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氢燃料电池汽车氢系统氢气泄漏的燃爆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磊 马秋菊 +1 位作者 黄昊 张永丰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3-698,共6页
搭建了FCV(氢燃料电池汽车)氢系统氢气泄漏着火试验台架,开展了高压氢气泄漏着火试验与FCV乘员舱内氢气泄漏燃爆数值模拟研究,采集了氢气喷射火形态、火焰长度、典型位置温度及热辐射通量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0.4 L/0.84 MPa高压氢气... 搭建了FCV(氢燃料电池汽车)氢系统氢气泄漏着火试验台架,开展了高压氢气泄漏着火试验与FCV乘员舱内氢气泄漏燃爆数值模拟研究,采集了氢气喷射火形态、火焰长度、典型位置温度及热辐射通量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0.4 L/0.84 MPa高压氢气经直径6 mm圆孔水平泄漏的时间仅为80ms,氢气着火后的火焰呈水平喷射状,火焰长度达1.4 m,燃烧时间为0.3 s,且距离泄漏口约1.0 m处的氢气燃烧强度最大,采集的最大热辐射通量为0.27 kW/m2;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氢气在乘员舱内泄漏着火后,仅28 ms整个乘员舱就被引燃,乘员舱内的最高绝热温度达2 000℃,最大相对压力达0.5 MPa。车载氢系统氢气泄漏燃爆的危险性极大,严重威胁乘员生命安全,FCV应加强安全性能设计,避免此类事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氢系统 氢气泄漏 燃爆危险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顶罐双层密封圈环空燃爆危险性与惰化控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沛华 张金锁 +1 位作者 张璇 李岩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9-1422,共4页
阐述了20余座大型浮顶储罐检测现状,分析双层密封圈结构危险性,确定重点控制部位为一、二次密封间的环形空间。以氧含量变化和点火头变化判定是否引爆,实验测定了4种净化油蒸气的爆炸极限。利用三元组分图确定密封圈环空的惰化控制参数... 阐述了20余座大型浮顶储罐检测现状,分析双层密封圈结构危险性,确定重点控制部位为一、二次密封间的环形空间。以氧含量变化和点火头变化判定是否引爆,实验测定了4种净化油蒸气的爆炸极限。利用三元组分图确定密封圈环空的惰化控制参数(净化油蒸气的爆炸下限、极限氧浓度、最小惰化氮浓度)及净化油蒸气惰化控制指标,为大型浮顶储罐燃爆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顶原油储罐 密封圈环空 燃爆危险性 三元组分图 惰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燃爆危险性与处置方法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汶静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3-1025,共3页
简述涉氨场所的安全问题及处置方案。从氨的理化性质及其发生燃烧爆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涉氨场所的事故类型,指出主要的事故原因。对氨的泄漏机理进行分析,重点以液氨管道的有限孔泄漏模型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泄漏量及爆炸危险性... 简述涉氨场所的安全问题及处置方案。从氨的理化性质及其发生燃烧爆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涉氨场所的事故类型,指出主要的事故原因。对氨的泄漏机理进行分析,重点以液氨管道的有限孔泄漏模型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泄漏量及爆炸危险性,得到简化后的计算式。结合液氨的溶解性及气液吸收/传质特性,对消防处置的方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爆危险性 有限孔 泄漏模型 饱和蒸气压 处置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箱明火烤燃下燃爆危险性分析与安全对策
4
作者 刘健 李斌 +2 位作者 解立峰 姚箭 王永旭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144-149,共6页
为预防交通事故中油箱燃爆危险的发生,利用摄像机、高速照相机和红外热成像仪观测油箱在烤燃过程中的燃爆特性,得到爆炸火球参数和油箱内部温度变化,并针对油箱烤燃的危险性,利用爆炸火球辐射总能量和热剂量来评判热效应严重程度。结果... 为预防交通事故中油箱燃爆危险的发生,利用摄像机、高速照相机和红外热成像仪观测油箱在烤燃过程中的燃爆特性,得到爆炸火球参数和油箱内部温度变化,并针对油箱烤燃的危险性,利用爆炸火球辐射总能量和热剂量来评判热效应严重程度。结果表明:明火烤燃状态17min左右,油箱发生爆炸;爆炸火球的体积、表面最高温度和辐射总能量分别为150.46m^3、1 490.4℃和2.10×10~4kJ,距爆炸火球中心1m、5m和10m处的热剂量分别为1 978.8kJ/m^2、99.4kJ/m^2和25.1kJ/m^2。最后,从油箱本质安全设计和点火源控制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箱 明火烤燃 热辐射 燃爆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及燃爆危险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崔潇丹 丛晓民 赵林双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7-411,共5页
综述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物情况和产气机理,并归纳总结热失控气体危险性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主要成分为CO_(2)、CO、H_(2)和碳氢化合物;燃爆危险性因素主要为爆炸极限、爆炸超压及层流火焰速度等。电池的材料种类、荷电状态(S... 综述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物情况和产气机理,并归纳总结热失控气体危险性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主要成分为CO_(2)、CO、H_(2)和碳氢化合物;燃爆危险性因素主要为爆炸极限、爆炸超压及层流火焰速度等。电池的材料种类、荷电状态(SOC)和温度等因素均会对产气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热失控气体的危险程度。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后产生气体的燃爆性质及爆炸危险性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气体 燃爆危险性 热失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二叔丁基燃爆特性试验研究
6
作者 张金锋 柳晓凯 +2 位作者 任红威 李晨曦 张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15-1720,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燃爆危险性,采用液体自燃点测试仪研究浓度对DTBP自燃温度的影响,采用爆炸极限测试仪探究初始温度对DTBP爆炸下限的影响,采用快速筛选量热仪(RSD)探究升温速率对DTBP起始分解温度和分解压力的影响。结... 为了深入研究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燃爆危险性,采用液体自燃点测试仪研究浓度对DTBP自燃温度的影响,采用爆炸极限测试仪探究初始温度对DTBP爆炸下限的影响,采用快速筛选量热仪(RSD)探究升温速率对DTBP起始分解温度和分解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浓度增加,试样自燃温度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浓度为4.35 mmol/L时,其自燃温度最低(165.0℃);初始温度以20℃的间隔由70℃逐步升至150℃,相应爆炸下限由1.096%降至0.802%;在2.5℃/min、5.0℃/min、7.5℃/min、10.0℃/min的升温速率条件下,随其速率增加,分解温度由135.9℃升至147.2℃,分解压力由114.21 MPa升至163.26MPa。结合试验数据,可推断出浓度、温度、升温速率对DTBP燃爆危险性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试样的性质,为预防其燃爆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过氧化二叔丁基 自燃温度 爆炸下限 分解温度 燃爆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锂离子电池爆炸参数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付珂欣 王志宇 +1 位作者 杨遂军 叶树亮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7-2235,共9页
为探究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锂离子电池触发热失控后的燃爆危险性,利用改进的20-L球装置测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初始环境温度和加热功率下触发热失控后的爆炸参数,对爆炸后的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结果表明,当初始环境温度为25℃时,随着... 为探究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锂离子电池触发热失控后的燃爆危险性,利用改进的20-L球装置测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初始环境温度和加热功率下触发热失控后的爆炸参数,对爆炸后的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结果表明,当初始环境温度为25℃时,随着加热功率增加,电池更早发生燃爆,最大压升速率增大,电池质量损失增大,损毁更为严重;当初始环境温度为60℃时,最大压升速率由14.41 MPa/s增加至29.12 MPa/s,表明初始环境温度对爆炸参数的测试结果有显著影响;当初始环境温度为95℃时,最大压升速率基本一致,最大压力略有下降;爆炸后的气体中均存在CO和H2,其体积分数随着初始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物并未充分燃烧。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评估锂离子电池的燃爆危险性,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防护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燃爆危险性 最大压升速率 气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丙烯环氧化反应器气相安全控制条件 被引量:4
8
作者 姜杰 谢传欣 +1 位作者 王振刚 张晨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0-335,共6页
在相转移法氯丙烯环氧化反应过程中,由于少量双氧水发生无效分解生成氧气,导致反应器气相存在燃爆危险性。测试了工况条件下氯丙烯-氧-氮三元体系的燃爆特性,得出该体系的极限氧浓度值(LOC)为10.9%;考察了主要因素对气相氧浓度的影响。... 在相转移法氯丙烯环氧化反应过程中,由于少量双氧水发生无效分解生成氧气,导致反应器气相存在燃爆危险性。测试了工况条件下氯丙烯-氧-氮三元体系的燃爆特性,得出该体系的极限氧浓度值(LOC)为10.9%;考察了主要因素对气相氧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要降低气相氧浓度,应尽可能降低催化剂用量,适当提高搅拌速度,严格控制H_2O_2用量;应在液相沸腾后开始H_2O_2进料,并控制反应初始阶段的H_2O_2进料量,以避免瞬间H_2O_2进料过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丙烯 环氧化 相转移催化剂 气相 氧气 燃爆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氮作业井筒内可燃气体扩散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肖丰浦 彭建福 +4 位作者 侯秀芹 李明智 李亚楠 张军 张全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56-762,共7页
为确保热采井注氮采油工艺过程的安全生产,利用Fluent软件对井筒气相空间内可燃气体的分布情况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井筒内可燃气体的燃爆危险性。结果表明:在氮气持续注入过程中,地层原油中挥发出的甲烷气体很难进入井筒气相空间... 为确保热采井注氮采油工艺过程的安全生产,利用Fluent软件对井筒气相空间内可燃气体的分布情况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井筒内可燃气体的燃爆危险性。结果表明:在氮气持续注入过程中,地层原油中挥发出的甲烷气体很难进入井筒气相空间,因此不会在井筒形成爆炸性环境;而在注氮停止后,甲烷会沿井筒逐渐向井口扩散,停注0.5 h时井筒内甲烷的平均体积分数已超过理论爆炸下限,存在燃爆风险,且停注时间越长,井筒内甲烷平均体积分数和扩散区域越大,整个井筒的燃爆危险性随之增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热采井 注氮作业 数值模拟 扩散特征 燃爆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