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铁企业燃气互换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琦 蔡九菊 +1 位作者 吴复忠 宋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5-867,876,共4页
以钢铁企业普遍应用的加热炉为研究对象,从热平衡方程入手分析燃气在不同燃烧条件下的燃料利用系数.通过燃气互换性计算,从火焰稳定性、热负荷强度和合理置换等方面研究了适合于工业类加热炉及锅炉动力类设备的燃气互换性问题,具体研究... 以钢铁企业普遍应用的加热炉为研究对象,从热平衡方程入手分析燃气在不同燃烧条件下的燃料利用系数.通过燃气互换性计算,从火焰稳定性、热负荷强度和合理置换等方面研究了适合于工业类加热炉及锅炉动力类设备的燃气互换性问题,具体研究了不同热值高、焦混合煤气置换纯焦炉煤气的可行性,得出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下不同燃气的置换.研究表明:当空气消耗系数n=1.05,燃气混合体积比α≥0.3时,混合煤气的热值大于7 860 kJ/m3,用来置换焦炉煤气,可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节约煤气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企业 燃气互换性 燃料利用系数 燃烧 火焰稳定性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互换性综合实验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5
2
作者 韩一学 李汉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35,共4页
随着城镇燃气多气源供应格局的形成,不同气源之间互换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民用大气式燃烧器,设计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研究的燃气互换性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动态配气系统和灶具性能测试系统。该系统配气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即配即用、... 随着城镇燃气多气源供应格局的形成,不同气源之间互换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民用大气式燃烧器,设计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研究的燃气互换性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动态配气系统和灶具性能测试系统。该系统配气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即配即用、数字化灵活配气、连续可调,尤其在测定燃具适应域时独具优势;解决了现有系统占地面积大、混气不均、滞后性大、排空浪费气源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互换性 多组分动态配气 精度高 响应速度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换性原理的生物质燃气配制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文学 王启 陈冠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04-1708,共5页
对生物质低热值燃气的互换性配气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比较并分析了不同的配气组合。研究发现:对于生物质类低热值燃气,按照控制燃烧特性关键参数的原则,需要根据基准燃气的具体特点,选用CH_4、H_2、N_2或C_3H_8、H_2、N_2等不同组合,... 对生物质低热值燃气的互换性配气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比较并分析了不同的配气组合。研究发现:对于生物质类低热值燃气,按照控制燃烧特性关键参数的原则,需要根据基准燃气的具体特点,选用CH_4、H_2、N_2或C_3H_8、H_2、N_2等不同组合,实现精确配气;其互换性控制参数,一般选择华白数和燃烧势两个指标,进行生物质燃气的配气设计就可达到相当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气 低热值燃气 燃气互换性 配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燃烧特性及其与其它燃气的互换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马晓茜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37,共5页
介绍了天然气的供应、价格 ;分析了天然气的燃料特性和燃烧特性 ;用AGA法 ,对天然气和一种城市煤气进行了燃气互换性计算 ,结果表明二者不能互换 ;最后 。
关键词 天然气 燃烧特性 燃气互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终端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国华 陈石义 +3 位作者 何松 肖娟 王斯民 李天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57,共13页
天然气掺氢是降低城镇终端燃具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掺氢天然气在民用燃具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为加快城镇终端掺氢天然气利用的进程,分别从燃气互换性理论、应用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阐... 天然气掺氢是降低城镇终端燃具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掺氢天然气在民用燃具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为加快城镇终端掺氢天然气利用的进程,分别从燃气互换性理论、应用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阐述了天然气掺氢燃烧的可行性,探讨了掺氢对燃气灶及热水器燃烧性能、热效率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对比了天然气燃烧反应机理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最后结合我国城镇天然气的相关标准、掺氢安全性及经济性等方面,指出了限制城镇终端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与氢气互换性主要受燃气组分和互换性指标的影响,天然气适宜的掺氢范围为0~20%;②掺氢能够显著降低天然气的碳排放,但燃具的热效率、氮氧化物排放以及适应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③需要进一步采用量子化学、机器学习等先进手段探究天然气掺氢数值模拟的燃烧反应机理。结论认为,随着天然气掺氢管道的建设和发展,掺氢天然气在终端利用领域将展现出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掺氢天然气在终端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技术挑战,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对推动氢能的安全高效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 燃气 燃气互换性 燃烧反应机理 燃烧特性 污染物排放 掺氢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与人工煤气的快速经济置换 被引量:5
6
作者 罗东晓 李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1-114,共4页
针对传统燃气置换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广东省广州市天然气置换中有别于常规方式的新思路———城市燃气分步置换技术。以美国燃气协会(A.G.A)提出的脱火互换指数、回火互换指数和黄焰互换指数的互换性判断准则作为理论依据,并辅以燃... 针对传统燃气置换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广东省广州市天然气置换中有别于常规方式的新思路———城市燃气分步置换技术。以美国燃气协会(A.G.A)提出的脱火互换指数、回火互换指数和黄焰互换指数的互换性判断准则作为理论依据,并辅以燃具实际燃烧性能测试,研究出了能同时适配人工煤气燃具和天然气燃具稳定燃烧的过渡气源组成及燃烧特性参数;提出了先用过渡气置换现有油制气,再用天然气与过渡气进行置换的二次置换技术思路。通过二次置换的方式可实现天然气与现有城市燃气的平稳互换,弥补了常规的分区域逐步置换方式的不足,圆满地解决了置换难题,达到了节省转换费用、缩短转换时间、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提高了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人工煤气 燃气互换性 过渡气体 二次置换技术 燃烧 特性 测试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管道输送混氢天然气的可行性 被引量:73
7
作者 王玮 王秋岩 +2 位作者 邓海全 程光旭 李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将氢以一定比例掺入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使用,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之一,而利用现有发达的天然气管网输送混氢天然气(HCNG)至终端用户则被视为可行的方法;但由于氢气与天然气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存在着差异,HCNG有可能对燃气终... 将氢以一定比例掺入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使用,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之一,而利用现有发达的天然气管网输送混氢天然气(HCNG)至终端用户则被视为可行的方法;但由于氢气与天然气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存在着差异,HCNG有可能对燃气终端用户以及管道输送工况造成较大的影响。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HCNG作为燃料及其输送的相关标准,为此采用德尔布指数法、韦弗指数法、高沃泊指数与高热值法分别对天然气在不同混氢比下的燃气互换性和燃烧特性进行了评估分析,同时基于HYSYS软件和相似原理建立管道模型,分析了氢气的混入对天然气管道和压缩机运行工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混合气体中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加,燃具的热负荷下降,燃气的火焰传播速度急剧增大,燃具发生回火的风险增大,并以此确定对于天然气管道供应系统来说混氢天然气的最大混氢体积比不应超过27%;②氢气的混入虽然能提高管道的输气能力,但当管网和压缩机联合运行时其平衡工作点对应的压力和流量都将减小,反而会降低管道的输气能力。结论认为,该成果为天然气管道输送混氢天然气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氢天然气 家用燃料 管道输送 天然气管道 燃气互换性 德尔布指数法 韦弗指数法 相似换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69
8
作者 李敬法 苏越 +1 位作者 张衡 宇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52,共16页
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被认为是解决弃电消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将氢气以一定的比例掺入天然气中,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或管网进行输送,有可能是当前实现大规模氢气输送的最佳方式。为此,围绕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通过文... 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被认为是解决弃电消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将氢气以一定的比例掺入天然气中,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或管网进行输送,有可能是当前实现大规模氢气输送的最佳方式。为此,围绕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回顾和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的主要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管道允许的掺氢比上限仍不明晰,需重点揭示掺氢天然气对典型管材氢脆和氢腐蚀的影响,建立典型管材关键力学性能数据库和相容性评价体系;②要探究掺氢天然气的泄漏、积聚、燃烧和爆炸等安全事故特征和演化规律的变化,需明确掺氢对安全事故产生的新影响,发展缺陷在线智能监测和应急修复技术;③目前掺氢天然气管输风险评估和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不足,需要开展考虑掺氢影响的天然气管输完整性评价和智能管理;④进一步完善掺氢天然气管输配套设备、输送工艺、掺氢及氢分离工艺等,并尽快制订掺氢天然气管输技术标准和安全运行技术体系。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管道输送 掺氢比 材料相容性 燃气互换性 安全事故 完整性管理 标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