-3086,共11页
在九瑞矿集区研究叠合断裂和叠加成矿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出露在洋鸡山-丁家山-望夫山一线的硅质角砾岩,指出它们不是原先认为的石炭系沉积硅质岩,而应属于一种断裂磨砾岩,并深入探究其形成过程及与成矿之关系。断裂磨砾... 在九瑞矿集区研究叠合断裂和叠加成矿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出露在洋鸡山-丁家山-望夫山一线的硅质角砾岩,指出它们不是原先认为的石炭系沉积硅质岩,而应属于一种断裂磨砾岩,并深入探究其形成过程及与成矿之关系。断裂磨砾岩是断裂分带结构成熟的标志之一,多在剪切作用和热液作用下,断裂岩石经硅化-破裂-碎裂-粉碎-研磨,形成具有一定圆度和球度,大小差异较大的磨砾或磨粒,且又会反复的集结-破碎,不断拓宽断裂构造形成磨砾-角砾岩带。本文研究的断裂磨砾岩,呈北东向展布,延长达十几千米。成分上以硅化角砾岩为主,SiO2含量一般大于90%,石英颗粒由隐晶到显晶。一些角砾岩中含Fe2O3较高,有可能是原先的硫化物经氧化形成的褐铁矿。本区洋鸡山-丁家山-望夫山一线产出的断裂磨砾-角砾岩带,很可能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在城门山和武山铜矿,我们之前的工作己发现存在产于泥盆系五通组和石炭系黄龙组层滑构造体系中的黄铁矿角砾岩,则有可能属于海西期同生断裂活动的产物。因此,这些不同的角砾岩具有多阶段活动和叠加成矿的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九瑞地区其他层位(如泥盆系与志留系之间、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发育的层滑构造体系和断裂角砾岩及热液蚀变岩,也很可能是成矿有利部位,值得今后找矿工作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砾 层滑系统 断层结构分带 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 九瑞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坪湾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12
8
作者 任小华 高航校 +2 位作者 李福让 李鑫 李希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羊坪湾金矿床地处南秦岭南部逆冲推覆系前缘,在该区域已经发现多个金矿床,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羊坪湾金矿床矿体主要分布在下志留统梅子垭岩组中,控矿围岩为逆冲推覆剪切带内劈理、裂隙发育的含碳二云母石英片岩及二云母片岩。矿石... 羊坪湾金矿床地处南秦岭南部逆冲推覆系前缘,在该区域已经发现多个金矿床,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羊坪湾金矿床矿体主要分布在下志留统梅子垭岩组中,控矿围岩为逆冲推覆剪切带内劈理、裂隙发育的含碳二云母石英片岩及二云母片岩。矿石类型主要为含碳二云母(石英)片岩型。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黑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包裹体中流体成分显示成矿是以H2O-CO2-NaCl为主的热液体系。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热液中的水介质是原始地层水,硫同位素特征说明黄铁矿、磁黄铁矿中34S来源于地层。矿源层为志留系梅子垭岩组,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控制本区金矿形成。综合上述方面的研究,建立了羊坪湾金矿床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模式 成矿物质来源 燕山逆冲推覆剪切构造 羊坪湾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