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余热回收和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的NGCC电厂燃烧后碳捕集工艺优化
1
作者 雷霆 梁友才 +4 位作者 朱雁 叶凯 凌珣杰 丁锦能 胡成贤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203,共10页
燃烧后碳捕集工艺是实现低碳发电的兜底技术和必然选择,然而其整合至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会大幅降低电厂发电效率。为了降低集成脱碳系统电厂的效率惩罚以及提高整体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一个综合回收系统余热和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新型燃... 燃烧后碳捕集工艺是实现低碳发电的兜底技术和必然选择,然而其整合至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会大幅降低电厂发电效率。为了降低集成脱碳系统电厂的效率惩罚以及提高整体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一个综合回收系统余热和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新型燃烧后碳捕集流程。首先,对常规碳捕集工艺的关键操作参数包括再生塔压力和贫液载荷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最佳运行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型流程的设计及分析。新型流程利用小汽轮机回收低压抽汽的压力,能辅助贫液蒸气压缩并回收CO_(2)压缩中间冷却热加热再生塔冷凝回流水,在90k Pa的闪蒸压降下每吨CO_(2)最低再生能耗为3.35GJ,降低了17.3%。此外,通过回收抽汽过热使低压抽蒸汽量从68.40 kg/s降低至48.95 kg/s。针对常规CO_(2)压缩工艺能耗高和液化天然气气化过程中冷能浪费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CO_(2)两级压缩中间液化工艺,使压缩功降低了34.5%,并大幅减少冷却负荷和设备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碳捕集工艺和CO_(2)压缩工艺的?效率分别从23.12%和62.19%升至29.48%和65.96%。模拟结果显示,整合新型碳捕集工艺的发电机组净输出功从341.93 MW增至358.75 MW,净发电效率从48.85%升至51.25%,效率惩罚从13.77%降至9.53%,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 燃烧后碳捕集 工艺改进 效率惩罚 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用于燃烧后碳捕集技术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睿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48,共5页
燃烧后碳捕集技术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重要技术。目前燃烧后碳捕集技术的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3种实现方法,三者各具优缺点,因此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来实现科学优选。首先从环保性能、经济性能和技术性能3个方面对3种燃烧... 燃烧后碳捕集技术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重要技术。目前燃烧后碳捕集技术的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3种实现方法,三者各具优缺点,因此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来实现科学优选。首先从环保性能、经济性能和技术性能3个方面对3种燃烧后碳捕集技术进行了定性评估。在定性评价结果数值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3种燃烧后碳捕集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3种燃烧后碳捕集技术的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是: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其中,吸收法和吸附法的得分相近,是目前比较可行的燃烧后碳捕集技术,膜分离法具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和能耗低的优点,极具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后碳捕集 主成分分析 吸收法 吸附法 膜分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厂碳捕集技术:现状、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阿小 冉真真 +5 位作者 马双忱 樊帅军 张小霓 徐少杰 冯礼奎 曹求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64,共13页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火电厂碳捕集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碳捕集技术主要有燃烧前碳捕集技术、富氧燃烧及燃烧后碳捕集技术。首先,介绍3种碳捕集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研究进展,并综合比较3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应场景;总结国内外...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火电厂碳捕集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碳捕集技术主要有燃烧前碳捕集技术、富氧燃烧及燃烧后碳捕集技术。首先,介绍3种碳捕集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研究进展,并综合比较3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应场景;总结国内外碳捕集示范工程项目;重点介绍化学吸收法吸收剂研究及节能降耗技术发展现状;最后针对化学吸收法技术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未来碳捕集技术发展的三大方向:高效低能耗吸收剂研发、节能降耗工艺开发、脱碳系统自动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燃烧 富氧燃烧 燃烧后碳捕集 工程示范 节能降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负荷跟踪性能的燃煤-碳捕集耦合发电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4
作者 范永胜 陈显浩 吴啸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60-1768,1789,共10页
针对燃煤-碳捕集耦合发电机组,提出一种计及负荷跟踪性能的系统运行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燃煤-化学吸收燃烧后碳捕集耦合发电系统的稳态模型和闭环动态模型,综合考虑燃料成本、维护成本、碳排放惩罚和电负荷跟踪偏差惩罚成本等指标,优... 针对燃煤-碳捕集耦合发电机组,提出一种计及负荷跟踪性能的系统运行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燃煤-化学吸收燃烧后碳捕集耦合发电系统的稳态模型和闭环动态模型,综合考虑燃料成本、维护成本、碳排放惩罚和电负荷跟踪偏差惩罚成本等指标,优化燃煤-碳捕集耦合发电系统电碳指令。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方法,所提方法可以将短时间尺度电负荷跟踪偏差惩罚成本降低25.86%,将系统运行总成本降低0.57%,实现燃煤发电机组与化学吸收燃烧后碳捕集系统的协同灵活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机组 化学吸收燃烧后碳捕集 负荷跟踪性能 运行优化 闭环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厂CO_(2)捕集与选择性废气再循环的Exergy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振东 唐佑宁 伍卓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通过将选择性废气再循环(S-EGR)与联合循环的集成实现CO_(2)的捕集和循环,以获得更高的系统运行效率。基于实际联合循环电厂的运行数据,探究了选择性废气再循环S-EGR集成对实际联合循环和碳捕集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S-EGR集成后分别提... 通过将选择性废气再循环(S-EGR)与联合循环的集成实现CO_(2)的捕集和循环,以获得更高的系统运行效率。基于实际联合循环电厂的运行数据,探究了选择性废气再循环S-EGR集成对实际联合循环和碳捕集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S-EGR集成后分别提升碳捕集和联合循环Exergy效率6.9%和1.3%;燃烧室是联合循环中Exergy损失最大的部件,占比44.8%,其次是蒸汽轮机、凝汽器和余热锅炉,造成Exergy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温差;碳捕集单元与联合循环集成后,热效率和Exergy效率都在S-EGR循环比为10%时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循环 燃烧后碳捕集 选择性废气再循环 Exergy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US应用下660MW燃煤电站度电成本与电力供应成本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淑媛 袁鑫 +2 位作者 刘骏 陈衡 王修彦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7-556,574,共11页
为研究燃煤机组进行碳的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改造后度电成本与电力供应成本的变化情况,综合当前电-碳双市场发展趋势总结分析出燃煤机组CCUS应用的成本、收益情况并建立仿真模型,同时对配备CCUS的660 MW燃煤电站进行度电成本与电力... 为研究燃煤机组进行碳的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改造后度电成本与电力供应成本的变化情况,综合当前电-碳双市场发展趋势总结分析出燃煤机组CCUS应用的成本、收益情况并建立仿真模型,同时对配备CCUS的660 MW燃煤电站进行度电成本与电力供应成本的折算分析,最后以碳捕集成本、碳交易价格为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火电机组经CCUS改造后,预测度电成本将于2034—2035年下降至电网区域煤电交易基准价向上浮动20%的范畴,于2039年后实现改造前后度电成本变化率为负数,即改造后度电成本低于改造前度电成本的目标,此外尽管碳捕集成本、碳交易价格将对度电成本和电力供应成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两者的耦合作用下,火电机组CCUS改造项目仍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燃烧后碳捕集 度电成本 电力供应成本 交易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